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UP主給80年前老上海影像上色,影像修復需要修舊如舊嗎?

2020-11-19 騰訊網

我們沒有經歷過的老時光,能否通過現代技術看到它的真實原貌?最近,一段彩色4K版的《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在網上熱傳,這段影片由AI修復完成。當影片中的抗美援朝戰士以彩色、清晰的樣子呈現時,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他們臉上的稚氣,也讓當下的年輕人更有親近感,不少人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4K彩色修復《我的祖國》

在B站上,有大量的彩色修復老影像,帶領網友一起穿越回過去。B站UP主大谷(胡文谷)曾以AI修復短片《魔都老建築的建造影像![1934年上海百老匯大廈工程紀錄]》獲得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十佳人氣短視頻」。那些影片上的顏色儘管未必真實存在過,卻拉近了觀眾與歷史影像的距離,讓人感受到影片裡那些人原來如此鮮活。

技術門檻不高,機器配置得好

大谷是一位獨立遊戲開發者,目前居住於紐約。疫情期間,他在加拿大檔案庫裡發現了一些老北京的影像,於是嘗試用AI手段修復,以慰思鄉之苦。首期視頻《我用人工智慧修復了100年前的北京影像》在B站有超過220萬的點擊量。「做完我挺感慨,由於幀數不同,老影片都是黑白『加速版』,很多細節一閃而過。經過補幀、上色,提升解析度後,能發現有人躲在柱子後面偷偷張望那時的拍攝者。看到百年前的人透過屏幕看著我,我也看著他們的時候,我感覺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大谷修復的老影像

《1934年上海百老匯大廈工程紀錄》的修復源自2017年的一次上海旅行,當時,他對外灘的百老匯大廈印象深刻。在B站看到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徵稿時,大谷突然想起自己正好在南卡羅萊納大學膠片影像庫看到過這段影像,於是使用系列AI對紀錄片進行上色、補幀、擴大解析度,最後用今天的外灘影像作結尾,完成了一次時空穿越。

大谷修復的老影像

在這段影像裡,觀眾能看到當年建造上海百老匯大廈時,機械吊臂將建築工人們吊到高空作業,他們穿著體面,帽子絕不能歪,但沒有任何防護工具。彈幕裡,網友跟隨視頻一邊為那個年代勞動者的辛勞和安全揪心,也驚嘆於那個時代黃浦公園的美麗。

這些修復是如何完成的?大谷介紹,自己使用的是github上的一些開源項目,只要有一定的編程基礎知識就可以掌握。10分鐘左右的片段大概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但人不用一直盯著。

「AI節省了很多枯燥的工序,我只需要上色時提供一些參考幀,5分鐘我畫100多幀就夠了。」把一個畫面從6到12幀補到60幀,計算機得一直運行渲染,一個補幀可能要90多個小時。也因此,這種影像修復對人的要求不算高,但對硬體要求比較高。「顯卡要好,配置太低可能運行不了。」他還記得第一次修復影片時,筆記本跑不動,只好借用女朋友的電腦完成。為了做更多影像修復,大谷專門換了一臺電腦。

至於版權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國外很多檔案館的資源是公開的,我使用郵件聯繫了管理員,問能否修復並做成視頻放在社交媒體上,他們很快答應了。」

大谷修復的老影像

大谷的另一個作品,AI修復上色的1929年上海時裝秀裡,觀眾可以清晰地聽到那位打扮摩登的上海名媛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介紹穿戴,片源同樣出自南卡羅萊納大學影像庫。這段拍攝於1929年3月4日的影像聲音全部為時代原聲。有人看後感嘆:「上海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融合最完美的城市」。

大谷修復的老影像

上世紀30年代的有聲影像非常難得。大谷介紹,自己修復的有聲視頻都出自南卡羅萊納大學,校方曾拿到過一筆捐贈,內容為早期外國人來到中國時拍攝的有聲影像。這些影片集中存放在南卡羅萊納大學圖書館裡,很多膠片已經發黴,學校工作人員會對其進行簡單的物理修復,再通過「膠轉磁」放在網站上。由於破損得太厲害,很多100分鐘的老片子修復完只剩下6分鐘。學校也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偶爾拿到一筆捐款,才能去修復一些。大谷發現,學校網站已經很久沒更新了。「我修復的片段都是從網站下載的數字版,精度不高,如果有機會去學校圖書館現場看最好,但疫情期間,能聯繫上已經很不容易。」

