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翰墨|珍稀手稿:《法華經卷第六》捲軸

2021-01-18 騰訊網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敦煌翰墨 | 珍稀:敦煌手稿《法華經卷第六》捲軸

稀有敦煌手稿《法華經卷第六》捲軸,水墨紙本,規格25.6 x 27.5 cm,敦煌文獻編號:S.963,大英圖書館收藏。

敦煌書法綜述

1900年5月,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一間秘密復室,層層疊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經卷文書和繡畫法器。當時一些文人聞訊後,懇請地方政府斥資將它們運到省城妥善保管,但由於缺少四五千兩銀子的運費,只好作罷。1904年3月,敦煌縣長下令責成王道士把密室封閉起來,想不到王道士並未執行,於是發生了外國探險者的盜劫行為。英人斯坦因,1907年到敦煌,利用欺騙手段賄通王道士,花七個晚上挑選了文書卷子和繪畫繡品共二十四箱,通過印度運往倫敦,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總數約一萬二千卷。

法人伯希和,1908年在洞裡蹲了三個星期,「凡精品則任何代價所不惜」席捲而去。文書部分現藏巴黎國民圖書館,總數約五千卷。爾後,沙俄的奧登堡也劫去約一萬卷藏品,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1909年,伯希和攜帶部分精品出示端方、羅振玉和王俊仁,引起中國學者的極大關注,於是,由學部給蘭州制臺拍一電報,責令不許外人購買,並不論全、殘均解京收藏,現有一萬餘卷藏於北京圖書館。在學部收取劫餘經卷時,王道士還藏匿了一部分。1911年10月,日本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來到敦煌,就買去了其中的三百餘卷。

敦煌遺書的幅式主要有三類:一是長卷,個別的卷尾裝一木軸,由一張張高低寬窄大致相等的紙張連接起來。最長的《金剛經注》達九十九英尺,《法華經文疏》達九十九英尺。二是蝴蝶裝的冊子,這類文書都是兩面書寫的,在對摺的中縫線上塗以糨糊,然後一張張粘貼起來,裝成冊子,有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三是散頁,一張一張,大多是圖案、信件、收據和契約之類。這三類樣式中長卷最多,因此人們習慣把敦煌遺書稱作卷子。

敦煌遺書的紙張多制於北方,其原料因地制宜,主要為麻、楮皮和桑皮。不同時期的用料也不盡相同,晉和六朝多是麻紙,隋唐除麻紙外,有楮皮紙和桑皮紙,五代時以麻紙居多。用紙最講究的屬隋到唐天寶年間,不僅捶搗得很光滑,而且大多還經過潢染,甚至加蠟砑光,成為硬黃紙。紙張一般長三百五十到五百五十釐米,四百五十釐米左右的最多。豎高二十五釐米左右,許多紙上打有豎線絲欄,一般約二十八行,每行寬一點五釐米。隋以前的字體有隸書特徵,偏扁,因此每行字數較多,三十字上下的很普遍,唐代的一般為二十字左右,吐蕃和北宋初期紙質最差,行數也開始增加,字寫得小而密集,多少沒有定規。

東漢時代,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敦煌為西域進入中原的第一站,「華戎所支一都會」,因此得風氣之先,佛教盛行,「村塢相望,多有寺塔」,敦煌的寺院不僅主持佛事,同時還兼辦學校。為了培養抄經人才,它們都比較重視書法教育,常用破舊卷子的反面或空白處給學生練字,據「天寶八載三月史令狐良嗣牒」後面的習字作品分析,學生每天臨寫一二百字,結束時有日期、籤名,甚至還有老師的批語,可見其認真程度。

敦煌寺院學校培養出一大批抄經人才和各類機關中的刀筆小吏,促進了書法的普及。《薩婆阿私底婆地十誦比丘戒本》書法極佳,末題云:「手拙用愧,見者但念其意,莫笑其字也,故記之。」這說明當時敦煌士民對書法很講究,如果字寫得不好就會遭人訕笑。《佛說辨易經》也是件出類拔萃的作品,卷末題記同樣自謙「手拙」云云。

