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2020-12-24 科技領航人

科學是人類共同努力,以了解或更好地了解自然世界的歷史以及自然世界的工作方式,並以可觀察到的物理證據作為這種理解的基礎。它是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和/或通過嘗試在受控條件下模擬自然過程的實驗來完成的。

考慮一些例子。觀察鳥領地行為的生態學家和研究露頭中化石分布的地質學家都是科學家,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尋找自然現象的模式。他們只是在戶外做,因此以他們的行為來娛樂大眾。拍攝遙遠星系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從氣象氣球中篩選數據的氣候學家也是科學家,但他們在更離散的環境中進行觀測。

上面的例子是觀察科學,但也有實驗科學。觀察各種溫度下一個化學反應速率的化學家和記錄中子轟擊特定物質的結果的核物理學家都是科學家,他們都在進行實驗,以觀察出現一致的模式。觀察特定組織對各種刺激物反應的生物學家同樣正在嘗試尋找行為模式。這些人通常在實驗室工作,穿著白色實驗室外套,這似乎也意味著他們也賺了更多的錢。

關鍵的共同點是,所有這些人都在進行並記錄對自然或自然模擬的觀察,以便更多地了解自然的工作原理。我們將在下面看到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表明舊觀念(一個世紀前或一年前的科學家的觀念)是錯誤的,相反,新觀念可以更好地解釋自然。

那麼為什麼要開展科學工作呢?——個人視角

那麼,上述所有這些人都在做什麼呢?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正在收集信息以測試新想法或反對舊想法。科學家以發現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思維方式的新事物而聞名,無論該發現是恐龍的新物種還是原子鍵合的新方式。許多科學家在一個以前未知的事實(發現)中找到了最大的快樂,這個事實解釋了一些以前沒有解釋的問題,或者推翻了一些以前被接受的想法。

那是基於崇高原則的答案,它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以科學為職業。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人們也做科學來賺取薪水。期望大多數大學和許多學院的教授作為僱傭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進行能夠為知識做出新貢獻的研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科學家還為公司工作,並獲得報酬以產生關於特定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大豆生長或地球深處石油形成的新知識。這些科學家的薪水更高,但他們可能會默默無聞,因為他們產生的知識被僱主為開發新產品或技術而保密的。

為什麼要開展科學工作? ——社會視角

如果以上觀點幫助解釋了個人為什麼做科學,那麼人們可能還會想知道,為什麼社會和國家為這些人付費以從事科學。一個社會為什麼要在發展有關自然界的新知識的過程中投入一些資源,或者是什麼促使這些科學家將自己的生命致力於發展這種新知識呢?

答案的境界之一就是渴望改善人們的生活。遺傳學家試圖了解某些條件如何代代相傳,而生物學家們正在追蹤疾病傳播的途徑,顯然是在尋找可以改善普通百姓生活的信息。地球科學家正在開發更好的天氣預測或地震、滑坡和火山噴發預測模型,他們也在尋求可以幫助避免困擾人類幾個世紀的艱苦條件的知識。至少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任何關心人民福祉的社會都將支持類似的努力,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答案的另一個領域是社會對經濟發展的渴望。許多地球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有效方法來發現或回收石油和礦石等自然資源。尋找作物的果樹株或品種的植物科學家,正在為培育高營養和高產量的農作物而努力。化學家正在開發具有潛在技術應用潛力的新化學物質,而物理學家正在開發諸如超導性的新材料,同時也在開發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的知識。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自己視為陷入經濟競爭的世界中,對此類科學的支持無非是對經濟未來的投資。

答案的另一個完整領域是人類對我們的星球及其環境的日益控制。為了理解人類社會中的有毒物和廢物如何通過我們的水、土壤和空氣可能對我們自己造成損害,已經做了很多科學工作。為了理解我們在大氣和海洋中引起的變化,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氣候以及如何控制食物和水的來源,也做了很多科學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科學試圖發展人類所需要的用戶手冊,因為他們越來越多地(如果不知不覺地)控制了全球生態系統和許多本地生態系統。

