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東湖旅店的小洋樓外觀所吸引,我們走進去參觀,才知道惠州竟發生過如此驚心動魄的營救故事,令人震撼。」10月21日,市民劉女士和丈夫閒來無事,沿著橋東水東街朝上塘街散步,發現了隱藏在鬧市之中的東湖旅店。
這裡曾是粵港秘密大營救的惠州接送站。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攻陷,因避難而困在香港的8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深陷虎穴、命懸一線。次年1月,粵港秘密大營救上演,惠州東湖旅店成為重要的中轉站之一,包括茅盾、廖沫沙、韓幽桐、胡繩、張友漁、鄒韜奮在內的100多人,在它的庇護下沿江北上,陸續抵達河源老隆、韶關等地。
作為粵港秘密大營救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東湖旅店建築是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經過修繕的東湖旅店被打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於2019年1月底開門迎客,全面展陳秘密大營救歷史。至今,東湖旅店接待國內外遊客7萬多人次,成為惠州10個重點紅色教育基地中最熱門的「打卡地」。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初評會上,由惠城區委宣傳部推送的「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從來自全國各地的95項案例中脫穎而出,並將參加終評會,有望入圍全國「十佳」案例。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糜朝霞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除署名外)
歷史鉤沉
曾是粵港秘密大營救惠州接送站
位於惠城區橋東街道的東湖旅店最開始並不是一家旅店,而是民國時期惠州商會會長翟雨亭的私人別墅。它建成於1935年,建成之初佔地近千餘平方米,前庭後院,構造別致,是惠州最早的歐式建築。
1940年,日軍侵佔惠州時燒毀了大量房屋,致使城內大多數酒店旅館無法正常營業,翟雨亭便把自己的別墅改為東湖酒家,後稱「東湖旅店」,並一直沿用至今。
即便放在今天,與周邊的高樓大廈和舊房子相比,東湖旅店依然別具一格,別致而典雅,古樸的青磚牆和綠色的琉璃瓦錯落有致,雖然已走過85年的歷史,依然無法掩蓋其當年的風光和氣派。單從外觀上看,很難把它與中國抗戰以來一次最偉大的搶救行動聯繫起來。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佔香港,封鎖了港九交通要道,並在香港進行地毯式搜查。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屬800餘人受到搜捕。為了保存抗戰的有生力量,次年1月,一場爭分奪秒、驚心動魄、鬥智鬥勇的粵港秘密大營救上演。
「作為香港秘密大營救惠州站,地下黨黨員盧偉如以香港昌業公司老闆的身份住進了東湖旅店,柳亞子、張瀾、何香凝、鄒韜奮、茅盾等著名人士都曾入住。」參與撰寫東湖旅店布展大綱的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介紹,當年,廖安祥帶著廖承志的密令來惠州開辦「源吉行」,秘密協助盧偉如開展工作;茅盾夫婦烹飪的「風味雞」年飯開張了;陳永與鄒韜奮常常演繹「早出晚歸」的故事。
在這場大營救中,1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從寶安白石龍轉移到惠州,其中大部分人入住東湖旅店,再沿江北上抵達老隆、韶關等地。這場悄無聲息又震驚中外的秘密大營救行動,歷時200餘天,行程2萬餘裡,遍及十幾個省市,沒有一人走失和被捕,被茅盾評價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保護利用
開館以來接待國內外遊客7萬多人次
作為粵港秘密大營救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東湖旅店建築是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由於翟氏後人外出,該建築周邊不斷被其他建築佔用,僅存西院南、北房各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現在的東湖旅店樓高3層,佔地面積31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較好地保存了當年的風貌,為後來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近年來,東湖旅店的保護開發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3月,惠州市惠城區政府完成對東湖旅店的收購。2018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東湖旅店」保護利用工作,由惠城區具體負責實施。2019年1月30日,被打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的東湖旅店開門迎客,全面展陳秘密大營救歷史,成為惠州又一處革命史跡和紅色教育基地。
