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後來的80、90來說,最想念的除了兒時的那場遊戲,就是那臺電視上的卡通,提起「一休」,相信每個人都記憶猶新,腦中立刻浮現出一個聰明的小和尚。
智者一休動畫片在我國播出後,備受歡迎,伴隨著很多人的童年,每當遇到困難時,智者一休總會靜靜打坐,想一會兒就能解決。那時候總是會想,如果自己也有一休那麼聰明,不過,最終幻想還是幻想,不切實際,就像大多數人很少能像他們想像的那樣生活。
一、真實的「一休」
其實在日本,「一休」不僅僅是動畫中的主角,歷史上同樣有一個「一休」(法號),也是個僧人——一休宗純,聲名遠播。
真的一位叫千菊丸,而且他還有一個別樣的身份:一位天皇的後代,不過一位天皇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這還要從一休的母親說起,她的母親是藤原照子,父親是小松天皇。小松天皇對照子十分寵愛,但照子卻心不在焉,企圖刺殺天皇。
後事敗露,照子秘密逃走,來到峨峨野,一生中就有了小一休。在小松天皇統治的後期,日本政權落入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手中。為了政治利益,足利義滿逼迫天皇將一休逐出宮廷,到國安寺做僧,以致一休一生都沒能享受到皇子應有的待遇,也從來沒有以皇子的身份生活過。
二,早年初顯才幹
一休自小聰明伶俐,與漫畫中的主角一樣,討人喜愛,六歲時,一休成為寺院老象外集鑑的侍童。修道時,一休不怕人生苦悶,潛心專研,時常有不同的體會。正是這樣的人生,使他對佛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有所成就,開始有了小名氣。
一休在12歲時來到壬生寶幢寺,開始專修《維摩經》,15歲時正式出家為僧,一心想幫助那些貧窮和缺乏知識文化的人。隨後,一休又跟謙翁和尚學佛法,過了一段時間,一休就住在建仁寺(幕府御用禪寺),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佛理。
在二十三歲的時候,為了追求佛法的最高境界,為了心中最純真的理想,他決定離開建仁寺,於是拜名僧華叟為師,修自己的靈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對佛法有了更為獨特的見解。
二十七歲,一日三餐一休在船上靜坐,寂靜無聲,忽聽烏鴉呼嘯。一休頓了一頓,似乎明白了世間的一切,自己也已頓悟,一休頓了一頓,又把自己的頓悟告訴了師父,華童宗曇聽了,很是滿意,覺得一休頓了一頓,確實有些頓悟,就放他走了。
一休不但精通佛法,又精通詩文,他十歲時,便開始涉獵詩歌,創作了《長門春草》,一時聲名鵲起,然而,一休並不是心浮氣躁,而是始終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
至幕府時期,一休不屑與那些拍馬屁的僧人為伴,下定決心離開建仁寺,開始遊歷四方。於是,一休仍以「狂雲子」自居,從這個稱號上就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心情,在詩歌方面,一休留下了一系列詩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狂雲子》等。四面八方的雲遊,一休狂妄的心境被慢慢改變,眼界和胸襟都得以拓展,最終成為日本歷史上的奇僧!
三,一念佛一念魔
被稱為奇僧,不只因為一休對佛法的了解,更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年少時一休狂妄自大,不屑於與平庸之人為伍,這一點,在他心裡慢慢放大,更是演變成了極度的厭惡。
一休敢說敢做,不象其他僧人那樣表裡如一,說一套做一套,對於佛教的「禁慾思想」,一休是反對的。而且有些僧人表面上表示遵守佛規,背後卻私會良家女子,一休對此很反感,他認為我們應該追求本真,應該尊重人性,不應該強加束縛。
一休認為修心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因此,「淫酒淫色,亦淫詩,亦淫言,亦閒,」是一休的最佳寫照。真正的所謂一念佛一念魔,提起佛法,一休可以滔滔不絕,高僧境界。同時,一休也會出入青樓,與歌妓為伴,這樣的行為,在當時斷然是違背道德的,所以一休也成了被指責和批評的對象。
對於外界的質疑和批評,一休從不在意,他認為人生一世,應該學會享受,除了自己的感受,其它都是過眼雲煙,連自己的身體也不過是一個骨架,因此,一休還落了一個「夢閨」的外號。
一休四十三歲的時候,在大德寺舉行了一次祭奠開山大燈國師的活動,一休也應邀參加,但他卻帶著一個女子來參加祭奠活動。從僧人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種卑鄙的行為,所以大家都不滿一休的作法,開口抱怨,只有一休對此置之不理,我行我素,隨心所欲。
四、晚年生活
一休晚年對於酒醉近乎癲狂,更令人震驚的是,在他七十七歲時,竟愛上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盲女,盲女全然不顧一休的年齡,為自己的才智所折服,深深的愛著他。比如,在他的作品《夢閨夜話》中就出現了「夜香鴛鴦禪榻上,夜香鴛鴦語身閒」,從他的言行舉止來看,「夜香鴛鴦禪榻上,夜香鴛鴦語身閒」是不能配在他身上的。
然而,一休敢想敢做,不忌俗事閒談,這是許多人所不能做到的,一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顯示了他對本真的追求,也顯示了他對「自由」的強烈願望。八十一歲時,天皇下旨,讓他負責修寺,一休一勞,最終積勞成疾,化為烏有。就這樣,一代癲狂的奇僧離開了人間,肉身雖滅,但他的靈魂未亡,他的故事也將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