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性文學|姥姥家的寬巷 大結局

2021-02-20 知彼

姥姥家的寬巷(一)

姥姥家的寬巷(二)

姥姥家的寬巷(三)

姥姥家的寬巷(四)(五)

姥姥家的寬巷(六)

姥姥家的寬巷(七)

姥姥家的寬巷(八)(九)

姥姥家的寬巷(十)(十一)

姥姥家的寬巷(十二)(十三)

姥姥家的寬巷(十四)(十五)


十六

 

歲月有情,沒有老一輩在艱苦歲月裡天天日日對我們的哺育和教育,我們怎麼能成長?對上的恩情和對下的親情都需要歲月的浸潤,才感到難以忘懷,用大人們的話說就是熬兒熬女熬日月。而歲月也是無情的,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長的過程中,不經意中,發現當年家庭的頂梁柱被歲月熬老了,慢慢的退到了「二線」,成為被我們敬奉和孝順的對象。最令人傷感的是,他們不僅老了,還有了這樣那樣的病痛,在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候,好不容易趕上現在的好日子的時候,他們卻無緣享受。面對好吃好喝,牙齒不行了,面對現代化的電視電腦等娛樂工具,不會用了,甚至還嫌吵。即便這樣也罷了,無情的歲月還不可阻擋地將這批人推向生命的末端。

 

我的大姥姥是老一輩裡面第一個辭世的,享年八十四歲。

 

村裡有句俗話說:「能折十年壽,不敢死在老婆後」。說的是一般情況下,男人是比較粗放的,老來需要女人從飲食起居等各方面精細的照料,如果女人先去,男人失去了女人的呵護,是要遭罪的。

 

而我的大姥姥她是個有福氣的人,一輩子跟了我大姥爺這個勤快精幹的人,家裡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男人辦,包括日常飲食起居。況且多年以來經我三姨精心安排兩位老人的晚年生活,他們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失去了老伴的大姥爺,也失去了精神支柱,過了一年多,他老人家也走完了八十六歲的人生道路,與世長辭了。

▲兒時的李鈞前(左)與恆明舅舅的二小子王朝華在大姥爺家院子裡

 

無情的歲月同樣沒放過我姥爺,一生的勞作很早就累彎了他的腰,嚴重的駝背使他走起路來更顯得蒼老,一場偶然的中風最後把他打倒了,不能再下地活動,不能清楚地說話,躺在炕上需要我姥姥伺候,晚上則由兒女及孫子們輪流值班照料。

 

重病期間,他的神智始終是清楚的,但自己已經不能自由活動、不能清楚地說話表達自己的感覺,這使他的內心十分暴躁,一輩子自立自強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怎麼會成這個樣子?怎麼成了一家子的累贅了?被兒女伺候著,被自己的情緒煩惱著,無能為力的姥爺脾氣終於爆發了,開始含混不清地和我姥姥抬槓,罵我的母親和我姨媽,有時還動手打我的舅舅們。打罵孩子是他一輩子最不擅長的事情,況且實際上打也沒多少力量了,只是發洩一下情緒罷了,大家都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理解一個臨終老人心裡的苦楚。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七日凌晨,八十四歲的姥爺熬幹了最後一絲氣息,和我們永別了。我的母親告訴了我這個消息,我趕到的時候,姥爺已經停在門板上了。看著他平靜祥和的遺容,我沒有流淚,只是感覺他應該休息了,病痛不應該再折磨這位勞動了一輩子的老人了,應該讓他體面、安靜地走完他平凡而勤勞的生命旅途。

 

姥爺的葬禮是十分風光的,不是大操大辦式的風光,而是「人山人海」式的風光。

 

城裡的親戚們回來了,看他最後一眼,三姥爺患青光眼多年,雖然實際已經看不見了,在兒女們的照護下來送別他的二哥。四姥爺患腦萎縮多年,嚴重到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了,但是回來依然認識躺在那裡的他二哥,嘴裡念叨:「我要回裡屯,我要回家,我要看我二哥。」

 

