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鄉村這碗飯怎麼「吃」才能有滋有味?鳳羽佛堂村告訴你

2020-12-23 澎湃新聞

暑期旅遊旺季來臨,陳代章最近一直在朋友圈「拉仇恨」。山清水秀、麗日白雲,一會在山間「燒烤趴」,一會搞鄉村音樂聚會。疫情緩解旅遊復甦,他要為佛堂村多拉人氣。

其實,在6月初,因為把秧苗栽到了屋頂上,佛堂村的「栽秧節」早就紅了一把。

當天,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許多鄉親們早早來到佛堂村的「空中稻田劇場」,參加一場土洋結合的「栽秧節」。既有傳統的吹嗩吶、舞霸王鞭,又有電吉他和鄉村民謠表演,秧官敲響芒鑼,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屋頂稻田「七分地」下面,同時舉行鄉土畫家趙志明的水彩畫展。

佛堂村與大理一般的白族傳統村落相同又不同。這裡有鄉村咖啡館,有網紅裝置藝術,辦過凱迪拉克試乘試駕,不少「名人大咖」趨之若鶩,還是全州5個鄉村振興示範點之一。

以前,佛堂村是鎮裡數得著的落後村,垃圾遍地、濫伐森林。近四五年,佛堂村之變給人啟發:生態鄉村這碗飯,怎麼「吃」才能有滋有味,又變出花樣?

栽秧節上,當地白族村民現場製作傳統食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緊箍咒」倒逼出「軟鄉村」

天馬山前,一泓碧水之上,八匹形態各異的「駿馬」凌波而過,藍天白雲下更顯飄逸。這是佛堂農民周正昌的作品「白駒過隙」,奔馳的「駿馬」其實是鋼筋焊接。而馬踏的溼地,如今水草豐茂鳶飛魚躍,以前是一片魚塘。佛堂所在的鳳羽壩,生態溼地庫塘有3400多畝,是遠近有名的高原魚米之鄉。

外地人見這裡水光山色讚嘆不已,鎮黨委書記項麗娟心頭別有一番滋味。鳳羽壩子50多平方公裡,在蒼山之首雲弄峰背後,又是洱海「源頭的源頭」。為保護好洱海,洱源縣大規模調整種養殖業結構,投入巨資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汙染不能有,化肥農藥被嚴格控制,生態紅線的「緊箍咒」一度令人迷惘:綠水青山有了,金山銀山何來?

佛堂村人陳代章,做過建設銀行大理古城支行的行長,見多識廣不走尋常路。2016年,他辭職返回家鄉搞鄉村建設,後來還拉上了資深媒體人做合伙人。大家從城市到鄉野、從「金領」到農人,原因除了情懷還有眼光。在陳代章眼中,鳳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地處大理麗江之間,徐霞客到鳳羽都稱讚「古之朱陳村、桃花源寥落已盡,而猶留此一奧,亦大奇事也」,是理想的鄉村振興「實驗田」。

美麗的鳳羽壩子(6月4日攝)。新華網發(趙立林 攝)

一條「軟鄉村、酷農業、融藝術、慢生活」的新路在鳳羽逐漸清晰,佛堂正是策源地。截至目前,龍頭企業「千宿文旅」在鳳羽已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了退步堂、天馬草堂、鄉愁公園、星空餐廳、空中稻田劇場、白米倉青年文創空間等,還出版兩本書和《打開鳳羽》畫冊。

佛堂村變了,58歲的村民董全如說,這是全鎮最漂亮的村子,年輕人好找媳婦。陳代章說,生態是發展的前提,沒有政府持之以恆對洱海保護的投入,沒有鳳羽壩禁用化肥農藥的政策,今天的一切無從談起。2009年洱源縣被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2019年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十年辛苦不尋常。

「緊箍咒」確實緊出了新天地。如佛堂村傳統的稻田養魚,一度因濫用農藥化肥而絕跡。如今在農業部門指導下,連片的稻田養魚又回來了。六月份水稻分葉,每畝放15公斤鯽魚,百日後可收穫50公斤「稻花魚」,稻米的品質也更好,增收一千多元。許多農戶還捨不得賣鯽魚和綠色稻米,留著自己吃。

