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鼓文
上海圖書館為中國收藏碑帖最為豐富的公藏機構,共有碑帖拓片20多萬件,其中宋拓、孤本、善本、精拓數量均堪稱國內第一,收藏品種幾乎囊括了整部中國碑刻史。其數量之豐富,質量之高超,堪稱「碑帖博物館」。
▕ 史晨後碑
自2005年開始,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古籍出版社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翰墨瑰寶: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系列的出版進程。叢刊所收,皆是上圖館藏碑帖「重中之重」——從20餘萬種中精挑細選出其中最佳者,件件分量十足。再以原色原大影印,完整收錄珍本碑帖題記題跋,力圖以最接近原跡的方式,逼真再現原刻原拓細微神採。更邀請國內碑帖研究專家撰寫出版說明,詳細揭示各個版本背後的掌故及獨特價值。
▕ 顏真卿李玄靖碑
《翰墨瑰寶》第一輯問世後,當年即獲得了中國書法最高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一等獎,此後,又陸續出版了第二至第五輯及《四歐寶笈》與《宋拓泉州本淳化閣帖》兩種特輯。如今,《翰墨瑰寶》每一輯的出版,都成了藝術界與學界翹首以待之事,亦成為碑帖出版領域的風向領跑者與典範。高規格的仿真影印,使碑帖出版物得以無限接近真跡,也讓更多普通的碑帖愛好者有機會將名碑名帖收藏到家,隨時在案頭翻閱、細研、臨摹。
翰墨瑰寶 第六、七輯
此次出版第六輯、第七輯的選目,綜合考量了各種碑帖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及學術價值,所選之版本均屬上乘,又經合理搭配。
▕ 洛神賦十三行
從書法藝術而言,第六輯收錄了碑刻四種,有戰國大篆《石鼓文》,漢隸名品《史晨後碑》及《武氏祠畫像題字》,唐楷《顏真卿李玄靖碑》;刻帖一種,《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收完石本、殘石本各一。第七輯則收錄了碑刻四本,有漢魏之際所刻、開啟魏晉書風的《上尊號碑》與《受禪表》合冊,古今獨步的懸針篆《天發神讖碑》,唐褚遂良大楷《伊闕佛龕碑》,宋蘇軾傳世孤本《趙清獻公碑》;刻帖一種,《洛神賦十三行》,四個不同版本匯於一冊。
▕ 天發神讖碑
從文物價值而言,第六輯所收,有兩種屬國家一級文物,第七輯則收錄國家一級文物一種、二級文物二本三種,其餘幾種即便未有文物品級,也基本上都是傳世最早或最佳拓本。
▕ 武氏祠畫像題字 黃易跋文
從版本特殊性以及遞藏、題跋之附加價值而言,第六輯收錄了黃易、張廷濟、何紹基、吳昌碩等多位名家的藏品,第七輯則收錄了金農、趙烈文、翁同龢等多位名家的藏品。每一種之後,往往附有大量且珍貴的題跋,不僅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亦提高了趣味性和觀賞性。除了書法藝術水平與文物稀缺性的考量之外,此次選品亦不乏創新之舉。
▕ 趙清獻公碑
其一是傳世孤本《趙清獻公碑》,以及清嘉慶元年黃易監拓批校本《武氏祠畫像題字》的首次公開出版。前者為此碑原拓的傳世孤本;後者天壤間僅此一件,保留了清乾嘉時期黃易搜集傳拓的歷史原貌,直觀呈現武梁祠發現與研究的歷史現場。
▕ 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
其二是《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及《洛神賦十三行》,均採用多種版本合冊出版。二帖分別為王羲之、王獻之的代表作品,多種版本合冊不僅直觀呈現了帖石之生命史,便於觀看筆畫、石花等隨著時間遷移之變化,亦可推動二帖版本問題的考訂,使之愈辨愈清。
▕ 受禪表上尊號碑合冊 跋文
其三是《受禪表》與《上尊號碑》的合併出版。上海圖書館所藏明初拓《上尊號碑》及元明間拓《受禪表》,均為傳世最早拓本,然因二本皆有殘字,紛紛屈居國家二級文物之列。此次出版,將刻立於同年、書法又極相近的這兩種碑合併為一冊,則彌補了二本孤立無援、從未出版之遺憾。
