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翔的奇特聞法因緣

2021-02-21 守月亮
佛法中一些不可思議的感應事跡,往往能給人信心,啟發智慧。阿翔親述他的奇特聞法因緣,既讓我深受感動,又深受啟發。特地記錄下來,以供養大家。

阿翔,全名陳起翔,男,三十三歲,家住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車站扶輪巷,在車站工作,喜愛書法。日課佛號五千聲,誦《大經》三卷,求生淨土。

一九九九年秋,阿翔讀了一本《生死關全集》的書,內中詳明欲之過患,障礙解脫。

在阿翔的心中,本來往生西方靠的就是念佛,然而這本書給阿翔的感覺是,往生淨土也和一般的自力修行沒有什麼差別。這也要做,那也要做,念佛反而顯得不重要了。

到底怎樣是往生之道?這個師父這麼講,那個師父那麼說;這本書這個觀點,那本書又是那種觀點,到底該聽信誰的?阿翔心中一片混亂,重重疑雲逼塞心中,好像喘不過氣來。迷惑、焦急、鬱悶,乾脆,什麼書也別看了!一個師父一個說法,縱然這些師父都是不可信的,佛還是可信的,還是來念佛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道,眾說紛紜,阿翔不敢說誰對誰錯,還是,來念佛吧!阿翔直覺:師父救不了他,書也救不了他,能救他的還只有佛。阿翔什麼書也不想看了,苦悶的心中只有這一句佛號還在那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同一個快死的人微弱的呼吸。但這微弱的呼吸,不正是全部生命之所託嗎?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阿翔的母親,也是學淨土的居士,安慰他說:「念佛受佛保護,你不要懷疑,不要退失信心。」母親的話,也沒能寬解阿翔的心。畢竟,生死的大事猶如重石壓在他的心頭,豈是一兩句寬慰的話就能搬走的呢!

往生?往生?……阿翔整天思考著,也還在念著佛。鬱悶難解,惶惶無助的心中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念它?不知道!

念了會怎麼樣?不知道!

那為什麼還要念?不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天晚上,阿翔做了一個夢:他在一間大房子裡,房子裡有八個警察。一位穿黃海青的老和尚,從門口飄進來,相貌非常莊嚴、非常慈祥,來到阿翔面前,交給他一本書。這時,阿翔手裡也正託著一摞書,是他以前所看的有關淨土方面的書。阿翔想:我已經讀了這麼多書,一本書一個說法,我都厭煩不想再讀了,您還要給我什麼書呢?懷著這種疑惑,阿翔把書接過來一看,淺藍色的封面,上面清楚地寫著「阿鞞跋致」。老和尚向阿翔合掌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隨即一道光便不見了。


老和尚是誰?阿鞞跋致是什麼?阿鞞跋致即是不退轉的意思,這個阿翔早就知道了,可是怎樣才是不退轉呢?老和尚給的不退轉又是什麼?到底哪一本書是不退轉?

對往生的疑惑,已經被這個奇特的夢佔住了。阿翔的心中似乎有了光明,謎底應該就是這個夢。

第二天,母親從香積寺回來。香積寺是善導大師祖庭,距耀州區一百多公裡,母親是幾天前專門送阿翔給香積寺畫的伽藍菩薩像去的。母親一回來,便興衝衝地遞給阿翔一本書,說:「這是本明法師特地叫我帶給你的,只有最後一本了,叫你好好看!」——是藍底白字的《善導大師要義》,慧淨法師編著。

還有一本小薄冊《念佛的心情》,先看這本小的吧。打開封面,映入眼帘的即是:「善導大師《觀經疏》云:『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如同一個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的人,在醫生搶救下,心臟恢復的第一聲跳動,阿翔感覺到自己的心「咚」的跳了一下;又如同久久塵封的暗室瞥進來的第一道光明,阿翔的心閃亮了一下。善導大師這一段話,阿翔雖然不能全懂,但覺得非常歡喜,非常愛看,也不知為什麼。

那為什麼不去直接了解善導大師的思想呢?阿翔便認真地拜讀《善導大師要義》。啊!如此殊勝!如此微妙!往生之道全在此!凡夫生報土,全憑佛願力,信心一念發,現生不退轉!

阿翔一邊讀,一邊感動而泣,淚流不止。讀讀,哭哭;哭哭,讀讀。一遍通讀下來,忍抑不住,乾脆把書全放下,一人關在房間裡,痛哭三天,悲喜交加,自嘆:我怎麼這麼晚才遇到這本書啊!

想起幾天前的夢境,阿翔一下醒悟過來,更加覺得佛恩的尊貴,不可思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這才真正是阿鞞跋致呢——現生往生決定不退轉!阿翔的心徹底安了,阿翔的夢也破譯了。

聽完阿翔的講述,我真的很有感觸。有的人,你追在他後面,給他說阿彌陀佛的本願,他不一定會相信;阿翔不知不求,善導(老和尚應該是善導大師吧)入夢,親授阿鞞跋致,並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隱示阿鞞跋致之所以,致使阿翔開卷見善導大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釋,如觸驚雷,捧讀《善導大師要義》則豁然貫通,悲無始輪迴,慶今日得生,感動不止,痛哭三日。這真是緣有深淺,機有不同啊!