佛堂村如今青石板鋪路,牆壁上是一幅幅田園畫,家家戶戶改了水衝式廁所;幹完農活,可以到鄉村咖啡館坐坐,或看看畫展啥的。項麗娟說,縣裡專門編制了鳳羽鄉村振興規劃,像佛堂一樣走「村落保護+循環農業+鄉村文創藝術和休閒旅遊」之路,對此我們無比堅定。

栽秧節上,當地老婆婆擺攤售賣傳統民族工藝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要大米也要「流量IP」

陳代章的微信朋友圈裡,整天都在發田園牧歌,或是去地裡刨土豆,或是看李子紅了,或是摘生菜做蔬菜沙拉……有朋友戲言:「陳行長」不但想賣農產品,還在售賣生活方式。陳代章樂了,正中下懷!這就是團隊想打造的「鳳羽IP」。

好生態孕育好物產,鳳羽的菜籽油、土蜂蜜、豌豆粉歷史上就聞名遐邇,是地道美食。在佛堂村秀源農業公司,潔淨程度達10萬級的核桃糖生產車間即將投產,年產值達千萬元。陳代章是秀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介紹去年一共賣了600多萬元的菜籽油、大米和梨膏等,還有兩千多瓶蜂蜜和青刺果油等,為村民提供了5000餘人次的務工。

當地村民賣土蜂蜜是100多元一斤,秀源公司的是300元;當地菜籽油賣不到10元一斤,秀源公司的貴了7、8元;還有白米、核桃等,公司的價格都差不多翻番。除了生產成本和包裝,就是公司的銷售渠道更廣泛、更有「圈層」特點,還可以溯源產地情況。背靠「千宿文旅」的網紅策劃與資源,陳代章發朋友圈不是為了「拉仇恨」。

鄉村文旅越來越融合發展,生態、度假、創意密不可分,小而美的精品項目是趨勢之一。端著青山綠水的金飯碗,「單打一」賣農產品也營收困難,需要「文化賦能」,「融藝術、慢生活」既是包裝賣點,也是理想目標。鳳羽鎮的「小目標」,要把鳳羽壩子打造成國內最大的露天美術館。

鳳羽人李四珍的糾結,也很能說明這點。李四珍從衛校畢業,一直和丈夫做農資生意,批發化肥農藥,她敏銳看到保護洱海生意前景渺茫,就轉到有機農業開發。

2015年4月,她包了四五百畝地,用休耕甚至浸泡暴曬的法子改良土壤,還人工除草嚴格執行有機標準。她說:「這條路太苦,積蓄和貸款投進去,去年才年度收支平衡。」「酷農業」成了「苦農業」,品牌塑造、市場開發是「命門」,李四珍體會到不會「玩虛的」真不行。

佛堂之路,虛實結合,陳代章稱「既要大米,又要流量IP」。物產方面,力推菜籽油和鳳羽白米兩個重點農產品。菜籽油採用物理壓榨工藝,打造「鳳羽綠油油」品牌;白米包裝時尚,今年還栽秧試種了幾個新品種。他認為,物產銷售很重要,既給當地實實在在的帶動,又支撐企業的現金流,還是一個通過銷售推廣品牌的過程,為此他們在大理古城開了實體店。而「玩虛的」方面,去年豐收節拍賣會,空中稻田七分地的稻米拍賣了21萬元,吸睛無數。

栽秧節上,時尚的手碟演奏和鄉土氛圍十分融合,一點不違和(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老品種伴著鄉愁回來了

作品「白駒過隙」的誕生背後有故事——當農民藝術家周正昌得知要「扎幾個大馬」,他的思路是砍樹枝搭出馬的身體,再給他披上棕樹皮當皮毛。這方案被否決要求用鋼筋替代,以接近「現代藝術」。這可難為了農民周正昌,但他最終不負眾望,八匹馬的造型橫空出世。而負責焊接的農村師傅一開始牢騷滿腹,認為是瞎折騰,越來越多的讚譽最後改變了他們,這甚至成了他們職業生涯的代表作。

