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SoberInTheDark,已申請原創保護。
寒假窩在家裡,在挑選下一部追劇對象的時候,不經意間在豆瓣豆列上看到了這部評分較高的「猜你喜歡」的劇:Mindhunter《心靈獵人》,也有譯作《心理神探》。大衛芬奇+我喜歡的刑偵題材,雖然演員卡司非常平凡,我依然果斷馬住開刷。
簡單一句話,全劇都在回答海報上的那句問題:Is there method in madness? 這部劇以1970年代真實案件為背景,以兩位FBI前探員撰寫的《心理神探:我與FBI心理畫像術》這本書為藍本改編,講述了在幾位FBI探員的努力下,「犯罪心理學」這門學科是如何一步步在研究與實踐中興起的。至於犯罪心理學的作用是什麼,按照劇中Agent Tench的一句話,how can we get ahead of crazy people if we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hinking? 也就是說,他們希望通過面對面採訪臭名昭著的連環殺人犯們的心理活動,進行一系列學術研究和總結,從而能把不同罪犯進行歸類,將他們的不同行為也進行分類,通過系統的方法論來預測和阻止新的殺人狂魔。
因為正如劇中所說,在以往的犯罪調查中,前期會集中在who and what,即誰犯下了什麼罪,中期會強調how,什麼個手法,嫌疑人被捕後會問問why,講個動機,但是這個動機背後心理學上來講更深層的問號,卻經常被忽視:那個年代,沒有人會在意罪行累累的連環殺人犯——順便一提,那個年代還沒有serial killer這個詞,官方說法是sequence killer,直到主角幾人發明了這個詞——心裡在想什麼,他們的童年過的有多麼f^cked up,大家只想執行正義。
之所以說這部劇受眾很小,不是因為劇裡會出現一些令人不安的犯罪現場的真實照片,也不是因為每集片頭會有各類血案場景的極快閃回,是因為這部劇中會出現大量的專業術語,相當多的理論鋪墊,看完頭兩集的人可能會感覺像上了一門大學的學術講座,而隨後探員們對案情的討論則像是課後seminar。整部劇兩季節奏都非常慢——但是很穩——不會有戲劇性的轉折,也不會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神探夏洛克》那類的劇一樣的近似超能力的神推理:一切刑偵和審訊都是緩慢、有序、科學化的進行,非常硬核,也很old school。
實際上我覺得這才應該是這類劇集的正確方向,比如我看過的True Detective, Manhunt: Unabomber, Wallander等等。我比較喜歡這種走實地、搞審訊、時常會碰南牆或抓錯人,徹夜加班做嫌犯側寫profile等等這種真實又冷峻的刑偵片。當然了,那種經常需要特效加成的看一眼就能知道某人職業或者剛從哪兒來、早飯吃了啥,或者如《唐探》裡林默那樣有著超敏感嗅覺探案的,我也喜歡看,只不過那個看著輕鬆有趣,Mind Hunter這類的看起來真的是對刑偵和犯罪心理感興趣,或者有點基礎才不會棄劇。如果你喜歡True Detective系列, 那麼這部劇或許也適合你,不過還會有大量心理學、犯罪學、社會學的內容砸向觀眾(這個時候感謝自己曾經去北師上過犯罪心理實證的課),但是我保證你看完之後收穫會非常非常大,學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識:
除了用有組織、無組織來分類罪犯,還有什麼分類法?
Mass murderer和Serial Killer的界定是什麼?
Emotional Regression是什麼?
所有的變態殺人魔作案都是和「性」相關的嗎?
為什麼很多殺人犯要在犯罪後重返現場?
為什麼會有殺人犯囂張到不請律師、直面媒體、主動測謊?
真的是披頭四的歌曲Helter Skelter啟發了曼森家族的犯罪嗎?
