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下無冤魂!」這是很多人對美國當年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評價。1945年8月6日,美軍B-29型轟炸機「伊諾拉·蓋伊」號攜帶「小男孩」原子彈飛向廣島,8時15分17秒,原子彈被投下,約43秒後,「小男孩」在相生橋東南方的醫院廣島病院上空600米處爆炸。
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45年5月31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組成一個由陸軍部長史丁生為首的包括軍政界首腦和科學家參加的臨時委員會,專門研究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同時空軍成立專門投彈小組。問題是,當時日本有那麼多城市,為何選擇廣島作為第一個攻擊對象呢?這裡面是有大講究的。
美國選擇投擲原子彈的城市,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名單是由美國陸軍航空兵戰略航空參謀長諾斯塔德準將開裂。諾斯塔德列了17個候選城市,依次為:東京、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
從當時軍事角度來看,選擇的城市等級最高,產生的震懾效果越好。經過幾輪篩選,最終四個城市入選:東京、廣島、橫濱、小倉。仔細分析這四個城市,它們都有一些共同點,軍事、工業、政治地位重要,比如東京除了是首都外,還是二戰後期日本最重要的武器裝備生產中心。
然而,東京被美軍多次轟炸,地面重要軍事設施破壞嚴重。不過,當時東京成為原子彈轟炸目標後,遭到了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反對。亨利·史汀生早年多次造訪東京,他對這座城市還是有一定的感情。
亨利·史汀生給了兩個反對向東京投擲原子彈的理由,一是東京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一旦摧毀日本人很可能拼命,而且戰後管理也會帶來很大的困難;二是廣島比東京更為理想。資料顯示,二戰期間廣島是日本第二大軍事指揮中樞,它位於大田川三角洲,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軍用港口,也是日本海軍護航編隊的集結點,駐紮了日本第二軍和一個軍區司令部。
美軍通過偵查發現,廣島當時有軍隊2.5萬多人,而且還有各種軍需倉庫。與此同時,廣島地勢比較平坦,河流眾多,這裡的地形有利於原子彈爆炸。負責投擲廣島原子彈的小組組長是保羅·蒂貝茨,他晚年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這些人也有感情,但你得把這些情感置於一個大背景中。我知道那會造成很多人死亡,但為儘快結束殺戮,這次轟炸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這個想法成為我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