在辦理後事的那些天裡,裡屯村的裡的鄉親們、寬巷裡能走得動的老鄰舊舍們都出現了,幫忙的男女老少每天川流不息來為我姥爺做這最後一件事情,氛圍就像當年幫助他修窯一樣熱情,裡屯人純樸的民風在當今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依然非常濃厚,絲毫不減當年。

 

作為外甥子,我似乎插不上手,於是我編了兩幅輓聯,一幅掛在靈堂,一幅掛在大門,作為我對姥爺的懷念:

靈堂:

功德圓滿一朝駕鶴西去靈山領福慧

恩情浩蕩三代跪堂東來紫氣照兒孫

大門:

春耕秋收早出晚歸畢生血汗灑黃土

生兒育女修房蓋舍一世勤儉傳後人

 

姥爺去世以後的幾年裡,姥姥的身體還是不錯的,由之前的日夜操勞伺候我姥爺到後來自己料理自己,使她的精神保養的不錯,唯一的遺憾就是她的白內障越來越嚴重了。

 

鑑於她不錯的身體條件,舅舅們加快了孝敬她的節奏和步伐,對她的關注更多了,在他們的帶動下,女兒和外甥子也不能落後。

 

為了不讓她感到寂寞,我的母親把她接到義安,一直住了有四十多天,姥姥感嘆地說:「到女兒家住,之前加起來的時間也沒有這次住的時間長,把幾十年的都住了。」老人說的是事實,就按我的年齡來算,外甥子都四十歲了,姥姥這些年哪裡有機會四十多天的離開家?匆匆忙忙一輩子,細細回頭,從來沒有給過自己一個「假期」。

 

趁她來市裡參加我妹妹兒子十三歲生日的機會,母親安排我把姥姥帶到二輕眼科醫院,就她的白內障請醫生給認真診斷了一下,希望能通過手術讓老人的眼睛重見光明。醫院的服務效率很高,醫生認真的看過,並且安排把白內障手術需要做的術前檢查項目都做完,發現老人各方面都很好,具備手術條件,留下電話號碼等待做手術的通知。

 

誰知姥姥一回裡屯態度就變了,先是就檢查這個事情表揚了我們,但最後就是不同意做手術。全家老小勸說無效,也不能強迫她去,最後只好作罷。據我們後來交流,姥姥不去的原因是不太相信醫院的技術,怕給她做不好或者術後有其他問題,現在雖然看不清,但是摸索著幹什麼都不受影響,萬一手術出現一點問題,麻煩大家來伺候她,這是她最不願意的。

 

好了,手術不做就不做吧,既然是為了孝順,那就得順著來,我改變了策略,增加了去裡屯看她的頻率,每次去都委託飯店做一份平時不常吃的東西帶去。誰知這樣的措施姥姥也不喜歡,幾次過來也行不通了,姥姥認為那些東西難消化,吃了她的腸胃受制,不如帶些青菜什麼的容易消化的來更好。

 

後來每次來看看姥姥,我就改為帶一些平常吃的東西來,能達到省去她做的目的就行了,她也非常滿意。每次我從裡屯走,她又給我拿一些東西,我不要還是不行的,按照她的說法,這些東西不是給我的,是給我的孩子們的,孩子們在她心裡一個個都非常重要,時常詢問楚楚在內蒙的學習是不是很習慣,經常表揚扣扣的聰明伶俐,拿起什麼東西來都習慣性地說:「給俺團團拿上。」

 

我每次來看姥姥,其實也沒什麼事情,絕大部分時間是半躺在炕上和她聊天,姥姥雖然眼睛不好了,但是思維和記憶力卻一點兒也不象八十六歲的老人,講起歷史來像說評書一樣有聲有色,時間地點分毫不差,情景對話生動有趣。就在這斷斷續續的聊天中,我知道了她的爺爺韓永慶考中秀才的故事、後崖頭的老家院子裡曾為抗日縣政府所在地、她的父親和叔叔伯伯協助革命除奸的故事、她和我姥爺經營這一家人家的艱苦過程……某一天,我一邊在炕上聽著姥姥講故事,一邊想著大家這幾年對她的孝敬,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對於姥姥這樣一個老人來說,如果能把她講的故事寫下來,印成書傳到後世,這不是很好的一種孝順的方式嗎?這不比給她好吃好喝要強的多嗎?我下了決心要辦這件事。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姥姥的讚許,後來的日子裡,我開始列提綱,每次再去看姥姥,聊天就不是漫無目的說到哪裡算哪裡了,我就要求她開始按照我的提綱講了,這樣一來,許許多多原來只是聽說過的、一知半解的、片段式的一些事情這回就變得完整而準確了。她按照我的要求,講的也更起勁了,我打著我的腹稿,聽的也更有味道了,祖孫倆就這樣在老窯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忘的幸福時光。