翰墨瑰寶·第六輯
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
翰墨瑰寶第六輯含五種,分別為《石鼓文》《武氏祠畫像題字》《史晨後碑》《顏真卿李玄靖碑》《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下作分別簡介。
6.1 《石鼓文》
▕ 石鼓文
戰國大篆,石刻之祖
明中期「黃帛」未損本,朱藍二色釋文
吳昌碩臨摹《石鼓文》所用之底本
石鼓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刻石文字,是現存最早銘刻於鼓形石體上的「史籀之跡」和四言體敘事詩,被稱為「石刻之祖」。此冊為明中期拓本,又稱「黃帛」未損本,王楠(話雨樓)舊藏,後歸吳昌碩(缶盧)。拓紙邊側皆有朱藍筆釋文。傳世「黃帛本」僅有五本,此其一也。
眾所周知,吳昌碩的書法胎息於《石鼓文》,此件便是吳昌碩臨摹《石鼓文》所用之底本,珍貴之至。有朱孝臧、楊峴題籤,顧麟士手繪《缶廬校碑圖》,後附吳東發致皆木先生手札二通,釋六舟、楊峴、王國維等人題跋。
實拍書影
6.2 《武氏祠畫像題字》
▕ 武氏祠畫像題字
清嘉慶元年黃易監拓批校本,國家一級文物
清癯勁挺,樸茂典雅,漢代小隸名品
首次出版
武梁祠遺址的重新發現與系統研究,不僅是清代金石學家黃易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也是清代「訪碑熱」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此冊即「黃易嘉慶元年監拓批校本」,這次監拓,從容細緻,可識之字較「乾隆初拓本」多四五十字。此外,黃易又對此冊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工作,並撰寫了大量題跋文字。因此,此冊不僅保留了乾嘉時期黃易搜集傳拓的歷史原貌,更是直觀再現了黃易研究武氏祠畫像石的思路和方法。
武氏祠畫像題字筆畫清癯,筆力勁挺,方圓結合,盡顯樸茂典雅風度,為漢代小隸名品。世人評價黃易的書法,「分隸筆意沉著,脫盡唐人窠臼」,其中小隸「尤為絕倫」,而其小隸一體,正得之於《武氏祠畫像題字》。
實拍書影
6.3《史晨後碑》
▕ 史晨碑
漢隸成熟期平整方正一路之典型
明拓本,鑑定標準件
何紹基藏本
《史晨碑》刻立於漢建寧二年,「孔廟三碑」之一。前碑(《翰墨瑰寶》第三輯收入)記載魯相史晨關於祭孔上呈朝廷的奏章,後碑則記敘了史晨到任後祭祀孔子的具體事跡。傳世無宋拓,以明拓為最早,《後碑》則明拓亦極少見。
《史晨碑》書法含蓄蘊藉、健勁遒逸,結構左顧右盼、上下啟承,風韻自然跌宕、法意俱全,為漢隸成熟期平整方正一路之典型。
此上海圖書館藏《史晨後碑》即明拓本,每行三十六字均完好,與國博所藏《史晨前碑》最早拓本同為何紹基舊藏。此本不僅傳拓時間早,又紙墨淳古,拓工一流,可以視為鑑定標準件。
實拍書影
6.4《顏真卿李玄靖碑》
▕ 顏真卿李玄靖碑
顏真卿晚年作品,「魯公極筆」
斷後毀前南宋拓本
國家一級文物
《顏真卿李玄靖碑》,唐大曆十二年五月刻,顏真卿撰書,吳崇休鐫,記錄了「天下道學之宗」李玄靖的一生事跡。此碑宋紹興年間為大風折斷,損字數十個,明嘉靖年間又遇火災,毀為石塊,因而整拓極為難得。
此碑書法價值極高,乃顏真卿晚年代表作品,有「魯公極筆」之稱。清代書法家梁巘評曰:「古雅清圓,帶有篆意……乍看去極散極拙,多不勻稱,而其實古意可掬。」吳雲則評價:「閎偉沉毅之中饒有衝舉欲仙之致,精採奪目。」
此為上海圖書館藏斷後毀前南宋拓本,存一千六百零五字,國家一級文物。張廷濟題跋云:「如此本全善之拓,目中不過三四見,此固是刻中之天球鴻寶也。」
冊末附《李玄靖碑》縮刻碑文四開
實拍書影
6.5
《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
▕ 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
王羲之小楷
明拓完石本、殘石本兩種合冊
有張廷濟題跋十六則
