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莉媽最近會對我們父女倆的狀態「羨慕嫉妒恨」,因為我們經常突破了晚上睡覺的底線,倆個人的情緒完全被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帶跑,聽不到寶莉媽在隔壁房間的碎碎念:真的該睡了,明天早上又起不來……
我和寶莉曾經共同立下flag,這是屬於我倆的reading promise,看看我們能連續閱讀多少天。沒想到,這個記錄一直在被打破,從21天到100天再到365天…… 不知不覺,我們創造了連續閱讀765天的記錄。
如果說剛開始堅持還有一些目標感,記錄多少天讀了多少本書,後續的閱讀則全部變成了習慣。不管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是開心還是難過,我們都以一場閱讀來收場。不得不說,閱讀給我和寶莉帶來的慰藉大過於任何其他物質和精神的東西。
但我也經常被懟:你的英文水平專八,給孩子的啟蒙資源算是高配了,你家娃不愛讀書都不可能!
確實,因為我喜歡研究讀物和原版閱讀,不論是挑書還是朗讀,寶莉從中確實受益不小。但如果說只是因為我的英文好,寶莉就一定會喜歡閱讀英文原版讀物,那就太過武斷了。
我一直認為,培養孩子對一種語言的喜愛,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不一定需要語言高配置的父母,但一定需要堅持的父母。最近在我開設的英文養育知識星球裡,媽媽們堅持陪娃打卡的那些記錄真的暖到我了。開心的是,我們真的如此同頻,閱讀不是為了一個數字量,而是讓我們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我摘錄了一些內容,想跟你們分享這些讓我感動的瞬間。
李燕的兒子屬於6歲前沒怎麼系統接觸過英語閱讀的。等孩子上了小學,她發現孩子的中英文閱讀存在特別大的gap。她的難題在於自己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用英文給孩子講故事。每天看到她的記錄,她說從加入星球的第一天,一件美好的事情發生了:她發現兒子慢慢接受了講一遍完整英文書。
我從心裡感到開心、激動,因為她勇敢邁出的第一步,才打破了孩子內心的壁壘。孩子一直等待的可能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從第一次書展的線下活動,我就認識了開心媽媽張倫的女兒開心小朋友。她比寶莉小一歲,是那種特別喜歡閱讀的小書蟲。因為開心媽媽經常分享,所以我幾乎能夠看到這個小書蟲一路從獨立閱讀分級讀物到章節書的變化。
開心媽媽自己是博士出身,對於學習習慣的建立特別看重。她不止一次跟我交流怎麼幫孩子選到合適的書,才能讓孩子既不沮喪又有成就。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她就會跟開心慶祝屬於她們母女的閱讀時刻。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今年開學前,開心讀完了整套的Magic Tree House,張倫拍了一張照片記錄下這個充滿儀式感的時刻。就像她說的:讓孩子純粹沉浸在「讀書」這件事本身的喜悅中~
我經常覺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陪孩子閱讀的最高境界。太強的目標感,會破壞親子閱讀的美好,收穫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發生在每個家庭裡的溫暖一瞬是最打動人的,我經常把她們的金句發到朋友圈:
MM分享了她理解的開卷有益:有一本書是關於南瓜的,她給孩子讀了幾次書名pumpkin,孩子就直接告訴她這是南瓜。她很驚訝:你是怎麼知道的?孩子告訴她:我是從書上畫的猜出來的。看圖猜詞是挺重要的閱讀技巧,媽媽沒有講過,小朋友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就是陪伴的力量。
媽媽曉宇說堅持閱讀等到了孩子的變化,比如「the」的發音孩子一直都發成「a」,最近終於發出了這個音。媽媽維西亞說,今天讀了poor floppy, 看到封面上的floppy,寶貝居然問出來What’s wrong with floppy?
看似只是學習道路上的小變化,但孩子們每一個讓人驚喜的小變化背後都是媽媽們堅持不懈地陪伴閱讀。
小姑娘看看真的是跟著實驗室同步成長的小讀者,3年多的時間看看媽一直帶女兒閱讀,就連外出旅行都要帶好書。每次為了能夠順利地給看看讀故事,看看媽都會提前預習,把不懂不會的單詞都查過了,才能踏實。
有時候,不懂不會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我們作為父母熱愛學習,孩子也會受到感染。
看看媽前兩天分享的一張照片讓人特別感動。遊泳課前,看看發現有個小朋友的媽媽在給她讀書,就湊過去,坐在一個阿姨腿上,那個阿姨毫不介意,投入地為他們讀書。愛讀書的人都是喜歡湊在一起,想必如果有這樣的小朋友湊到我身邊,我也一定不會拒絕。
為什麼我們對閱讀如此沉迷?我想答案就藏在每天的日常中。
當我們放下一日的疲憊,跟孩子守在一起,那是一段沒有任何負擔的親子時光。翻開書頁的時候,我們分享的不僅是別人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情感聯結——專注、熱愛、喜歡……
看到過雞娃圈分享過的一個英文閱讀能力標準,告訴我們什麼叫牛娃的節奏:
10個月說話
3歲自主讀書
5歲讀初章
7歲讀哈利波特
10歲出版自己的英文小說……
但是我想說,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都不一樣。
親子閱讀到獨立閱讀,每個家庭都會走過一段不一樣的路,但最美的是路上的風景,不是路盡頭的目標。
所以陪娃讀書不是一場競賽,我們也無需把孩子推上一個又一個賽道。安安靜靜讀書,誠誠實實做人,這是我的恩師送我的一句話,也送給所有熱愛陪孩子閱讀的爸爸媽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