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電視劇《女醫·明妃傳》劉詩詩飾演談允賢。該劇講述了明代著名女醫譚允賢憑藉對醫學的痴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的經歷。
劇中,明朝兩位皇帝對談允賢用情極深,談允賢差不多可以左右歷史了,我們不得不佩服編劇巧奪天工的移花接木了。
談允賢 (1461年-1556年) ,至三歲時,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去世,他們之間發生什麼感情交集,那是子虛烏有了。至於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更是從來沒見過談允賢。
談允賢是中國古代4位(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一。明代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其祖父談復、祖母茹氏為當時名醫,伯父談經官至戶部主事,父親談綱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錢氏,有一弟談一鳳。談允賢自小聰慧,祖母就讓她學醫,她從十來歲時即晝夜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在祖母的教導下學會的精湛的醫術,祖母去世前將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都傳給了談允賢。
談允賢后嫁楊姓男子為妻,婚後不久患上氣血失調,就自我診治、試藥,後來生了三女和一子楊濂,每當子女有病,她都親自為他們診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醫。當時已五十歲了,與劇中17歲即治病救人相差甚遠
談允賢醫術相當精湛,每每獲得奇效。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婦科或外科疾病,不願讓男醫生診視,就紛紛來找她醫治。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許多上流社會的婦女因男女之防,不願請男醫生診治,因此常常發生貽誤病情的情況,談允賢女醫的名聲使這些婦女紛紛找她治病,在許多成功的案例後,談允賢的名聲也漸漸的傳遍各地。
明代,民間精通醫術的婦女漸多,皇帝規定由衙門選取其中佼佼者,到司儀監御醫處會選,選中的入官冊,以備召用,許多民間女醫都以此為榮。當時,醫術精妙,頗有名氣的醫婆叫談允賢,凡皇家眷屬生病,羞於請男御醫診治的,都請談允賢入宮醫治。
宮廷醫婆的身份地位和榮華富貴,也是十分令人羨慕的,但是,對於入宮的醫婆,朝廷也要派專人經過一番嚴格的檢查的。《明宮秘史》上記載,有一位姓彭的醫婆,因為怕失去這一榮耀鄉鄰的美差,也貪戀宮廷豐厚的賞賜,她隱瞞了自己已懷孕的真情。後來,她將孩子產在便桶中溺死了。太后知道了這件事,就將彭氏鞭打出宮。不到一年,太后病死,宮中把此事歸罪於彭氏,認為醫婆懷孕入宮是兇禍的象徵。此後,凡入宮的醫婆,都要再三審驗以後,才放入後宮行醫。
談允賢的醫療風格,體現了女性細膩平和的特點。
談允賢對她所醫治的女性對象的認知,是建立在親密接觸上的平等對話,是對她們情感和生活的仔細觀察,是來自於女性對女性身體的同情,所有這一切內化為談允賢的醫學思想,最後反映到她的技術方法之中,形成她的風格。在談允賢這裡,作為醫學對象的女性的身體和性別,得到更為親切的醫學認識,她們受社會壓制的聲音也得到放大和彰明。
談允賢著作有《女醫雜言》一書傳於世。《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產、經病、產後諸疾、腹中結塊諸證,並記載了談氏對灸法十分嫻熟的動用,因而又是我國古代很少見的專科醫案書。《女醫雜言》採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因而,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記錄的案例不多,但是從臨床治療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後世醫家參考。由於當時女子不便拋頭露面,所以《女醫雜言》一書是由談允賢的兒子楊濂抄寫付梓的
在《女醫雜言》中記載了一個關於不孕的醫案,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個三十二歲的女子,曾經生育過四個孩子,之後十年就再沒懷過孕,因為家中沒有兒子,很是憂慮。於是就找到了女醫談允賢為其治療,談允賢詢問這女子,緣何前十年連生四孩,而後十年竟難以成孕?是男人方面的因素,還是女人本身的緣故呢?真是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那男子時不時就去尋花問柳,混跡青樓。就這樣日復一日,終於有一天,這女子實在忍受不了了,就與其夫大吵一架。
誰料,吵架時,那女子正值月經期,這一吵架,導致月經過多,從而耗傷了氣血,形成了白淋之證,伴有小腹冷痛等症狀。談允賢終於明白了疾病的原委,於是就在她的腦海中尋求解決之道。因思索到古代的《脈訣》有「崩中日久為白帶」之說,又加上病人於月經漏下之時,肝腎虧虛,於是引起子宮虛寒,以至於不能正常懷孕。想到此處,談允賢認為,現在需要給患者施灸,使她的子宮得到溫暖。
那麼,灸哪些穴位才合適呢?
女醫談允賢選擇了氣海、關元、中極和氣衝四處穴位,再加何首烏丸,就這樣治療了三年,果然生了一大胖小子。
總體來看,這個醫案中的女人之所以十年之間沒有懷孕,是因為以前生了四個孩子,多次生育,導致下元虧虛,又加上月經期間鬱怒傷肝,氣血耗散,導致腎虛宮寒不孕。
女醫談允賢認為,這個患者應該雙管齊下才能奏效。在治療原則上,一方面散寒暖宮,振奮元氣;另一方面滋養精血,培元固本。外治用灸,取穴氣海、關元、中極、氣衝等穴位;內治用藥,服何首烏丸。如此治療三年,終於功德圓滿。
請關注本館微店,
艾灸用具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