又,阿翔此前雖不聞不知本願救度之名,但當他因為往生解脫一大事而苦悶時,又豈是阿翔一人在獨自苦悶呢?阿彌陀佛豈有半點不知!阿彌陀佛的光明又豈曾離開過他半步呢!如經言:「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阿彌陀佛與阿翔息息共存,感受他的苦惱,排解他的恐懼。經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阿翔不過因為不知道,而在那裡自生恐怖、自生煩惱罷了;一旦明了不疑,所有恐懼,一時消除。可以說,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阿彌陀佛沒有不知道的。窮劫以來只知埋頭造業的人,還要苦苦勸化,讓他漸生信根,求生極樂。今天,我們既然念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正是阿彌陀佛教化的結果呀,阿彌陀佛的本意就是要把這樣的人救度到西方淨土呀,那麼,我們念著佛還擔心不能往生嗎?一旦心中契悟此理,仰信不疑,哪裡還需要像阿翔那樣恐懼鬱悶呢?

作為一個「弘法者」來說,也不必以自己的心量擔心種種了,一切的一切,背後皆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存在,我們不過隨分隨力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罷了。眾生緣熟時,彌陀必然以他無礙的光明照見,施與種種教化的方便,但使一念歸心,當下決定往生,所謂「立撮即行」,正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遍滿大宇宙當中,自自然然地度化一切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淨宗法師筆)摘自~念佛感應錄 1一9一4

