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遊旺季來臨,陳代章最近一直在朋友圈「拉仇恨」。山清水秀、麗日白雲,一會在山間「燒烤趴」,一會搞鄉村音樂聚會。疫情緩解旅遊復甦,他要為佛堂村多拉人氣。
其實,在6月初,因為把秧苗栽到了屋頂上,佛堂村的「栽秧節」早就紅了一把。
當天,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許多鄉親們早早來到佛堂村的「空中稻田劇場」,參加一場土洋結合的「栽秧節」。既有傳統的吹嗩吶、舞霸王鞭,又有電吉他和鄉村民謠表演,秧官敲響芒鑼,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屋頂稻田「七分地」下面,同時舉行鄉土畫家趙志明的水彩畫展。
佛堂村與大理一般的白族傳統村落相同又不同。這裡有鄉村咖啡館,有網紅裝置藝術,辦過凱迪拉克試乘試駕,不少「名人大咖」趨之若鶩,還是全州5個鄉村振興示範點之一。
以前,佛堂村是鎮裡數得著的落後村,垃圾遍地、濫伐森林。近四五年,佛堂村之變給人啟發:生態鄉村這碗飯,怎麼「吃」才能有滋有味,又變出花樣?
栽秧節上,當地白族村民現場製作傳統食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緊箍咒」倒逼出「軟鄉村」
天馬山前,一泓碧水之上,八匹形態各異的「駿馬」凌波而過,藍天白雲下更顯飄逸。這是佛堂農民周正昌的作品「白駒過隙」,奔馳的「駿馬」其實是鋼筋焊接。而馬踏的溼地,如今水草豐茂鳶飛魚躍,以前是一片魚塘。佛堂所在的鳳羽壩,生態溼地庫塘有3400多畝,是遠近有名的高原魚米之鄉。
外地人見這裡水光山色讚嘆不已,鎮黨委書記項麗娟心頭別有一番滋味。鳳羽壩子50多平方公裡,在蒼山之首雲弄峰背後,又是洱海「源頭的源頭」。為保護好洱海,洱源縣大規模調整種養殖業結構,投入巨資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汙染不能有,化肥農藥被嚴格控制,生態紅線的「緊箍咒」一度令人迷惘:綠水青山有了,金山銀山何來?
佛堂村人陳代章,做過建設銀行大理古城支行的行長,見多識廣不走尋常路。2016年,他辭職返回家鄉搞鄉村建設,後來還拉上了資深媒體人做合伙人。大家從城市到鄉野、從「金領」到農人,原因除了情懷還有眼光。在陳代章眼中,鳳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地處大理麗江之間,徐霞客到鳳羽都稱讚「古之朱陳村、桃花源寥落已盡,而猶留此一奧,亦大奇事也」,是理想的鄉村振興「實驗田」。
美麗的鳳羽壩子(6月4日攝)。新華網發(趙立林 攝)
一條「軟鄉村、酷農業、融藝術、慢生活」的新路在鳳羽逐漸清晰,佛堂正是策源地。截至目前,龍頭企業「千宿文旅」在鳳羽已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了退步堂、天馬草堂、鄉愁公園、星空餐廳、空中稻田劇場、白米倉青年文創空間等,還出版兩本書和《打開鳳羽》畫冊。
佛堂村變了,58歲的村民董全如說,這是全鎮最漂亮的村子,年輕人好找媳婦。陳代章說,生態是發展的前提,沒有政府持之以恆對洱海保護的投入,沒有鳳羽壩禁用化肥農藥的政策,今天的一切無從談起。2009年洱源縣被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2019年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十年辛苦不尋常。
「緊箍咒」確實緊出了新天地。如佛堂村傳統的稻田養魚,一度因濫用農藥化肥而絕跡。如今在農業部門指導下,連片的稻田養魚又回來了。六月份水稻分葉,每畝放15公斤鯽魚,百日後可收穫50公斤「稻花魚」,稻米的品質也更好,增收一千多元。許多農戶還捨不得賣鯽魚和綠色稻米,留著自己吃。
佛堂村如今青石板鋪路,牆壁上是一幅幅田園畫,家家戶戶改了水衝式廁所;幹完農活,可以到鄉村咖啡館坐坐,或看看畫展啥的。項麗娟說,縣裡專門編制了鳳羽鄉村振興規劃,像佛堂一樣走「村落保護+循環農業+鄉村文創藝術和休閒旅遊」之路,對此我們無比堅定。
栽秧節上,當地老婆婆擺攤售賣傳統民族工藝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要大米也要「流量IP」
陳代章的微信朋友圈裡,整天都在發田園牧歌,或是去地裡刨土豆,或是看李子紅了,或是摘生菜做蔬菜沙拉……有朋友戲言:「陳行長」不但想賣農產品,還在售賣生活方式。陳代章樂了,正中下懷!這就是團隊想打造的「鳳羽IP」。
好生態孕育好物產,鳳羽的菜籽油、土蜂蜜、豌豆粉歷史上就聞名遐邇,是地道美食。在佛堂村秀源農業公司,潔淨程度達10萬級的核桃糖生產車間即將投產,年產值達千萬元。陳代章是秀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介紹去年一共賣了600多萬元的菜籽油、大米和梨膏等,還有兩千多瓶蜂蜜和青刺果油等,為村民提供了5000餘人次的務工。
