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是家風傳承中的傳統美德——孝媳賢妻良母典範惠安輞川潘秀卿

2020-12-28 潘姓

孝文為教 盡孝是家風傳承中的傳統美德

——孝媳賢妻良母典範惠安輞川潘秀卿女士

「盡孝道,講傳承,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跟著一輩學,一輩一輩傳家風。」孝親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了一個家庭優良的傳統美德。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之大,有史可鑑,有口皆碑。而子女對父母的深愛與崇敬,也是刻骨銘心,感人肺腑。

丈夫常年忙於工作,家住泉州惠安縣輞川鎮的潘秀卿挑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她盡心盡力照顧年邁的公婆,孝敬父母,對待鄉裡有困難的老小也是及時伸出援手。2015年9月,她被表彰評為泉州市「海峽兩岸傳統孝文化十朵金花」。

每天早上5點左右,潘秀卿就起來忙活了:給公婆準備好早餐,整理好屋前的小菜園,將家裡打掃乾淨後,便去糧站工作。1997年,公公被查出罹患食道癌,潘秀卿既要護理患癌症的公公,又要照顧體弱的婆婆和一雙年幼的兒女,還要按時上班。公公因為生病心情不好,有時鬧絕食,潘秀卿給公公餵飯時總是一邊哄、一邊餵……三年如一日為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洗澡、換衣服、餵飯、餵藥、洗被褥。只要提起潘秀卿,街坊鄰裡無人不誇讚,她的孝道感動了好多人,推翻了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久病床前,孝子更孝。

公公過世六年後,婆婆也不幸被查出罹患胃腸癌,這一次,潘秀卿仍然默默扛起護理老人的全部責任,每天為老人餵飯餵藥、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換洗尿布,還要經常給老人翻身、擦洗,防止老人長期躺床上會生褥瘡。「中晚期再加上年紀大不適合做手術,便只能進行保守治療,就是每天打針。」那段時間,為了不讓老人在路上來回顛簸,她到當地診所學打針,回到家裡為婆婆打針……既要忙工作,還要忙家庭。當問起這些年可辛苦時,潘秀卿坦言道「辛苦,可是再辛苦也得做,便不覺得辛苦了。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人。孝順老人是應該的,畢竟沒有他們的努力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潘秀卿說,「我盡心侍奉老人,相信我的子子孫孫也會敬老、愛老。」

潘秀卿

母親中風三年間,潘秀卿全程陪護,肩負起主要的護理工作,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哪怕是夜裡睡覺時都不敢睡得太沉,擔心母親夜裡口渴或有其他需要……日夜守護母親,潘秀卿只願母親儘快恢復健康。三年前,90歲的老父親腳部得了脈管炎,行動不便,潘秀卿每天天不亮便到父親家裡為父親洗腳、換藥,給父親做早飯。潘秀卿的大哥潘增輝說:「三年多來,妹妹風雨無阻,沒有一天缺席過,讓父親的脈管炎得以保守治療,延緩病變時間。」他看著妹妹,眼裡滿是欣慰和感激。

「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要弘揚孝道,培養孝心、愛心,家風就是無言的教育。」潘增輝說,父母是非常厚道樸實的人,對長輩非常恭敬孝順,對兒女的管教非常嚴厲,上行下效,從小在這樣以孝治家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很孝順。「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家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家風,就是孝親。」

潘增輝

潘增輝是潘秀卿的大哥,是惠安縣第七至十二屆政協委員,縣個協會副會長,惠安縣中總房地產有限公司原總經理,中總汽車站創始人,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常務監事,輞川鎮政協聯絡組組長。多年受聘輞川鎮、螺陽鎮政府,縣公安局、地稅局、建設局、縣看守所等部門行風廉政監督員,曾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受到政府部門一致好評。參加政協工作30多年來,他利用政協平臺發揮政協作用弘揚孝道文化,把孝帶進學校、企業、鄉鎮,呼籲教育從「孝」抓起,企業從「孝」做起,民風從「孝」養起。

