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一再押後的香港春季拍賣季終於舉槌,7月8日晚舉辦蘇富比的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拉開了本周香港春拍的序幕,整場拍賣35件拍品中共成交34件,成交率約97%,四件作品過億元成交,總成交額達8.26億港元,超越了2019年蘇富比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春拍7.93億港元與秋拍6.1億港元成交額。
當晚最高成交拍品為常玉的《綠色背景四裸女》以2.58億港元成交成交,朱德群五聯屏作品《自然頌》首度破億成交,刷新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趙無極七幅上拍作品全數成交。關紫蘭畫作首次亮相蘇富比晚間拍賣,其畫作《少女》以977萬港元成交,刷新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
常玉《綠色背景五裸女》落槌瞬間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認為,在這特殊時期下,買家會更謹慎,而且對價格的敏感增加,但藏家購買藝術品的意願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多方面更加強勁。蘇富比現代亞洲藝術部主管張嘉珍進一步提到,今年是朱德群誕辰百年,其代表作《自然頌》破億成交,具有特別意義,而常玉、趙無極等現代藝術的頂流之作的持續堅挺,也「反映市場對頂級藝術品的持續殷切需求」。
2020年蘇富比香港春拍,現代藝術晚間拍賣現場,圖片來源:Zola Shao
常玉畫作再次破億港元成交
作品15年內價格增長15倍有餘
常玉,《綠色背景四裸女》,1950年
2020年蘇富比香港春拍預展現場《綠色背景四裸女》來源清晰,流傳有序。1966年,該作品在巴黎的圖歐拍賣(Hotel Drouot)上拍,由巴黎經銷商易·畢朵(Yves Bideau)購得,之後轉手至另一位經銷商尚‧克勞德‧希耶戴(Jean-Claude Riedel,自1970年代起不僅為常玉作品的重要藏家,同時也是其市場的重要推手)。之後,這件作品於1994年4月在臺北蘇富比售出,由臺灣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購得並珍藏11年後,出現在了2005年11月的佳士得秋拍中,由現任委託方以1636萬港元購得。如今以2.58億港元再次成交,可見15年之內價格增長15倍有餘。
常玉,《粉紅裸女》,1929年
常玉,《一籃梨子》,1930年代
成交價:617.5萬港元
除此之外,本場另外兩幅常玉的鏡面油畫作品《粉紅裸女》和《一籃梨子》,分別以1000萬港元和500萬港元落槌,1217萬港元和617萬港元成交。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期間,常玉因受到《紅樓夢》中「風月寶鑑」的影響,曾以鏡面取代畫布創作油畫。朱德群個人拍賣紀錄被刷新
躋身億元行列
2020年正值朱德群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蘇富比推出了藝術家創作於1983-1984年間的五聯作《自然頌》。作品長達6.5米,高1.6米,為私人收藏中尺幅最為宏大的朱德群油畫,也是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唯一一件五聯屏作品。這件作品以9800萬港元落槌,由蘇富比現代藝術部主管張嘉珍的電話委託客戶奪得,加佣金為1.13億港元(約合人名幣1.08億元),刷新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在此之前的最高拍賣紀錄為創作於1990年代的《雪霏霏》,於2016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以9182萬港元(約合人民幣8025萬元)售出。《自然頌》為1987年臺北歷史博物館朱德群個展圖錄封面創作於1983至1984年,這一期間正值藝術家重回兩岸三地,為其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自然頌》曾刊登於朱德群1987年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大型回顧展展覽圖錄的封面與封底,也是2010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回顧展的圖錄封面作品。
朱德群,《水調歌頭》,1998年
晚間拍賣持續釋出7件趙無極作品
其在華人現代藝術頂級市場的地位依舊堅挺
趙無極,《20.03.60》,1960年
