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聯合國各成員國於2015年承諾將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人類和地球描繪一條新的平衡發展之路。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對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事項進行了客觀評價,利用最新的科學評估、客觀的證據基礎以及將未來軌跡與當前行動聯繫起來的情景,確定了利益攸關方的一系列行動方向,以推動世界所有區域的科學、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行為者之間的合作,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科學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摘編了其中涉及科學的部分內容。
科學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這方面,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生命科學和醫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法律等。它還包括科學家本身、他們產生的證據和推動他們研究的動機,以及科研資助制度、研究和教育機構等。科學建立了事實基礎,預測了未來的發展結果,並有助於找到可持續性轉變的途徑。科學始終植根於社會之中,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有意識地參與當前的社會和政治挑戰。受2030年議程的啟發和指導,國際科學和工程界應更直接地幫助塑造人類社會的未來,特別是通過加強新興的跨學科可持續性科學。
一、可持續發展的變革
根據聯合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最有希望以必要的規模和速度實現預期可持續轉變的共有六個切入點:人類福祉和能力、可持續和公正的經濟、食物系統和營養模式、能源脫碳化並普惠大眾、城市和城郊發展、全球環境公域。這些切入點的確定考慮到了緊迫性,尋求更高福祉水平的全球人口的前瞻性期望和規範性等方面。
與此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四個著力點:政府治理、經濟和金融、個人和集體行動和科學技術。可以通過在每個切入點部署以實現必要的轉變,這些著力點適應了各個行為者和實體在實現變革中發揮的多重互補作用。每一個切入點都可以單獨促成系統性變化,然而,只有通過視具體情況而定的組合才有可能帶來必要的變革,以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各個維度和實現2030年議程。這些交叉組合及其互動是走向可持續變革的綜合途徑。如圖1所示:
圖1 可持續變革的切入點
決策者需要根據當前知識以及對緊密聯繫的人類-社會-環境系統有全方位理解的基礎上採取行動。這類知識也應廣泛傳播給所有國家和參與者,來激勵創新聯盟和合作夥伴取得成功。此外,發展新的科學和技術研究,同時因地制宜改造現有的知識和技術,這樣才能簡化工作難度,最大化發揮目標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提前應對2030年以後新出現的挑戰。
二、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
科技是改革的巨大動力,同時也能被可持續發展理念所引導,其作用的好與壞取決於被引導的方式。在2030年議程的指導下,應通過對人類與環境系統理解的突破來加強科學-政策-社會合作,並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途徑,許多國家現在正在將科學、技術和創新納入其國家發展議程。最近報告顯示,在過去10年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至少有101個經濟體(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制定了各自的工業發展戰略,這表明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的機會增加了。然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僅僅發展技術是不夠的,技術必須是可用的、可獲得的和足夠有吸引力的,以便於鼓勵廣泛採用。因此,除了研究和開發之外,還迫切需要推廣和採用可持續技術。
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快速進步有望為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的許多挑戰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技術可以促進建築環境、交通以及信息和通信服務的無障礙,促進包容,並幫助實現全世界10億殘疾人充分和平等地參與社會。與此同時,技術創新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現有的不平等,引入新的不平等,並通過意想不到的後果阻礙2030年議程的進展。例如,在進行用於制定未來方案和政策的統計調查時,殘疾人如果無法使用數字基礎設施和無障礙信息及通信技術,被排除在外的風險就會增加。
可持續變革的迫切需要要求為了人類和地球的互利共存,加強對科學發展方向的引導。研究人員、科學政策制定者和資助機構可以將2030年議程作為一個共同的指南方針,以增加科學技術對全球社會的相關性和益處。
三、多方參與構建可持續發展科學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開始著手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挑戰,跨學科研究的重點是耦合的人類環境系統或社會生態系統。從而催生了一個新的、更具參與性的學術學科——可持續發展科學,它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吸收了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所有科學學科,並試圖揭示複雜、有爭議且充滿價值的自然-社會互動,同時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有用的科學知識。可持續發展科學有助於解決在實施2030年議程中涉及的需權衡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處理風險、不確定性、道德層面和對預防原則的適當使用。它涉及與受影響的群體及社區合作,以識別問題和目標,並確定關鍵權衡點。
可持續發展科學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機構和學科的研究人員、實踐者、知識使用者、教師和學生。然而,它仍然需要來自科學和工程界以及資助機構的大量投資,需要採取新的舉措,將科學界、決策者、資助者、非專業實用本土知識的代表以及其他利益攸關方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擴大可持續性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
01 科學機構的改造
為了讓可持續發展科學實現其潛力,需要進行科研機構變革、改進科技-政策關係及科學家群體內部變革。
(1)科研機構應進行變革,相關領域的個人研究人員和研究計劃應成為更大的集體研究項目和整體計劃的一部分,提倡社會廣泛參與合作。長期的研究合作夥伴關係可以識別與社會相關的研究問題,產生有意義的見解,並彌合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鴻溝。研究人員應該在科學、社會、政策互動界面上參與新的實驗平臺和研究過程。
(2)需改進現存的科技、政策關係。當前的科學正常環境中,基金申請、同行評議關注單一學科而不能整體考慮;評價體系注重論文數量和引用數量,而忽視研究人員的社會貢獻,這些都不適合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學科發展。
(3)科學家群體需要進行的變革。一是科學家的能力和技能,可能缺乏必要的能力、技能、時間和其他資源,從而難以將學術生涯與社會科學界面的參與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科學家性別平衡仍存在差距,促進科學領域的性別平等有可能帶來大量知識、社會和經濟收益。