 

要鋪開攤子正而把經地寫姥姥家的歷史,光聽我姥姥一個人講肯定是不夠的,於是我把我的採訪工作延伸到了城裡的三姥爺和四姥爺家,他們也是最權威的當事人。

 

城裡的姥爺和姥姥我看望他們的次數不多,每次看到他們很健康的樣子是我最高興的事情,他們見了我也很高興,總有談不完的話題,眼神嚴重不好的三姥爺,隨便在一個地方我碰見他,我一喊三姥爺他就能聽出是我,從來沒有差錯。

 

然而這次卻不同了。

 

敲開門,開門來的是三姥爺,昏暗的燈光下,三姥爺的滿頭白髮先進入我的視線,我喊了聲姥爺報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沒有說什麼,疑惑地望著我讓我進屋。關好門,他似乎依然沒有聽出來是誰,我感覺他的反應明顯不如去年那麼靈敏了。走路的腳步也沒有去年那麼平穩,兩隻腳都發出了拖地板的聲音,應該叫「蹭」才合適一點。我進來客廳,聽見三姥姥在裡屋問:「誰來了?」我進了裡屋,躺在床上的三姥姥卻是一眼就認出我來,熱情地和我說話,但是她不能起來。通過聊天才知道,三姥姥前些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椎骨摔出一個小裂縫來,好在不太嚴重,醫生安排靜臥調養,就快好了。

 

我說明來意,一來是好久沒有看望他們了,二來是把我的寫書計劃以及採訪的意圖交代了二位老人。兩位老人侃侃而談,許多年的往事就像在昨天發生的一樣記得清楚,給我一一娓娓道來。三姥爺雖然有些遲鈍了,但是當談到以前的成份問題、政治運動問題、組織處理問題時,依然比較謹慎,似乎隱隱地擔心這些事情讓更多的人知道後會不會引起麻煩。他已經退休多年,這種嚴肅的組織紀律性依然在他身上沒有丟掉。

 

我到四姥爺家採訪,剛走到二樓,就聽見樓道裡有男人小聲哭泣的聲音,再往上走到三樓,原來是四姥爺在樓道口鬧騰。我碰見他的時候是由恆利舅舅的兒子王德凱陪著他要下樓,他又要回家。我握著四姥爺的手,喊他姥爺,告訴他我是誰,但是他一點兒也不認識我了,眼睛裡面淚光閃閃的,把我當作外人一樣說:「求求你,把我帶回家去。」我知道我說什麼其實也是沒用的,和他交談了幾句,也是答非所問了,德凱陪著他爺爺下樓去了,我進屋看望四姥姥。

 

一眼看見四姥姥,明顯的比去年蒼老了許多,上面的牙齒全部掉光了,她的嘴唇完全塌了下去,背也彎的更厲害了,為了照顧四姥爺,愣是把我四姥姥這個曾經那麼美麗的老太婆給拖垮了。

 

不管怎麼樣,四姥姥一見我還是非常高興的,說不完的話題,然而說的最多的,還是四姥爺。四姥姥告訴我,四姥爺已經完全不能生活自理了,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哭著含著鬧騰著要回家,回裡屯老家,找他媽媽,找他哥哥。前些日子社區來給老幹部檢查身體,他倒是各項指標都正常,四姥姥卻有兩項指標比較差。

 