本文由慧悅師兄推薦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佛講的十二因緣法,其實質是各個分支是依第八識而有,離第八識無因緣法。世間人講的緣起只是知道表面現象,好像是此有故彼有,此法產生彼法。實際是,因為有此法,第八識就產生了彼法,此法也是第八識中的法。任何法只要離開第八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的生也是第八識生,只不過還有很多的條件要具足,第八識才能生彼法。如果離開第八識,說緣起法,此法能夠產生彼法,那就根本不成立。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在《法華經》中,有對聲聞乘下的定義,節錄如下:「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無量壽經的發起因緣
    無量因緣,曠劫難遇。這一近緣由《佛說無量壽經》而發起。在靈鷲山上,釋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豫悅,頭頂上放出光明,光中有色,光色中顯出十方剎土的景像。當時侍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恭問世尊:「今日世尊現出如是殊妙的瑞相,是我自侍佛以來從未見過的。是不是今日世尊住在最奇特的法裡面?是否世尊要為一切眾生做智慧的眼睛,導引眾生到殊勝的地方?
  • 菩薩戒失戒因緣與懺悔法
    戒則去也所以眾生一旦受戒,一定要珍惜自己得戒的福德因緣,發堅固心受持不毀。菩薩戒【一】失戒因緣《菩薩地持經》:有二因緣。失菩薩律儀戒。一者舍無上菩提願。二者起增上煩惱犯無有捨身受身。失菩薩戒。乃至十方在所受生。亦復不失。若菩薩不舍大願。非上煩惱犯。捨身受身。雖不憶念。從善知識。數數更受猶是本戒。不名新得。
  • 大德故事:弘忍大師的出家因緣
    栽松道人曾經問道於四祖道信(四祖當時正駐錫於破頭山):「法道可得聞乎(您宣揚的禪法,我能夠聽聞嗎)?」四祖回答說:「汝已老,脫(倘或)有聞,其能廣化邪?倘若再來,吾尚可遲(等待)汝。」栽松道人聽了,當即離開了四祖,來到河邊,正好碰見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裡洗衣服,於是上前問訊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說:「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說:「諾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 阿難學佛因緣:羨慕佛祖法相莊嚴,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
    根據《楞嚴經》,我們可以得知,阿難學佛的因緣是因為羨慕佛祖法相莊嚴,其實相由心生確實是如此。我現將各種改變相貌的法門整理帖出,並附上經文出處,與各位師兄分享。懇請各位師兄依法修行之餘,不要加重對色身的執著。《金剛經》有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
    所謂「十二因緣法」,也就是把三世因果報應分為十二個方面、三個階段來說明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也是對「苦、集、滅、道」的細說、深說。許多眾生聽佛講一遍十二因緣法,聽佛講一遍苦、集、滅、道,站在那裡無修無證,他也能證四果羅漢,也能證闢支佛果位(72)。無論大乘法、小乘法,只看你會不會用心。這個法是不是講得很樸實啊?
  • 佛法:如何認知佛法所說的因緣法來認知因果關係
    (一)因果不能同時生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這是每個學佛之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真正了知緣起法的內涵,卻很難的。萬法生 有這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緣生,一種是非因緣生,合起來就是緣起生。因為因沒有自體性,就是因不會自己顯現為因,所以果也是沒有自體性,因緣法都是因滅以後,果才生起。比如蘋果的種子滅了,蘋果才生,種子沒滅,果不生,如果沒滅 就會變成因果同時,就不符合現實,就無法知道哪個為因 ,哪個為果,這樣的方式說因果是沒有意義的。(二)因果是沒有自性顯現的因沒有自性,所以果也沒有自性。
  • 緣概說 | 因緣:因緣與生命、因緣與禪修、善用因緣
    在此,因緣是怎麼運作的呢?以具有二十個名法的悅俱貪邪見相應無行心為例,它的緣法、緣所生法與緣力分別是:其中,作為緣所生法的二十個俱生名法¹º包括一個心識、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六個雜心所,以及四個通一切不善心心所(痴、無慚、無愧、掉舉)再加上貪與邪見。另外,我們一般認為身體健康與否在於保養,而從二十四緣來看,身體的好壞關鍵在於心的品質。
  • 阿翔喜歡的那個姊妹
    阿翔喜歡的那個姊妹【愛情故事】阿翔是一個基督徒,他想娶一個從未與人交往過的姊妹,更明確地說,他想娶一個處女。 他自覺有這樣的資格要求對方。為甚麼?因為他從小嚴格要求自己,絕對不放縱情慾,連女生的手都不隨便碰觸。 他只不過是想要一個和他一樣的人而已。他沒有太嚴格,他要求別人的正是他所要求自己的。
  • 阿翔痛哭求老婆Grace不要離婚 謝忻269字手稿道歉阿翔妻(圖)
    阿翔乞求老婆Grace原諒   阿翔與謝忻因一張激喇照坐實婚外情,阿翔日前在錄影空檔出面受訪,坦言老婆Grace得知後非常震驚,希望大家給他一點空間處理。經紀人透露,阿翔錄影當天心情相當低落,收工後在臺中返回臺北的高鐵上不斷落淚,對於即將回家面對風暴,手足無措。   阿翔目前在家閉門思過,也已切斷與謝忻的聯繫,努力修補婚姻關係,乞求Grace原諒,也處理3個小孩的感受,只希望不要走上離婚一途,不過Grace至今仍未公開回應此事,顯見阿翔仍未取得諒解。
  • 因緣乞丐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題記京都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西本願寺的本堂階下跪著一位年約四十歲的乞丐。天亮後,西願寺的大門開啟,乞丐靜靜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課結束。每當有人施捨食物給他時,他便面露和顏地連說:「因緣!因緣!」即使不給任何東西,他也如此說著,毫無慍色。偶有頑童,群集在他四周,或扔石頭,或用木棍打他,甚至將他穿的草袋撕破,他也只是說:「因緣!因緣!」毫不以為意。因此,街上的人都稱他為「因緣乞丐」。到了晚上,因緣乞丐就在人家的屋簷下過夜。
  • 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輪迴真相
    師父今天跟你們講講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就是人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是指緣分從無明(不明白)到老死的這個過程,從你生出來之後這個緣分開始,一直到你人生什麼都不明白,最後一直到死亡,你就會產生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因緣,因緣果報啊。這個過程就是人的一生,一生所犯的錯誤,一生必須經歷過的挫折和思維上的痛苦。    在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
  •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竟是父子,怎樣的相識因緣?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告訴阿難: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專心稱念觀音名號,可以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觀世音菩薩既已成佛,為何稱念觀音名號,不是往生正法明如來的佛土,而是往生阿彌陀佛土呢?
  • 十二因緣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得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 「阿翔」和她,乘坐百萬豪車,返香閨
    阿翔謝忻2人行…同穿牛仔裝 鑽百萬車返香閨37歲的「阿翔」陳秉立因為和浩子(謝炘昊)組成團體「浩角翔起」,並主持《食尚玩家》而紅,2011年結婚後,至今育有2女1子。不過去年底阿翔被拍到與女星謝忻密會48分鐘,近日又被拍到從國外一起搭機回國,並一起開車離去,2人關係令人好奇不已。
  • 阿翔出軌一年了!Grace發文「難堪的心」,藏玄機
    浩角翔起成員阿翔(陳秉立)在去(2019)年6月12日爆出外遇,出軌對象為工作夥伴謝忻,消息震驚演藝圈,如今事隔1年,阿翔的老婆Grace就在這個敏感的時機發文抒發心情,引起許多網友議論紛紛,認為她似乎意有所指。
  • 永明禪師 | 云何說諸法如幻
    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又教中總明十喻,如幻、如化、如夢、如影等,此是諸佛密意,破眾生執世相為實,起於常見。世間共知幻夢等法是空,則不信人法心境等,如幻夢亦空,所以將所信之虛,破所信之實,令所信之實,同所信之虛。然後乃頓悟真宗,遍一切處,心內心外,決定無有實法建立。
  • 帝釋從野幹受戒法
    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垂天衣,接取野幹,叩頭懺悔。天帝言曰:憶念我昔,曾見世人,欲聞正法,先敷高坐,莊飾清淨,後請法師,諸天即各脫天寶衣,積為高座。野幹升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報應大,云何說法報恩不及此耶。答曰:生死其宜,各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