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了絕大部分科創板個股對個人投資者都不友好,那麼,是不是科技股就不值得投資了呢?
當然不是!
因為,科技股不僅僅是科創板的股票。
滬市主板的恆瑞醫藥不是科技股?深市創業板指的寧德時代不是科技股?
事實上,隨著科技泛化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科技股的概念已經超過了狹義的「網絡股」和「電子信息股」的範疇,現在一切企業活動,無論是農業、製造業還是信息產業,都有科技在裡面。所以有人說,在美國,一切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與此同時,即使在科創板上市,有些也不是真正的硬科技股,比如被緊急取消上市資格的螞蟻科技,以及見風使舵、最近剛把京東雲裝入其中的京東數科。這些公司的情況,悟理哥在去年分析金融科技時就專門解讀過。
好了,回到科技股投資,在魚龍混雜中,哪些科技股值得投呢?或者,科技股投資在擇股方面有什麼一招致命、簡單給力的邏輯呢?
有的。先來看兩組對比例子。
一個是特斯拉的今夕。為什麼特斯拉在進入中國之前,雖然電池技術先進、外觀設計高大上,但一直被人看空甚至差點賣身破產?直到在中國建廠成功之後才運行企穩,並隨著產能擴大、成本降低、售價日益平民化而獲得股票持續大漲。如果你畫一條車價、股價與時間的關係圖,那麼其中一條曲線是不斷走低的,而另一曲線則是不斷走高的,像極了集成電路的摩爾定律以及悟理哥去年提出的鋰電領域的【悟理哥猜想】。
(順便牛皮一下,自從【悟理哥猜想】實現後,到處是寧德時代超越中國石油、隆基超越神華的同樣表述和分析,呵呵)
另一個對比例子是量子通信和半導體。量子通信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在世界科技前沿中實現引領的領域,而半導體我國一直在人家後面賣力追趕甚至被卡脖子。但從兩個領域的龍頭股來看,從上市開盤當天計算,至今「中微半導體」的漲幅為50%,而「國盾量子」是20%多,負的!——技術越高,股價越低,這不科學啊?!
以上例子,有無內在共性道理呢?
其實道理也不複雜。
科技的共同特點就是面向未來,因此科技股的稀缺性不在於預期,而在於確定性,直白一點,不在於技術是否頂天,而在於是否立地、是否夠接地氣。
你看曲高和寡的特斯拉是不被專業的投資人看好的,市場太小眾。直到特斯拉的價格降低到中產階層的負擔範圍內,甚至成為國民買菜車,擁有了更大的市場規模(用戶群),才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再深入分析,智能汽車是裝上了輪子的電腦和手機,當用戶規模夠大以後,特斯拉的行業屬性將由汽車屬性、硬體屬性變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網絡屬性。
而根據網絡價值的梅氏定律,一個網絡的價值由其連接的網絡節點(用戶)數的平方決定,因此,當特斯拉的全球用戶數達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輛時(想像一下16萬人民幣的特斯拉以後成為像卡羅拉一樣保有量近5000萬輛的街車),附加的網際網路價值是指數提高的。所以理解特斯拉,就要看到它不僅僅是汽車,而是能落地的新能源+智庫網際網路的雙輪驅動結合。
(當然特斯拉現在股價已經不低,短期上漲過快如調整也是正常的)
再來看量子通信。量子通信技術雖然很前沿,但「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都是基於我國前期十餘年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而進行的工程化集成與驗證項目」,目前只是「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為將來的「規模化應用奠定科學與技術基礎」。你細品潘院士的這些原話,目前的量子通信是不是到了規模化商業應用的階段?對於半導體來說,我國雖然落後,但在國家意志和國家目標的推動下,未來幾年必然會完成一定比例的國產替代,其中的政策、資金投入是極為確定和肯定的,因此行業市場確定性是槓槓的(當然,這個方向的不確定性就是美國的打壓)。
因此,選擇和投資科技股,不在於其技術多炫多多先進,未來多可期,而在於不確定的科技發展中有多大的市場確定性折現。這與我們投資傳統行業的股票看重其未來預期,是不太一樣的,因為傳統行業基本上不存在技術不確定性,市場預期幾乎可以等同於公司業績改善預期。
一句話,韭菜隊伍要牢記,科技股投資的紀律就是不看預期看certainty,不看頂天看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