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阿嬌離婚霸佔了熱搜,有媒體向其丈夫賴弘國求證,他承認了離婚一事,原因是「她不愛我」。
每到這時,總有人會去深扒阿嬌背後的原生家庭。這幾年,原生家庭似乎承擔著一切問題的源泉,有人犯罪,原生家庭的錯,有人性格扭曲,原生家庭的錯,有人愛情婚姻不幸,原生家庭的錯。可是,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的這麼大嗎?我有點懷疑。
就好比曾經有人說:「錢是萬惡之源」,又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寸步難行」,不難知道,錢確實是使很多人走向了犯罪之路,但同時也使得很多人走向了幸福之路,在生死邊緣的病者因為有錢,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水平,進而從死神中掙脫出來,重新活出生命的精彩,錢能夠買食充飢、買水解渴、買衣禦寒……正如一個硬幣有兩面,錢的作用也是雙重的,主要取決於操控錢的那個人。
同樣地,原生家庭的作用也是雙重的,最後作用於人身上,隨之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這個人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阿嬌一歲時失去了父親,因母親的生存能力有限,只能將阿嬌寄養在各個親戚家。多年來,阿嬌都未曾感受過一份完整的「父愛」或是「母愛」,在各個親戚家的輪迴寄住,唯一能夠滿足阿嬌的估計只有基本的飲食起居需求。
從小缺愛的阿嬌曾坦言:「想改變家庭,就是想從頭再成長過,我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我希望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從阿嬌的這段話中,我們能夠知道,在她的認知裡面,她的童年是缺失的,她極度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現實不是穿越劇,不能改變,也不能重來。
阿嬌對待童年的態度,我們能夠感受到她似乎還沉溺在當年的缺失和痛苦中。
記得當年「豔照門」事件後,有媒體採訪阿嬌,為何願意拍那些私密照片,阿嬌的面容略顯憔悴,還未從情傷中走出來的阿嬌,回復到:「我不知道,可能是不想失去他吧。」
長大後阿嬌談戀愛,在男朋友提出拍隱私照的要求時,自己因害怕失去他而答應了,我並不覺得這跟小時候因缺愛有什麼聯繫,我更覺得這是認知問題,而這種認知的獲得並不一定非得來自父母。
幾年前,中國還恥於在課堂上提及性教育,但是現在性教育已經被拉入中小學課堂。同樣地,女性需要懂得自我保護,明白什麼行為是侵犯性行為,什麼事情是不利於自己的,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依賴父母的教導、老師的引導,但是更多的在於自我的學習和完善,來提高認知水平。
阿嬌小時候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我親叔叔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堂妹,因為當時嬸嬸還沒有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就生了我堂妹,兩個人自然也沒有結婚證,堂妹也上不了戶口。
那個時候在我們村那邊,計劃生育是最嚴的時期(90年代),大家的生活不算富裕,叔叔嬸嬸怕罰款,就把堂妹寄養在嬸嬸的一個表親那裡,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叔叔嬸嬸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嬸嬸表親將堂妹送給了別人撫養。
真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巧合,在堂妹四五歲的時候,又被我們村一戶人家給收養了,但是前後不足兩年,又被送走了。在我們村的那些時光裡,我聽別人說,那是我叔叔的女兒,我就不自覺的對她產生好感和好奇,經常會去找她玩。
我問過她以前都是怎麼過的,她說自己也記不清楚了,只記得一下子在這個人家裡,沒過多久又換一個家,有個時候明明睡覺前還在這家,醒來就不一樣了,到處漂泊。在被收養的人家裡,有些人對她挺好的,有些人不好,會打她罵她。
幸運的是,在堂妹8歲的時候,重新回到了我叔叔嬸嬸的家裡,家裡有個親弟弟和親妹妹。現在也結婚了,雖然還沒有孩子,但是過得很幸福。
現在當我問起她小時候的事情對她來說有什麼影響時,她說剛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很自卑的,當她嘗試著去跟人接觸時,她內心裡頭會有擔憂,害怕別人會嫌棄自己,但是當她看到別人願意跟她成為朋友,願意跟她玩的時候,她心裡的芥蒂和防禦也就慢慢放下來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節之後,也慢慢地變得開朗和陽光了。
在遇到她的另一半時,她說他對自己很好,可是自己是一種不敢將自己交託的狀態,若即若離,是因為心裡沒有安全感,排斥男朋友的過親密動作,但是她會學著慢慢地去調整,去付出,去交託,最終戰勝了,贏得了現在的生活。
所以說,雖然童年的烙印很深,無法輕易抹去,但是一個人能不能從中跳出來,活出陽光的自己,卻取決於她面對「原生家庭」的態度和改變自己的決心。
從某種層面來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卻看到了另外一種現象,你們知道安·鄧納姆嗎?
