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鋼琴家郎朗參加了一檔綜藝,
這次他參與的綜藝,與以往有點不一樣,
這檔節目叫《親愛的小課桌》
——是一檔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
節目組請來了陳建斌、傅首爾、葉一茜等不同年齡段的藝人,組成「明星老師團」。
嘉賓們化身代課老師,參與到課後託管班的日常教輔工作,記錄觀察孩子日常放學後或周末的「託管」生活。
郎朗是第四期的嘉賓,說實話,
爸媽營團隊追完了已經播出的節目,
覺得畫風還是挺正的,
話題都打到了爸媽的痛點,
真的還挺扎心的。
比如,
#孩子寫作業討價還價,逃避偷懶怎麼辦?#
比如,
#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抄答案,應該怎麼辦?#
還比如,
#該如何鼓勵孩子融入集體活動?#
……
除此之外,節目還特真實,
給娃輔導作業,
結果一句話把小女孩弄哭了的陳建斌
和我們家爸爸帶娃寫作業的場景,一模一樣
還有,帶娃出去走親戚
傅首爾在節目裡說,
堅決不讓孩子給別人表演節目
以及特別讓人頭疼的「生二胎爸媽偏心」問題,
葉一茜就分享了自家森碟和小亮仔
二胎家庭的「相愛相殺」日常
帶娃寫作業,但是娃總是哭應該怎麼辦?
別人要求孩子表演個節目,家長該咋應對?
二胎家庭常見的「相愛相殺」,又該怎麼處理?
《親愛的小課桌》裡都給了例子和答案,
其實對爸媽們都挺有用的。
不過,郎朗出現之後,節目的畫風變得。。。
怎麼說呢。。。非常寬鬆。
郎朗作為鋼琴大師,
給孩子們彈琴是必然的了,
這一秒,彈琴的郎朗還自帶光環。
可是,真講起課來,
大師真的是一秒破功啊。
爸媽們還記得郎朗彈琴時手舞足蹈
穿插各種誇張表現的live嗎?
在《親愛的小課桌》裡,
郎朗繼續復刻自己的表情大師範兒,
跟孩子們呆在一起的郎朗,
動作、表情、就連說話的語音語調
都有一種重回童年的天真感。
爸媽營團隊每次寫郎朗,
都會不經意地發現,
這個38歲的中國鋼琴大師,
身上總有一種「孩子氣」。
這可能跟郎朗「童年缺失」的經歷有關。
爸媽們不妨先看一下郎朗的簡單履歷,
這位中國迄今為止最成功的鋼琴家,
童年的大部分時間,一直都是「與琴為伍」。
「20歲的時候都已經沒有童年,郎朗小學每天練琴8個小時
這一邊,媽媽常常因為看不到兒子傷心,
另一邊,望子成龍心切的爸爸郎國任,
則把中國傳統爸媽信奉的「勤奮出成績」
發揮到了極致。
首先,爸爸拒絕媽媽來看郎朗,
原因是,媽媽來了,郎朗會分心,會練不好琴。
「要離開時,我狠心地掰開孩子的手,
衝出房間,身後沒有他的哭聲,
只有他練琴的聲音。。。」
其次,郎爸也會抓住一切機會展示自己的威嚴,
有時候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
比如,11歲的郎朗
因為被中央音樂學院拒絕後,
郎爸甚至把兒子逼到了天台上,
想要強迫他吃下一整瓶抗生素,
郎朗逃開後,郎爸放出了這樣的狠話:
那你就跳樓!跳下去死!
這次協迫事件之後,郎朗拒絕練琴長達3個月,
直到他的鋼琴啟蒙老師朱雅芬重新進入他的生活,
郎朗才恢復起對鋼琴的熱情。
郎爸的高壓教育壓迫之下,
郎朗的童年被無限壓縮
正常的孩子,在這樣的重壓之下早就垮了,
而郎爸的這一套教育方式,
也一直為人所詬病。
但朗爸除了逼郎朗彈琴之外,
其實還有非常高明的「手段」。
由爸爸陪著在北京學琴的那段日子,
朗朗時時刻刻浸潤在藝術環境之中。
比如,爸爸每周都會組織小型的音樂會,
把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共同演奏,
這段經歷,教會了朗朗「藝術就是環境」
他說:
「其實在中國,純古典的藝術環境不是特別明顯,我小時候,每周父母把我跟別的彈鋼琴好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實際藝術就是環境。」
所以,郎爸真的不止這一套「必須苦練」的理念,
他還有更多「工具」,讓郎朗與鋼琴密不可分。
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
沒有朗爸,郎朗能夠成功嗎?