在多個中小學校做過弘揚孝道精神的專題演講,在縣政協大會上多次提出關於弘揚孝道文化的發言、提案和建議。積極引資捐款惠安兒童樂園,輞川老人活動中心,惠安一中語音室,惠輞公路,體育場等。2005年參加泉州敬老尊親會並當選會長,積極組織孝道文化培訓和調研,深入城鎮鄉村評選100多個典型孝子並以不同形式開展表彰,大力弘揚孝道精神,傳遞傳統正能量。對大哥和家裡人宣傳孝道、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善舉,潘秀卿總是大力支持,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主動參與活動和配合落實,大家都稱讚她明事理、有大愛。

潘增輝

《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育人關鍵在育本,孝文為教,本在孝心。」潘增輝說妹妹潘秀卿的孝心孝行是潘家家風的縮影,不光妹妹孝感動天,其他兄弟姐妹、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個個都以孝為先,優良家風也會世代傳承。

每天吃過晚飯後,潘秀卿總會帶著孫兒孫女到太爺爺家,陪太爺爺說說話,老人的腳也在開心幸福的氛圍中日漸向好。潘秀卿說:「善待父母,善待長輩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孝敬父母的優良品德,長大後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美德代代相傳下去!」

編輯:潘姓網運營中心

相關焦點

  • 【寧縣家風故事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
    【寧縣家風故事館】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 2020-11-16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如城好家風丨陳國泰:美德亙古不變 家風代代傳承
    (△點擊查看相關閱讀)活動開展以來小如已經收到了很多故事往期故事回顧>>>徐小麗:外公的故事宗永石:堅持勤儉節約,傳承優良家風陳老丟下筷子,沉下臉,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心中節約意識漸漸淡化了,認為再提節儉有些不合時宜,殊不知,這無形中,給自己、給家庭、給社會都會造成一種奢侈浪費。
  • 「家風家教創新實踐基地活動展示I」傳家風行孝道 弘揚傳統美德
    前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在區、街道婦聯指導下,南城街道黃桷門村常態化、創造性開展家風家教宣傳活動,引導廣大家庭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倡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
  • 「公益講座」冬去春來|辭舊迎新「傳承好家風 幸福千萬家」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教」的重要講話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家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12月25日上午,高唐縣圖書館組織開展辭舊迎新「傳承好家風 幸福千萬家」公益講座。本次講座邀請了傳統文化志願者沈浦蘭老師為大家進行講解。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全市進行中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年,市婦聯依託陝西瑞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市開展「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
  • 歐雅企業陳煥蓮:公益是我們的夢想,而孝美德文化推廣就是我們做...
    ……    在這些文化力量的耳濡目染之下,2014年10月9日,歐雅企業創辦了佛山孝美德文化學校,以「孝美德推廣大使」的身份為傳統美德的傳播添了一份巨大力量;同時,由歐雅的牽頭的廣東首個孝文化公益基金組織「廣東孝美德慈善基金會」正式成立,讓孝美德再一次回歸企業和家庭。
  • 文明評論:傳承良好家訓,培育優良家風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處在「小家庭時代」的中國,良好的家風家訓文化並未過時。家訓是經多年沉澱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的精神源泉。它是融化在人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人們骨髓裡的品格,是人們立世做人、工作生活的格調。
  • 夜讀筆記 大孝孝國,小孝孝家, 新年第一大事是孝 廣西 陳誼軍
    問得這些圖片和這段視頻故事的背後,那是一段關於敬畏與感恩的故事:彭若雲說道:「最有意義的一天——昨天,除夕,帶著娃娃,孫娃娃續寫27年『作文』:傳承家風——看望師母,敬拜楊奶奶。此刻,一句話共勉:眼中有光,處處都是希望。心中有愛,所有美好都會如約而至。恭祝朋友們:牛年吉祥!,一起加油。」
  • 敦煌:「百善孝為先 孝在我心間」 感恩母親主題活動
    為進一步實施敦煌文化弘揚行動,傳承孝道文化,撒播孝德種子,弘揚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營造孝親敬老、浪漫溫馨的母親節氛圍,橋北社區婦聯開展「 百善孝為先 孝在我心間」感恩母親主題活動,向辛勤付出的母親們致敬。