最後,由於好奇心以及對周圍世界知識的滿足和啟發,社會支持科學。眾所周知,在晴朗的夜空中我們看到的星光在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前就離開了這些恆星,因此,我們中幾乎沒有人會從中獲得任何經濟利益,因此我們觀察到的光就像是遙遠過去的信使。但是,敬畏,遠見,甚至從這些知識中獲得的寧靜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同樣,我們很少有人會從注視著水流並反思水流經過的水文循環(從遙遠的海洋到天空的浮雲到上遊的雨水和暴風雨)中獲得更大的身體幸福感。但是,來自這種知識的相互聯繫感,以非常有價值的方式豐富了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當將這些無形的收益與上面概述的更切實的收益相結合時,難怪大多數現代社會都支持科學研究,以增進我們對周圍世界的了解。

研究如何成為科學知識

在實驗室或現場進行研究可能是一門科學,但這不一定是對知識的貢獻。在科學研究發表到同行評審的期刊上之前,科學界中的任何人都不會知道或對其充滿信心。他們可能會在會議上聽到有關新研究的消息,也可能會通過新聞組的小道消息了解這些研究,但是在發布數據之前,沒有什麼太重視的。

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態學家必須寫一篇論文(出於相當過時的原因被稱為「手稿」)。在手稿中,他(她)說明了為什麼他(她)的特定研究如此重要,他(她)詳細說明了他(她)使用的研究方法,將所觀察到的結果準確地報告了出來,然後解釋了所觀察到的相對於已知結果的含義。

然後,他(她)將手稿發送給科學期刊的編輯,然後將其發送給兩到三位專家進行審閱。如果這些專家報告說,研究是用恰當的方法且合理的方式進行的,並且結果貢獻了新的有用知識,那麼編輯者便會批准發表,儘管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一些更改或添加。在幾個月內(我們希望),該論文出現在該期刊的新一期中,全世界的科學家都了解了我們生態學家的發現。

當然,這項業務有些微妙之處。如果將手稿發送到《科學》或《自然》等著名雜誌,那麼那裡的公開競爭就意味著編輯者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突破性的手稿,而拒絕其餘手稿,即使手稿都做得很好的科學。然後,被拒絕的手稿的作者將他們的作品發送到一些不太出名的期刊,這些手稿可能會被發表,但聽眾會有所減少。不管是好是壞,科學家更傾向於閱讀和接受在廣泛發行的主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而不是在發行量較小的地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總而言之,科學通過發表研究成果而成為知識。然後,隨著這些知識被教科書選中作為課本中的內容,以及當教授和老師決定要從這些教科書中強調什麼內容時,這些科學知識就會被更多人了解,成為科普常識。

科學與變革

如果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新發現或發展新的概念和理論,那麼科學產生的知識體系就應該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是對自然的更好理解的進步。通過不斷質疑我們目前的想法是否正確來實現這一目標。正如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瑪麗亞·米切爾(MariaMitchell,1818-1889年)所說,「質疑一切」。

結果是,隨著對舊觀念的質疑和新證據的發現,理論不斷變化,或者至少隨著時間而被修改。用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話說,「科學是糾正錯誤歷史」,甚至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對自己說:「愛因斯坦……每年都會收回他前一年寫的東西」。許多科學家表示,他們希望在幾個世紀後重生,看看那時已經發展了什麼新知識和新觀念,並希望看到自己所在世紀中哪些觀念被拋棄了。

我們今天的想法應該與我們擁有的所有證據兼容,我們希望我們的想法能夠經受住未來的考驗。但是,對歷史的任何觀察都迫使我們認識到,未來很可能會提供新的證據,從而至少會導致不同的解釋。

一些科學家自我意識特別強,以至於他們拒絕接受新的證據和新的想法。在那種情況下,用一個專家的話來說,「科學通過葬禮來推進葬禮」。但是,大多數科學家意識到,當今的理論可能是未來的過時思想,而我們所能希望的最好是,我們的理論將在子孫後代進行一些微調和微調的情況下得以生存。

