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託統編語文教材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實踐?人教社專家來支招

2020-12-2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民族教育 ,作者王本華

中國民族教育

《中國民族教育》雜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和出版,創刊於1986年。我們將秉持「民族特色,教育情懷」的辦刊理念,力爭將雜誌辦成民族教育的第一品牌媒體,真正成為從事民族教育事業的所有人的共同平臺。

今年秋季,部分原來使用漢語教材的民族地區開始使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打開新教材,教師們感到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出現了很多新課文,有些原來八、九年級的課文出現在了七年級,而且有相當數量的文言詩文;課後練習變化最大,分成了兩個層次,字詞句的練習減少了,內容理解、寫作方法方面的練習增多了;看不到語法、句式等這些熟悉的內容,增加了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這樣的新欄目,等等。

面對這些變化,一些教師可能會感到「壓力山大」。我們建議教師放下包袱,積極尋找對策,輕裝前進,有效推進課堂教學。

本文擬就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閱讀教學,談談統編教材的編寫思路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

了解雙線組元結構,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口糧」

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組織,由梁啓超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分組教學」發端而來。此後,語文教材單元設計或以語言知識、文體知識為線索,或以聽、說、讀、寫能力為線索,或以人文主題(也有稱話題)為線索,從各個不同角度展開探索和實踐。統編教材為了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確定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基本特性,採用了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這樣兩條線索組織單元,以保證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達成。

所謂人文主題,即課文選擇大致按照人文教育價值進行組合,如「祖國之戀」「親情之愛」「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在線索。所謂語文要素,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解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別落實到不同的單元教學之中。可以說,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體現語文課程的價值導向,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遵循;語文要素則是課堂教學需要落實的基本的語文能力點,學生要掌握的語文學習的「基本口糧」。以七年級上、下冊為例,通過表格1,我們可以對兩條線索有大致的了解。

上述要求在教材中主要通過單元導語來體現。單元導語一般分兩段。第一段是對本單元人文價值的闡釋,體現單元課文的組織思路;第二段則是語文要素的說明,體現單元的工具性發展目標。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

親情,是人世間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學習本單元,要繼續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顯豁直露,易於直接把握;有的則深沉含蓄,要從字裡行間細細品味。

通過這個單元導語,我們就會明白:一方面,這個單元的選文都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愛有關。教學時,要讓學生透過字裡行間感受到課文所呈現的濃濃愛意,並推己及人,自己也要感悟到父母、兄弟、姊妹之間深厚的感情。如果能在適當時機把自己對家人的愛表達出來,就是學習的最好收穫。另一方面,更要關注第二段提出的語文要素要求,落實這些「基本口糧」。

那麼,怎樣來落實呢?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篇篇文章的具體閱讀實踐來體現。以課文教學為例,教師不能再囿於以往的教學經驗,一切率由舊章、因循舊曆,而要有單元意識,明白單元有哪些教學要求,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應該承擔其中的哪些要求,從而做好教學規劃。從另一個角度說,教師首先要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每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落實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二是發掘本文的獨特之處。因此,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學單元裡,價值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這也就是一篇老課文、一篇經典的教學設計,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因。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漢語》教材以及各套人教版教材中都是一篇必選的課文,但現在我們使用統編教材時,不是把過去的教案、教學設計拿來直接用就行了,而是要有新的設計方案,因為單元教學要求有了變化。按照這樣的思路,對照上表中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要求,並根據文章的特點,我們可以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1. 學習默讀,養成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一氣呵成讀完全文的習慣;

2. 通過抓標題、開頭、結尾和關鍵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基本內容;

3. 精讀「百草園」段落,品味準確、傳神的語言描寫;精讀「三味書屋」部分,理解「先生」這個人物形象。

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是為了落實單元的教學重點,第三點是本課寫景、寫人語言的獨到之處,也是第一單元品味語言訓練重點的延續。從單元要求出發確立了課文的教學重點,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有序落實了。

區分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引導學生由學「法」到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倡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這和俗語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一個意思。統編教材將閱讀單元區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也正是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教讀不是講讀。「講」強調的是教知識、教內容,是教師條分縷析,細細咀嚼,「餵」給學生,因此傳統上有「填鴨式」「滿堂灌」的授受式教學。「教」強調的是教方法、導策略,是教師啟發學生自主獲得閱讀感受和體驗,逐漸學會閱讀。因此我們說,教讀課文是由教師帶著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案,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達成相應的閱讀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學「法」。自讀則是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澱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如果說教讀課文的目標是授人以「漁」,讓學生學到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自讀課文則是以「漁」求「魚」,是運用學到的方法策略去獲得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自主去閱讀。這樣的閱讀安排,也恰好契合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獨立閱讀」「自主閱讀」「多重對話」「個性化閱讀」「有創意的閱讀」等理念。

