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度過孩子第一個叛逆期?

2021-02-07 中體聯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作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認為,孩子因為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路上看見迎面而來的大哥哥手中的氣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麼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氣了。遇到這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因為孩子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

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重要發展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麼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這時期,只要孩子有自發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就容許孩子盡情探索吧。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

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櫥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柜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

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

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尺寸適合、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

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衝溼,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衝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重要發展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也會發展出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麼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

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林佩蓉提醒,有些時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現他的不安全感,擔心父母一離開就不回來了。安撫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賴」;每次要離開,都讓孩子知道,告知他你會回來的時間,並且言出必行。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

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欲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重要發展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或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

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天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

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

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

可喜的是,孩子在這一年也學會了,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重要發展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巨」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儘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儘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2.讓孩子加入你的工作:

林佩蓉認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那段時間裡,放下家事、關掉電話,認真陪伴他。在這段時間之外,如果你有其它的事要做,讓他知道:「媽媽肚子餓,需要好好吃飯的時間。」或者邀請孩子加入你的工作:「媽媽現在要洗碗,你幫忙擦桌子好不好?」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

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餘政東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三歲幼兒的生活步調和大人截然不同,他們是緩慢、重視過程的,可是大人卻常以匆忙的步調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快一點」,最常做的事是代勞孩子應該學習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身教」讓現在的孩子普遍情緒不佳、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等待。要養出從容、好情緒、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腳步才行。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相關焦點