  • 崇德守信好青年劉瑞琪:弘揚美德 傳承家風
    在這個家庭裡,雖然每個人的性格、文化、志趣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都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的家風,構成了這個家庭互相理解、禮貌待人濃墨重彩。劉瑞琪的家庭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之家,家裡老人經常教育下一輩要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為座右銘,所以家庭成員們都勤儉持家。
  • 元宵節 聽習近平話團圓、聊美德
    【編者按】今天是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萬家團圓、共享天倫,走親訪友、共祝美好,貫穿其中的就是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同志之情。」 話團圓、聊美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親情、家庭和傳統美德。今天,新時代學習工作室帶您一起聽聽習近平的這些暖心話。
  • 從「崇德向善」到「家國情懷」 「血脈傳承——我的家風家教故事...
    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童稚少年,中原兒女踴躍參與徵文活動,用生動的文字闡述家風家教在個人成長及家庭建設中的切身感悟。  翻開《血脈傳承——第二屆「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徵文獲獎作品集》,一股濃鬱的墨香撲面而來,「讓家庭成為厚德之所」幾個黑體大字映入眼帘。仔細品讀這本書,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攝影作品、書畫作品,都彰顯出解讀家風、謳歌家風、傳播家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一系列精彩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忠孝美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請香、採香儀式後,身著漢服的小朋友在陣陣鑼鼓聲中,來到謝氏大宗祠,向南社的隨後,南社村應屆高考大學生以及年輕一輩向長者敬上「百歲茶」,表示對長者的敬意,並祝願長者們身體健康,幸福長壽。
  • 寸草春暉——孝行天下百城巡演走進原陽大型孝文化主題文藝演出
    美麗中國志願者、原陽之子戴玉峰老師;美麗中國志願者、焦作市中站區統戰部副部長朱友強老師;美麗中國志願者、焦作市民生道德大講堂主任段強老師;美麗中國志願者、焦作傳統文化宣教基地主任朱士祥老師;美麗中國志願者、武陟縣國學會負責人趙海濤老師
  • 白雲山小柴胡「傳承好古方,傳承好家風」公益活動湖南收官
    2020年12月19日下午,白雲山小柴胡「傳承好古方,傳承好家風」大型系列公益活動在湖南省長沙市完美地落下了帷幕,活動於十月份在長沙站隆重啟航,年末又回歸初心,於長沙站完美收官。隆冬時節,寒風凜冽,卻阻擋不了白雲山小柴胡傳揚家風、熱心公益的腳步。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由於漢字「孝」在古代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也有很多漢字都是以它為偏旁部首來組成的。比如漢字「教」: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攵(文)。意思是說把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就是教育的教。再比如,咆哮的哮: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孝,一個人對著老人和孩子進行大聲喊叫,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 小家傳大家 共築家國夢‖2020年運城最美家庭十大好家風故事之清正...
    正是秉承著這種精神和做法,題紅鴿婆婆董秀蘭勤勞善良,合理消費,把幾十口人的大家庭打理的簡潔而又溫馨;她經常教導孩子們:「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七十歲的她為九十歲的公婆和娘家爹餵飯餵藥,端屎端尿;妯娌四人,從未分家;身為長嫂,率先垂範;照顧老人,任勞任怨;母慈子孝,共享天倫。
  • 感受濃鬱年味丨享受幸福美滿,傳承家風家訓
    以劉統勳、劉墉為代表的清愛堂劉氏家族是清代久負盛名的世家望族,乾隆老兒曾稱譽劉家是「海岱高門第」,孕育了眾多的達官顯宦、文化名流,特別是劉家的優良家風,保持了數百年傳承,直到今天仍讓人津津樂道。2008年4月8日,劉墉紀念館正式開館,這也是山東濰坊高密市第一家民辦的紀念館。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千百年來,張姓族人就在惠女灣西南部的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如今,惠安境內的西頭張氏後代已近8萬人,遍布附近60餘個自然村。他們兼具向海而生的豁達與儒家傳統文化的內秀,在沿海村落中氣質卓然。西頭村的規劃格局以香山、田園、聚落、水係為序列,近海而不靠海,山水掩映間生活著2600多名張氏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