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為教 盡孝是家風傳承中的傳統美德
——孝媳賢妻良母典範惠安輞川潘秀卿女士
「盡孝道,講傳承,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跟著一輩學,一輩一輩傳家風。」孝親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了一個家庭優良的傳統美德。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之大,有史可鑑,有口皆碑。而子女對父母的深愛與崇敬,也是刻骨銘心,感人肺腑。
丈夫常年忙於工作,家住泉州惠安縣輞川鎮的潘秀卿挑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她盡心盡力照顧年邁的公婆,孝敬父母,對待鄉裡有困難的老小也是及時伸出援手。2015年9月,她被表彰評為泉州市「海峽兩岸傳統孝文化十朵金花」。
每天早上5點左右,潘秀卿就起來忙活了:給公婆準備好早餐,整理好屋前的小菜園,將家裡打掃乾淨後,便去糧站工作。1997年,公公被查出罹患食道癌,潘秀卿既要護理患癌症的公公,又要照顧體弱的婆婆和一雙年幼的兒女,還要按時上班。公公因為生病心情不好,有時鬧絕食,潘秀卿給公公餵飯時總是一邊哄、一邊餵……三年如一日為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洗澡、換衣服、餵飯、餵藥、洗被褥。只要提起潘秀卿,街坊鄰裡無人不誇讚,她的孝道感動了好多人,推翻了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久病床前,孝子更孝。
公公過世六年後,婆婆也不幸被查出罹患胃腸癌,這一次,潘秀卿仍然默默扛起護理老人的全部責任,每天為老人餵飯餵藥、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換洗尿布,還要經常給老人翻身、擦洗,防止老人長期躺床上會生褥瘡。「中晚期再加上年紀大不適合做手術,便只能進行保守治療,就是每天打針。」那段時間,為了不讓老人在路上來回顛簸,她到當地診所學打針,回到家裡為婆婆打針……既要忙工作,還要忙家庭。當問起這些年可辛苦時,潘秀卿坦言道「辛苦,可是再辛苦也得做,便不覺得辛苦了。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人。孝順老人是應該的,畢竟沒有他們的努力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潘秀卿說,「我盡心侍奉老人,相信我的子子孫孫也會敬老、愛老。」
母親中風三年間,潘秀卿全程陪護,肩負起主要的護理工作,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哪怕是夜裡睡覺時都不敢睡得太沉,擔心母親夜裡口渴或有其他需要……日夜守護母親,潘秀卿只願母親儘快恢復健康。三年前,90歲的老父親腳部得了脈管炎,行動不便,潘秀卿每天天不亮便到父親家裡為父親洗腳、換藥,給父親做早飯。潘秀卿的大哥潘增輝說:「三年多來,妹妹風雨無阻,沒有一天缺席過,讓父親的脈管炎得以保守治療,延緩病變時間。」他看著妹妹,眼裡滿是欣慰和感激。
「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要弘揚孝道,培養孝心、愛心,家風就是無言的教育。」潘增輝說,父母是非常厚道樸實的人,對長輩非常恭敬孝順,對兒女的管教非常嚴厲,上行下效,從小在這樣以孝治家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很孝順。「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家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家風,就是孝親。」
潘增輝是潘秀卿的大哥,是惠安縣第七至十二屆政協委員,縣個協會副會長,惠安縣中總房地產有限公司原總經理,中總汽車站創始人,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常務監事,輞川鎮政協聯絡組組長。多年受聘輞川鎮、螺陽鎮政府,縣公安局、地稅局、建設局、縣看守所等部門行風廉政監督員,曾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受到政府部門一致好評。參加政協工作30多年來,他利用政協平臺發揮政協作用弘揚孝道文化,把孝帶進學校、企業、鄉鎮,呼籲教育從「孝」抓起,企業從「孝」做起,民風從「孝」養起。
在多個中小學校做過弘揚孝道精神的專題演講,在縣政協大會上多次提出關於弘揚孝道文化的發言、提案和建議。積極引資捐款惠安兒童樂園,輞川老人活動中心,惠安一中語音室,惠輞公路,體育場等。2005年參加泉州敬老尊親會並當選會長,積極組織孝道文化培訓和調研,深入城鎮鄉村評選100多個典型孝子並以不同形式開展表彰,大力弘揚孝道精神,傳遞傳統正能量。對大哥和家裡人宣傳孝道、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善舉,潘秀卿總是大力支持,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主動參與活動和配合落實,大家都稱讚她明事理、有大愛。
《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育人關鍵在育本,孝文為教,本在孝心。」潘增輝說妹妹潘秀卿的孝心孝行是潘家家風的縮影,不光妹妹孝感動天,其他兄弟姐妹、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個個都以孝為先,優良家風也會世代傳承。
每天吃過晚飯後,潘秀卿總會帶著孫兒孫女到太爺爺家,陪太爺爺說說話,老人的腳也在開心幸福的氛圍中日漸向好。潘秀卿說:「善待父母,善待長輩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孝敬父母的優良品德,長大後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美德代代相傳下去!」
編輯:潘姓網運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