老影像中的NG畫面

相比歷史科普,更希望引起大眾興趣

大谷像考古一樣把這些老影像發掘出來,並透過AI修復、上色,讓觀眾看得更清晰,更有一種貼近過去的真實感。實際上,他做的不止這些。

在修復上海百老匯大廈工程紀錄時,大谷發現這些膠片的順序是亂的,好端端拍著建造場景,突然中間插入了很多奇怪的內容,需要重新排序、剪輯,順出一個觀眾看得懂的敘事線。上海時裝秀正片後附有一個NG花絮,可以看到她們在拍攝中有很多失誤和笑場,這個讓不少網友大呼可愛的片段並非當年特意製作的彩蛋,而是本來就包含在正片中。「原片是沒有剪輯過的,有大量的NG場面,我花了很長時間,幫這些八九十年前的拍攝者完成了作品的剪輯工作。」

然而,在一些學者和專業人士眼裡,這樣的修複方式存在一定爭議。

「我們到博物館看青銅器,因為那是了解歷史的方便途徑。觀眾想看的是修舊如舊下呈現的歷史原貌,而不是通過上色、填補刻意地把一尊青銅器弄得亮麗如新。」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鍾大豐看來,一些民間自發修復的老影像作為大眾娛樂目的無可厚非,但對於想要了解當年真實電影拍攝狀況的人存在誤導可能,需要在片中加以註明。

大谷修復的老影像

比如中國現存第一部影片為1922年張石川的《勞工之愛情》,現存的原版拷貝沒有片頭,第一個畫面是「本劇事略」,但有人給它補了片名,還加上兩個外景空鏡頭作為背景畫面。經此一「修」,電影當然看起來完整了,但有不知情的學者據此認為中國最早的影片拍攝就注重自然空間的表現,還讀解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理論。

被篡改的《勞工之愛情》片頭

「對歷史影像做過度修復和剪輯,會讓大眾在認識上產生混亂。」鍾大豐認為,相比於有原作的文物,電影是機器時代複製的藝術,在修復時應該保存哪些歷史信息、如何保存都需要研究,而不僅僅是為「好看」而修復。「歷史資料片信息引用目的是讓我們更好了解歷史,而不是了解一個想像出來的東西。」

上海電影技術廠數字修復部門主管胡勍勍也認為,修復的宗旨是修舊如舊,讓觀眾了解影片最原始的面貌。在修復《畫魂》時,上技廠邀請了當年的攝影師,對修復後的色彩進行把關。「有些地方的確當年技術達不到,現在可以呈現得更好,但需要尊重原來的主創。老電影也記錄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通過修舊如舊,可以了解各個年代、不同導演的拍攝手法,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應該真實保存下來。」

大谷坦言,AI修復老影像的方式並不能起到嚴謹的歷史科普作用,這些彩色修復影像帶有藝術創作的因素,更多是引起大家探究歷史的興趣。「如果100個觀眾裡能夠有1個人由此去進一步了解背後的歷史,我做的這些就有意義。」

從修復過去到修復現在

大谷在B站帳號「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中,發布了一系列AI輔助創作的視頻,除了修復老影像,還有AI作曲、AI繪畫等。「我最早接觸人工智慧是基於遊戲開發的實踐,但經過了解發現,人工智慧也可以應用到各種藝術創作中,於是就在自己的頻道介紹它們,希望觀眾能和我一起學習、選材。」大谷對自己的定位是「AI入門者」,而不是一個技術達人,「我能學會,你們也行。」

在陸續發布幾條AI修復老影像後,他的B站私信已經被諮詢塞滿。有位新加坡的網友在他的「帶教」下,成功修復了自己國家的老影像。看到大谷用AI還原的秦代兵馬俑,還有刑偵人員來向他請教能否把這項技術用在人臉識別中。

每期節目的網友評論他都會仔細閱讀,也從中學到不少知識。比如他在一段修復的1912年老影像中註明,這是加拿大國家檔案館來自中國的一段影像,但實際地點並不清楚。有網友根據裡面出現的一個城門推斷出是濟南西門,這才確定這裡是百年前的濟南。「這也是做影片修復有趣的地方,網友能根據視頻中的信息『考古』出不同的內容。」大谷覺得,通過製作視頻的方式和網友互動,可以共同學習,一起發掘和研究那些影像中的歷史。

「我們沒有圈子,但看到抖音、B站上有不少人自發在做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好事情。」對於大谷來說,修復老影像只是他AI趣味科普內容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幫助大家了解這門技術。「相比電影修復,這些歷史影像的優勢是版權容易解決,在國外網站上有很多這樣的開放資源,也許未來大家也可以用AI來修復自己家中的老照片、老影像。」

在B站上,一些早期的電視劇片段、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的明星MV、演唱會等都有了民間修復的4K版。隨著大眾對畫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各種新呈現形式的出現,AI修復能否幫助經典影像以便捷的方式不斷更新?