東湖旅店館長袁美霞向記者介紹,陳列館以秘密大營救為歷史背景,分為營救之路(一樓)、轉移惠州(二樓)和黨旗高揚(三樓)三大展區,採用文字講述、圖片佐證、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繹等方式,其中實物達156件(含書籍、書信),真實再現了當時秘密大營救的驚險場景、英勇事跡和動人故事。
「陳列館的展覽面積雖然不大,但內容很翔實,尤其是實物非常多,民國時期的電話、手槍、魚雷、手雷都有展出。」市民劉女士表示,比起圖片和文字,這些實物更能讓我們真實地感知當時的戰爭境況和營救歷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廖承志的「惠州詩草」,鄒韜奮的「早出晚歸」,廖安祥的「源吉行」,茅盾夫婦親自烹飪的「年夜飯」,港九疏散委員會的「周密部署」等故事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陳列館二樓大廳「年夜飯」場景外設有一塊電子閱覽屏,從故事、人物、小吃三個角度講述了大營救行動惠州中轉站的一些趣事,如廖安祥的新店「源吉行」開張、古城商家迎「貴客」、東江歷險長留念、茅盾夫婦的「風味雞」,讓觀眾在感受大營救驚心動魄的同時,重溫他們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革命友誼。
在2019年「七一」建黨節期間舉辦的「紅色記憶 穿越惠州」徒步體驗活動中,1417個黨組織、9543名黨員來到東湖旅店打卡。東湖旅店的知名度由此迅速提升,成為惠州市發展較快的紅色文化旅遊新高地,並吸引了眾多汕尾、深圳、河源和肇慶等地的單位和遊客,前來追尋紅色記憶,汲取精神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開館以來,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萬多人次,其中不乏當年被營救的文化名人之後以及參與營救行動的東江縱隊老戰士後人。
袁美霞介紹,去年,連貫、楊康華、胡繩、喬冠華、劉少文等人的後代,來到東湖旅店緬懷父輩、重溫歷史。其中,「梅州大俠」廖安祥的後人以及惠州負責營救任務的盧偉如的後人,還向東湖旅店捐贈了父輩的遺物及珍貴的書籍資料,豐富了實物資料,提升整個陳列館的展陳品質。
活化升級
將以楊啟明故居為載體打造二期項目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東湖旅店閉館近4個月。袁美霞說,東湖旅店抓住這一空檔期進行服務升級,新增了語音講解的功能,觀眾掃描導覽牌上的二維碼即可聽取講解。該功能在「東湖旅店」官方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遊客在家打開公眾號就能傾聽語音講解。
此外,東湖旅店還適時推出了「閉館不打烊 在線聽故事」活動,一共14期,由講解員在東湖旅店現場錄製視頻,在線講述東湖旅店的故事,讓遊客不用親臨東湖旅店就可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者注意到,在東湖旅店的招牌下方,懸掛著多塊牌匾,其中兩塊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東湖旅店已與惠州市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華僑中學達成共建協議,成為兩所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與東湖旅店相距不足百米的華僑中學,去年4月成為首家共建學校,學校課外實踐、美術寫生、新團員入團儀式等活動紛紛來到東湖旅店開展,希望在師生心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東湖旅店還從華僑中學選拔出8名優秀學生,經過培訓,他們成為首批學生志願講解員,並於去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正式上崗,為遊客提供講解服務。
除了吸引學生和遊客走進來,東湖旅店還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等宣講活動走出去,向更多人推介粵港秘密大營救這一革命歷史故事,將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袁美霞表示,東湖旅店接下來將常態化開展進校園宣講活動,計劃每月開展三至四期。
東湖旅店堅持修繕保護與活化升級並舉,在革命文物維修保護、展示傳播、社會教育、文創旅遊等方面積極探索,榮譽也接踵而至。日前,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初評會在北京召開。由惠城區委宣傳部推送的「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從來自全國各地的95項案例中脫穎而出,並將和其他入選的19個案例一起參加終評會,有望入圍全國「十佳」案例。