我們正說話的時候,四姥爺從樓下又上來了,進屋看見我,又給我作揖說:「求求你,帶我回家行不行?」我扶他坐下,四姥姥把飯給拿過來餵他吃飯。他吃完飯站起來說太熱了,德凱又給他拿毛巾擦背。我試著和他說:「我是外甥子,義安家。」一說義安家,他的眼神就亮了,居然搭茬說:「義安有親戚,是我姥姥家。」我繼續問他:「武清福你認識嗎?」他說:「認識,我舅舅。」我又問他:「許金信和許二保可認識?」他說:「認識。」再問其他人,他就不知道了。

 

四姥姥告訴我說,他的記憶中就剩下老早以前的那些人了,絕大部分是已經過世的人。

 

正說話的時候,四姥爺又鬧開了,哀求四姥姥:「求求你,帶我回家。」四姥姥對我說:「每天就是這樣過來的,我得帶他下去轉轉,我們改天再聊天。」

 

從四姥爺家出來,我再次感嘆無情的歲月,把曾經高大威猛剛正不阿的四姥爺就這麼折騰成這樣了,也感嘆四姥姥,她也是八十歲的老人了,這些年伺候四姥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回來的路上,我在考慮我寫書這個事情,看來要加快速度,這些老人都是有今日沒明日的狀態了,趁他們有生之年還能給我講的時候,我寫出東西來他們還能看到、聽到的時候完成這個事情,再晚,那些故事就隨著他們入土了,再怎麼搞都沒有意義了。

 

王斌家孩子三周歲生日,宴會上我和二姨夫李步高、四姨夫李春生喝酒,我向姨夫們交代了我寫書的計劃和進度,姨夫們一致贊成,二姨夫還說:「這事我都沒考慮到,你得加緊時間辦,今天和你這頓飯吃的有意義。」

▲2011年5月13日,作者的妹妹宋蓮萍結婚,姥姥家的親戚能來的都來了,這幾乎是所有活動中最全的一次聚會了

從左到右:

一排:二舅的二女王麗芳,二舅的三女王麗萍,恆利舅舅的兒子王德凱,三舅的女兒王麗娥,翠花姨媽的女兒郭淳佳、兒子郭淳璐,恆貴舅舅的兒子王鑫(被郭淳璐擋住了),翠梅姨媽的女兒趙敏,三賴姥爺的女兒

   二排:妗妗王改英,四姥爺,四姥姥,姥姥,姥爺,三姥姥,三姥爺,三賴姥爺(姥爺的姨表弟,許二寶的弟弟)

三排:二舅的大女王麗霞,大舅的二女王海萍,翠梅姨媽,作者,妗妗王玉潔(恆貴舅舅家),張金花姨媽,二妗王保花,二舅王恆光,大舅的大女王海霞,作者的妹妹宋蓮萍,作者的妻子賀曉琴,作者的母親王翠英,作者女兒宋楚雯,妹夫姜曉東,三舅王恆輝,翠花姨媽,恆林舅舅,妗妗賈雅燕(恆林舅舅家),翠萍姨媽,張連芝姨夫(翠蘭姨媽家),翠蓮姨媽,趙春生姨夫(翠梅姨媽家),恆貴舅舅

十七

 

大舅的兒子王海棟把老院做了新規劃,和後院南窯的東生姥爺家商量著把後院的南窯買了下來,在原來的地基上準備重蓋新房。

 

▲海棟修新房,大舅最高興

拆除老窯的工程承包給了工程隊,協議約定老窯拆下來的磚抵了工錢,不再多花費用。看來這工程隊是有備而來的行家裡手,拆除的過程不是我們想像的挖掘機裝載機過來幾下推平,而是人工動手一層一層保護性拆除,一塊塊精緻的老磚被清理出來後,碼的整整齊齊放滿了周圍的空地。

▲幫海棟修房子的鄉親們

我仔細看了拆除到半路的老窯,發現老祖宗是不簡單的。

 

首先這裡外院子當初修建的時候肯定是一個老祖宗,至少也是自家親兄弟,要不怎麼會把前院的正窯和後院的南窯連成一體修呢?姥姥說,最中間的那孔窯原來不是住人的,那是一個過廳,老早的前後院都是走前院的大門進來,穿過過廳到後院。後來把那窯中間打了隔牆分開前後,把最東邊的角窯做了過廳。再後來才把角窯也修住,後院單獨開了大門,從此前後院徹底分開。這些過程,可能經歷了兄弟分家、土地改革、買賣置換等原因。不管什麼原因,滄桑的歷史用了一百多年繞了一個大圈之後,這些房產又回歸到王海棟一個人名下,恢復了祖先圓滿的初衷。