  • 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在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所以孩子在三歲時其實是第一個叛逆期,在這一時期孩子也會出現很不同的情緒,出現善妒、憤怒這類的情緒,所以家長要注意進行正確的引導。
  • 正面管教 | 如何應對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到2歲左右就開始叛逆了,總和家長對著幹:不買玩具就滿地打滾;總說「不」、「不要」;一不高興就打人……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的表現。01 什麼是寶寶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中一共有三次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
  • 張萌2歲女兒「叛逆期」,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其實2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不少父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但其實並沒有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很重要 第一個叛逆期對孩子來說也是其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處理好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那麼將會對孩子的人生發展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 孩子進入2歲叛逆期,四種表現常有,如何陪娃順利度過?
    關於兩歲叛逆期這個階段大概會從一歲半持續至兩歲半,時間長短與爸媽如何應對有關。如果處理得不好,這種叛逆會深刻影響到三歲甚至到小學階段。可怕的兩歲,就是孩子的執拗期,一般在兒童一歲半至兩歲時出現。孩子處於2歲叛逆期通常有這四種表現1、不斷哭鬧直到達到目的。小孩詞彙量匱乏,一旦他們不能夠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就會利用哭鬧來表達。家長越是反對,他們哭鬧的越猛烈。
  • 糟糕的三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家長該如何正確處理
    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而西方也有句古話「trobule two, terrible three」。三歲不僅是關鍵期,三歲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需要把握好這個特殊的時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陳先生的孩子,現在就處於三歲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
  • 張萌談2歲女兒叛逆期,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其實2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不少父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但其實並沒有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很重要第一個叛逆期對孩子來說也是其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處理好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那麼將會對孩子的人生發展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 孩子2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家長找準年齡段特點,比打罵見效更快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孩子出現叛逆僅僅是在青春期,所以他們總是把叛逆期和青春期劃上等號。但其實如果真正有一定育兒知識的父母,可能都會發現,孩子的叛逆期早在2歲時就已經產生了。
  • 張萌2歲女兒進入第一個叛逆期,與自己對著幹,想應對要掌握策略
    家裡有一個寶寶,伴隨著自主意識的萌發,逐漸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有些時候父母會忽略,其實最早的叛逆期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家庭有些時候會忽略孩子的叛逆期引導,就會覺得這個階段的寶寶很難搞,內心很無奈。
  • 了解孩子心理發展,迎接第一個叛逆期
    說起孩子的叛逆期,我想是每個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而且叛逆期好像跟青春期直接劃上等號,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需要一個完善的空間,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搭建好完善的親子關係,可能在青春期就會發生很多的衝突。
  • 三歲壞孩子是孩子們生活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三是孩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在西方,有句老話「trobule two, terrible three」。三歲不僅是兒童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需要抓住這個特殊時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陳先生的孩子現在處於一個特殊的三歲時期。陳先生發現似乎不到一個晚上,可愛的老女兒消失了,變成了淘氣鬼小惡魔。
  • 2歲叛逆期的6個特徵,5多3少教養法,幫寶寶度過首個叛逆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一到了2歲,就開始這不要,那不要的,剛才還哈哈大笑,下一秒就大哭大鬧,父母說什麼,孩子也不聽,這讓很多家長情緒崩潰。寶寶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要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其實寶寶的「2歲叛逆期」並不是2歲才開始的,1歲半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一直持續到寶寶4歲左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四歲招人嫌」的原因。孩子進入「2歲叛p逆期」的特徵1、愛說「不」你讓孩子吃飯,他說「不」;你讓他穿衣服,他說」不「。
  • 寶寶3歲是叛逆期?專家:聰明父母用這3招,輕鬆搞定孩子哭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面對並且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在三歲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這時你會發現孩子可能變了個人一樣,做出了各種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可能原本很乖巧的孩子,一下子不聽話了。正在經歷第一個叛逆期的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學會和父母頂嘴,哭鬧,耍脾氣,有時可能會惹惱家長,結果氣急敗壞的父母有時會出手打幾下孩子,搞得父母和孩子都氣急敗壞,兩敗俱傷。很多媽媽也都正在經歷孩子3歲的叛逆期,孩子總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動不動愛哭鬧。媽媽們很苦惱,為什麼曾經的乖寶寶變成了現在的愛哭鬼呢?
  • 叛逆期的孩子,該怎樣正確的教育?
    ,久而久之這種爭執和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會因為某件事物而爆發出來,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作對,有什麼事情或問題不肯告訴父母,這就是家長們所說的叛逆期,那麼叛逆期的孩子有那些特徵呢?
  • 2-3歲,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聰明媽媽這樣應對
    其實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隨著寶貝的成長,原來軟萌聽話的小可愛,有時會化身「小魔王」,動不動就罵粗口、發脾氣,這時很正常的現象,就看父母是怎樣應對的。二、面對叛逆期的寶寶,聰明父母這樣做 讓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其實並不難,我們要接受他們的這種行為。並且採用科學的教育方式。
  • 孩子青春期的「14歲現象」,是叛逆期也是塑造期,父母要陪娃度過
    當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時候,父母都會十分的頭疼,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最難管教的,也正因如此,所以父母也很擔心孩子這個時候會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孩子的青春期,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孩子的變化讓沈女士覺得不可思議,她和其他的家長進行溝通,發現同齡的孩子也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叛逆的現象,而不少家長每天都需要和孩子爭吵,這也令她們頭痛不已,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孩子。
  • 孩子叛逆期① | 孩子叛逆不聽話,竟然是好事?
    此時,父母不要過多譴責或者迴避,給他一個良好的建構自我的開端,讓他順暢地度過自我敏感期。當他們發現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圍著自己轉,每個人都不一樣時,便會思考如何通過秩序和合作,去取得想要的東西。這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成長,但這個過程需要他自己去體驗和思考。
  • 《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叛逆期,成為了孩子的一個錯誤時期。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集合了知名心理學家和中國家庭教育踐行者的清清家教館,在今年出版的一本書,幫助我解答了很多關於孩子叛逆的問題。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
  • 為人父母,如何應對可怕的叛逆期
    為人父母,如何應對可怕的叛逆期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面對孩子叛逆,很多家長總是精疲力竭,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引導孩子。其實孩子叛逆是很常見的,今天這篇文章主要針對的是剛入學孩子的叛逆問題。其實,只要家長做到這幾點,就能很好應對。
  • 娃第一個叛逆期很恐怖?父母巧妙「懲罰」孩子,輕鬆解決問題
    在英文裡有一個單詞叫做「terrible two」,翻譯過來就是糟糕的兩歲或者是可怕的兩歲,它指的是兩歲的孩子很讓父母頭疼。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娃的第一個叛逆期就是在2-3歲左右,也就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讓父母覺得很「恐怖」!
  •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究竟有多「恐怖」?3招教你巧妙「懲罰」孩子
    如果你有這些「哭笑不得」的經歷,就證明你的寶寶已經進入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所謂的「叛逆期」,只不過是大人「一意孤行」的看法,對孩子來說卻是成長的標誌,對他以後的獨立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父母真的能理解寶寶「叛逆」背後的需求,尊重他的成長,就不會因為孩子「叛逆」而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