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不用跑去上海了。」這是stayreal(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在杭州開出第一家店以後,不少粉絲的心聲。如果你是愛聽歌的80後,就算你沒有聽說過stayreal咖啡,也一定聽說過這家咖啡店的老闆,他就是五月天的阿信。這家咖啡店,正是阿信創立的服飾品牌stayreal的一個分支。走進咖啡店,最先看到的不是咖啡豆、菜單,而是stayreal品牌的服飾、文具、餐具等。這就是時下最流行的,緊隨韓式咖啡之後又一種吸引年輕人的跨界咖啡館。
如果你還在咖啡館裡吃著沙冰、鬆餅,潮人會告訴你,那是去年的流行了。現在,除了喝咖啡,買衣服,看球賽,聽現場樂隊表演,甚至KTV、體感遊戲等元素都搬進了咖啡館。在這股跨界咖啡的旋風裡,國際知名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也端上了自己的菜,開始跨界現場演奏古典音樂。
咖啡館花頭經越來越多
上周末,想去杭州stayreal喝咖啡,吃鬆餅,要等上個把小時,這就是明星加服飾跨界咖啡產生的獨特效應。據stayreal的店長介紹,幾乎每個進店的客人都會點上一杯咖啡,一盤鬆餅,走的時候還會帶走幾件stayreal品牌的服飾。
現在杭州許許多多的咖啡館,也在用盡心思「跨界」,與各種吸引消費者的元素「聯姻」。比如林丹投資的豪利斯咖啡,將羽毛球的元素融入咖啡,讓咖啡館變成了看羽毛球現場直播的場地。同樣開在湖濱銀泰的動物園咖啡,將動物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咖啡館中,還順便販售一些動物玩偶、擺件。開在下沙的樂電跨界吧是一家電商咖啡館。象限咖啡則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家慢生活咖啡館,在店裡有不少傳統手工藝品,如編織掛毯,扎染圍巾等。
開在登雲路上的ING跨界咖啡強調混搭。一樓除了喝咖啡,還有大屏幕、卡座、體感遊戲,二樓既有酒廊和各式各樣的主題包廂,還有茶藝表演、KTV和會議室,就連二樓的露臺也利用起來做下午茶。這家咖啡館營業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光是服務人員就多達50多名,遠比一般咖啡館大得多,其實也是跨界的需要。
據ING咖啡的負責人孫經理介紹,開這家跨界咖啡館的理念源於德國。「德國有個連鎖的跨界咖啡品牌,進店先贈送一杯咖啡,在你等待咖啡的十五分鐘時間裡,你能到處選購商品,咖啡館裡的杯子、書籍、沙發、檯燈,只要掃一掃商品上的二維碼,都可以買回家。」孫經理說,由於地處幾幢寫字樓中間,現在他們的咖啡館除了做電商線下活動外,還經營著私房菜以滿足周圍上班族的就餐需求。「我們準備把這個跨界咖啡館做成社區型的聚會場所,以咖啡為載體,形成複合化的經營模式。」
咖啡館跨界風險到底有多大
對於這股跨界風,杭州咖啡行業協會會長樓波音表示,「跨界」風險比較大,到底能不能做好,還很難說。
用樓波音的話來說,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往往很骨幹。隨著眾酬和創投的日漸興起,「開家咖啡館」這樣的夢想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從事咖啡師培訓工作的金小姐說,現在每個月來報名咖啡師課程的有不少都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開起了自己的咖啡館,門檻降低了,淘汰也變得更加容易。
不獨在杭州,跨界咖啡館也在全國遍地開花,但不少都面臨著運營模式模糊、收支難以平衡的困境。
樓波音表示:「咖啡館前期裝修等成本投入高,對後期經營的影響會比較大,有些咖啡館跨界後反而容易把消費群體變窄。可能需要行業不斷試錯才能找到穩定的營利模式。」
本文轉載來自:杭州網,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