佛堂村前溼地裡的「白駒過隙」裝置藝術作品(6月4日攝)。新華網發(邵宇鵬 攝)

佛堂村的新式建築、鄉村咖啡館和活動策劃等,正潛移默化地改變周邊村民。陳代章說,他們的員工攢了錢,家裡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衛生間;有的村民建房子,會提前來退步堂看看,貼瓷磚不流行了。而千宿文旅投資的建築,請外面的設計師,工匠和材料則用本地的。

鳳羽鎮的鄉村振興規劃,設計單位的第一稿被推翻,後來吸收了賢人能士的意見,前後打磨了半年,對全鎮重點「點位」都有詳盡設計,具體到建築式樣等。項麗娟說,無論是文旅產業發展的輻射需要,還是鄉村振興的整體考慮,都需要把佛堂村的理念注入鳳羽壩子,讓傳統和鄉愁以新的動力和樣態回歸,「向傳統要效益」。

尊重鄉土傳承,尤其體現在當地對大澗村的開發思路上。大澗村地處鳳羽鎮的偏遠山地,2000年整村搬遷,留下斷壁殘垣。在政府支持下,千宿文旅把大澗村及周邊山地流轉過來,面對空村,他們的思路是「先別動它」。大澗自然村所屬的上寺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李江琪說,這塊廢棄的土地因為封閉管理,如今植被好了,麂子、野雞等野生動物多了,上寺村還剛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其實,這裡已成為半山酒店、星空餐廳、帳篷酒店和野外徒步等的理想場所,空間無限。

老村牽著鄉愁,糧食老品種也是。莊上村因為海拔高,傳統上種紅米,但畝產四五百斤,後來逐漸被高產的新品種取代。紅米雖然口感糙,但作為老品種的營養價值備受外界追捧。在秀源農業每公斤稻穀10元的訂單支持下,當地鵬峰農業合作社今年恢復種植50畝,村民楊卓繁說,種紅米不能施化肥,否則水稻光長高不灌漿,也對改良土壤好。

為恢復油菜花傳統風光,鎮上對種油菜每畝補助400元,近三年鳳羽鎮油菜花面積增長了五六千畝,老鳳羽壩的樣子逐漸回來了。

白族姑娘阿紫香走出鳳羽,正在北京學習珠寶設計,今年的「栽秧節」她專程趕來助陣。阿紫香說,鳳羽的發展機會挺好,慢慢展示出不同於城市的生活方式,自己準備學成歸來。「沒啥好詫異的,未來鳳羽吸引的『金鳳凰』會更多」,她解釋。建好新型鄉村田園綜合體,佛堂村有句躊躇滿志的口號:世界會走向我們!

來源 新華網(康靜)