我們可以用哥白尼進行說明。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如果在街角被問到,都會說我們接受哥白尼關於地球繞太陽運動的想法——我們說日心說是正確的。然而,哥白尼本人認為,圍繞太陽的行星的軌道是完美的圓形。幾個世紀後,在牛頓時代,很明顯,這些軌道是橢圓形的。日心說並沒有被拋棄,只是對其進行了修改以考慮更詳細的新觀察結果。

在20世紀,我們還發現橢圓的確切形狀不是恆定的(因此,米蘭科維奇循環可能會影響冰川的周期性)。但是,我們還沒有回到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這一概念。相反,我們仍然接受以日心為中心的理論——隨著新數據的出現,它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修改。

科學觀念會發生變化,應該被期待發生變化的觀念,有時會在更為挑剔的科學評論家中迷失。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大爆炸理論。每一項新的天文學發現似乎都促使人們說:「瞧,大爆炸理論並沒有預言到這一點,所以整個事情一定是錯誤的」。取而代之的是,發現促使理論發生了變化,通常是很小的變化。但是,一旦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一理論的細節進行了充分的修改,足以說明這一新發現,批評者便說:「瞧,大爆炸理論已經被拋棄了」。相反,它只是經過修改以考慮新數據,這正是我們所說的任何科學觀念都應該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化。

嘗試類比:想像一下您最喜歡的虛構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馬普爾小姐,南希·德魯或其他任何人)正在研究一個艱難的案例,其中的線索只能靠斷斷續續地獲得。大多數偵探在解決案件之前都會保留自己的工作假設。但是,讓我們假設偵探這次決定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思考,以揭示他們目前的主要嫌疑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時間順序。

現在介紹一個伴隨偵探的角色,當發現每條線索時,他都會大聲喊道:「看,這改變了您以前的想法——一切都錯了!」我們的偵探會思考,但也許會樂於不說:「不,新證據恰好幫助我弄清楚了以前困惑」。在科學界也是如此,只是自然界永遠不會在最後一幕中崩潰並解釋她是如何做到的。

科學與知識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科學目前還沒有,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給出絕對永恆真理的陳述——它僅提供理論。我們知道,這些理論將來可能會得到完善,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會被拋棄,而傾向於那些根據未來科學家產生的數據更有意義的理論。但是,我們目前的理論是我們對世界的最佳解釋。他們對大量信息進行了說明並經過了測試。

考慮一些我們用來檢驗理論的信息:

從電子顯微鏡到全球生態學,我們已經研究了數千種(如果不是數百萬種)生物體的DNA、細胞、組織、器官和身體,從細菌到仙人掌再到藍鯨。我們已經研究了從夸克到恆星,大小從飛秒到數百萬年不等的粒子的物理行為。我們已經表徵了地球上自然存在的90種左右化學元素以及我們合成的其他幾種元素。我們已經使用地震學研究了地球的內部結構,既檢測了淺層斷層,又研究了行星核心的行為我們已經用挖泥機、瓶子、浮標、船、鑽探船、潛水器和衛星研究了地球的海洋。我們已在全球範圍內每分鐘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監測和採樣。我們已經用望遠鏡對外部空間進行了掃描,望遠鏡使用的波長範圍從紅外線到X射線,並且已經發送了探測器來檢查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的遙遠行星。我們親自探索了月球的表面,並從那裡帶回了巖石,並且我們還採樣了大量的隕石,以了解來自我們星球之外的物質的更多信息。

在未來的幾個世紀中,我們將做更多的工作,但是我們已經收集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這些理論是我們目前對宇宙的科學理解。

今天,人們有了選擇的餘地。一種選擇是接受懷疑論者,他們在不斷質疑中獲得對自然界的科學(也是理論上的)理解,這是從上述所有觀察和測量得出的。另一種選擇,是接受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傳統理解,這些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了,無論他們多麼明智或善意,他們都只有敏銳的眼睛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們的了解自然的最佳工具。