...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劇情,我覺得對於這部劇來說,只要不涉及關鍵人物的透露,劇透也不影響觀看體驗。
第一季的時候,雙男主和女主,Holden, Bill和Dr. Carr組成了FBI行為科學部的三叉戟。Holden年輕有幹勁,沒有城府,不諳世事,不善交際,仿佛一朵白蓮花一般,從一個在FBI內部講授如何應對人質危機的講師,變成了一個總是憑著直覺、感性和田野旅行來研究犯罪心理的探員。而Dr. Carr則相反,從波士頓大學做教授被招到FBI做學術顧問,第一季裡她幾乎從未走出過辦公室,不去實地和罪犯面對面,只是通過錄音和資料整理來進行學術研究,是一個充滿理性的理論學術派。Bill參過軍,大風大浪見得多,又是個family man,試圖在家庭工作中平衡,不是非常的全情投入;但是他是團隊的領導和潤滑劑,既保護了Holden的天性和直覺,也強調要做學術研究,他也是和上層對接的關鍵人物。這三位角色的安排和設定,兩季以來都很合理和穩定。
(S01E04結尾,電梯間的站位、畫面微妙的分割、
不約而同的嘴角上揚,全劇最佳鏡頭之一)
第一季裡男主Holden交了一個長得非常像超模Karlie Kloss的社會學研究生女朋友,我覺得這個角色的安排也非常有意思,她能每天在Holden工作之餘提供很多社會學角度上的見解。很可惜第二季這個角色並沒有再出現,不過沒有感情線的Holden第二季在探案上更加純粹和投入了。
第二季同樣被邊緣化的角色是Dr. Carr。她的女同性戀身份第一季就有所顯現,但是為了保持專業性,以及內心對自己身份的一絲自卑讓她成為了同事之間的深櫃,然而第二季雖然想寫她的感情線,但是由於大半季的篇幅都在亞特蘭大一案,導致她的情感戲有些沒頭沒尾的,尤其是同性戀身份並沒有被充分展示和討論,不知道是不是編劇顧不上了。
Bill的家庭線是第二季的副線,這個做的非常飽滿。我覺得他才是真的默默承受了太多,飛機坐的比計程車都勤,想要在辦大案和顧家庭之前權衡太難了,所以他第二季全程陰鬱、疲憊、滄桑的樣子,令人心疼。發生在他家裡的事情——我不劇透了,實在是令人扼腕和震撼,換做是我我肯定無法做的向他那樣好。當然,家事也確實影響了他在辦案中的精神情緒,比如面見FBI局長的時候談到少年犯、看到了組裝好的白色十字架都會出神或者失態...
再來講講這兩季中體現出的美國司法和政治體系中的一些現象。美國搞起繁文縟節來一點不比我們差,因為他們真的太強調程序正義了,就因為第一季Holden為了能 「speak their language」, 故意模仿了殺人犯的話術,稱8名受害者是 eight slutty cunts,才能讓對方能開口交底。這些內容被錄音後,Holden決定事後抹掉這幾句話,沒想到就引來了內務部OFR的全面調查,因為FBI怕在問訊和採訪中用詞不當會使得推論和研究結果受到「汙染」... 如果不是大力支持他們這個項目的新主任上任,這麼一件小事不知道會糾纏男主們多久;
在第二季亞特蘭大一案中,Holden作為FBI探員想在孩童失蹤的幾個郡散發傳單,結果被告知印刷需要審批後找外包商,除了市警局批准後然後還需要每個郡的行政審批...