在本場晚拍上拍的35件拍品中,共呈現趙無極油畫作品7件,全數售出,總共奪得3.18億港元的成交額,佔總成交額接近40%。其中《20.03.60》與《19.11.59》分別以9900萬港元和9550萬港元落槌,均超過最高估價,加佣金分別以1.14億港元和1.1億港元成交,均破億元成交。兩件作品均創作於藝術家由「甲骨文時期」邁向「狂草時期」的轉折點,經典的上、中、下三疊式構圖。
趙無極,《19.11.59》,1959年
趙無極,《29.02.88》,1988年
成交價:4990萬港元
據Artprice拍賣數據統計,就香港拍賣市場而言,2018年為趙無極作品市場的重要分水嶺。其作品的年度銷售總額在2018年達到近二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高點,共計約人名幣14.48億元(其中包括以5.1億港元成交的三聯作《1985年6月至10月》);2019年目前作為排名第二的年份,其銷售總額為人民幣10.37億元。在拍品數量上,2018年同樣為一個頂峰,甚至超越藝術家在2013年去世後兩年的年度銷售量。關紫蘭畫作首次亮相蘇富比晚間拍賣
刷新個人拍賣記錄
被譽為「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之一的關紫蘭作品首次登上蘇富比晚間拍賣,3件油畫作品上拍,其中創作於1930年的《少女》以800萬港元落槌,加佣金977萬港元成交,刷新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1930年,關紫蘭在上海華安大廈舉辦大型個展,本作品即為當時的重要展品之一。此前,藝術家個人最高拍賣紀錄為創作於1928年的油畫作品《洋房》,在2015年5月的中國嘉德春拍中以人民幣345萬元售出。此外,此次拍場中另外兩幅關紫蘭作品《春之聲(小提琴)》(1930年)以200萬港元的書面委託落槌,加佣金250萬港元成交,《林溪垂釣》(1965年)以130萬港元落槌,加佣金212.5萬港元成交,均為底價落槌。創作於藝術家創作生涯晚期的《林溪垂釣》與其他兩幅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的畫作相比,可見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轉變,40年代之後,這位畫家改變以往肆意灑脫的畫風,轉向更為深沉和嚴謹的樸實風格,到60年代,這種樸實風格漸漸演變成自然的寫實。
吳冠中、林風眠、藤田嗣治作品
均超最高估價成交
吳冠中,《魯迅鄉土》,1985年
成交價:2300萬港元
20世紀華人藝術家作品的市場持續穩定,吳冠中吳冠中的《魯迅鄉土》(1985年)與《海南島木棉林》(1960年)分別以2000萬港元與630萬港元落槌,2417萬港元和773萬港元加佣金成交。
吳冠中,《海南島木棉林》,1960年
成交價:724.5萬港元
林風眠,《寶蓮燈》,1950-1960年代
成交價:977.5萬港元
林風眠,《武松》,1980年代
成交價:225萬港元
富藝斯現當代晚拍總成績額逾1.99億港元
富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現場
王俊傑,《溫暖》,2017年
趙無極,《22.6.63》,1963年
成交價:5431萬港元
趙無極,《24.10.63》,1963年
成交價:4636.5萬港元
富藝斯拍場中的兩件趙無極作品《22.6.63》和《24.10.63》則分別以5431萬港元和4636萬港元成交,兩件作品曾被收納於同一收藏60年,分別為本場拍賣的最高和第二高價作品。同樣現身此拍場的藝術家包括劉野、奈良美智、張曉剛、克裡斯丁·艾珠(Christine Ay Tjoe)、曾梵志、尼古拉斯·帕爾蒂(Nicholas Party)等。亞洲拍賣市場甦醒
危機之後的市場走向面臨新考驗
對於本輪危機對亞洲拍賣市場的影響,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此前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說,「2008年,全球經歷雷曼事件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機,令人振奮的是,亞洲市場率先迅速復甦,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秋拍更於當時取得歷年成交額第三高的成績,動力主要來自中國買家的崛起。其實每年都有不同的因素或情況可能會影響購買情緒和決定,包括宏觀經濟環境、經濟增長和市場預期等。然而,藏家對藝術及收藏的熱情始終不變,這點在我們每季強勁業績中亦得到了體現。相比起十多年前,亞洲藝術市場大幅增長,且變得更國際化,加上新藏家的加入,收藏群體更寬更廣,實力更勝從前。這些因素都加強了藝術市場的韌性,為其長遠發展帶來動力。」本輪香港春拍季將持續帶來蘇富比與佳士得多場現當代藝術大拍,香港作為亞洲藝術拍賣中心的地位、亞洲藝術市場的整體實力和不同品類藝術的疫後市場格局將在接下來的一周中得到新一輪考驗。(採訪/林佳珣,撰文/夏寒)
*若無特殊標註
本文圖片來自蘇富比及富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