▲拆除舊窯合影,從左到右:

後排:王海棟的妻子郝樹芳,女兒王菲雨,王海棟。作者的姥姥抱著海棟的兒子王壽昌


我發現當年老祖宗修這些老屋的時候財力還是很厚實的,建設過程也是非常用功的,一百多年了,那窯上的土依然瓷實,卸下來照樣能用,新房的地基都不用重打,直接在原來的基礎上就能起新牆。這只是現在看見的東西,之前的那些困難年代裡,從這些老屋裡拆下來的木料、磚瓦等東西,給後人修建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院後院拆通了

看著海棟拆舊窯,我又一次徜徉在寬巷裡,看著其他一家挨著一家那些同樣老舊的老院子,發現其實不光是我姥爺家的老祖宗厲害,寬巷裡其他老院當初主人都不是一般人。看看耀勇家的院子,能夠想像的到當年富貴氣象,想想炳將家的門樓、臺階、水口,那是一般人家的配置?就現在還能看見的那麼多層石頭基礎,那是普通人家?再回想起以前半條寬巷都是用石板滿鋪了地的,全裡屯也找不出第二條這種檔次的巷子來。這寬巷在以前絕對是裡屯的富人區!

▲修新房

我是不懂風水的,但是仔細研究了寬巷的地勢以後,發現這裡面是有些文章的,老祖宗選擇的這塊地是費了心思的。

 

從大的地勢來看,裡屯整個村座落在南高北低的一段大坡上,從西到東又呈西高東低,在大趨勢一路向北臺階式的低下去的過程中,唯有寬巷這一片,從巷口到最裡面呈北高南低的趨勢,遠古的老祖宗發現了這僅有的一塊向陽地,選為定居的好地方。巷子裡面那口井,就像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中心點,座落在巷子裡面的平臺上。圍繞著井居住的那些院子,後面就是城堡了,高高的城堡外面,又是幾丈深的溝。整個寬巷,後面是易守難攻的絕壁,前面是居高臨下的巷口,西面和北面兩側又有城堡保護,真是一個好地方。

 

那口井,我感覺也不普通。

 

據老人講,那口井也就是十幾米深,在村裡安裝自來水管道之前,寬巷人都是靠那井水養活著。

 

再觀察又發現,在井口這個位置上,往北平行移動一百多米就已經是城堡外面的溝了,那溝的深度目測來看標高肯定低於井底。可以想像在以前的時候,這口井是怎麼打出水來的?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那一百米以外的地勢就低於井底了,水就能從這個這麼高的位置冒出來,這是個神奇的現象。

 

而且,這個地方還是先住了人後打了井。

 

比較奇怪,井臺的那一片地方就像個小廣場,周圍是各家的院子,三面都有路,正好中間一口井,那麼古人難道說專門預留這塊地盤讓打井?也真好在中間預留的位置上就能打出水來?你看那井的位置,如果靠南一點,靠北一點,靠東靠西一點似乎都不合適。

 

縱觀寬巷一看,居住的地勢,院落的排列,道路的設計以及井臺的位置,真是規劃的科學合理,自然而和諧。

 

我似乎是一個沒事找事的人,溜達在寬巷那些破敗的院子周圍,無聊地在姥姥家門上研究起老祖宗的社區布置問題來了。然而研究就是一種反思,把時空挪移回古人存在的那個條件下,會發現古人的智慧比我們強多了,為後世子孫考慮到了許多問題,甚至在古代很平常的東西,到了現在也變成財富了。比如那些窯養活過多少人?那些磚到最後不是還能賣錢嗎?那些老房子的地基不是能直接在上面修新房嗎?這不是老祖宗為我們節省下的財富嗎?子子孫孫在多年以後還能感受到祖宗的恩惠,這正是我們老百姓講的:前人有德,後人有福。

 