在這種教育環境和社會風氣中,敦煌地區書家輩出,從晉至宋初的七百多年間,人才濟濟,姜亮夫先生的夫人曾作過一個統計,《敦煌經卷壁畫中所見釋氏僧名錄》和《敦煌經卷題名錄》共列二百零三人。但這兩個統計都很不完全,除去部分施主、供養人和收藏者,大多數是書寫者。根據題記分析,書寫者的職業主要有四類:一是「經坊」人員,經坊為官辦的抄經機構,專抄各類典籍;二是寺院僧人,只抄佛經;三是學士,或稱學仕(使)郎,所抄多是經史子集之類的書;四是經生,或稱寫生、書手,他們以抄書謀生,只要能換錢穀,什麼書都抄。

這四類人的社會地位不同,物質生活和文化修養有高低好壞之別,反映到書法上也各有各的風格特色。僧人的生活比較安定,虔誠事佛,心平氣和,把抄經作為一種功德,書寫非常認真,點畫嚴謹,結體平正,字形大小一律,章法縱橫有序。《四部律並論要用抄卷上》的題記說「縱有筆墨不如法」,在他們眼中,法度高於一切。經生分為兩類,抄得好的清麗流暢,一般來說工整有餘而天趣不足;抄得不好的,有經卷書法的習氣而沒有其精巧嫻熟,有蹩腳的法度而無自然的爛漫稚拙。四類人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學士,他們生活還過得去,思想不受佛教戒律的束縛,而且學問修養高,潛心書法,出於自然,不同凡響,屬於當時的代表書家。

漢末,敦煌地區的書法藝術非常繁榮,這在趙壹《非草書》中有淋漓盡致的描寫。趙為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他說「餘郡」士人學書,「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出血,猶不休輟」,其專誠勤勉令後人肅然起敬。當時敦煌有許多著名的書家,如張懷瓘《書斷》中的敦煌太守趙襲「以能草書見重關西」。還有張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書」。更讓人驚嘆的是,在漢晉兩代各出了一位領袖群倫、彪炳史冊的偉大書家— 張芝和索靖,他們為敦煌地區贏得了全國書法領先的榮耀。

敦煌遺書紀年最早的是前秦甘露元年(359),最晚的是北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前後時跨七百年,這段漫長的歷史正是中國書法從隸書向楷書、從章草向今草的轉變並走向成熟的時期。新舊交融,新勝舊汰,書法風格層出不窮,形式面貌千變萬化。如《篆書千字文殘紙》融篆楷於一體,用筆有提按頓挫,線條細勁流暢,努勒勾趯,八法皆備。上下筆畫之間起承分明,氣勢連貫,結體寓方於圓,左輕右重,疏朗瀟灑,洋溢著清新空靈的氣息。敦煌文物研究所藏《大慈如來十月二十日告疏》和《金光明經序品第一》、敦煌縣博物館藏《大涅槃經》等,都似楷似隸,楷隸結合,點畫線條特別強調波磔挑法,極少向橫裡舒展。《杜司轉帖》、《妙法蓮華經明決要述卷第四》、《法華經疏》、《大乘起信論略述》、《五臺山贊文》等,或行書結合隸書,或草書結合隸書,奇趣妙思,包舉無限。

敦煌書法歷史悠久,往上追溯,晉代的索靖、漢代的張芝,張芝之上為崔寔,元代劉有定《衍極注》說:「蔡邕得書於嵩山,以授崔寔及女琰,張芝之徒,鹹受業焉。」崔寔承上啟下,開一代草書風氣,因此敦煌地區的書家非常尊重他,奉他為書家代表。《雜抄》是一件專講歷史文化代表人物的著作,其中論及書法時說:「何人善作書?崔寔。」崔寔的作品現在不得而知,據說他也受父親崔瑗的影響。崔瑗著有《草書勢》,「放佚生奇」是其中的重要觀點,強調創作時無拘無束,信腕信手,以「放逸」來表現出乎意料的奇趣,對後來敦煌地區的書風影響頗大。遺書《開蒙要訓》末題:「聞道側書難,側書實是難,側書須側立,還須側立看。」側是不正,「須側立」就是說結體必須有欹側變化。遺書中受這種觀念影響的作品很多,如《新菩薩經》、《太公家教》後所附殘紙、《雜字》、《論語》等,它們的風格面貌各異,結體變化之大令人驚詫。所謂的欹正、疏密、長短、大小、寬窄、參差、伸縮、開合、俯仰、向背等各種對比因素充分地被表現出來,而且輕鬆自在,和諧統一。

