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肉好無輪廓,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貸不行。」
在經濟學這一領域當中,貨幣被看作是商品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僅發行唯一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對貨幣進行管控。擁有足夠多的錢,就意味著可以購買很多商品或服務,那麼中央銀行只要大量的印刷貨幣,是不是就能夠實現全民富裕呢?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存在商品市場,使得貨幣數量的多寡,將會決定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
古代的通貨膨脹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就曾出現過貨幣危機,或者說通貨膨脹現象。眾所周知,在西漢和東漢交替的時間節點,出現了一個短命王朝,名字叫做新朝。新朝的統治者王莽,在短短七年的時間裡,三次改革幣值,使得民間大量盜鑄新錢,引起了通貨膨脹現象,再加上新幣換算困難,使得百姓紛紛破產。《漢書》有言記載:「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這種內外交困的現象出現,使得新朝迅速被玄漢所取代。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窮的只剩下錢的國家,這裡的民眾,甚至把本國的貨幣當作是手紙,隨時都可以拿來上廁所。在這個國家的道路上,路上的掉的錢沒人撿,因為撿起來也買不到什麼東西,小孩零花錢都上億,這個國家的名字叫做辛巴威,要知道這個貧窮的國家,在21世紀之前,還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國民收入水平正常的國家,卻在21世紀初因為種種原因,使得本國的經濟走向崩塌。
辛巴威的經濟發展
想要知道辛巴威為什麼從一個非洲經濟水平第二的國家,一步步變成貧困落後的國家,還要從19世紀說起。眾所周知,這一時期的非洲,還處於極端貧困和落後的局面,被西方列強所殖民統治,這個時候的辛巴威,被殖民者命名為羅德西亞,其領土範圍涵蓋了現如今的辛巴威和尚比亞。
等到一戰爆發以後,英國殖民者將羅德西亞分成了兩部分,按照贊比西河為界,北部是尚比亞,南部則是辛巴威。眾所周知,殖民國家在海外殖民統治的時候,往往會遷移一部分本國的人口,一方面是為了便於管理和統治,另一方面則是讓那些在本國生活不下去的白人,能夠來到一片嶄新的天地。
因此,辛巴威雖說是一個非洲國家,但本國境內卻有著數量眾多的白人,約佔本國人口的10%。這些白人來到辛巴威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並快速的實現了本國的工業化。這些白人的到來,促進了辛巴威經濟的同時,也為日後的金融崩潰埋下了伏筆。
等到二戰結束以後,隨著反殖民主義活動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強烈要求獨立,辛巴威自然也不例外。伴隨著非洲國家的紛紛獨立,辛巴威終於來到了一個黑人當家作主的時代,然而不要忘了,這個時候的辛巴威境內,還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白人,他們在辛巴威獨立之前,控制了大片的土地,賺到了數量不菲的金錢。
背後的危機
好不容易國家獲得獨立,他們自然迫切希望能夠改寫這一局面,將土地從這些白人的手中搶回來。然而,辛巴威宣布獨立的時候,曾和英國籤下一份協定,那就是在20年內不要進行土地改革,等到20年的時間過去之後,再緩慢的收回土地,並給予當地白人一定經濟補助。
然而辛巴威的總理沒能履行這一承諾,激進的土地改革,不僅使得辛巴威當地的白人紛紛出逃,這一政策最終也僅僅讓黑人權貴獲得了好處。廣大的黑人群體,依然沒能獲得自己心心念念的土地。內部的矛盾衝突,以及外界英國的壓力,使得辛巴威的經濟開始出現危機,伴隨著國際金融制裁,辛巴威經濟發展背後的弊端暴露了出來,人才的外流以及土地的不平衡,最終導致金融結構崩潰。
現如今,辛巴威已經徹底廢除了本國貨幣,改用南非蘭特和美元來代替本國貨幣,這才讓通貨膨脹現象趨於穩定。從辛巴威的歷史就能夠看得出來,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一旦崩潰,將會出現多麼恐怖的現象。最後也祝願辛巴威早日走出困境,也希望我們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在未來發展的更好。
參考資料:《漢書》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