壹
賭王何鴻燊生前,曾花5000元吃一份hk名廚戴龍做的炒飯!真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什麼炒飯要這麼貴?周星馳電影《食神》中,曾出現過一道「皇帝炒飯」,就是以戴龍做的炒飯為原型,賭王老何愛吃的,就是這個炒飯。別看名字這麼高大上,叫「皇帝」,但其實,它有另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蛋炒飯。沒錯,就是每個飯館都能吃到的那份普普通通的蛋炒飯。
「戴龍說:「炒飯看起來是再普通不過了,但其實大有講究。比如原材料,雞蛋要選用剛會下蛋的母雞當天出窩的蛋,千萬不能進冰箱;米飯要選當年上好的大米,蒸成顆顆分明的狀態才能下鍋炒。飯不要煮太爛,粒粒要煮到晶亮才好,炒飯雞蛋加油、鹽後不能放味精,因為會相剋。炒的時候用小火慢慢翻炒,就十多分鐘,香味進入每一粒米,每一粒米韌性十足,才能在客人的口中彈跳。」
哦!如果按照戴龍的標準,這份蛋炒飯確實值5000元。
著名吃家唐魯孫先生回憶,以前他家考廚子,離不開三道菜,考驗文火功力的雞湯,考驗急火快炒功力的青椒炒肉絲,還有就是炒飯:
「最後再來碗雞蛋炒飯,大手筆的廚師,要先瞧瞧冷飯身骨如何,然後再炒,炒好了要潤而不膩,透不浮油,雞蛋老嫩適中,蔥花也得煸去生蔥氣味,才算全部通過。
古龍也偏愛炒飯,在小說中經常給主人公安排與炒飯有關的橋段。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小李飛刀》中有這麼一段:「突聽一個孩子哭嚷著道:「我要吃餅……娘,我要吃餅。」只見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子站在餅攤旁,一面跳,一面叫,餅攤旁的雜貨店裡就有個滿身油膩的肥胖婦人走了出來,一人給了他們一耳光,拎起他們的耳朵往雜貨鋪裡拖,嘴裡還罵罵咧咧地道:「死不了的小囚囊,有面餑餑給你們吃,已經是你們的造化了,還想吃油煎餅?等你那死鬼老子發了財再吃油煎餅吧。」那孩子哭著道:「發了財我就不吃油煎餅了,我就要吃蛋炒飯。」這世上貧富之不均,實在令人嘆息。在這兩個小小孩子的心目中,連蛋炒飯都已是了不得的享受了。不過,日常我們在家做蛋炒飯,不用這麼麻煩,只要烹飪時注意一些講究,也能做出好吃的蛋炒飯:炒飯用的米飯,最好用隔夜飯,經過一夜的冷藏,米中的部分水分流失,米粒就有一定的硬度,炒出來的飯粒粒分明,更好看好吃。另外,如果想讓炒飯呈現出「金黃色」,需要在炒前將蛋液倒入米飯中,充分攪拌均勻,再倒入鍋中炒制。這樣做出來的炒飯,也叫「黃金炒飯」,是其他一切炒飯形式的「基礎版本」。其實在我看來,真正的黃金色炒飯,單純靠「雞蛋」是達不到的,還要放一些咖喱,成就一道咖喱炒飯,我上小學時,經常在校門外的小推車攤點它當午飯吃,滿滿的童年回憶啊。首先,把雞蛋打散在剩米飯碗裡,香菇泡開切成粒,用筷子將米粒、香菇粒和蛋液攪拌均勻。同時,鍋中放少量油,油熱後,放入掛了蛋液的米飯,用鏟子快速把米飯炒開,中火,不停翻動,米粒慢慢會變成一粒粒的。最後,加入雞精、鹽,再放入咖喱粉,繼續炒幾分鐘就可以出鍋。色澤金黃的咖喱炒粉,顏色中透出著貴氣,不知道身價千億的賭王,當年是否會花大價錢買它呢?貳提到了炒飯,咱們就先扒一扒它的歷史。
現在普遍認為,炒飯發明於隋朝。隋代謝諷所著《食經》記錄了南北朝和隋代的美食計53種,其有一款「越國公碎金飯」,疑似炒飯的前身。
越國公叫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功臣,這個人南下滅陳國,北上抗突厥,對內平匪患,而且還幫助楊廣奪嫡成功,戰鬥力真的非常高。
同時,又傳說他是一個特別會享受生活的人,妻妾成群,府邸奢華。《隋書·楊素傳》記載:「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也。……家僮數千,後庭妓妾曳綺羅者以千數。第宅華侈,制擬宮禁。