同時,即便是有纖維和毛髮證據將罪犯和29宗黑人孩子連環謀殺案聯繫,但是由於首次碰到嫌犯時沒有足夠證據發出搜捕令導致嫌犯可以大搖大擺走掉,次日毀掉大部分鐵證,這又導致了最後29宗案件裡只能起訴他2宗,第二季結尾有提到在現實中,還有27宗失蹤兒童被殺案沒能有鐵證而仍然未被起訴...他們必須要遵守「疑罪從無」、完整證據鏈、物證人證必須案案相連,即便是放走殺人魔本人,也無可奈何。
政治上,新上任的主任風風火火,各種給男主的部門開綠燈、擋內務調查,還不是為了升職和引起華府注意;亞特蘭大一案事發時,正值首位南方大城市黑人市長上任,想要大建飛機場引資引流,於是那時失蹤了十幾個孩子的案子即便邀請了FBI,就只是做樣子,也隔日就下了逐客令,只因不想把事情鬧大,怕出現個kid predator阻礙了商機,直到這個數字上升到了二十多才重啟開案;
地方檢察官DA、市長和安全專員幾人都是黑人,而亞特蘭大黑人居多,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選票一直壓制警方和FBI去尋找黑人嫌犯,而是希望把調查方向引到反黑人的白人團體3K黨上,即便抓住了黑人嫌犯也沒膽子提起訴訟...這樣的政治風氣自然也嚴重影響了黑人市民,他們也強烈抗議警方抓捕黑人嫌犯,一直在往種族仇恨方向引領輿論,聲援嫌犯,幹擾調查...真的是各家有各家難念的經,美國政治的亂象也有其特色。
最後,我想再說說兩季中塑造的各類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魔。這裡就不說他們做過罪惡滔天、令人髮指的事跡了,總之各個嫌犯的演員都高度和歷史真人極度相似,而且每個人都演出了那種邪惡的特色(你甚至可以聽到全美各地不同的口音,有興趣可以注意一下)。你會見到瞬間把手中的小鳥拋到電風扇裡,面對殺害的8名護士學校女生的殺人犯,撂下一句話becauseit just wasn't their night.
你也會見到對著殘害女性屍體、對著女鞋自慰的Jerry Brudos;假稱惡魔纏身至他瘋狂屠殺的Son of Sam...
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第一季裡能讓意氣風發自信滿滿的Holden恐慌症發作倒地的虐殺數位女大學生並且對他母親做了不可描述之惡事的coeds killer, Ed Kemper。劇裡對他的描寫最為豐滿,看起來就像個人畜無害的大高個,但也正是他面對主角們對自己心路歷程和成長環境的滔滔不絕才奠定了整個項目的基石,甚至在採訪後續兇手和實際破案遇到難處了的時候,探員們還會回來請教他問題,甚至可以說,Ed已然成為了他們的犯罪心理老師,他自己本人就是一本厚厚的反社會人才教科書。
最最全球性知名的大咖級惡人,Charles Manson,曼森家族的頭領也在片中出場。和他的一段對白是全劇的高光時刻,扮演他的演員真是把他極具蠱惑力的邪教頭子面目詮釋的淋漓盡致,他的邪惡哲學確實有著非常可怕的感染力。
我最喜歡的兩場戲還有兩季最後一季的審訊戲,那種壓抑感伴隨著正邪雙方如何在心理上進行攻防交鋒逐漸真實起來。畢竟,全劇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大量的對白和生詞,都是坐在黑屋裡面對面探員對殺人犯的談話,確實非常勸退普通觀眾。看完第一季的時候我注意到豆瓣用戶評論,說每一場對話或者審訊戲的聽覺體驗都是精心設計好的,一定要帶耳機聽。果然,第二季的時候我能聽到犯人在興奮的描述自己作案時的快感時能聽到耳畔迴蕩著被害人的哭喊和慘叫;在監獄面見採訪對象的時候,能聽到或近或遠的獄中喊聲......
最後,第一季基本就是起源類的前傳,有大量的嫌犯採訪,也有幾件穿插其中、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上成功解決了的小案子;第二季大部分篇幅在亞特蘭大失蹤兒童案上,那種案子一步一步緩慢的推進著實引人入勝。而這部劇勢必是有第三季的,從前兩季每一集開頭或結尾,就不斷地通過幾十秒片段閃現式地展現了對歷史上又一個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BTK 「捆綁、虐待、殺人」狂。這勢必會是主角們入行後面臨的最大boss,也將是犯罪心理、嫌犯側寫最終脫胎於理論派上大用場的地方。希望能在今明兩年看到續作吧。
悄悄補一句:網飛牛逼。
參考資料:
抑塵,《科普向:探長及罪犯原型詳解》,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