隋唐以後,南北統一,敦煌文化受中原及南方影響,王羲之書風逐漸興盛,王的各種法帖大量湧入,成為廣大學書者摹習對象。今天,我們在敦煌遺書中可見許多臨王作品,如《瞻近》、《龍保》和《足下》三帖的殘本。其他還有《蘭亭序》、《宣示表》和兩件佚品的片斷等。《十七帖》殘本的點畫遒勁樸厚,鋒稜畢現,與傳世佳刻上海博物館藏《敕字十七帖》、《宋淳化閣帖》和《三希堂法帖》中的《十七帖》相比,無論結體還是精神氣息都要遠勝一籌。《勸納諫文》後面的題記書法,筆跡遒潤,結體挺拔簡勁,章法上率真自然,頗有王字清朗俊逸、以骨為勝的特徵。《李進評乞給公驗牒》後的批文書法,分開來看,點畫幾乎沒有一橫是平的,沒有一豎是直的,但左右相形,上下相諧,組合起來,每個字並不因點畫的欹側而顯得不穩,仍然十分妥帖,散朗多姿,極其靈動,似乎還吸收了王獻之的某些特點,有《鴨頭丸帖》味道。此類作品很多,不勝枚舉,它們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寫得很隨意,沒有絲毫習氣。書法史上,宋後帖學盛行,人們模仿王字,「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者多拘忌,成一種俗氣」(黃庭堅《山谷題跋》)。元代趙孟頫等以精嚴的筆法去學王字,將渾樸蕭散的風致喪失殆盡,刻板無生氣。相比敦煌書法,雖點畫欠精,結體欠工,但瀟灑磊落,與王字精神暗合,這可為今人學王字借鑑。

敦煌在前涼滅亡之後,政權更迭頻繁,其中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政權,如前秦和後涼屬於氐族,北涼和北周為胡人等。他們多為遊牧部落,祖輩在馬背上不斷遷徙,互相之間為爭奪牧場和奴隸而經常發生戰爭,養成了「刀劍不離身」的習俗,培養了對刀的特殊情感,對刀刻的藝術效果——峻利爽辣和雄奇英邁也有特殊的悟性和愛好。《牛橛造像》、《賀蘭汗造像》等北魏王族造像的書法都極力強調刀刻效果,與以前的明顯不同。在王族權貴的欣賞和提倡下,毛筆書法也開始追求刀刻趣昧,《勝鬘義記》的末尾幾行練習字,點畫斫截刻露,完全在尋找刀刻的感覺。《妙法蓮華經卷第三》、《願文》、《金光明經》、《漢將王陵變文》等,起筆側鋒切入,點作三角,垂豎作懸針,捺筆尖銳,轉折之處雄奇角出,點畫或大刀闊斧,或利鍔薄鋒,讓人油然而生「威劍決浮雲」的慷慨之氣。這種極富生命力的陽剛之美,對軟浮虛靡的帖學無疑是一帖良藥。(沃興華)

敦煌手稿《法華經卷第六》捲軸

(雙擊放大更精彩)

