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就怕,有些人用過度解讀帶偏節奏。
全文232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文/狄宣亞(媒體人)編輯 狄宣亞 實習生 彭美琪 校對 盧茜
▲網劇《我是餘歡水》劇照。
最近大熱的網劇《我是餘歡水》中有個橋段——
劇中,餘歡水給兒子做了一桌豐盛早餐,卻唯獨沒有牛奶。不承想,兒子指明要喝牛奶,他說,喝什麼牛奶啊,喝粥對胃好。結果遭到了老婆一頓「暴擊」。
早餐喝粥or牛奶,這確實是個問題。
因為張文宏醫生的一次呼籲,這問題又引發了人們尤其是寶媽們的熱聊。
4月15日下午,張文宏在一次視頻講座中,建議孩子早上吃雞蛋、牛奶、三明治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
這本是專業意見,以張文宏慣有的直率性格,發出這呼籲也挺正常。可他此言一出,卻「不小心」引爆了輿論。
▲張文宏講座視頻截圖。
在網上,很多人將「吃牛奶」與「吃粥」分別跟傳統飲食習慣掛起了鉤,藉此對張文宏搞起了「誅心論」。
━━━━━
讓專業的回歸專業,別總上綱上線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也受到不小衝擊。
跟很多人一樣,「粥+鹹菜」,是我從小以來的早餐標配。父母也常跟我們說:吃粥養胃。
張文宏醫生暗指粥營養不高,這是真的?這是我的本能反應。
不過看了些營養學資料、聽了些專業意見後,我意識到,或許我從小被灌輸的「粥很有營養」判斷,從科學層面確實站不住腳。
按專業人士的說法,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其本身的營養價值不高,主要提供大量澱粉(75%),少量蛋白質(8%),以及一些B族維生素。長時間加熱煮製成粥,對澱粉、蛋白質和礦物質影響不大,但對B族維生素則有所破壞。
有些科普類公號也借著張文宏的話科普:與白米飯等固體食物相比,白米粥可以減輕胃腸消化負擔,但與白米飯或白饅頭相比,白米粥的營養價值更低——其營養密度太低,幾乎都是澱粉和水,主要成分也是碳水化合物和部分微量元素,沒有太多每頓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特別是對小孩來說,小孩的胃小,白米粥佔著肚子後,他們可能吃不下那些有營養的食物。而張文宏又是針對提高小孩抵抗力說出那番話,這算是「專業說法」。
但在網上,不少人就他這段話做「深度解讀」。這些質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喝粥有什麼不好?
有些人的質疑簡單直接:喝粥有什麼不好?我們這輩人,還有上輩、上上輩乃至祖輩都是喝粥長大的,粥怎麼就沒營養了?
為了擊潰張醫生的「不許喝粥論」,有些人甚至祭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大旗,說喝粥是優良的飲食文化習慣,需要保持和弘揚;還有人談及國人體質問題,認為「油條+豆漿」才更合適做早餐。
但這其實也遭到不少年輕一代的反吐槽:「科普再多也沒用,爺爺奶奶和他爹,都覺得白粥最有營養。」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奶奶,(早餐)都是白粥配水煮蛋」。
▲某公眾號文章截圖。
2.喝牛奶就一定好了?
還有人獨闢蹊徑,從牛奶營養價值、從學術層面上,硬剛張文宏醫生的說法。
有人搬出了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的說法,在最近發表的《奶類與健康》一文中,哈佛兩位博士通過研究給出了結論:「奶類對健康存在不確定性,需仔細評估。」
而關於牛奶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對人發育成長的影響,不確定性自然存在,但論述牛奶營養價值的論文似乎更多。
3.這是「崇洋媚外」
有些人則是「上綱上線」,直接為這段話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
▲圖片來自微博。
在他們看來,牛奶、三明治是西式食品,粥是典型的中式食物,所以,提倡喝牛奶、不主張吃粥,因此輕易地跟媚外掛上了鉤。
不得不說,這番邏輯太跳躍。
這裡面,有些基於專業性的質疑確實可以探討,比如,粥若加入其他合適成分,也可以提升營養。
但扣上××形態的大帽子,就是不講理了。
━━━━━
看待科學話語時,別被非科學話語帶偏了
需要注意的是,張文宏說這段話的語境,是在疫情大前提之下。他的這段話,時間上是「這段時間」,對象是「中國的孩子」,且限定詞是「早餐」。
如此這麼一捋,張文宏醫生的意思大致就是,當下是非常時期,孩子們尤其需要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所以早餐要吃好,那就多吃雞蛋、牛奶,不要只喝粥了。
他此話一出,相應的養生、健康、育兒類的文章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介紹、科普怎樣的早餐才是有營養的,如何為兒童成長發育調整飲食結構等,這本是好事。
張文宏的話引發質疑,也無可厚非,畢竟有很多人是「喝粥長大的」,對「粥養人」的認知就跟「喝骨頭湯補鈣」那樣,也算是根深蒂固。扭轉他們的想法,終究要個過程。
輿論場中,還不乏有些人喜歡鑽牛角尖,好硬剛硬懟進行質疑,想要從學術層面,論下牛奶營養價值幾何、與粥相比如何,這也攔不住。
這也表明,從學術研究的結論發展到常識,讓人廣泛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應有的共識是,對專業結論該用專業視角分析,不能動輒上綱上線——那樣只能是傷害專業化表達,也損害正常的表達環境。
動輒帶偏節奏,那就不對了。還有「別人在一線抗疫,他在網上胡說八道」,更是歪曲事實,抹殺張文宏醫生在抗疫上的付出。
疫情期間,張文宏醫生因為「耿直」、「敢言」一躥而紅。他的金句廣為流傳,他的言語建議與諄諄教誨,也讓很多人奉如圭臬。
但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在網上,有些攻擊、猜忌甚至不懷好意的惡意解讀也伴隨而至。
如果說,無憑無據的「張文宏醫生年薪180萬」傳言,可能還是出於好奇,那「好事之人」對張文宏醫生的專業意見上升到「貶斥文化習慣」的層面,就不啻為壞了。
稍有理性者,都不該被這類「夾槍帶棒」的惡意解讀混淆科學話語,帶偏了節奏。
畢竟,讓科學回歸科學才是硬道理,「誅心」先行,只能是與「科學」「理性」背道而馳。
點擊下圖進入"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值班編輯 一碗魚
謝謝你,我們的守護星:一起來致敬戰疫英雄吧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沸騰」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