當地村民賣土蜂蜜是100多元一斤,秀源公司的是300元;當地菜籽油賣不到10元一斤,秀源公司的貴了7、8元;還有白米、核桃等,公司的價格都差不多翻番。除了生產成本和包裝,就是公司的銷售渠道更廣泛、更有「圈層」特點,還可以溯源產地情況。背靠「千宿文旅」的網紅策劃與資源,陳代章發朋友圈不是為了「拉仇恨」。
鄉村文旅越來越融合發展,生態、度假、創意密不可分,小而美的精品項目是趨勢之一。端著青山綠水的金飯碗,「單打一」賣農產品也營收困難,需要「文化賦能」,「融藝術、慢生活」既是包裝賣點,也是理想目標。鳳羽鎮的「小目標」,要把鳳羽壩子打造成國內最大的露天美術館。
鳳羽人李四珍的糾結,也很能說明這點。李四珍從衛校畢業,一直和丈夫做農資生意,批發化肥農藥,她敏銳看到保護洱海生意前景渺茫,就轉到有機農業開發。
2015年4月,她包了四五百畝地,用休耕甚至浸泡暴曬的法子改良土壤,還人工除草嚴格執行有機標準。她說:「這條路太苦,積蓄和貸款投進去,去年才年度收支平衡。」「酷農業」成了「苦農業」,品牌塑造、市場開發是「命門」,李四珍體會到不會「玩虛的」真不行。
佛堂之路,虛實結合,陳代章稱「既要大米,又要流量IP」。物產方面,力推菜籽油和鳳羽白米兩個重點農產品。菜籽油採用物理壓榨工藝,打造「鳳羽綠油油」品牌;白米包裝時尚,今年還栽秧試種了幾個新品種。他認為,物產銷售很重要,既給當地實實在在的帶動,又支撐企業的現金流,還是一個通過銷售推廣品牌的過程,為此他們在大理古城開了實體店。而「玩虛的」方面,去年豐收節拍賣會,空中稻田七分地的稻米拍賣了21萬元,吸睛無數。
栽秧節上,時尚的手碟演奏和鄉土氛圍十分融合,一點不違和(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老品種伴著鄉愁回來了
作品「白駒過隙」的誕生背後有故事——當農民藝術家周正昌得知要「扎幾個大馬」,他的思路是砍樹枝搭出馬的身體,再給他披上棕樹皮當皮毛。這方案被否決要求用鋼筋替代,以接近「現代藝術」。這可難為了農民周正昌,但他最終不負眾望,八匹馬的造型橫空出世。而負責焊接的農村師傅一開始牢騷滿腹,認為是瞎折騰,越來越多的讚譽最後改變了他們,這甚至成了他們職業生涯的代表作。
佛堂村前溼地裡的「白駒過隙」裝置藝術作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佛堂村的新式建築、鄉村咖啡館和活動策劃等,正潛移默化地改變周邊村民。陳代章說,他們的員工攢了錢,家裡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衛生間;有的村民建房子,會提前來退步堂看看,貼瓷磚不流行了。而千宿文旅投資的建築,請外面的設計師,工匠和材料則用本地的。
鳳羽鎮的鄉村振興規劃,設計單位的第一稿被推翻,後來吸收了賢人能士的意見,前後打磨了半年,對全鎮重點「點位」都有詳盡設計,具體到建築式樣等。項麗娟說,無論是文旅產業發展的輻射需要,還是鄉村振興的整體考慮,都需要把佛堂村的理念注入鳳羽壩子,讓傳統和鄉愁以新的動力和樣態回歸,「向傳統要效益」。
尊重鄉土傳承,尤其體現在當地對大澗村的開發思路上。大澗村地處鳳羽鎮的偏遠山地,2000年整村搬遷,留下斷壁殘垣。在政府支持下,千宿文旅把大澗村及周邊山地流轉過來,面對空村,他們的思路是「先別動它」。大澗自然村所屬的上寺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李江琪說,這塊廢棄的土地因為封閉管理,如今植被好了,麂子、野雞等野生動物多了,上寺村還剛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其實,這裡已成為半山酒店、星空餐廳、帳篷酒店和野外徒步等的理想場所,空間無限。
老村牽著鄉愁,糧食老品種也是。莊上村因為海拔高,傳統上種紅米,但畝產四五百斤,後來逐漸被高產的新品種取代。紅米雖然口感糙,但作為老品種的營養價值備受外界追捧。在秀源農業每公斤稻穀10元的訂單支持下,當地鵬峰農業合作社今年恢復種植50畝,村民楊卓繁說,種紅米不能施化肥,否則水稻光長高不灌漿,也對改良土壤好。
為恢復油菜花傳統風光,鎮上對種油菜每畝補助400元,近三年鳳羽鎮油菜花面積增長了五六千畝,老鳳羽壩的樣子逐漸回來了。
白族姑娘阿紫香走出鳳羽,正在北京學習珠寶設計,今年的「栽秧節」她專程趕來助陣。阿紫香說,鳳羽的發展機會挺好,慢慢展示出不同於城市的生活方式,自己準備學成歸來。「沒啥好詫異的,未來鳳羽吸引的『金鳳凰』會更多」,她解釋。建好新型鄉村田園綜合體,佛堂村有句躊躇滿志的口號:世界會走向我們!
來源 新華網(康靜)
原標題:《生態鄉村這碗飯怎麼「吃」才能有滋有味?鳳羽佛堂村告訴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