那麼,教讀課文的「法」從哪裡來呢?除了前面說到的單元導語中的提示,還有助學系統中的滲透。我們以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朱自清的《春》為例來簡要說明。首先看這個單元的重點,概括如下:

感受四季之美,培養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學習朗誦,想像文中美景,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之美;品味語言,學習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學生對每個季節都應該是有感受的,小學六年也應該學過不少相應的詩文。為此,這一課的第一個預習題便是:

◎春天展現美麗的世界,春天帶來嶄新的希望。歷來文人墨客都喜歡描繪春天,讚美春天。你讀過哪些描寫春天的詩文?這些詩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回憶一下,準備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

這一題其實就是喚起學生的體驗,讓他們與小學的語文學習建立起聯繫,因此,完全可以作為本課的導入內容。

第二個預習題開始進入課文,進入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了:

◎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詩。朗讀課文,張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再現文中描繪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機。

在朗讀時要能夠展開想像,進入到文字所描摹的景、介紹的人、說明的物當中,這既是學生識字解文的過程,又是培養孩子形象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掌握這樣的朗讀策略。也許有教師覺得,學生們還有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還不理解文章的意思,怎麼能一上來就讓他們能朗讀、還要想像文字所描摹的畫面呢?實際上,教師一定要放下這樣的包袱,要充分相信學生在小學6年中已經積累的閱讀經驗。即便有難字難詞也要引導他們通過字典、詞典或其他方式來自行解決。如果教師把什麼都嚼碎了餵給學生,學生哪裡還有自主獲得的成就感呢?我相信,只要教師給學生機會,真正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就一定會產生良好的閱讀效果。

我們再看課後的「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兩項。學習課文,首先要讀懂文本。因此,「思考探究」的內容主要圍繞課文內容、作者情感、文章主題、寫作方法等設計,其中大部分練習也是為了落實單元教學重點。

我們來看一下《春》這篇課文的「思考探究」設計:

1.在作者筆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描繪了哪些春日圖景。你最喜歡哪一幅畫面?說說你的理由。

2.課文讀起來富有童趣,又帶有詩的味道,清新,活潑,優美。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試找出一些段落細加品味,並跟同學、老師分享你的體會。

3.作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你怎樣理解這些比喻?你還能發揮想像,另寫一些比喻句來描繪春天嗎?

第一題與預習是遙相呼應的,有了閱讀時對春景的想像,再來概括畫面水到渠成。同時,對課文內容的把握,也是閱讀一篇文章時應關注的重點。很明顯,第二、三兩題都是扣合單元重點設計的,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後,深入到文章局部讓學生重點品味詞語,把握語言運用的妙處。本課的「積累拓展」板塊一方面強調積累,積累這篇文章應該沉澱下來的內容,另一方面強調拓展,或討論話題,或比較閱讀,或延伸寫作,或引向實踐,力求讓學生將文本與文本以外的內容乃至實際生活建立起廣泛的聯繫。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其實教材編者是在試圖通過助學系統的設計,呈現出這篇文章可以落實的單元教學重點以及文章本身的獨特之處,只要把握住了這些練習,這個單元所要求掌握的語文教學的「基本口糧」應該就能夠得到落實。換句話說,教師如果不知道怎樣設計教案,就可以將教材的「預習」作為教學導入內容,然後以一個個練習作為教學活動或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積累有用的學習資源,並儘可能向外進行拓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自讀課文是統編教材的一個全新的設計體例。所謂「全新」,是指它取消了練習的設計,而代之以課文後的「閱讀提示」,個別文章配有「旁批」。這樣的設計,出發點是讓學生運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去獨立閱讀、自主閱讀,以達到葉聖陶先生倡導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念。

體會「三位一體」的教學設計思路,讓學生建立課外閱讀的意識,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從閱讀整體來說,教材設計了由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教材編者的理想是實現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到學生獨立閱讀,由單篇文章閱讀擴展到整本書閱讀,由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從而打通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

那麼,教材給我們準備了怎樣的課外閱讀內容呢?