東湖旅店還將參加專家評審、媒體採風和網絡投票等終評會環節,並以東湖旅店的秘密大營救歷史為背景拍攝一則專題宣傳片,不斷拓展東湖旅店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
記者了解到,東湖旅店在提升完善一期項目的基礎上,將開發打造二期項目,初步選址僅一街之隔的楊啟明故居。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看到,楊啟明故居為三層高的筒子樓,青磚灰瓦,建築面積比東湖旅店還大一些,目前仍在閒置之中,亟待活化利用。
陳雪向記者透露,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省委宣傳部組織撰寫的《紅色廣東叢書》(共八部)將於明年集結出版,其中《穿越封鎖線——粵港大營救始末》一書由他編著,約20萬字,將重現粵港秘密大營救這一歷史傳奇,其中就包括東湖旅店作為惠州中轉站的光輝故事。
陳雪表示,屆時,觀眾走進東湖旅店,觀看專題宣傳片後,再一一瀏覽陳列館的展陳資料,還可以坐下來細讀《穿越封鎖線——粵港大營救始末》,全方位、多維度地了解這段光輝歷史。一個陳列館,一則宣傳片,一本書,形成強有力的宣傳矩陣,將向更多人推介惠州的紅色文化,打響惠州紅色旅遊品牌,極大地提升惠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故事
當年被營救文化名人在惠州過年
茅盾夫婦為大家烹飪風味雞
1942年2月14日,大年三十的深夜,第一批文化名人裝扮成從香港逃難來的有錢人,在交通員的帶領下悄悄從淡水茶園來到了惠州,其中包括茅盾、張友漁、胡風、廖沫沙等20多人。大家走了90多裡路,到惠州時已是深夜,盧偉如和陳永在東湖旅店為他們接風洗塵。由於他們趕路太過疲乏,吃完飯後不一會兒,就傳來陣陣酣睡聲。
第二天,盧偉如提出安排一部分文化名人住到不遠處的「東和行」,以免人員太集中、嘈雜引人懷疑。「東和行」是農工黨人開設的,與我黨有統戰關係,廖承志在路過惠州時曾作出安排,請他們協助營救工作。
盧偉如安排陳永負責每天到「東和行」照顧文化名人,並特別交代他們都在店裡食宿,等待僱船前往河源老隆。由於戰爭的影響,「東和行」已不營業,住宿條件很差,大家住進去以後,只能睡樓板,但毫不介意。
由於戰亂年代,物資匱乏,天氣又特別冷,盧偉如好不容易買了兩隻雞和兩條魚,來給大家過年。大家見到這些食物高興得歡呼起來。茅盾先生說他的家鄉有道名菜叫「風味雞」,夫人孔德沚會做。於是,茅盾夫婦親自下廚為大家烹飪「風味雞」,做的時候配以姜、醋、蘿蔔、茴香等調料,以炸、燒和收汁為烹調特色,和廣東名菜白切雞是完全不一樣的做法。
大年初一,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20多名文化名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地吃了一頓團圓飯,加上陳永之前設法弄到的一些酒,於是大家邊吃邊喝邊聊,氣氛熱烈,寒意盡消。
在如今的東湖旅店,觀眾就可以看到文化名人在「東和行」吃大年飯的場景。兩個銅人雕像便是茅盾夫婦,手上捧著的菜餚是他們親手做的「風味雞」。
在惠州過的這個春節,給文化名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們在回憶文章中說「這是繼白石龍那頓狗肉之後又一次吃到魚肉,更是一頓令人終身難忘的大年飯」。
■觀察眼
以大營救為背景
打造紅色文化遊徑
受制於展陳面積不大,老城區交通不便,在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之外,如何講好粵港秘密大營救的故事,成為東湖旅店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突破點。
筆者認為,為更好地活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惠州文旅部門可以粵港秘密大營救為背景,從惠城區、惠州市和粵港兩地三個層面分別打造3條規模不一的紅色文化遊徑,以「重走長徵路」為標杆,打造一個紅色旅遊新品牌。
在惠城區,以東湖旅店為龍頭,串聯周邊的中山公園、東江革命紀念公園、廖承志故鄉園、鄧演達紀念園等紅色資源,打造一條極具惠州特色的紅色文化遊徑。在惠州市,沿惠陽淡水、茶園到惠城東湖旅店,打造一條惠州境內的「秘密大營救之路」,助推當地紅色經濟的發展,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放眼粵港兩地,惠州可聯合香港、深圳、河源、韶關等城市,策劃推出「粵港大營救紅色文化遊徑」和「重走粵港大營救之路」大型主題活動,共同打造紅色旅遊品牌。
與此同時,紅色資源不僅是一種文化旅遊資源,更是一種教育資源,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與力量,對後人可起到心靈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升華作用。東湖旅店應挖掘出更多鮮活有趣的革命故事,吸引更多學生群體走進來,開展主題教育、校外實踐或者研學旅行,在他們心中根植中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