再轉轉,再看看,那些破敗的院子裡樹木參天,空氣清新,沒有一點噪音和粉塵的汙染,道路出入小車也非常方便,每一個院子都足夠大,出水也不存在問題,各方面一點也不比現在新批的宅基地差,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其實是非常適合居住的,只要把那些房子重新翻蓋一下,寬巷裡肯定會恢復往日的生機。

 

然而可能那些院子涉及的產權過於複雜,難以整合,所以就這麼一直的荒廢下去,實在是太可惜了。

 

王海棟的新房封頂了,打頂的這一天,遠在部隊的弟弟王曉棟發來微信問候,寬巷裡的老少爺們兒又全集中起來了,工地上上演了一出漂亮的蓋房進行曲,高高興興順利地實現了按時完工,這個在老屋的基礎上新修起來的院子,不久就會變成寬巷最漂亮的新居,這個新居必將是新一代王家後人興旺發達的標誌,必將以全新的姿態告慰先人:後代沒有給祖宗丟臉;必將以全新的形象告訴寬巷裡外的新一代:寬巷依然是個好地方!

▲王海棟漂亮的新院子

在今後的歲月裡,我們還會經常回寬巷走走,我們的後人也會回寬巷看看,城裡的王家後人也許會回裡屯尋根,不管是城裡回來的親戚,還是我們這些大小外甥子,今後就得記住一句話了:王家後人尋祖根,裡屯寬巷找海棟!

▲姥姥帶著她的重孫王壽昌,看著老屋新房的更替,展望著後代的未來


————— END—————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作者-

鄉村秀才,1975年生人,介休某上市公司中層幹部,介休市文聯促進會會員,介休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介休「行餘書社」特聘社員,介休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介休方言藝術研究者,網絡稱為「介休山藥蛋派教父」。

來源|知彼(ID:zhibi0354)

本文首發於知彼

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編輯|陳樂沁

點擊下方圖片關注知彼↓

覺得不夠過癮?你也可以來投稿


投稿地址:874761158@qq.com

你最關心的稿費在這裡↓


《知彼》平臺原創文章開始發放稿費了!