「越國公碎金飯」就是楊府廚師的傑作。從名字上看,「碎金飯」,就是這個飯像碎金子一樣顏色金黃,因此大家都說,應該是加入了蛋黃炒制而成,所以碎金飯成了蛋炒飯的前身。「炒」的烹飪技藝出現於宋代,怎麼可能在隋朝就有了蛋炒飯呢?所以蛋炒飯最早出現,也應該是在民間富庶的宋代,而且大概率出現在江南魚米之鄉。炒飯用的米,要求乾爽,一般是秈米,它的黏性小,脹性大,顆粒型長而窄,與東北油性大的粳米很不一樣。雖然大米原產於中國,但現在中國南方廣泛種植的秈米,卻是宋朝從越南引進的外來品種——佔城稻。佔城稻屬於早秈稻,最主要的特點是耐旱和生長周期短。
佔城稻
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兩浙地區遇旱少水,於是便派人到福建運了三萬斛佔城稻,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並命令轉運使張貼榜文推廣這個產品,廣告詞就是「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特別是「不擇地而生」這一條,最吸引老百姓,「原來什麼地都可以種水稻啊!」於是佔城稻迅速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種植開來。叄揚州炒飯這麼有名,但它的身世至今成謎。
揚州炒飯是否產於揚州?現在還有爭議。一說揚州炒飯是明代伊秉綬在惠州任知府時發明的,正宗揚州炒飯裡要放叉燒肉。比如梁文道,他就是這麼認為的:
「清光緒年間,廣州有家叫做「聚春園」的菜館,專做淮揚菜,是很多「外江佬」幫襯的名店。他們家的大廚因地制宜,把叉燒等廣東材料混合了蝦仁和海參,推出一道「揚州鍋巴」,頗受歡迎。這是典型的「老派fusion」,鍋巴是標準淮揚食制,叉燒卻是地道廣東特色,廣州的淮揚菜館把它們組合起來,誰曰不宜?可是廣州人畢竟吃不慣鍋巴,於是許多當地酒家就把鍋巴變成炒飯,還將貴价的海參踢了出去,好讓一般大眾都吃得起,這就是揚州炒飯的由來了。
而另一方認為,揚州炒飯應該是伊秉綬在任揚州知府時發明的,炒飯除了雞蛋、蔥花之外,要加上小河蝦和金華火腿末同炒。反正無論是廣式的揚州炒飯,還是淮陽風味的揚州炒飯,都與伊秉綬脫不了干係。
多說一句,伊秉綬還是「伊面」的發明者。
伊秉綬在惠州當官時,讓廚師用麵粉加雞蛋摻水和勻後,製成麵條,捲曲成團,晾乾後炸至金黃,儲存備用。客人來了,只要把這種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因此,伊面被認為是方便麵的鼻祖。肆炒飯的流行,與它百搭的特點分不開。
只要結合了當地特色食材,米飯就可以炒一切,變幻出無窮風味,真是應了《舌尖上中國》裡的那句話:多寡隨意,豐儉由人。
炒飯可以奢華,奢華到像前文所說,賭王花5000塊錢吃一份天價炒飯。炒飯也可以很普通,普通到只用放一點蔥花就成了珍饈。
汪曾祺在文章中說:「油炒飯加一點蔥花,在農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蘿蔔絲一碟,吃起來是很香的。」
同樣,炒飯的做法也可以很有創意,甚至是詭異,比如在湖南永州,有一道「血鴨炒飯。」
這道炒飯脫胎於湖南名菜「炒血鴨」。
活麻鴨子宰殺去毛洗淨切小塊,在鍋中炒幹水氣出鍋。隨後,鍋中放入茶油,用旺火快炒鴨肉至肉捲縮,噴入酒再爆炒去腥,接著下薑片、辣椒、醬油、大蒜、食鹽,香爆出油,最後下入新鮮還未凝固的鴨血,大火炒30出鍋。炒血鴨中的鴨肉嫩脆、鴨血香滑,味道酸辣香濃。
相傳,太平天國起義軍開赴永州河西時,老百姓為了慰問太平軍洪秀全之妹女統領洪宣嬌,送去很多鴨子。洪宣嬌為了慰勞官兵,將鴨殺了,親自用鴨血炒鴨肉,全體官兵感激涕淋,官兵問這叫什麼菜,洪宣嬌脫口而出:「血鴨。吃了血鴨,血戰沙場。」全場群雄激動。
血鴨炒飯,就是用鴨血來炒飯。
褐色的鴨血密密麻麻地附在米飯上,裡面還加入了青椒、薑末和蔥花,吃得時候,一股血鴨味道的姜香辣香散發出來。
你最喜歡吃哪種炒飯?歡迎在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