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村,不分界邦以鏡頭記錄當地人文生活佛系經營【界邦村】電商店鋪
我們以為退休的人們都很「閒」,其實並不是。在我們外出拍照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的老人,他們退休之後的生活境遇不盡相同。
你是否想過,當你退休之後,會是怎樣的呢?以下的哪個場景會是你老了之後的寫照?
01 愉悅自己
這些退休後的老人,他們開始學習音樂和樂器,他們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過得多姿多彩。
看著帶著笑意的阿姨拿著話筒,旁邊的大叔隨性地坐在小拖車上彈著電吉他,就像是一個樂隊組合,在草坪上縱情彈唱。
如此帥氣又會耍酷的大叔,年輕人也不過如此。
你彈我唱,把退休前的忙碌統統卸掉,換得一身的閒適與自在。
這樣的退休生活,著實讓人羨慕。
在公園的涼亭裡,看到拉著二胡的大爺,那認真的勁兒能讓很多年輕人汗顏,雖然不知道他拉的是什麼曲子,但還是忍不住駐足欣賞。
而在一片竹子旁的大爺吹著口琴,看起來精神矍鑠,眼神落在眼前的譜架上,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面。
在吹奏過程中,要把唇、舌、嘴、手指、呼吸都調動起來,並協調好,難度可不小。舌尖的一放一蓋,也是一種考驗。
這位大爺的愛好,看著就很需要肺活量。
自從退休後,大爺每天早上都會來到江邊的文化長廊自學三音小號,喇叭管裡吹出很有穿透力的細膩音色。
這長廊的回音效果很好,能清楚知道用力強弱和吹氣節奏,能給自學的大爺很好的學習反饋。
大爺邊打開放水閥門邊自豪地說,現在他能很自如地吹幾首曲子了!
02小生意
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辛苦奮鬥了大半輩子,本該在退休之後能夠頤養天年。
但現實中,我們看到太多的老人退休後還在為子女,為自己而不斷辛苦勞作著,甚至很多老人不敢老,家裡面還需要他們繼續支援。
當我坐上牛車,還以為大爺也需要上車趕牛時,卻發現他走在前面,腳很不利索地走著,我倒是擔心起來:如果腳扭傷了怎麼辦,牛不聽話亂撞怎麼辦?
但我覺得自己可能想多了,拉牛車既能讓他得到鍛鍊又能掙錢,兩全其美,哪來那麼多的擔憂呢。
在三角集市,看到很多滿頭白髮的大媽聚在一起賣著自家種的瓜果蔬菜。
不知道簸箕裡的東西一天是否能賣得完,這些又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改變?
走上臨江街,一位老奶奶坐在電線槓旁賣著牛蕉和柚子,價格都相當便宜,可能不是農忙時節,或者家裡的柴米油鹽還需要她費心費力,於是挑一擔過來售賣,活到老,就要幹到老。
街邊的買賣一般都很靈活,老人們提一個袋子、推輛鬥車就可以走街串巷。無須固定的攤點,隨意地鋪開就是一門生意。
因為沒有顧客,這位老奶奶就低頭擇著留給自家吃的菜。也不知道後面經過她面前的遊客是否會停下來買一兩把菜回去,這樣不僅得到了實惠,又可以讓老人早點回家煮飯,外面很容易著涼。
可能是做成了景區,他們就簡單地賣一些果蔬,好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在外工作,這裡就成了老年人的主場。
沒有顧客時他們就坐著聊天,或者獨自發呆,他們的家庭是否還需要這份錢去補貼過日子呢?
好早就看到這位大叔在賣餅乾,竹筐上備著一瓶水,估計是已經做好了要打「持久戰」的準備了。
進出公園的人不少,卻很少看到有人停下來買他的餅乾。遊客經過時就抬頭打聲招呼,沒人時就低頭玩著手機。
可能每賣出一份餅乾,他對生活就更有奔頭了吧。
如果那天晚上不是餓了在附近停車,都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專供給盲人按摩用的。
一張鐵架床,一個枕頭,四根鐵條撐起一張防雨布,夏天加個風扇,冬天就拉個防風簾,簡陋而實在的營生工具,配上他們熟練而有力的雙手,可能撐起了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小家庭。
那天晚上天氣很悶熱,看到他們有的滿頭是汗,有的衣服都溼透了。
他們手部看起來都很有力,多年的經驗使得他們對需要按摩的每個部位好像都瞭然於心。
聽說他們晚上六點半左右就出來接生意,一直做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才收攤。
不經意看到一位白髮老人靜靜地坐在床上望著前方,這個背影讓我鼻子發酸,突然很想問問上天——為什麼不能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世界多美麗,不應該把他們排擠在外,這樣不公平!
我當時多麼希望有顧客快點來照顧他的生意,這樣我就可以把眼神從他的背影挪開,心裡也不用總焦急地盼著顧客怎麼還沒有來。
只是當我要走的時候,這個背影還是像雕像一般靜靜地「置」在床邊……
冬天來了,不知道他們現在的生意會怎樣呢?
