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談允賢的人生經歷傳奇而勵志、曲折而虐心,這跟歷史上她的人生反差很大。最重要的一點,她與明朝的兩位皇帝以及瓦剌的首領絕對不會有交集。根據史料可以推算,明英宗朱祁鎮去世的時候,談允賢也不過三歲!
談允賢
談允賢生於明朝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談復、祖母茹氏皆為當時名醫。談復不但醫術高超,還頗具醫德,常常免費醫治窮人,甚至導致家庭裡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在治病救人的同時,談復一點也沒忘了抓子女的教育,兩個兒子都通過科舉做了官:一子談經官至戶部主事,另一個兒子談綱官至南京刑部主事。談綱便是談允賢的父親。
兩個兒子都做了官,對談復來說,當然是件高興的事,但煩惱也隨之出現了,由於兒子們公務繁冗,很少有時間琢磨醫學,這讓談家的醫學失去了接班人。這一年,談綱在刑部任職,就把父親談復接到南京,以便親身奉養,以盡孝道。這時談允賢也就十來歲,正是啟蒙學知識的年齡,談復平日裡也教她誦讀一些詩歌、經文啥的,她很快就能背會。見孫女聰穎過人,談復心中一亮,何不把醫學知識傳授給她。
於是談復開始要求導並監督孫女攻讀醫學典籍,比如《難經》《脈訣》等。遠離了針線女紅,而習讀醫學典籍,這顯然讓不諳世事的談允賢有些牴觸情緒,這時候,她的祖母茹氏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她循循善誘,為談允賢講解醫學的妙處,逐漸讓她在博大精深的醫學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不過當時的談允賢待字閨中,跟外界很少有接觸,只是掌握了書本知識,並沒有機會用到臨床實踐中。
女醫在調配藥品(《女醫明妃傳》劇照)
時光飛逝,談允賢很快長大成人,並嫁給了一位姓楊的男子。結婚後沒多久,她就患上了氣血不調等婦科病,一開始家人請醫生來給她治病,每當醫生檢查完開方之後,她必然以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醫生的診斷作為比較,斟酌到底哪種治療方案效果好。後來,便逐漸不請醫生,自己為自己醫治病痛。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時把祖母請過來交流自己的臨床經驗,逐漸積累了一些臨床知識。後來,她生了三個女兒和兒子楊濂,每逢孩子生病,她都是親自診治,每次都是藥到病除。
茹氏彌留之際,命人把自己收集的醫書、藥方,以及醫療器具全部交給了談允賢,並對陪伴在床頭的她說:吾目瞑矣。顯然她認為孫女已經得到了談家的真傳,是一位真正的醫生了。
女醫著書立說(《女醫明妃傳》劇照)
談允賢來不及享受祖母對自己醫術肯定的喜悅,就深深陷入祖母去世的悲傷之中。她悲傷成疾,一病就是七個多月,毫無康復的跡象,家人已經悄悄為她準備後事了。在昏迷之中,她忽然夢到祖母對她說:你的病並不是絕症,在某本醫書的某幾卷中有治你的病的方子。祖母還說,你有七十三歲的壽命,應該治病救人,讓你的醫術發揚光大。
這個夢讓昏迷中的她產生了一絲光亮,她強打精神,命人找來那本醫書,按上面的記載寫了方子,並讓人按方抓藥,沒多久,她就痊癒了。她為自己治好重病的消息就此傳了出去,很多女人都來找她治病,她想到祖母在夢裡對自己的囑託,於是正式行醫救人。
在當時,男女之間的隔膜比較嚴重,特別是上流社會的婦女,身患婦科隱疾難以對男醫生啟齒,常常貽誤病情,直至危及生命安全。而女醫生和女患者之間則有天然的溝通優勢,談允賢在治療女性患者時由於能夠深入了解病情,及時對症下藥,治癒率很高,深受當時女性的歡迎。
時光荏苒,轉眼談允賢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想到祖母說自己能活73歲,轉眼人生過了一多半,需要將自己的治病經驗整理出來,為後人留一筆財富了。於是她搜集整理,寫了《女醫雜言》,以兒子楊濂的名義刊行。據記載,談允賢病逝於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享年96歲。可惜的是她的兒子、孫子都因意外早亡,晚年遭受重創的她也就無心著書了,一生只留下了這麼一部著作。
《女醫雜言》現代版扉頁
《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除了部分內、外科疾病外,多為婦科疾病,可以稱得上是婦科專門醫案著作。全書採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各案例中,首先講述病情、病史,再給出治療方法,多數還記載了治療處方,從臨床效果來看,都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原文出自蝌蚪五線譜,有刪改。
歡迎關注,寫在生活邊上。
生活平凡,人心不凡。
覺得不錯,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