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挑選特別注意兩點:一為膀子,它能決定蟈蟈叫聲的好壞,是鼾叫、亮叫,還是撕紙,全在於此;二為底板,這關係到蟈蟈壽命的長短,有的僅活個把月,有的則能活三五個月甚至更長,蟈蟈壽命固然與餵養有關,但更大程度還是因為底板的差異。甚至於說,即便蟈蟈膀形一般,叫聲不甚好聽,還可以通過點藥的方法加以改善,而底板卻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如果底板不好,縱然叫聲出色,恐怕也不會持久。
玩友@大明說他今年第一次養蟈蟈,雖說沒啥實操經驗,但理論知識自學了不少,挑選蟈蟈時自認為也很仔細,看了膀子、聽了叫聲以後才選中了一隻。殊不知,這隻蟈蟈僅僅養了三周就突然「暴斃」,排除了食物、溫度等原因,他覺得大概率是因為蟈蟈底板不行導致了死亡:蟈蟈不愛吃食,胡蘿蔔、黃豆基本只吃幾口,進食速度也很慢;而且不怎麼愛動,在蟲具中放出來常常半天都不動彈,從沒有跳躍過;再就是適應力比較差,拿回家第二天就開始卷鬚,沒多久須子全掉光了。
對於蟈蟈愛好者,尤其新入門的愛好者而言,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挑選到底板好的蟈蟈呢?有網友總結了三點經驗,可以通過蟈蟈這些外形特徵判斷它們底板的好壞:
首先看臉型,圓臉優於錐子臉,主要觀察腮是否飽滿,因為下顎通過腮部肌肉的帶動實現咬合,腮越飽滿則咬合力越大。
其次看鞍子,鞍子上連頭、下接翅,粗大的鞍子能包裹住頭部,而且可以有力帶動翅膀振動發聲,即便點藥也能帶得動。
最後看腿毛,所謂的腿毛實際為倒刺,倒刺粗長表示雄性特徵明顯,力量、食慾、敏捷度都屬上乘,底板自然也差不了。
除了看外形,還可通過下面三項「行為指標」判斷蟈蟈體質的優劣:
第一,測爪力。將蟈蟈置於手中,然後快速翻轉手掌,底板好的蟈蟈能夠抓住不掉,甚至迅速爬到手背上來。
第二,試咬力。將指甲伸到蟈蟈嘴前讓其張口咬,底板好的蟈蟈咬勁大,而且咬住不鬆口、還會側著頭擰動。
第三,觀吃相。將熟毛豆送到蟈蟈口器前,底板好的蟈蟈往往用前面兩足急忙抱住、而後狼吞虎咽啃咬起來。
今後玩友挑選蟈蟈時不妨將以上六條標準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基本就能確定蟈蟈是否有一幅「好身板」了。有網友說過去人工「份」出的蟈蟈體質大概率都不差,不像現在還需要買家去考慮蟲兒的底板問題,為啥裝備、技術進步了,有些蟈蟈的體質反而下降了呢?網上有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對比,我們對內容格式稍加整理供大家了解:
除了份蟈蟈的方法,卵的質量也是影響蟈蟈體質的關鍵因素,近親繁殖、人工多代繁殖這些都會影響到卵的質量,據說份房最多繁殖7代就必須再去採集野生蟈蟈的卵,否則就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