「也許以後的趨勢是修復現在,而不是修復過去。」大谷關注了英偉達新公布的AI項目直播技術,目前公開的語音降噪部分,可以通過AI分析出主說話人,比如在家中直播時,即便周圍有許多孩子在吵鬧,也完全聽不到環境雜音。通過本地端的AI即時高清修復,還可以在直播中提升畫面效果,用較少的網絡帶寬看更高清的畫質。如果你想看正面朝向你的主播的側面,也可以通過AI「腦補」出來。

大谷認為,從用AI修復過去到修復現在,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必然結果,它可以進入千家萬戶,應用到各個領域。最近,他在幫助一位德國的藝術家朋友修復德勒斯登當地一些建築的老影像,而這些建築已在二戰中被炸毀。通過AR來把上色修復後的影像投到實際景點上,可以讓大眾進入那些已經不存在的、百年前的建築,帶來交互式旅遊體驗。

在國外,有許多藝術家把AI和藝術相結合,做一些浸入式體驗。有些國外軟體推出「太長不看」功能,用AI總結關鍵點,並通過AI分析文中煽動性內容的比率,達到排除謠言、篩選新聞的作用。也有AI通過學習大量有聲片段,給黑白老電影配上百年前的音效。

大谷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起學習、掌握這門工具,通過AI生成更多的創意,比如做一張交互照片,或者讓古人動起來,讓腦海裡能想到的未來都能實現。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修復老北京街景影像 補幀、上色、提升清晰度由三款軟體完成
    「這就是100年前的北京嗎?太逼真了,好像穿越到那時候一樣。」近日,一段經過人工智慧復原的北京100年前的影像視頻引起網友的興趣。視頻的發布者胡文谷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原始視頻是100年前外國人拍攝的北京街景,是黑白的,幀數也很低。他通過人工智慧,讓整部視頻清晰度更高,並上色成為彩色視頻。
  • 小夥用AI程序修復100年前北京影像
    5月8日,網友@大谷Spitzer 利用AI程序,修復了一部記錄百年前北京人生活的影片。 視頻由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1929年間拍攝。視頻中原本色彩單調、輪廓模糊的人影,經過修復後,變得面目清晰、動作流暢。
  • AI修復的真實影像,帶你瞬間穿越回100年前
    一段由加拿大攝影師在100年前記錄下的北京,被AI修復後,那些原本有些卡頓、清晰度差的黑白畫面被還原了顏色,變得逼真又流暢。視頻的修復者表示,他僅用了7天時間就完成了這段1920年的影像資料的修復工作:包含上色、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等步驟。看著100年前的城市,很多網友不禁感慨,才短短100年變化就這麼大。
  • AI復原上海民國名媛影像!1929年的小姐姐,時裝精緻不輸現在
    自修復100年前的北京影像後,微博博主@大谷Spitzer這次又用AI工具,復原了民國時期的這場「花生騷」(Fashion Show)。「老上海的摩登時尚氣息撲面而來。」「AI修復後,當時的時裝現在看起來也不過時。」也有網友表示,影視劇中的民國造型和當時實際的造型,果然有區別。
  • 修舊如舊!清代哈密流行服飾有多美?一起圍觀→
    嚴楓介紹說由於這批哈密服飾在國內比較獨特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堪稱「穿在身上的歷史」為向人們再現它們留存100餘年的歷史文化該館特意邀請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寧夏博物館專家對這批服飾進行保護和修復工作截至今年11月已修復完80餘件
  • 【有益思】4K修復讓老電影光彩重生
    由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前不久登陸國內院線。天才鋼琴家1900的故事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抓住影迷的心,現在,藉由電影修復技術,這個20年前的故事顯得更加迷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丁友東表示,電影修復的用意一方面是「修舊如舊」,藉助數字修復技術,讓老膠片上損耗的影像儘可能恢復到影片最原始的樣貌。另一方面是讓老影片能夠滿足如今大熒幕放映的要求。  事實上,據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主管王崢解釋,4K修復電影並非是「用4K技術修復的電影」,更貼近事實的含義是用電影修復技術把老電影修復到4K的解析度。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12月10日至30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1個城市舉辦「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枯木逢春》《五朵金花》《李雙雙》《錦上添花》《上甘嶺》《英雄兒女》《祝福》《龍鬚溝》《烏鴉與麻雀》《早春二月》10部國產影片重返銀幕。「第一次在大銀幕看修復版的老電影,經典永不過時!」有人評價道。老電影是怎樣修復的?電影修復的標準是什麼?
  • AI 修復 100 年前晚清影像喜提熱搜,有穿越內味兒了!
    整理 | 夕顏昨天,一條「100 年前北京晚清的影像」喜提熱搜,博主用 AI 技術修復了一段 10 多分鐘的古董視頻,使得 100 多年前老舊的黑白影像變得更加清晰,甚至有了顏色。 AI 還原100 年前晚清影像 這段時長 10 多分鐘視頻使用了 AI 修復技術,評論中有人表示,隔著屏幕與畫面中的人物對視,恍然間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很神奇。