蘋果用戶打賞請長按↓

相關焦點

  • 以墨:姥姥的小院 - 雪絨花原創文學
    別的不說,就是自己家的那處小院,也融匯了姥姥不少心血。那些年,姥爺靠外出賣瓜子掙錢為生,常年留姥姥一個人在家。姥姥為人勤快,自然不肯在家閒著,這樣一來,便有了「姥姥的小院」。姥姥的小院不算大,被姥姥隔成兩部分:右邊一半供姥爺曬瓜子用;左邊一半種菜、種樹。
  • 《姥姥的餃子館》催淚大結局 梁霆煒演活人物觀眾印象深刻
    昨日,大型現實題材電視劇《姥姥的餃子館》迎來大家期待已久的大結局。該劇自播出以來,收視率及口碑一路攀升,且遙遙領先。單集收視率達到2.48的優越成績,穩居全國上星頻道冠軍。其中最受觀眾喜愛的「方達」飾演者梁霆煒,恰好在該劇大結局當天迎來自己的生日,可謂意義十足。
  • 【黑龍江】趙心蕾《去姥姥家》指導教師:關雪瑩
    長按文末二維碼添加編輯投稿平臺作文被《人民日報》《中華網》多家報刊網站轉載                        去姥姥家暑假媽媽帶我去姥姥家,快到姥姥家了,我的心情頓時興奮不已,看著姥姥家的房子好像有兩年多沒有回來了。所以我要多待幾天。剛進屋就聞到姥姥做的飯香。姥姥知道我最愛吃她烙的糖餅,所以就給我做了糖餅吃。
  • 姥姥家的袁大頭
    今年國慶回老家時,我媽給了我10塊袁大頭 我問她從哪弄來的,我媽說這還是你姥姥給的,原來姥姥的娘家過去,是我們那個地方遠近聞名的小地主家庭,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家裡能看得見值錢的東西都被鄉親們給分走了,太姥爺在閉眼之前,將剩下200塊袁大頭交給了我姥姥,在上個世紀困難時期,姥姥就是用這些大洋已每塊兌換
  • 姥姥家的座鐘
    李紅軍照片裡隱約看見的座鐘便是當年姥姥家的那臺座鐘,姥姥是個非常守時的人,這臺座鐘記錄下她大半輩子的光陰,同時也記錄了我那美好的童年。在那個物質不是很豐富的年代,尤其在林區,手錶並不普遍,忙碌的人要想知道時間,除了太陽也就是座鐘了。
  • 姥姥的餃子館分集劇情介紹(1—40集大結局)
    姥姥的餃子館【第7集】劇情介紹薑桂芳家非法經營小旅館的事鬧得人盡皆知,老楊到薑桂芳家探望,說舉報薑桂芳家經營小旅館的人是許大雯,薑桂芳一氣之下提著斧頭到許大雯家問罪,許大雯和薑桂芳鬧作一團,薑桂芳一失手,斧頭飛出釘在了許大雯家門柱上,許大雯嚇壞了。
  • 侯文君‖姥姥家的黃楊樹
    姥姥家的黃楊樹侯文君姥姥家住一座古樸寬敞的四合院,裡面蔥鬱著不少雜七麻八的樹木:槐樹、椿樹、軟棗樹、柿子樹、蘋果樹應有盡有。須知那時整個村果木子樹卻是很少的,而我記憶最深的當推北屋窗前的黃楊樹和西屋門口的石榴樹。
  • 小小說:蜘蛛巷裡的秘密
    柳老漢修自行車的牌匾就懸掛在蜘蛛巷路口,小巷裡昔日繁華的小市場已是昨天的回憶了,柳老漢的修車店目前是維持在蜘蛛巷裡唯一的小攤點。清晨,柳老漢推開小屋的房門,屋脊上、牆角邊,處處是晶瑩剔透的雪花,蜘蛛巷盡頭一幢幢高樓,銀裝素裹下閃著熠熠的光,好象遙遠的朦朦朧朧的夢。昨晚,街道居委會的王大媽笑呵呵來串門:「你們蜘蛛巷,市裡已經派人來核實每家人口和丈量每戶的居住面積了,你拿準主意,動遷後去女兒家擠,還是到咱家那寬寬綽綽的?」
  • 姥姥的餃子館:大結局曲終人散獨留餃子香
    陳小藝主演的40集電視連續劇《姥姥的餃子館》與1月9日晚大結局,守了一輩子薑桂芳的李傳玉也決定跟著女兒去加拿大生活了,雖然對薑桂芳有諸多不舍,可怎奈歲月不饒人已經非人力所能為,逐漸老去的李傳玉再也無力守護薑桂芳只能投靠自己的女兒。
  • 唐山稻地街西門外,解放前有一家遠近聞名的豆腐坊是我姥姥家開的
    稻地鎮古城僅剩的幾塊碑石或城牆基石應該都在這裡吧,其餘的應該都在地下了西門外村,從字面就能猜測出,古代稻地鎮有城牆,有西門,西門外有村莊,我姥姥家就在西門外村從稻地街裡向西一直到西門外西門外村隨拍這個街口很關鍵,仔細觀察,稻地街主街到這個位置陡然就是下坡了
  • 蘭州安寧幸福巷有個「兩尺巷」
    安寧幸福巷有個「兩尺巷」安徽桐城市有個「六尺巷」,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在蘭州市安寧區,有個「兩尺巷」,日前經媒體報導後,也引起市民關注。近日,記者來到「兩尺巷」,了解到了「兩尺巷」的前世今生。A「兩尺巷」藏於大街背後「兩尺巷」在哪兒?就藏在蘭州市安寧區BRT幸福巷站南側的保安堡。11月12日,記者向保安堡菜市場的菜老闆打聽「兩尺巷」的位置後,終於找到了「兩尺巷」的「真身」:保安堡48號-50號之間一條長約10米、寬60多釐米的小巷道。具體位置為:安寧東路BRT幸福巷站南行站南側人行道上,一家名為「京華」超市隔壁一條小巷道。