03帶娃
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小夫妻,「上班帶不了娃,不上班養不起娃」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了緩解現實的經濟壓力,有的讓父母來到他們工作的城市幫忙照顧孩子,有的把孩子放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而那些家裡沒有老人的更是表現出無比的羨慕。一位全職媽媽說:「我好羨慕那些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只要有老人在,我們就可以出去上班掙錢了。」
正是基於這種現實情況與傳統習慣,在大多數中國家庭,家裡的老人退休之後還要承擔著照料孫輩的職責,這也成了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的「工作」之一,這裡面有喜也有憂……
當時去公園玩,看到路邊祖孫倆都穿著同顏色的衣服,老奶奶面容透著和善,孫子稚氣裡透著好奇,兩個人都安安靜靜地坐著,一瞬間就被暖到了。
心裏面忍不住羨慕:一個慈祥一個乖巧,都是家裡的寶。
老一輩都有一個子孫滿堂的願望。我猜,這位奶奶在這有生之年真的實現了,終於圓滿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老人過來幫帶孫子自然輕鬆不少,但他們把你養大已然不易,退休了還幫帶好你的孩子,裡面少不了艱辛。
夜幕將近,遠處的燈已經亮起,一位阿姨蹲下給孫女整理衣服,旁邊的小推車掛著簡易的手提袋,可能裝著給孫女換洗的一兩件衣服和一個奶瓶,以及一些哄人的糖果……
阿姨可能中午就推著孫女來到了南寧港附近的廣場遊玩,到了傍晚還要趕著回家給即將下班的孩子煮飯。
家裡的老人大多都是這樣,不是為孩子著想,就是為孩子的孩子著想,無論年齡多大,都要不停地折騰,有些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好像都沒為自己活過。
本來想著退休了可以出去旅旅遊,但又到了孫子上學的年齡,很多老人還要承擔起接送他們上學放學的任務,完全沒有旅遊的心情。
下午五點左右,我從一條小巷走出,看到路邊的一位大爺背著書包,手拿玩具盒,低著頭看蹲著的孫女吮果凍。
大爺只是稍微把眼睛往那停留幾秒便瞬間發起了呆。
年紀老了之後,老人們好像都很容易出神,有時候坐著能睡著,站著能打盹。如果不用帶娃,約上幾個老朋友出去旅遊,不一樣的風景能讓心情更加暢快,精神狀態自然更好。
04與廢舊打交道
很多人常說,老一輩的人苦慣了窮慣了,只要他們的腳還能走,手還有力氣,他們寧願去路邊巷角撿廢舊,也不會輕易開口向孩子要錢。
我想,這應該是真的。
這位奶奶應該有80多歲了吧,矮小的身軀,佝僂的背。我猜想,她家裡應該子孫滿堂了。
當時我剛從梁家巷出來,就碰到這位老奶奶以她最快的速度趕著奔向離她不遠的垃圾桶。
當她走過我旁邊時,我忍不住走向她想扶一下,但她笑容可掬地往前走,算是婉拒。我往後轉身,看她左手拿著黑色塑膠袋,右手握著一條小木棍,這就是她的「行頭」。她既把小木棍當拐杖,又當翻廢舊的工具。
下午五點左右,我閃身進到一條小巷,正好路過一家收購廢舊點。
一位阿姨正把麻袋裡的瓶瓶罐罐費力地往外倒,老闆說要讓她分門別類地裝好,不同類型不同價格。
齊身高的麻袋鼓鼓的,裝著她走街串巷的「戰利品」,很想問問她,用了幾天才有這樣的勞動成果?還想問問這是給孫輩買糖果的零花錢,還是家裡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收入來源?
很少去這個公園逛,走著走著就看到一位環衛叔叔正在清理垃圾桶內壁,因為身高不算高,加上背有點駝了,他很自然地抬高了一隻胳膊,感覺很用力。
聽說城市道路的環衛工人每天早上5點半左右就要到崗,並快速清掃各自負責的區域,不知道公園裡的環衛叔叔是否也這樣?
叔叔麻利地清理,沒幾分鐘就把垃圾桶洗得鋥亮,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新添置的呢。
這可能是工作的要求,乾淨與否可能跟工資多少掛鈎呢,容不得有半點馬虎。也可能是老一輩對於事情本身的認真態度吧,總要一絲不苟才符合自己的要求。
他拉著垃圾桶,提著水桶繼續走向下一處清潔點。
這些「閒」不下來的退休一族,可能只是千萬老人中的縮影,他們是否曾經出現在你的生活裡?
你是否想過,當你老了,會是什麼模樣?在即將走完人生的最後旅途,想起我們的這一生,如果能不後悔,那一切就都能坦然了。
-END-
文\村支書圖\村 長審核\村花、村長圖片後期\村 花本文為界邦村原創,未經授權允許不得轉載作為城市記錄者,我們一路出發,一路記錄,記錄生活中遇到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