相關焦點

  • 敦煌遺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劉弘珪書唐朝儀鳳元年手稿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唐代儀鳳元年十一月由劉弘珪抄寫。這是武則天為母親追福而發願敬造的經書之一,楷書字體飄逸,規整雋秀。卷後題記有抄寫時間、用紙數量,書手、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詳閱者、裝潢手、使、判官等人的信息。
  • 敦煌出土: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制經書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敦煌出土(卷首殘,卷尾齊全)的: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敬制的經書,宮廷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尺寸為457.3X25.7釐米,硬黃紙,有烏絲欄,共殘存十紙,每紙長47釐米,高15.7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卷文書是不同顏色的紙黏連而成,此件文書最大價值是再現了紙的重複染色,以再重複利用的問題。 一、敦煌紙的染色問題 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原地區傳入的金銀泥寫經所用的色紙;關於敦煌色紙的研究,戴仁教授指出在敦煌寫本中,有很多是墨紙上寫金字(P.200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餘的塗有玫瑰色(S.3753《臨法帖》)、藍色(S.3796《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或什色(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吐蕃佔領敦煌時代,抄經得到了很大發展,很可能是把已經使用過的紙張重新染色使用。
  • 敦煌九大遺書:這才是真正的寫經書法藝術瑰寶
    《法華經卷第六》捲軸 ▼ 在這種教育環境和社會風氣中,敦煌地區書家輩出,從晉至宋初的七百多年間,人才濟濟,姜亮夫先生的夫人曾作過一個統計,《敦煌經卷壁畫中所見釋氏僧名錄》和《敦煌經卷題名錄》共列二百零三人
  • 傅增湘手稿首次影印出版
    傅熹年 中華書局1912傅增湘先生畢生從事版本目錄學和古籍校勘工作,藏書近二十萬卷。尋書、藏書、校書過程中,傅先生留下大量手稿,這些手稿反映了他畢生從事學術活動的情況,可從中了解他行文構思過程和最後定稿的情況。
  • 【畫倉】敦煌遺書
    敦煌藏經洞,擁有寶藏無數,美輪美奐的壁畫和泥塑表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然而,自1900年被發現後,敦煌寶藏的災難便降臨了。1914年,斯坦因又從這裡騙走五大箱手稿,計有600多卷佛經。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剛經》,是印刷史上極為罕見的瑰寶。 接踵而來的是法國人伯希和。他從吐木休克和庫車已經攫掠了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有用庫車早期文字所寫的佛教經典。在敦煌密室裡,伯希和翻閱了三個星期,將斯坦因遺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載而去,付出的代價仍然是區區500兩白銀。
  • 敦煌遺畫:地藏王菩薩聖像集錦 見者增長福報
    1、法藏伯希和敦煌絹畫中最為精美的地藏菩薩十王圖▲十世紀 北宋絹畫 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絹本設色 規格:138 x 54 cm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伯希和敦煌絹畫>▲敦煌莫高窟出土 像幡 絹本彩繪 尺寸:57 x 18.3 cm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編號:EO 118019、法藏伯希和敦煌絹畫:地藏菩薩立像幡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比如,有佛子曾經很怕死,受持法華經後,知道生死是幻相。雖然他現在還沒有證到生死解脫,但已經不畏懼生死了。又比如,有佛子曾經很計較,以致於煩惱重重。受持法華經後,常在不住相見中薰習,漸漸的內心轉化了,心胸開闊後,煩惱減少了。
  • 敦煌書法|南朝梁代寫經生體《大般涅槃經》
    或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是宣說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義的經典。漢譯本作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冊。經錄家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大般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詳細記述了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波涅槃、舍利供養的全過程,共四十卷,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十三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大乘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影響甚大。
  • 翰墨瑰寶·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第六、七輯)