首先是與單元閱讀課文相關聯的「1+X」拓展閱讀。所謂「1+X」閱讀,也就是從單元的某篇課文拓展閱讀與之相關的其他文章。比方說同主題的、同題材的、同體裁的、同作者的、寫作手法相近的,等等。例如《貓》的課後練習:

貓是與人類關係親密的一種動物,人們常通過寫貓,表達豐富的人生體驗。課外閱讀夏丏尊的《貓》、靳以的《貓》和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與課文比較,體會這些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像這樣的拓展閱讀的文章,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查到原文,提供給學生。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做些簡單的比較閱讀,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是「名著導讀」。大部分教師一看到讀名著就立刻搖頭,意思是單篇文章都讀不了呢,還讀大部頭的,不可能。我希望教師一定要樹立課程意識,課程標準有這樣的要求,教材中有這樣的內容,我們就應該想辦法去落實,即便是打一些折扣,也不能全部捨棄。

我說打一些折扣,是因為民族地區的教師在教學上確實面臨很多實際困難,因此可以做一些變通的考慮。比如,教材中推薦的名著,每學期或每學年選擇讀完一本,其他的名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少兒版、青少年版、梗概本(這在全國大面積地區是不提倡的),或教師簡要介紹整體內容、基本情節、主要人物等。

總之,通過一些變通的辦法,讓學生對所推薦的名著有較多的了解。但是,三年初中下來,至少要讀兩三本原汁原味的名著,讀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像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教師應該在學期開始時就布置下去(或在放假前布置)。這樣,可以讓學生利用一個較長的時段在課下閱讀。教師定期進行檢查或檢測,推進閱讀,並在學生讀完後組織閱讀成果交流,讓學生享有閱讀的成就感。

這裡,以人教版的《駱駝祥子》為例,給大家示範一個簡要的閱讀指導方案:

1.《駱駝祥子》全書24章,每天讀一章,留足一個月的時間通讀全書。

2.教材要求閱讀本書要學習圈點批註的方法,因此在通讀全書時,建議學生隨手做一些圈點勾畫。可按照學生自己的習慣在重點或關鍵語句、精彩語句、有疑問處、深有體會處等,做出不同的標記。

3.用一個月時間,讓學生先選擇已經做好批註的第一、十章進行精讀,邊讀邊思考這些批註帶來的啟發,最好能歸納出一些做批註的方法。再請學生任意選擇感興趣的兩章進行精讀,根據學到的方法作些簡要的批註,和同學交流。

4.進行專題探討,或選用靈活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教師可以選擇教材中提供的專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也可以採用靈活的方式,做好前期準備,然後在班上分享。如可以表演小說中某個片段,將某個情節改編為小劇本,通過演講介紹祥子的生活,等等。

為了更有效地達成閱讀教學的目標,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我們必須打通語文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繫,讓學生懂得語文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互助的班級閱讀角,舉辦朗誦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小劇本演出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校園廣播、成立語文興趣小組等,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不僅發生在語文課堂上,也發生在校園生活、業餘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鍛鍊語文能力,勢必極大地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作者王本華,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0年第11期)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0年第11期