原標題:《生態鄉村這碗飯怎麼「吃」才能有滋有味?鳳羽佛堂村告訴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彭水櫻桃井村:端上「生態碗」 吃上「綠色飯」
    土地肥沃,自然水資源充沛,負氧離子含量近似摩圍山值11萬個/cm3,村內生態產業全覆蓋,是休閒觀光、納涼避暑、康養度假的鄉村旅遊勝地。在2019年,櫻桃井村已獲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無人機航拍下的花千谷休閒觀光園格外漂亮,成片的翠冠梨生機勃勃,梨樹林下的中藥材長勢喜人……怎樣守護好、利用好這一片綠水青山?櫻桃井村動了腦筋、下了功夫。
  • 鳳羽新生代音樂才子你知道嗎?
    20出頭,是青春激昂、生機勃勃的年歲,有的人還在勤奮讀書、有的人勤勞養家,但對於熱愛音樂的鳳羽人阿傑來說,音樂帶給他的,是共鳴、更是感動,尤其是他把對家鄉鳳羽的情感都注入自己的音樂時
  • 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近年來,宜君縣堅持生態立縣,依託綠色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努力打造避暑勝地旅遊品牌。好生態讓農產品身價倍增,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鼓了群眾腰包。  增綠護綠,擦亮黃土高原「綠寶石」  一到秋冬季節,謝武強每天都得走3萬步以上,「這時節氣候乾燥,森林火災隱患多。」他今年47歲,是宜君縣棋盤國有生態林場的一名護林員,踏進這片林子已有21個年頭。
  • 大慶市杜爾伯特南崗村:有「鳳」來栖 村民吃上「旅遊飯」
    2017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駐村工作隊進駐後,充分利用嘎日迪生態景區資源優勢,把旅遊經濟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方式,推出了依靠資源收益、景區運營收益、民宿開發、技能培訓等六大旅遊精準扶貧舉措以「造血式」旅遊扶貧帶領村民走向小康生活。
  • 寧鄉雙江口唱響鄉村振興的生態和諧之歌!
    讓生態宜居成為最大的特色「我是喝梓水河的水長大的,現在家裡打了深水井,還通了自來水,我們不喝河水了,但這條河還是那麼清澈……」70多歲的李桃爹是槎梓橋組村民,他開心地告訴記者,穿村而過的梓水河,還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這讓鄉親們很是欣慰。
  • 和番丼飯,秋季溫暖味道,都在這碗牛肉飯裡!
    身處上海這個忙碌的大都市,擁擠的人群,似乎只有一頓飯的時間,人們才會願意停下奔波的腳步,好好享受一份和番丼飯為你提供的熱氣騰騰的美食。所能帶來的溫暖味道和享受,因為有滋有味的生活,才是對自己犒勞的最大獎賞。
  • 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無錫這3村上榜
    實施鄉村旅遊創客行動計劃,支持旅遊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創業就業,推出一批鄉村旅遊創客基地和以鄉情教育為特色的研學旅行示範基地。創新鄉村旅遊組織方式,推廣鄉村旅遊合作社模式,使億萬農民通過鄉村旅遊受益。
  • 張馨予呼籲不要苛責明星體重,反被噴:吃了這碗飯就別吃那碗飯
    反引得大家噴她,吃了這碗飯就別吃那碗飯怎麼明星高薪不呼籲減薪呢。 其實她這條微博疑似是回應
  • 安徽南陵靄裡村:巧打生態旅遊牌 鄉村振興繪新卷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安徽南陵靄裡村:巧打生態旅遊牌 鄉村振興繪新卷中新網安徽蕪湖11月11日電 (記者 張強彭婧如 郎佳慧)11月10日,記者跟隨「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煙墩鎮靄裡村。
  • 魔都排隊都要吃的14碗黯然銷魂飯!瞬間治癒你的胃~
    一碗好飯,本身就是一次盛筵。米飯的吃法千變萬化,無論配滷肉青菜,鰻魚海苔還是海鮮芒果,吃完整碗瞬間能量滿滿,幸福就是這麼突然~細數上海最值得吃的14碗飯。轉走這條微信,找到你的心頭愛!雖然店名是「面」,倒是豬油飯更出名一些~店內裝修和餐具的選擇都很考究,拍照出來也很好看~據說這裡的豬油飯是由黑毛豬的膘熬出來的油(就是頭上的小方塊),拌好後整碗飯看起來珠圓玉潤,再搭配上一小碟辣肉,五臟六腑都覺得潔淨
  • 粗菜淡飯有滋有味
    那天,他給我發來簡訊說,他的一位廚友開了家店名叫「粗菜淡飯」的土菜館,才兩年多時間,就已經在成都開了4 家連鎖店。聽到這一消息後,我立馬就邀約一幫吃貨朋友找上門去品嘗。或許尋味美食總是會遇到小坎坷吧。那天我在通知朋友們聚會的地點時,誤將該店的店名傳為「粗茶淡飯」,故而讓大家頗費了一番周折才找到。我在被他們洗涮了一番後,也不由琢磨起這「粗菜淡飯」,最後感覺的確比「粗茶淡飯」有韻味。
  • 桐嶼街道小稠村清水紅利繪就生態富民「畫卷」