可持續發展科學正在壯大並越來越多地參與聯合國全球治理,各類舉措、倡議、機構也加入到致力於其發展的隊伍中來。
02 調動現有知識
迄今為止,關於如何實現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科學知識相對有限,這將需要對可持續性科學進行長期投資。如果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存在於非學術部門的知識,將促進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發展。例如:在公共政策、企業、非政府組織等非學術界人士的知識體系中,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普通百姓(例如小農)中,還有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本地和傳統知識,他們已經找到了使其生計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的創新方法。
應該利用聯合國牽頭進行的一項重大國際獨立評估,系統地收集和綜合這些未開發的資源,在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轉型的主要切入點的指導下,探索如何將變革切入點結合在一起的知識加入創新的轉型途徑。大數據技術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對信息進行分析、管理和系統化,從而可以更好地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03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為了實施2030年議程,需要新一代研究者和實踐者多方參與、共同創造有益於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知識,這樣才能具備社會創新和引導變革的能力。轉型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應該是強化年輕人的能力,特別是通過大學教育,這可以為加強科學、社會、政策的三者互動提供空間,同時整合知識為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基礎。中小學教育和成人科普也應該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這意味著需要在四個關鍵領域開展活動:
(1)核心概念和能力: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進一步闡述相關的核心概念和能力。其中包括反思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考慮科學知識與非專業知識或地方性知識之間的互補性,並關注學生應對複雜挑戰所需的關鍵技能。
(2)機構發展:這應包括與可持續性科學相關的課程改革,新理論方法的組成部分和新的體制框架。
(3)課程審查:與可持續性相關的課程必須跨部門進行嚴格評估和調整。
(4)夥伴關係:大學必須在學術界之外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並與全球各個機構建立聯繫。
04 合作推動變革
變革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應該是培養青年人的能力,特別是通過大學,這可以為增加科學-社會-政策互動提供空間。教育領域的改革應在四個方面開展:一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進一步闡述相關的核心概念和能力。這包括反思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考慮科學知識與非專業知識或本土知識之間的互補性,以及注重學生應對複雜挑戰所需的關鍵技能。二是教育制度發展,這應包括與可持續性科學相關的課程改革、新的理論和方法組成部分以及新的制度框架。三是課程審查,必須對與可持續性相關的課程進行批判性評估,並在各部門間進行調整。四是夥伴關係,大學必須培養超越學術界的新夥伴關係,並與全球各種機構建立聯繫。
2030年議程可以作為共同的指南針,迅速動員和利用現有的廣泛知識。利益攸關方必須與學術界所有學科合作,調動、利用和傳播現有知識,以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南北研究夥伴關係是在各國建設變革能力和具體應用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他們也可以受益於跨學科合作,例如,直接與小農和其他資源使用者合作。
05 建立新型夥伴關係
能源系統、健康、食品和城市化等領域的重大變革使得有必要從根本上重新考慮各方夥伴關係。大學必須培養超越學術界的新夥伴關係,2030年議程賦予每個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和責任,科學、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等需要共同參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相關領域的個別研究人員和研究倡議應成為更大的集體研究項目和整體方案的一部分,從而彌合知識和行動之間的差距。大量尚未充分利用和開發的非專業、地方和傳統知識資源,在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本報告中確定的主要轉型切入點的指導下,可以共同產生關於如何將變革著手點與創新轉型路徑相結合的知識。
06 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能力
全球現有約800萬活躍的科研人員,但是,科學能力在全球的分布是高度不平等的。經合組織國家每百萬居民中約有3500名研究人員,是最不發達國家的50倍,在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口中,每百萬居民中只有約66名研究人員。研究人員數量少,缺乏科學傳統和資金,而且很少獲取已發表的科學知識,嚴重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系統發展。
最不發達國家迫切需要針對知識和支持的具體情況,以擺脫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之間的歷史聯繫,取而代之的是建立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環境管理。
有關實用的可持續方法和技術的現有知識應通過開放獲取的知識平臺進行系統地彙編和共享,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優先獲得包括科學出版物在內的資源。這些平臺的數據源應該超出標準的科學研究範圍,要包括來自非學術知識提供者的信息,例如政府機構、民間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公民科學倡議和地方社區。關鍵知識和見解應綜合起來,並轉化為政策選擇和行動,並應得到官方發展援助和國際研究計劃專用資金的支持。
07 倡導社會參與
科學並非孤立於社會而存在。備受矚目的政治人物、選區以及企業對科學技術的信譽和合法性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科學家和工程師有時也忽略了其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沒有將自己的知識見解用於緊迫的問題和關於未來的政治審議中。青年學者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科學的中堅力量,科學家和工程師要有社會責任感,科學要緊密聯繫社會。
可持續性要求本著對環境的管理精神,並考慮到正義的基本價值觀,為人類的利益而明確地進行研究的自由,研究人員、工程師和廣大公眾應公開討論和商定科學技術的地位變化、自由和限制以及義務。為了實施2030年議程,科學界應制定新的戰略和技能,與民間社會、公共部門和企業合作,使社會資源和非學術界力量都參與進來,歸根結底,只有科學自由在社會中的作用得到相互審議、同意和維護,科學自由才能得到維護。
編譯:沈東婧 鞏玥 羅彧,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