原標題:《如何依託統編語文教材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實踐?人教社專家來支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學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難不難
    近期,網上關於「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統編教材比較難」的觀點引發了大眾的關注和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看法,小學語文一年級統編教材到底難不難?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兒童閱讀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李虹教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以及內蒙古林西縣王秀梅和河北省平山縣秦韶華兩名農村學校一線語文教師,聽聽他們怎麼說。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周瑾言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烏蘭察布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8.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國家統編教材的《語文》科目,是否會與《蒙古語文》科目造成混淆,增加學生壓力,影響學習效果?答:自治區教學研究室已經組織專家團隊,對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的內容和民族語言授課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編制了《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教學指導建議》,按照小學六年均衡設置課程,按比例分配課時的思路,調整教學進度和時序。
  • 人教社大事記(2016-2020)
    9月28日,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全國網絡培訓會在人教社正式啟動,總編輯韋志榕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首場初中語文網絡培訓會吸引了全國各地逾30萬名教師觀看。10月10日,在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帶領下,社長黃強、總編輯韋志榕、副總編輯楊剛以及相關部門人員到河北保定雄縣,就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使用情況進行專項調研。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
  • 「潛心研修 砥礪前行」——滿洲裡市國家統編《語文》教材解讀暨...
    為了認真做好滿洲裡市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教學指導工作,提高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正確理解、準確把握新教材的能力,發揮滿洲裡市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坊的示範、輻射、指導、引領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作用,滿洲裡市教研培訓中心於2020年10月22日在滿洲裡市第十二學校召開了國家統編《語文》教材解讀暨青年教師培訓會。
  • 【重要】全了,關於國家統編教材政策都在這裡
    15.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國家統編教材的《語文》科目,是否會與《蒙古語文》科目造成混淆,增加學生壓力,影響學習效果?答:自治區教學研究室已經組織專家團隊,對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的內容和民族語言授課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編制了《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教學指導建議》,按照小學六年均衡設置課程,按比例分配課時的思路,調整教學進度和時序。
  • 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用心編好每本教材
    葉聖陶先生常說, 編教材不能「拉到籃裡都是菜」  講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委員、編審 劉立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人教社老同志的回信中,對人教社成立70年來作出的積極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並對人教社未來發展寄予厚望。深情勉勵、殷切期待,更堅定了我獻身教材和教育圖書編研事業的決心。
  • 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原標題: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民小編說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 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比賽即將舉辦
    4月13日,「百班千人」公眾號與「讀寫獅」公眾號聯合發布了《關於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比賽的通知》。這場比賽由北京語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部與「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共同主辦,意在促進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欄目的解讀與整本書教學實踐。4月27日,比賽通道正式開啟,歡迎參與百班千人活動的小學語文教師即刻開始報名參賽。
  • 人教社大事記(1991-2010)
    7月,在《課程·教材·教法》編輯部基礎上,成立人教社報刊社。報刊社除繼續編輯出版《課程·教材·教法》雜誌外,還承擔《教與學》(小學版)、《教與學》(初中版)、《中小學教材教學》和《試教通訊》的編輯出版工作。8月,人教社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工作會。會議總結了三年來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的實驗情況,交流了經驗。
  • 劉蔣巍: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浙江中考作文題是怎麼出的?
    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浙江中考作文題是怎麼出的?文/劉蔣巍浙江中考語文將寫作教學與核心素養、統編教材、現實生活等關聯起來,探討寫作的本質內涵、價值意義和教學路徑。指向統編教材與教學學教評的一致性是命題組寫作命題追求的目標。教材上承國家教育方針,落實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載體,自然應該是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大進步在於語文實踐活動的強化,在寫作上主要表現為寫作設計序列性增強、寫作指導功能凸顯、寫作與其他內容融合度高等方面。
  •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第一期)
    6.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不會取消蒙語教學?答:不會。我區蒙語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其他學科繼續使用蒙語教學,並沒有取消雙語教育,中央和自治區也從未說過要取消蒙語教學。
  • 「東營市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學科三至五年級教材培訓活動」在...
    ,促進老師全面領會新教材編排理念,由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東營市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學科五四制三至五年級教材培訓活動」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麗景小學順利舉行。  7月19日上午,來自天津市高麗區的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中國當代語文研究委員會理事、天津市小語教學委員會理事朱家軍老師,針對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學科三年級教材進行了報告。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教材則減少課文篇目,增加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份量」。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版」語文教材。歷時5年編寫完成 新教材9月開學啟用 今年6月,教育部下發《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 陳先雲: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統編新教材,一定要注意這3個問題!
    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聽聽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雲怎麼說。 希望教師在使用統編語文教材過程中,能夠依託統編教材,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不斷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以上教學案例是我聽課時聽到的、看到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我自己也在思考,如何將語文教師從繁重的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如何讓小學生真正愛上語文課。
  • 統編義務教育三科教材將啟用 小學一年級拼音教學推後
    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7年秋季學期也就是今年9月1日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 人教社大事記(1981-1990)
    1982年1月11日,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來人教社與社領導小組成員座談,聽取教材建設、幹部培養、組織行政機構和思想工作等問題的匯報,並作重要指示。1月21日,蔣南翔再次來人教社,向全體職工講話,強調要向全社會宣傳教材工作的重要性,讓教材工作者的勞動和貢獻得到社會、學校、家長的承認和尊重。
  • 作家編"教材"拯救語文? 業內:課堂教學不可或缺
    」《一個人的教材》就是在桌球桌旁以及作協餐廳裡聊天聊出來的。  兩年前,葉開的《對抗語文》曾引發社會對語文教育的關注和反思;現在又編出《一個人的教材》,葉開說,因為實在看不下去現在的語文教學:教學和教材都存在思想僵化的弊病,讓青少年逐漸習慣這種被禁錮的狀態,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