相關焦點

  • 科學知識如何能夠深入人心?
    科學知識如何能夠深入人心?如果圖文並茂已經不能夠引起大家的足夠興趣的話,那簡短生動的短視頻就不失為一個好形式。「當前,中科院正在努力發揮知識、成果、人才體系方面優勢,在全媒體融媒體時代發揮積極作用,引領科技傳播不斷發展。」科普手段隨技術不斷變革數據顯示,按照科普內容劃分,健康與醫療及食品安全相關的視頻內容佔全部內容的40%,人們對健康醫療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這也對科普工作者的權威性嚴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包括什麼呢?現在是科學的新時代嗎?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是要在實驗事實面前,要勇敢的面對:證實了,不趾高氣昂;被證偽了,也不強詞奪理,死不認輸!科學是一個「歷史過程」:總會有新理論,總會有「新科學」,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夏曆」天文曆法創始人,就有張衡、祖衝之,直到錢學森、王淦昌、潘建偉等。
  • 科學是一種概念,科學的本質都來源於什麼呢?
    科學,是近代一個相對性的概念,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 那麼,什麼是科學呢?應該是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的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認知和成果。它不是上帝的清規陋習,是相對的不斷變化的。有些中醫黑企圖用西醫自定的檢測標準強行束縛中醫。
  • 未來已來:科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圖1所示:圖1 可持續變革的切入點決策者需要根據當前知識以及對緊密聯繫的人類-社會-環境系統有全方位理解的基礎上採取行動。這類知識也應廣泛傳播給所有國家和參與者,來激勵創新聯盟和合作夥伴取得成功。此外,發展新的科學和技術研究,同時因地制宜改造現有的知識和技術,這樣才能簡化工作難度,最大化發揮目標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提前應對2030年以後新出現的挑戰。
  • 團 | 馬英九強推的小牛頓科普書,將成語與科學相結合,學成語還能獲得科學知識!
    比如《成語中的地球奧秘》,講到「天崩地裂」這個成語時,還配有一個科學小視頻「地震預報」,給小朋友講解有關地震以及地震逃生的相關知識。 小朋友都可以看看,學習一些地震知識哦。3、「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將科學的觸角伸入更多領域,探索成語背後的科學知識,使科學更生動、多元、發散。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晚年究竟發現了什麼?
    當時,牛頓所處的時代在神學的籠罩之下,科學知識只是高級分子的知識。牛頓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了神學的知識,所以在牛頓的知識架構中,他不止擁有著科學知識,還有著神學的知識作為他人生的基礎。所以說,牛頓在晚年研究神學是正常的現象。
  • 寓教於樂學知識 科學記憶來分類
    紅網時刻長沙7月21日訊(通訊員 李順)為豐富青少年暑假生活,進一步提高轄區青少年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運用科學記憶方法合理掌握垃圾分類知識,7月20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黑石鋪街道黑石鋪社區聯合長沙市趣童年公益機構組織開展「科學記憶之垃圾分類」主題學習活動。活動中,趣童年公益機構老師吳傑斌為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垃圾分類知識課。
  • 《走近科學》停播了
    NOVA的ScienceNOW系列節目的片頭 | NOVA如果僅僅注意到這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為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喊冤。不論是飛碟失蹤案還是口吐鮮血,哪一個沒有視覺效果?哪一個沒有偵探小說一般的曲折情節?那同樣強調情節曲折和視覺吸引力的《走近科學》,與這些優秀的科學電視節目比,缺了什麼呢?
  • 什麼?相面是科學?趙旭州闡述看相識人的科學依據
    有科學依據嗎?有道理嗎?不會是迷信吧?不是!其實這是大數據統計學的一個依據。它不是因果關係,是相關關係。趙旭州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相貌就能初步判斷一個人,這是真的嗎?額頭代表著智慧,眉眼代表著氣質,鼻子代表著財運,耳朵代表這福氣,嘴巴代表自控,下巴代表著壽命,但是相不單論,要系統的去看。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處於這樣的大變革時代,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因此,我們建議: 首先,希望將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題,搭建世界各國的對話平臺,使得公眾、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更好的交流,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科學如何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經濟,以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加有效; 其二,加強全球開放、信任與合作,建設公民科學素質規範、數字平臺和行動計劃,推動公眾科學素質的分享、經驗和模式的理解,為共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 來「科學答人」答題了解電影中的科學知識