這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我想說一件事:
大家可能都知道,
1999年,17歲的郎朗以替補的身份,
跟艾森巴赫合作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他一戰成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演出結束後,
郎朗跟包括艾森巴赫、巴倫博伊姆等大師
在內的前輩們一起喝酒,
微醺之時,大師們問郎朗,
是否能夠彈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郎朗說,可以試試看。
讓人驚異的是,郎朗坐在鋼琴前,
彈完了整首《哥德堡變奏曲》。
練過琴的爸媽可能知道,
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彈完整首樂曲需要一個多小時,
郎朗很多年沒碰這首曲子了,
光是背奏全部樂譜,就真的堪稱奇蹟了。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突然讓你
一字不差地背誦初中時看過的某本小說,
這真的非普通鋼琴家所能及。
所以郎爸那種看似極端嚴苛的訓練方式,
既讓郎朗的童年缺少其他孩子的那種普通快樂,
卻在客觀上,為他夯實了鋼琴世界的基礎。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郎朗能出來是必然,
因為從3歲開始,他的頭腦與記憶,
已經被鋼琴這門藝術完全填塞充滿,
代價是缺失正常兒童的童年。
說實話,成為郎朗的爸媽,
是比「成為郎朗」更難的一件事,
由於自己的學琴經歷,功成名就自後的郎朗,
就用會用特別天真的態度,
來對待自己的人生。
特別是自己周圍的孩子。
比如,它執著地上各種綜藝節目,
他開大師班,對孩子們又特別地寬鬆,
你會發現,他在綜藝裡重新享受遊戲,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重新投射自己的童年。
有網友專門統計過
被逼著練琴的郎朗長大了,
也許是因為學鋼琴太過艱辛,
長大後郎朗開始在綜藝裡「放飛自我」
他會在綜藝節目裡,
和妻子吉娜穿上了學生制服,
想像自己的另一個少年時代。
他索性扮成哈利波特,
郎朗說:「我一直想扮演哈利波特」
而在《親愛的小課桌》裡,
甚至和一群小學生一起寫作業
憨厚、親民、可愛、接地氣……
這一切,跟那個聚光燈下
鋼琴大師的形象,相去甚遠。
很多爭議隨之而來,
很多人在屏幕前議論紛紛——
「他是不是想帶老婆進娛樂圈啊!」
「哪哪都能看見郎朗,太煩了!」
「鋼琴家不練琴,變成綜藝咖,太墮落了!」
其實,郎朗不止一次回應過這件事
「我首先呢,我非常感激這個節目。因為我從小,'童年感'不是特別強,主要還是彈琴。有童年,但是出來玩的機會很少。」
楊迪在一旁說:聽到這句話都想哭。
郎朗說,
「自己活了快40年了,一共只春遊過兩次」
每次都是只玩了一會會,就被接回家練琴了
他還說,自己對童年照印象特別深刻,
那是第一次登長城,但是卻玩不盡興
因為
「我特別緊張,想玩又不敢太玩」
郎朗除了用綜藝彌補童年的缺失
為了避免其他孩子經歷他那樣的童年,
成名後,他還熱衷於
用特別寬鬆的辦法引導孩子去享受音樂。
比如,他會用一種「返老還童」的方式,
來培養孩子的興趣,來給孩子說曲子。
這個被逼迫彈琴的鋼琴大師
似乎在用他的人格魅力
告訴當代雞娃的爸媽們:
「讓音樂成為一種樂趣,而不是束縛孩子的枷鎖。」
所以,郎朗教孩子,
很多時候,就自己先變孩子,
用孩子的視角,
帶著他們去感受音樂。
很多網友都點讚郎朗:
這是願意俯低身子,傾聽孩子所思所想的大師
你不信?我們帶你先去看看郎朗的大師班
這個老師的畫風是這樣的。。。
網友點評郎朗的鋼琴課,
覺得這壓根不是一堂單純的音樂課堂
而是一場融合了音樂、舞蹈、武術
魔性的不止是動作還有,
洗腦的「得得得得得得……」
郎朗就全身上下一起打節拍,
把這首節奏明快的俄羅斯歌曲演繹的聲情並茂。
教弱拍為主的《夜曲Op.48 No.1》
郎朗舉起手指放在嘴前,
一直提醒學生「噓——噓——」
仿佛重現了蕭邦見到的那片靜謐安寧的夜晚
還有教授聖桑的《天鵝》,
郎朗揚起脖子
給學生示天示範天鵝的高貴姿態。
所以,郎朗的這種「穿越回童年」教育法,
客觀上也確實增進了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因為他知道,興趣和努力,
需要兩者兼備,才有可能讓孩子學好一樣東西。
而在《親愛的小課桌》裡,
教育專家張敏,也談到了
爸媽培養孩子學習一種新技能時,
需要看4個條件
該技能符合孩子天賦
該技能是孩子主動選擇的
技能的訓練時間需要適量適度
技能的訓練,離不開爸媽的陪伴
所以,當30多年前的郎朗是沒有選擇,
只有勤學苦練一條路,
頗有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悲壯感,
當他遇到30多年後,這群生活在
一個更寬鬆教育環境裡的孩子。
高壓還是寬鬆?
這是個問題!
今天的這一篇,
《親愛的小課桌》裡的郎朗,
他的快樂、他的寬鬆、他孩子王的表現,
某種角度上講,
逼孩子學習,孩子會因此失去童年嗎?▲綜藝《親愛的小課桌》裡的虎媽
郎朗可能是個偶然現象,
他的爸爸的培養方式不可複製也不應該複製。
但嚴厲與自由,很多時候是矛盾體,
選擇A面還是B面,
只看爸媽的育兒觀,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爸媽營後記
最近,樂高集團 x 美國國家地理 推出了9款叢林動物營救、海洋探險套系!
現在,爸媽營和樂高集團、美國國家地理來給大家送禮啦!參加爸媽營社區#把世界帶回家 樂高曬圖活動,就有機會贏取萬元樂高大獎!
點擊下方,進入爸媽營社區【樂高】專區,Po出任意樂高日記,無論是拼搭、照片、視頻、故事均可,記得打上#把世界帶回家 活動標籤,即可報名成功!此次活動,我們主要鼓勵孩子發現生活中的任意自然元素並用樂高表達。所以樂高作品中有動物、植物、地貌、氣候、自然故事等,有更大機率獲得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