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二十六屆學術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在杭州勝利閉幕。
閉幕式上,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李星為閉幕論壇作了《網際網路50周年和CERNET 25周年:技術回顧和發展熱點》的主題報告,他回顧網際網路50年的發展演進,同時介紹了CERNET建設25年中的重要歷史時刻及技術路線選擇,並分析了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
他表示,今年不僅是網際網路(ARPANET)誕生50周年,也是UNIX作業系統誕生50周年和阿波羅計劃登月50周年,非常值得紀念。
他分析表示,網際網路阿帕網在美國誕生,有五個重要因素在內:創新思想、國家戰略、充足經費、市場經濟、精英團隊。
他回顧了網際網路誕生之前全球對網絡的設計思路。並重點分析了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當時對網絡的設計思路。
冷戰期間,美國蘭德公司的Paul Baran提出了新的網絡思路,以對抗核打擊為目標,要求網絡有很強的生存性。為了滿足可生存性的需求,分布式的網絡架構是最合適的,而分布式拓撲自然地產生了分組交換的設計。
除了美國,英國和法國也基於市場經濟的需求設計網絡,而且都是分布式無中心架構。
他重點介紹了前蘇聯的網絡項目——全國自動化系統(OGAS)項目。這個項目非常宏偉,它的基本思路是,建設全國性的網絡收集數據,建立數學模型,精準地實現計劃經濟。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需要統一管理統一控制,中心化的網絡架構是最合適的,中心化可以繼續使用電路交換的設計。
由此可見,只有分布式才能產生分組交換的思想。
他同時回顧了CERNET建設25年中的重要歷史時刻。包括1996年2月,國務院令第19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發布並施行,從法規的角度授權了當時中國的四大網際網路主幹網的運行主體,這一規定奠定了開放和競爭的格局,對於中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1998年,CERNET建設了第一張IPv6試驗網;2004年,建成全球第一個純IPv6網;在CERNET2的基礎上,研發了真實源地址驗證技術、4over6隧道過渡技術及IVI翻譯技術,並獲得多項國際網際網路標準組織IETF的RFC等多個重大突破。
他總結認為,1970年代,最重要的技術是NCP;1980年代,最重要的技術是TCP/IP;1990年代,則是DNS、BGP;2000年代,則是HTTP;2010年後,因受斯諾登事件影響,加密的HTTPS被廣受關注。他預測,2020年後,最重要的技術將是IPv6。IPv6會在2020年後達到不同於IPv4網際網路的嶄新階段。並提到,基於雙棧的IPv6 過渡技術1.0將演進成基於翻譯的IPv6過渡技術2.0。他表示,網際網路的精髓是大道至簡,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樣如此。
建設網絡強國是當前我國發展的重要使命,如何突破核心技術建設網絡強國?李星教授表示,應全面落實以下三點:一是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如參與網際網路RFC標準制定;二是國際組織的話語權,如參與IETF、競選IAB等組織;三是基礎設施的掌控權,如對IPv4/IPv6網絡、路由、域名等基礎設施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