    2019-04-15 10:1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王恩興陽春四月,桐嶼街道小稠村的枇杷園裡,密密麻麻的果樹上結滿了金黃色枇杷果。「再過一個月左右,枇杷就可以上市了。「只有好水、好地,才能種出好枇杷。」任建榮說,一方面村裡對汙水實現了全納管,河道完成了清淤疏浚,實了現清水、活水、暢流;另一方面,丘陵山地十分適合種植,有這兩大資源在,才會種出好枇杷,「生態枇杷」成為了桐嶼枇杷的新名片。現在,在枇杷園的山上,天官壩(涼溪坑)整治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 俗話說:「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這是什麼意思?哪三碗飯?
    在農村地區「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是什麼意思?三碗飯是什麼?聽村裡老人說了句俗話,覺得很有的意思,和你分享,張大叔說:「人生三碗飯,只能吃一碗」,我一開始不明白,聽了他的話,我突然意識到覺得很有的真相。
  • 騰衝兩個鄉村擬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7月9日,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的公告》,680個鄉村擬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其中,雲南有騰衝市清水鄉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等23個鄉村入選。
  • 美麗吳村歡迎你
    發動全民參與,共建休閒生態、和諧禮讓的文化魅力新村,讓吳村村以美麗、豐收、富裕、文明、滿意、和諧的嶄新姿態書寫新的輝煌。女:我們吳村村還先後獲得了美麗鄉村、幸福鄉村等諸多榮譽。男:我們吳村村的文化禮堂凝聚著幾代人奮進的精神,記載著先輩們光輝的業績,他們以孝傳家,鄰裡和睦。他激發子孫積極向上、向善、向美,啟迪後輩弘揚家訓、發揚光大。自2014年以來吳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豐富,精神文化建設大有提高,有很多可歌、可頌的亮點,吳村已成為人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 儋州屋基村返鄉大學生用市場盤活鄉村旅遊資源
    原標題:打「生態牌」吃「旅遊飯」 儋州市最近冒出一個「奇蹟」:近兩三年來,那大鎮屋基村的鄉村旅遊產業一直走下坡路,今年初還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但「五一」假期,屋基村接待遊客2.086萬人次,在全省22個重點椰級鄉村旅遊點排名第一;收入20.9萬元,排名第三。
  • 我們吃飯時,捧起飯,願這碗飯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或觀想這碗飯變成一萬碗飯,全部進入地獄,讓餓鬼吃飽,你就越吃越有,一生不會餓死了
    今早我回來剛好就可以吃了。以前我每次夢到我媽,都是我煮好飯,等好久都等不到她回來吃飯就醒了。她死的時候我們還小,閉著眼睛留眼淚不捨得我們三個女兒,斷氣還死不眼閉,是車禍原因過世的。剛過世幾年見過兩三次一團黑影瓢來瓢去。學佛後根據種種判斷大概猜到阿媽可能情執重墮餓鬼道。代表什麼嗎?
  • 《半碗村傳奇》:師恩深似海,20年的老電影感人肺腑
    電影的後半部分劇情依然著力於半碗村,但劇情敘事轉換,書立在因為老師幫忙鼓勵最終學有所成走出了半碗村,徐老師也因為書立的成功而備感自豪,他作為民辦教師的職業價值終於體現。導演以半碗村作為具象,用環境渲染的創作方法,告訴觀影者師恩深如海,也側面反應了寒門出貴子的艱辛以及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
  • 三鍬鄉地妙村:產業先行促致富 典型帶頭奔小康_靖州縣_縣市新聞...
    靖州縣三鍬鄉地妙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全村七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7戶885人,其中,五保戶4戶4人,低保戶6戶1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76戶313人。如何改變村裡的貧困面貌,帶領村民走上致富增收的康莊大道?曾經,這是擺在省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面前的大難題。
  • 來魔都,帶你去吃這十碗最嗲的飯!
    而作為最酷的「飯桶」,身在魔都的你們又怎能錯過銷魂飯、黃金飯、貓咪飯、彭于晏飯,還有,豬油飯、魚翅飯、煲仔飯、石鍋飯……一個合格的吃貨最後一定懂得欣賞一碗好飯,跟著小編一起來尋訪上海最嗲的10碗飯。1.黯然銷魂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