《思古齋黃庭經》與《潁上蘭亭序》合刻一石之兩面,故稱「黃蘭帖」。此冊為《黃蘭帖》完石本、殘石本兩種合冊。完石本無絲毫塗描跡象,後附龔丘張登雲刻跋七行,極為難得。殘石本《黃庭經》存二百有七字,《蘭亭序》存八十餘字,石花斑駁,別有韻致。
此本有張廷濟題跋十六則,內容豐富多樣,非作於一時,由此可見張廷濟曾對此本反覆觀摩、珍愛有加。
此帖書法價值極高。清代樸學家程瑤田題跋曰:「潁上思古齋黃蘭二帖,神形超越,如遊絲嫋空,實則銀鉤鐵畫。此禊帖較之定武派,此為天仙化人,然亦非謂定武為猶食人間煙火也。」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則云:「香光曾雲,昔重定武,今重潁上……此本匪唯完善,拓法精良,洵難得之物。」
實拍書影
翰墨瑰寶·第七輯
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
翰墨瑰寶第七輯含五種,分別為《上尊號碑受禪表合冊》《天發神讖碑》《伊闕佛龕之碑》《趙清獻公碑》《洛神賦十三行四種》。下作分別簡介。
7.1《上尊號碑受禪表合冊》
▕ 上尊號碑受禪表合冊
「曹魏第一刻」、魏晉書風之先導
漢魏權力交替之參與者、見證者
傳世最早拓本
《上尊號碑》與《受禪表》刻立於漢魏之際,前者記錄了東漢獻帝末年眾臣向曹丕勸進之事,後者則敘述了曹丕正式受禪稱帝、建立「曹魏」的歷史事件。此二碑參與並見證了漢魏之際權力交替的過程。
二碑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既是東漢晚期官方隸書的代表,也是隸書發展最高峰過後的「空谷迴響」。雖是曹魏碑第一刻,但若將它們視為「漢碑」,亦無不可。兩碑同為開啟魏晉書風之先導,澤潤後世,至深且遠。
此次列入《翰墨瑰寶》的《上尊號碑》與《受禪表》,均為傳世最早拓本,非同尋常,極具文物價值和版本研究意義。
實拍書影
7.2《天發神讖碑》
▕ 天發神讖碑
「天降符瑞,立碑記功」:特殊的政治背景
懸針篆:書法史上最具創新意義之別體
明拓佳本、天放樓失而復得之碑
《天發神讖碑》可稱得上是中國碑刻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碑刻。三國吳天璽元年,末帝孫皓為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刻立了所謂的「天降神讖」之碑,希望以此維繫瀕臨滅亡的統治。因此特殊的政治背景,此碑之形狀、書法均異常神秘詭異,以製造天外來物的效果。可惜四年後,大吳還是滅亡了。
此碑創造性地將篆書的圓轉結體改為方折,圓起圓收改為方起尖收,形成中國書法史上最具創新意義的書法別體——「懸針篆」。又筆力雄健,呈現出「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的藝術效果,故能奇偉驚世、獨步古今。
此碑嘉慶年間毀於火,傳拓極少。此趙烈文天放樓所藏明拓本,為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二級文物。冊前有趙烈文手錄碑文圖式一葉,冊尾則有趙烈文題跋,詳述此本失而復得的經過。
實拍書影
7.3《伊闕佛龕碑》
▕ 伊闕佛龕碑
褚遂良大楷
寬博俊偉書風
剪裁合度
《伊闕佛龕之碑》為褚遂良中年代表作品,書風寬博俊偉,帶有隸意。歐陽修《集古錄》評價此碑:「字畫尤奇偉。」清代書法家梁巘則曰:「平正剛健,法本歐陽,多參八分。」翁方綱亦云:「此唐楷中之隸法也。」
此碑傳本稀少,故在近十幾年碑帖收藏熱中成為大熱門。存世最佳拓本有二:一為國家圖書館藏明何元朗清森閣藏本,一為上海圖書館藏葉奕苞藏本。此次影印出版者,即為後者。
此本雖傳拓年代較何元朗藏本為晚,但從剪裁來看,此本實更符合裝裱的法度要求,故具有無可取代之版本價值。此碑的殘損筆畫和偏旁,何元朗藏本基本剪失,此本則大多保留。此外,首行「始於六經其流分於百氏莫不美天地為廣大」十八字,何元朗藏本闕如,此本則悉數保留。
實拍書影
7.4《趙清獻公碑》
▕ 趙清獻公碑
此碑傳世孤本,蘇軾書丹碑刻之原碑原拓
國家一級文物
首次出版
此碑刻立於北宋元佑四年四月,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之時。記述了北宋名臣、有著「鐵面御史」之稱的趙抃剛正不阿、選賢舉能的一生,碑文長達三千五百字。