    翰墨瑰寶 第六、七輯此次出版第六輯、第七輯的選目,綜合考量了各種碑帖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及學術價值,所選之版本均屬上乘,又經合理搭配。翰墨瑰寶·第六輯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翰墨瑰寶第六輯含五種,分別為《石鼓文》《武氏祠畫像題字》《史晨後碑》《顏真卿李玄靖碑》《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
  • 敦煌壁畫中的八塔變
    八塔是指在佛一生行化的八個主要地點所建立的佛塔,(宋)法賢譯《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記載:「何等為八?所謂第一迦毗羅城龍彌爾園是佛生處,第二摩伽陀國泥連河邊菩提樹下佛證道果處,第三迦屍國波羅柰城轉大法輪處,第四舍衛國祇陀園現大神通處,第五曲女城從忉利天下降處,第六王舍城聲聞分別佛為化度處,第七廣嚴城靈塔思念壽量處,第八拘屍那城娑羅林內大雙樹間入涅槃處,如是八大靈塔。」該經極短,沒有具體內容。
  • 「法華經與譬喻師」之「常不輕菩薩品」
    文/賢護在一處聚落市集中,寶唱法師正唱演法華 經道:「受持法華經功德很大,壽命很長,成 就佛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縱使只受 一句、一偈皆當作佛,修行法師能得六根清淨 功德,這在前功德品中已有所闡明。
  • 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
    【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之六十六】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授記品 第六》【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之九十七】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 法華三昧寶懺簡介
    今日與大眾很有緣份,在本山能與大眾共同學習討論《法華三昧懺》,已經種下成佛正因,此是多生善根成熟。佛在經中說此《法華經》在十方國土尚不得聞,何況得見,故知大眾有殊勝福德因緣才能見此法華經三昧懺法。今欲了解禮拜《法華經三昧懺》的種種殊勝,當分五大科:一、作者殊勝;二、傳承殊勝;三、法門殊勝;四、感應殊勝;五、流通殊勝。
  • 敦煌莫高窟值得一去嗎?一定要看這篇敦煌攻略!
    敦煌莫高窟值得參觀嗎?別忘了看一下敦煌攻略。莫高窟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珍品,也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在參觀實體洞窟前,持票的觀光客們觀看了兩部數碼電影,製作了介紹莫高窟歷史淵源的《千年莫高》和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在實體洞穴參觀時,有幸看到了兒時動畫《九色鹿》的原型真跡,257號洞穴中鹿王的本生壁畫,231號洞法華經變的彈琵琶在空中飛舞,九隻鹿被關在大煙洞裡,被大煙燻成了一團黑煙,如果國家不夠強大,再好的東西也保護不了。
  • 超級撿漏:20年前出版的《敦煌石窟藝術全集》孤本!
    因為這套名為《敦煌石窟藝術全集》的書大有來頭:它的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敦煌研究院。要知道,在這之前,其實還有另外一套《敦煌莫高窟》也價格不菲,甚至比這套書的單冊價格還貴40元。而且反覆印了很多版,直至今日還十分暢銷。這套書又是什麼情況呢?相對於火爆的暢銷《敦煌莫高窟》,這套《敦煌石窟藝術》低調不少。
  • 臺灣南華大學《敦煌學》1-35輯目錄
    1.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題記----潘重規2.臺北中央圖書館藏燉煌蕃文寫本佛經四卷考(注一)---吳其昱3.臺北圖書館所藏敦煌古鈔目錄石田幹之助撰;邱棨鐊譯4.臺北中央圖書館之敦煌經----牧田諦亮著;楊鍾基譯5.惠超「往五天竺國傳」中天竺國新箋考冉雲華敦煌學第三輯(1976)1.甘棠集與劉鄴傳研究--吳其昱2.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這個敦煌卷子抄寫的是《金光明經》卷二,對比傳世文本可以知道,其中並沒有「敷已」二字接連出現的情況。她想,這張小紙片應該是從別的地方脫落下來的,也許來自裱補在卷子背面的廢紙——古人常把廢棄的舊紙用作裱補的材料。  她的導師張湧泉看到這張紙片時,腦子裡跳出了《金光明最勝王經》中的一段話:「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為我敷座。』
  • 溫州樂清法雲寺將舉行共修《大乘妙法蓮華經》法會
    天王殿觀音殿共沾甘露法雨,內心得生歡喜。2019年12月19日至25日(農曆十一月廿四——三十),溫州樂清法雲寺將舉行共修《大乘妙法蓮華經》法會,並行焰口、供天、放生等法事,祈願十方檀那、護法居士遠離煩惱,業障轉消,福慧增長,諸事圓滿。《大乘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經》或《妙法華經》,是佛教中的重要經典,被稱為「經中之王」。該經與《無量義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是天台宗和日本日蓮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
  • 又見敦煌
    我從這古色古香的院落經過,看到門楣上懸掛著「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的橫幅,這仿佛磁鐵般吸引著我走進這座都市中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的博物館。心裡也仿佛頓生了一些暖意,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複製品竟然在這裡展出!機不可失,一定要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