她就是歐巴馬的母親,是一個18歲就生下歐巴馬,第二年就和自己的丈夫分手,獨自帶著歐巴馬,並且還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的女人。
她經歷了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生活過得異常的艱辛和窘迫,但是就是這樣的母親,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原生家庭中,造就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
歐巴馬在他的自傳《來自我父親的夢想》中寫道:
在我生命中,母親是獨一無二的永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仁慈,最高尚的精神。
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於我的母親。
如果要用原生家庭的概念來定義歐巴馬的童年,那應該是不幸的。可是歐巴馬卻從殘缺中尋找完美,從缺乏中尋找滿足,從不幸中尋找幸運,這就是他面對原生家庭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正因為他有一個正確的面對原生家庭的態度,才鑄就了他完美健康的人格,也贏得了屬於自己的完美幸福家庭。
知乎上有位用戶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很是贊同。
他說面對原生家庭,多數人的應對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沉溺」式的應對方式,另外一種是「隔離」式的應對方式。
「沉溺」式應對方式的代表人物就是林黛玉,她面對父愛的失去,選擇的是「冷月葬詩魂」,將自己的痛苦和哀傷融入到她那一首首哀傷的詩當中,來減輕內心的痛苦,即沉溺在自我憐惜之中,來迴避「現實問題」。
而「隔離」式應對方式的人物,比如薛寶釵的哥哥薛蟠,從小失去父親,但是他選擇什麼都不去想,只顧著尋歡作樂。在這種人看來,內心的痛苦和黑暗是可怕的,為了遠離一切可能的痛苦,發展出了自身的超級的迴避功能。
「林黛玉」們天天沉溺在自己原生家庭的「陰影裡」,而「薛蟠」們就天天生活在自己創造的「陽光下」。
「林黛玉」們把原生家庭妖魔化,而「薛蟠」們則把原生家庭的影響虛無化,而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
那麼,怎么正確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代表沒有影響,只不過是被我們用「假堅強」掩蓋了,但是我們也是正常人,需要溫暖和擁抱,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拿出勇氣面對內心的弱小和空洞,放心地接受療愈和成長。
其次,我們不能誇大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誇大原生家庭的影響,只不過是我們給自己繼續沉溺在痛苦中尋找的藉口。這個時候,我們要想想自己身上的責任,要相信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活在的當下決定的,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有選擇怎麼去生活的權力。
最後,客觀理智的看待原生家庭,把原生家庭當做一面預見未知自己的鏡子,從鏡子中發現真實的自己,以理解的態度去看待受傷的孩子,去理解父母的不完美而造成的有缺陷的愛。
從深層次去探尋家庭中存在的積極影響,尋找家庭中的能量,來幫助自己蛻變,進而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雖說原生家庭是我們人生的起點,是從那裡我們開始慢慢的認識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也是從那裡,讓我們知道這世界存在諸如愛、關心、支持、力量、理解和包容等很多的情感。雖然原生家庭是人生課程的開始場所,但卻不是人生課程的結束場所。
相信在漫漫人生路上,後面的課時量還有很多很多,原生家庭中的那些課程內容不足以決定我們的整個人生。教材有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從正面教材中學習,從反面教材中自省。
最後,以歐巴馬媽媽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互勉。
「不要被恐懼或狹隘的定義所束縛,不要在自己周圍築起圍牆,我們應當盡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親情和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