此冊為明拓本,海內外孤本,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趙之謙、翁同龢均將此冊審定為「宋拓」,可能基於新舊黨爭蘇軾所書碑版皆遭禁毀之故。
此冊是《趙清獻公碑》原碑原拓的傳世孤本。至今存世的宋刻蘇軾法帖,尚有《西樓蘇帖》《鬱孤臺法帖》等少數幾件,而蘇軾書丹碑刻之原碑原拓,天壤之間僅存一二,可見此冊之珍稀程度。
實拍書影
7.5《洛神賦十三行四種》
▕ 洛神賦十三行四種
「小楷極則」
佳拓四種
題跋眾多,精彩紛呈
《洛神賦》小楷,相傳是王獻之所書,此帖書法價值極高,被稱為「小楷極則」。帖石相傳為宋末賈似道刻之于闐碧玉者,故稱「玉版十三行」,久佚。明代萬曆年間,重新出土於杭州葛嶺賈似道半閒堂舊址。
此次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洛神賦十三行》善拓四種,分別為:楊守敬、陳三立、甘翰臣遞藏清初「未進內府本」及「晉字未損本」,謝伯鼎藏清初「晉字初損本」,以及翁同龢所藏「柳跋洛神十三行精拓」。
此四種合冊,不僅便於比照此帖筆畫、石花等隨著時間遷移之變化,直觀呈現帖石之生命史,且冊中包含了大量名家題跋,精彩紛呈,如翁同龢所作之題跋,考證翔實,鞭辟入裡,於《洛神賦十三行》之版本考訂頗具參考價值。
實拍書影
翰墨瑰寶
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第六輯)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5
書號:9787532598519
裝幀:函套錦面折頁
定價:1980元
目 錄
①《石鼓文》戰國大篆,明中期拓本,「黃帛」不損本,經王楠、吳昌碩遞藏;
②《武氏祠畫像題字》黃易嘉慶元年監拓批校本,傳世最佳拓本,國家一級文物;
③《史晨後碑》漢隸名品,明拓本,何紹基藏本;
④《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王羲之小楷,完石本、殘石本兩種合冊,傳世最善本,張廷濟藏本;
⑤《顏真卿書李玄靖碑》顏真卿正楷,「斷後毀前南宋拓本」,王楠藏本,國家一級文物。
翰墨瑰寶
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第七輯)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5
書號:9787532598526
裝幀:函套錦面折頁
定價:1980元
目 錄
①《上尊號碑、受禪表合冊》 曹魏隸書,金農藏明初拓本、莫棠藏元明間拓本,均傳世最早拓本;
②《天發神讖碑》 三國吳懸針篆,明拓佳本,趙烈文藏本;
③《伊闕佛龕碑》 褚遂良大楷,明拓佳本,葉弈苞藏本;
④《趙清獻公碑》 蘇軾楷書,明拓孤本,費念慈藏本,國家一級文物;
⑤《洛神賦十三行四種》 王獻之小楷,四種分別為楊守敬、陳三立、甘翰臣遞藏清初「未進內府本」「晉字未損本」二種合冊,謝伯鼎藏「晉字初損本」,以及翁同龢藏「柳跋洛神十三行」精拓本。
《翰墨瑰寶》系列叢書一直採用八開本,冊頁裝,原大原色彩印,完整收錄碑文前後的題記、題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逼真還原了館藏善本碑帖的原貌,閱讀時如見實物。
為保證這樣的效果,出版每個環節都經過嚴格把控:採用極高精度的數碼設備進行攝錄;反覆對照原帖,調校色彩;使用目前最先進的印刷技術,配合精心挑選的、與原碑帖紙張質感與厚度非常接近的紙張……以期臻於完美地再現珍本碑帖之原貌。
別冊為導言,上海圖書館碑帖專家仲威先生執筆,細說該碑帖的刻拓時間、原碑狀態、版本流變、遞藏情況,以及書法藝術特點,另有編號藏書證,每一輯限量600套。發貨時編號隨機發送,發完即止。
購買地址: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0號南山書屋
淘寶:集美南山書屋
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南山書屋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