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家的黃楊樹
侯文君
姥姥家住一座古樸寬敞的四合院,裡面蔥鬱著不少雜七麻八的樹木:槐樹、椿樹、軟棗樹、柿子樹、蘋果樹應有盡有。須知那時整個村果木子樹卻是很少的,而我記憶最深的當推北屋窗前的黃楊樹和西屋門口的石榴樹。
黃楊樹枝幹頎長,高達十幾米,但直徑只有四紮多粗,生長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飽經滄桑的身軀卻印證了它古老的年輪,它的木質非常堅硬,什麼時候看,它都是那麼高,那麼大,那麼
小時候,也是距離幾百米的緣故,我經常在姥姥家,除了吃喝,就是玩耍。坐在黃楊樹下,撫摸著魚鱗似的樹杆,攀摘下幾根鑲滿密密匝匝樹葉的枝子,總是細細地觀察:它葉子厚厚的,暗青色,隱約有點葉紋,葉巴近處還點綴著幾個小點,就跟人身上的瘊子似的,只是偏小,四季常青,葉子只是零碎地凋謝。
花季是在六月,花又小又碎,樸實無華,慘澹無光,就連各家各戶栽種的趾甲桃子,抑或懶老婆花,甚至野生的荊花、蚊蒿花都比不上,何況有時葉子還會冒油,顯得不是那麼潔淨,也就讓人望而生厭了。因此我對它總是不那麼喜歡,雖然姥爺常說這是一棵古樹,要好好地護理,可也遵循姥爺姥娘的囑咐,不時培培土,澆澆水,松鬆土。
有時,我還聽姥娘坐在板凳上,對著月亮唱著:「黃楊樹啊,結銀洋,誰家種了誰家強;清風吹啊,葉兒揚,蝴蝶飄落降吉祥;降吉祥啊,降吉祥,人人都說俺家旺,俺家旺啊,俺家旺,子孫個個中皇榜,中啊中皇榜,身披黃衣裳,黃啊黃衣裳。」
我們那些孩子也拍著小手哼哼呀呀,只是覺得歌子婉轉好聽,但對黃楊樹也沒有太多的憧憬和感喟,因為它的實用價值總是那麼的虛無縹緲,也是孩子眼裡十足的海市蜃樓。
倒是姥姥門前的那棵石榴樹卻讓我總是夢縈魂繞,它樹形美觀,有幾個丫杈,能夠坐人。而且春天布穀鳥一叫,它遒勁稀疏的的枝杈上就萌發出鮮麗淡紅嫩綠的小芽,滴水洗過似的,時間不長,就骨結出無數的大大小小的骨朵兒,隨即綻放出滿樹的花兒,花色鮮紅,而且此敗彼開,花期很長,蜂蝶嗡嗡嚶嚶地鬧著,更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那時候,玩伴們逮過幾回蝴蝶,但總是不能遂願,但看到蜂蝶在花叢徜徉,掠空跳舞,奏樂唱歌,我們心裡就美滋滋的:我們能飛能唱該是多好啊!當然所有的花是不能全都坐果的,因為石榴樹黃(音晃)花就是多,但累累的果實也往往壓滿枝頭,我們就一天天看著盼著等著果子長大,果重雖不一致,但成熟卻是同一時期,大約在秋分前後。到時,對掐大的果子個個笑得呲牙咧嘴,露出滿口的石榴子,鮮紅鮮紅的,就勾起了不光是饞涎欲滴的小孩,還有飢腸轆轆的大人的饞蟲。
有一年秋天,我去姥姥家,包括北屋南屋大佬爺五佬爺,家家閉門鎖戶,都下地秋收秋種了。滿臉歡笑的石榴個個在向我招手呢,禁不住誘惑,「出溜出溜」幾下,就爬上樹杈,撿了幾個大的,就坐在姥娘門檻上狼吞虎咽吃了起來,直到吃夠為止,味道夠酸冽甜美的。為此,好幾天戰戰兢兢,不敢再去,唯恐姥姥嫌,但後來還是跟姥姥說了,因為當時老師的教育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姥姥沒有嫌我,只是說:「知錯改了就好,再說果子就是吃的,但以後吃時要告訴姥姥一聲。」
後來,姥姥家遷居到堰下,那棵古老的石榴樹還有五姥爺家的梨樹、蘋果樹由於村裡果樹成林,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品,也就逐漸蟲蝕朽腐,都凋萎枯焦了,後來連樹根都蕩然無存了。
依然挺立的,只有那棵略顯彎曲而又古樸冷漠的黃楊樹,它從來就沒有蟲蝕,還是那麼不說不笑,也從不顯山露水,更無衰敗頹喪之舉,誰都對它敬若神明,因為那是祖宗留下的,誰都知道這是一棵古樹。梨樹、蘋果樹、石榴樹是有著鮮豔的花卉和甜美的果實,但它太嫌普通,太顯招搖而又曇花一現;而黃楊樹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雖樸實無華,但風骨蒼涼而又不折不撓,彰示的是永恆的生命和頑強的意志,即使鋼鐵戰士也把它頂禮膜拜為心中的偶像了。這就是黃楊樹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無窮魅力之所在吧。
意想不到的是,此樹還是精密儀器依託的最好基礎,價值自然就迥然不菲了。前幾年,外地來了幾撥樹販子,軟磨硬纏地說:「這棵樹,我們要了,你們出個價,一切好商量。」但姥姥家幾十口人口徑出奇的一致:「這是祖宗留下的,出多少錢,我們也不賣。」樹販子還在泡蘑菇:「哪能說的這麼絕對,我們出30萬,你總得賣吧?」「不賣就是不賣,再說還是不賣!這是祖宗留下的,我們不會愧對綿延子孫。」
是啊,這是祖宗留下的寶貝,是不能賣的!而石榴、梨和蘋果就是賣的,人們只有歆享了它的酸甜醴酪,才會感覺出它的價值。社會文化不也是如此嗎?赤瓜礁的赤瓜參、釣魚島的石油是可以使用的,也是可以賣的,但曾母暗沙和黃巖島的暗礁抑或礁石是永遠不能賣的,這有原則的區別。
夢裡,我依稀聽到了姥姥悠揚而又優美的歌,而且好像有了新意:「黃楊樹啊,結黃楊,誰家種了誰家強;清風吹啊,葉兒揚,蝴蝶飄落降吉祥;降吉祥啊,降吉祥,人人都說俺家旺,俺家旺啊,俺家旺,俺家珍寶賽龍王,賽呀賽呀賽龍王,家庭國家都富強,都啊都富強,都富強。」
白天,我真實看到了這支歌子的現實影射:煙筒林立的上海港、林果蔥鬱的沂蒙山、機場鼎立的南沙灘、咬文嚼字的清華園、淌金流銀的廣州灣……
作者簡介:侯文君,沂源人,淄博市電子工程學校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