  • 紅樓夢:巧姐被賣入煙花巷後,經歷了什麼?為何最終懷孕生子?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王熙鳳求她給女兒起名,得知巧姐出生於七月初七,劉姥姥便給了起了巧姐之名,並預言她的一生會因此名而遇難呈祥。巧姐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事實上她被賣入煙花巷後,經歷了三段不同的經歷生活。第一段經歷是青樓生活。煙花巷的賣笑生活。煙花巷是古代的青樓妓院,煙花柳巷之地。賈府沒落後,巧姐被奸兄狼舅賣了煙花巷,過上了青樓女子的生活。
  • 世外桃源的兒時民宿 |姥姥家
    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灑滿小院,地面一片斑駁,忽然有點觸動,好像小時候的姥姥家,就是這樣一般模樣啊。沒有顯眼的標識,只有一塊低調的麻繩牌子——姥姥家。雖然是現代的房間,但姥姥家的溫度卻沒有丟失,透過窗戶一望,依稀還是從前的院子。
  • 丁仕龍:令人刮目相看的劉姥姥
    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給讀者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是巨大的,其人物形象往往讓人久久難以忘卻。劉姥姥是《紅樓夢》中一個非常鮮亮的人物,她那大智若愚、醜中蘊美的形象及坦率純真、知恩圖報的人品令人刮目相看,她的處人處事的本領真的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借鑑。劉姥姥本是一個鄉下老太太。
  • 一塵/姥姥的海岸
    岸邊是姥姥的家。      姥姥有一頭天然的捲髮。記憶中姥姥先是挽了髻的,後來可能是為了方便,就剪成了短髮,剪短了的頭髮越是捲曲了。捲髮的姥姥喜歡侍弄花草。去姥姥家,那滿院子的花花草草就如磁石一般吸引著我。       我在姥姥的花叢裡繞來繞去,各色月季雞冠大麗海棠盛開著,年幼的我與飄然飛蝶一起沉浸在花香裡。
  • 《紅樓夢》巧姐結局引爭議,她真的被劉姥姥救了嗎
    我們來看看《紅樓夢》對巧姐的敘述、從中就會明白劉姥姥為何會球巧姐了。一、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與榮國府結下情誼,點明了和巧姐的關係《紅樓夢》裡,劉姥姥是鄉村農婦,本不會跟賈府這樣聲名顯赫的家族扯上什麼關係,但偏偏他女婿的祖上與金陵王家有那麼一點關係,劉姥姥這才得以進入賈府。劉姥姥早年喪夫,靠女兒女婿供養過日子。
  • 章子怡把女兒送姥姥家,從「公主」變成「翠花」,只差一個姥姥
    老人帶娃和父母帶娃有很大的區別,經常父母把孩子送到老人家住一段時間,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俗話說「媽媽帶娃,精緻就好,姥姥帶娃,暖和就好」,雖然聽起來可笑,但也能說明,年輕人帶娃和老人帶娃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 《姥姥的餃子館》:你一定不能錯過的精彩好劇,共享溫情時刻!
    《姥姥的餃子館》:你一定不能錯過的精彩好劇,共享溫情時刻!由王曉明執導,陳小藝、何政軍、梁霆煒等領銜主演的家庭劇《姥姥的餃子館》正在中央八套黃金檔熱播,騰訊視頻和央視網在線同步播放。開播收視率在各大衛視排行榜中位居榜首,極受歡迎。
  • 走進臺灣&臺北篇一 迷失臺北,在霧中,在巷弄裡
    [廈門街牯嶺街:臺北文學城南舊事]二十世紀初,那個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為方便溝通往來,文人、編輯與出版社聚集在城南廈門街一帶,臺北重要的文藝刊物《文學雜誌》、《現代文學》都在此誕生。爾雅、洪範也曾在此落腳。
  • 【文學選編013】齊憲/詩韻/上海鬥笠翁/杜華/何仁啟詩詞專欄
    文/王錦堂 (文學選編) 《求學詠志》 文/齊憲(文龍) 窄洞寬囪燒五味,狗窩貓巷煮三秋。 木簷一道長尋丈,量度家家樂與憂。 註: 1.鍋頭,火炕靠近鍋臺的區域。 2.窄洞寬囪,洞指炕洞,是炕內煙氣流通的過道。火炕建造有「寬煙窄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