  • 藉助AI修復老北京百年前影像,古舊人物醒轉,那些老禮兒重現於世
    正是依託現代的高科技,現代人利用AI技術也能將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修復。與百年前的人們隔空對視,是否有時空混淆的感覺。影像裡會動的北京城網上盛傳的那段100年前北京城的影像,是來自於一位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1929年間拍攝而成的。
  • 1956年的老電影《祝福》是這樣被修復的
    經典之光通過4K技術再次綻放,同行的影迷們都被修復的畫質徵服。今晚我就分享一篇專業文章,告訴大家老電影是怎樣被修復的。「第一次在大銀幕看修復版的老電影,經典永不過時!」有人評價道。老電影是怎樣修復的?電影修復的標準是什麼?下面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 電影頻道+百度,「智感超清」如何助力老片修復
    又將如何助力老片修復?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百度視覺技術部總監丁二銳,一起聊聊人工智慧與老片修復。2018年彼得傑克遜執導的戰爭題材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就從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BBC等機構收集了數百小時的一戰原始素材,重新進行膠片修復、插幀、上色、剪輯等一系列工作,利用技術為我們還原了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士兵的日常生活。
  • 老底片翻拍,轉成電子照片,這樣給黑白照片上色
    我們上一篇文章《老底片沒地方洗,這樣翻拍,黑白還能變彩色》,有網友反映,步驟交代不清楚,上色太敷衍。想到這幾天準備做個自動發帖的腳本而去了解代碼,面對一堆字符號,完全看不懂,才明白隔行如隔山,對高手簡單得不值一提的問題,新人未必看得懂。
  • AI 修復百年前北京影像,路邊攤、剃頭匠太真實了
    作者 | 馬超 責編 | 伍杏玲 封圖 | CSDN 付費下載自東方 IC 出品 | CSDN(ID:CSDNnews) 近日,B站UP主「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發布的《我用人工智慧修復了百年前的北京影像
  • 用影像講述老建築的故事 創作者:上海不只有交響樂,還有爵士樂
    《感知老建築之楊浦圖書館》獲得最佳主題獎、 《爵士之城》獲得最佳創意獎。楊浦區文旅局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的標誌影像只有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嗎?不,眾多有著前世今生的老建築也是申城的文化標識。
  • 時空穿越,AI重現百年前北京原聲影像
    京韻大鼓、街邊地攤、剃頭匠…… AI技術修復還原百年前的老北京, 全部為時代原聲! 100年前的北京,酷不酷? 大家一起來看看! 這段影像原本時長14分鐘, 是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年到1929年拍攝的, 4年前由人民日報上傳到視頻網站。
  •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18183首頁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 保留原汁原味修舊如舊 古建修繕花了大功夫
    孩兒巷98號,古色古香的建築裡有不少「寶貝」:蠡殼窗、精美的木雕、還能使用的古井……「孩兒巷就這麼一套保存比較不錯的老建築
  • 《決勝時刻》彩蛋高光,「修復片」讓國慶更厚重多彩
    前天上映的《決勝時刻》,四分鐘的彩蛋成為宣發最大亮點:修復後的彩色版開國大典真實歷史影像,第一次在大屏幕上呈現。放眼這個不同尋常的國慶,電影修復奉獻了更大的彩蛋。對那些經典,必須修復。反過來說,算不算經典,就用是否「值得修復」來衡量。這不是件輕鬆活,要清洗汙漬、掃描電子化、修復損傷、校正顏色,還要符合影片原意,力求修舊如舊,不是修得越時尚越好。一部電影按兩小時計,一秒24幀,需要逐幀修復,總數達17.28萬幀,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個階段。4K代表能修復的最高解析度,越接近膠片的原始觀感,當然花錢更多。
  • 揭秘4K修復:老電影模糊不清 換臉還是美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劉麗媛  為什麼修復  收藏長江大橋紀錄片 數字手段讓珍貴影像傳播  揚子晚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掌握電影修復技術的國內機構並不多, 而在江蘇,華夏膠片電影在老電影相關藏品的數量和規模、電影修復團隊的技術力量和技術能力,都處於領先地位,在全國也屈指可數
  • 程式設計師還原阿波羅登月高清影像,效果震撼
    一位YouTube名為DutchSteamMachine的程式設計師使用AI技術修復了阿波羅登月的原始影像,將登月鏡頭的像素從每秒12幀提升到每秒60幀,效果令人震撼。7月20日是阿波羅登月51周年。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登月第一人,他在月球上邁出的一步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