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防炮,誕生在一戰,卻在二戰大放異彩,戰後就逐漸被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和反坦克飛彈所取代;現在,許多國家軍隊陸軍火炮編制中,已經沒有了戰防炮,也即反坦克炮。
即便某些國家的軍隊還裝備少量戰防炮,用來對付一般野戰工事還有一定的作用,真用來對付當代的主戰坦克,一句話既瞄不準、射不遠也打不穿,可視作一點鳥用都沒有。
由於戰防炮是直瞄火力,戰時大都以37mm為主,且射程比較近,真要瞄準行進中的坦克,並將其徹底摧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二戰時,真被戰防炮所擊毀的坦克,數量可謂非常少;戰防炮,本身就是一種雞肋一般的反坦克武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比如德軍曾經將蘇軍一輛KV1型重型坦克圍困了3天,德軍三番五次地用6門38式50mm反坦克炮,向蘇軍KV1型重型坦克射擊,但卻始終無法擊穿其厚重的防護裝甲。
最後,德軍不得不動用了6輛虎式坦克和大口徑的自行反坦克炮進行轟擊,發射了上百發炮彈,總算有2發88mm坦克炮彈擊穿了KV1型重型坦克的裝甲。
二戰時,許多國家裝備了戰防炮,但由於口徑較小,屬於直瞄火炮,射程非常有限,難以擊穿100mm厚度以上的坦克裝甲,因此,坦克反坦克和自行火炮反坦克,仍然是戰時最有效的反坦克手段。
此外,包括強擊機從空中打擊坦克、用地雷炸坦克履帶等,反坦克效果都要比戰防炮直接打坦克效果好,看了多部蘇俄和西方拍攝的二戰題材的電影,片中常出現37mm戰防炮反坦克,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效果。
不是打不中坦克,就是打在坦克身上沒有什麼用;由於射程比較近,坦克一個衝刺就到戰防炮身邊了,操控反坦克的蘇軍或是德軍,只能扔下戰防炮逃之夭夭,或是被坦克一炮就轟掉了整個反坦克炮班組成員。
抗戰初期,國軍也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德制PaK35型37mm戰防炮,能撕開日軍裝備的10噸級的輕型坦克裝甲,擊毀其薄皮鐵甲裝甲車,也能摧毀野戰工事。
由於PaK-35/36型戰防炮有效射程太近,必須部署距離坦克500-1000米處才能奏效,很容易被日軍山炮、野炮和榴彈炮以及步兵擲彈筒所壓制,到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PaK-35mm戰防炮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其數量已經銳減到最低水平。
後期國軍補充了一批蘇制M-1930 型37mm和M-1932 型45mm戰防炮,奧地利百祿1935式47mm戰防炮,義大利M-1935型47mm戰防炮,美制M-3型37毫米戰防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