    值此良機,"科普中國·科學答人"推出"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知多少?"互動問答,從公眾感興趣的科幻電影出發,將最硬核的科學知識以最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幻電影背後的科學原理。影片中地球即將進入木星的"洛希極限",就要被木星的潮汐力撕碎,那麼"洛希極限"是由於什麼力量產生的?在影片《星際穿越》中,主人公駕駛飛船穿越黑洞,時空發生了扭曲,結果重返地球後發現他原本年幼的女兒已面目全非,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應該是什麼?……優秀的科幻電影絕不是無依據的天馬行空,而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
  • 周末電影放送:《超時空接觸》——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和科學教育既然如此重要,中國人亟需學習。可體制內的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只好自己來培養。 今日學堂致力於培養未來的領袖與合格的公民,科學精神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素質。所以,一直以來學堂都把科學精神作為學生14歲以前教育的重點。我們培養學生具備探索世界的興趣和熱情,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以及永不滿足的求真態度。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一聽,哎!挺酷炫的啊,但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到科學與哲學的區別,首先在早年物理學在蓬勃發展到定量時代以前,哲科是不分家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哲學的小弟,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基於兩個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 故事中有科學,科學中有故事 ——《校園三劍客》科普版來了!
    ……動物學、數學、地理學、基因科學、量子力學……各個學科的知識,書中為你一網打盡!蜘蛛如何練成「織網高手」?——全面解讀蜘蛛不為人知的世界。恐龍化石裡藏著什麼秘密?——深入了解不同類型的恐龍。海底的危險生物有哪些?——揭開神秘海洋生物的面紗。
  • 如何減掉大肚子的科學方法是什麼
    核心提示: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存在著大肚子的問題,有些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有些是因為長時間坐著引起的,或者是因為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大肚子,不過不管怎樣,都要想辦法把大肚子減下去,不然美觀與健康都會受到影響,那麼如何減掉大肚子的科學方法是什麼呢?
  • 給孩子的科學漫畫 | 當科學和漫畫產生碰撞,我真的愛上科學了!!
    在領略神奇的大自然的同時,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愛因斯坦獎」獲得者、NASA科學顧問于貝爾·雷弗老爺爺為我們帶來的「給孩子的科學漫畫系列」,正好帶我們一起領略科學的奧秘。大科學家于貝爾·雷弗已經準備好了,我們快快跟上他的步伐吧!通常,科學和科普未必能兼得。
  • 名畫裡的科學…只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 有什麼科學?_澎湃新聞-The...
    X 名畫裡的科學…只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 有什麼科學?有時候比較密切,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幾何透視法、解剖學;19世紀中期,印象派等繪畫流派與色彩科學;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與視覺神經科學(如交變圖),未來派繪畫與頻閃攝影等等,不僅在繪畫表達的主題,還是採用的技法都有科學的元素在其中,我在自己的新書裡做了比較系統介紹,網上也有我的一些文章,可關注,謝謝!
  • 科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科學到底是什麼呢?科學這個詞彙是和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的默意詞彙,所以我們很難給科學下一個統一和同一的定義。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
  • 世界頂級科學雜誌在大選前公開站隊,政治扭曲了科學的中立?
    在10月14日的社論中,《自然》強調,在近代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總統試圖大規模將科學專業知識從政府機構中清除出去;川普上任後破壞國際合作,退出一系列重要國際組織,尤其是在大流行期間退出世衛組織,在國內詆毀科學組織,奉行種族歧視,與解決全球挑戰的需求背道而馳。
  • 首都科學講堂第651期《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科學中心堅持「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線」,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和應急科普,切實做好知識普及和引導科學防控等工作。本期首都科學講堂使用科學加APP、騰訊新聞客戶端、新浪科技客戶端、一直播APP等平臺開展直播,採用「直播+錄播」雙管齊下的新穎方式,讓公眾足不出戶,也能獲得最權威、最前沿的科普內容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