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到底是什麼?

2020-12-20 深夜書評

伊波拉出血熱(又名:伊波拉病毒病;通稱:伊波拉;英語: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伊波拉河附近發現,因此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周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等症狀。病情之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衰竭、腎衰竭[1],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體外出血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內因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汙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或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周至數月內,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的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於醫療界以及一定程度的社區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儘可能撇除諸如瘧疾、霍亂、腦膜炎、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等可造成近似症狀的疾病為診斷伊波拉出血熱的首要工作。血液樣本中之抗病毒體、病毒的核糖核酸或病毒本身均為鑑定的指標。目前尚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疫苗及藥物尚待研發。病人大多接受口服補液治療或靜脈注射等,但這只是提高存活率的舒緩性療法,以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及併發症的風險。深切治療則能進一步應對器官衰竭問題。根據過往疫情,該出血熱可造成高達25-90%(平均約五成)的綜合臨床致死率。

該病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及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直至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共公布了2,387宗確診個案,合計24次爆發,總死亡人數為1,590名。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為肆虐西非的2013-16年疫症;這次爆發最終感染了28,637人,奪取了11,315人的性命。

伊波拉出血熱的潛伏期(感染與發病的時間差)為2-21天不等,但多數為4-10天。一項近期發表的數學模型評估推算,約有5%的病人為多於3周。

罹患此病的早期症狀與普通感冒大同小異,且為突發性。初期症狀為: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發燒,以及肌肉、關節、咽喉和頭部疼痛。患者體溫往往超越38.3℃(101℉)。腹瀉、嘔吐、腹痛、呼吸困難、胸痛、水腫、意識下降、肝與腎衰竭亦會隨之而來。除此,約有五成的病患者會在發病後的5-7天內起斑丘疹。

到了後期,一些病人開始出現體內、外出血的現象(多始於第一個病症出現後的5-7天內);所有患者均有凝血障礙。出血位置通常為黏膜處(主要為消化道、鼻腔和牙齦)及針管的穿刺點。這還會導致紅眼、吐血、咳血及便血。流血處若伸延至皮膚的話,則會引起瘀點、瘀斑、紫斑和血腫(尤其是針刺處附近)。可是,大量出血的情況實屬罕見,亦只發生在消化道。

若病人能成功抵抗病毒,就會在病發後的7-14天內逐步康復;否則會在6-16天內逝世,死因多為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宏觀而言,出血表示了患者的病情較差,因失血過多而死的機會頗高。死者在臨終前均會陷入昏迷狀態。生還者則會產生至少10年有效的天然抗體,但暫不清楚此是否足以抵擋後繼感染。

病源

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編制的伊波拉病毒生存周期概覽圖。

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體為五種伊波拉病毒屬的成員——本迪布焦病毒(Bundibugyo virus)、雷斯頓病毒(Reston virus)、蘇丹病毒(Sudan virus)、塔伊森林病毒(Ta Forest virus)及舊稱「薩伊伊波拉病毒」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後者是此屬的模式種且最具危險性,因其造成了最大規模的爆發及最高的死亡率。雷斯頓病毒尚未被發現有感染人類的能力,但已在其他靈長動物身上誘發疾病。它們的特徵與馬爾堡病毒相似。

相關焦點

  • 伊波拉病毒到底有多厲害?
    儘管醫學家 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 ,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 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它到底有多毒?
    據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報導,當地時間3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剛果(金)姆班達卡市暴發的新一輪伊波拉疫情中,已發現8例病例,其中4例死亡。這是自1976年以來剛果(金)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在人類遭受新冠「清洗」之際,謎一樣的伊波拉神秘歸來……它到底有多毒?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
  • 伊波拉病毒有多可怕?BBC紀錄片《恐怖的伊波拉病毒》探索非洲感染...
    法國科學家已鑑定伊波拉病毒是幾內亞出血熱的病原體。伊波拉是一種毒性特強的疾病。正如病毒看起來那樣,一旦侵入機體,它們就隨著血液劫持受害者的細胞,快速增殖,複製出更多的病毒,從而破壞人體細胞。在它們侵入血管內皮細胞後,病人發生內出血,出現可怕的出血性腹瀉和嘔吐。
  • "人類的噩夢"——伊波拉病毒
    不用想就知道,這座病猴之島大概是個什麼慘烈景象:各種瘟疫在猴群之間橫行,腐爛的死猴屍體遍地都是,更多的病猴在恐慌中坐以待斃……左邊是伊波拉病毒,右邊是馬爾堡病毒以伊波拉病毒為典型,介紹下這種恐怖的絲狀病毒到底有多可怕。伊波拉的命名,是以1976年它第一次爆發時的地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的。
  • 可怕的殭屍病毒伊波拉...
    殭屍病毒伊波拉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怕的病毒之一,死亡率高達90%,狂犬病則在100%。
  • 伊波拉病毒殭屍引發恐慌 揭秘恐怖殭屍病毒起源...
    盡 管醫學家 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 ,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 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 書評 |《血疫》:你所不知道的伊波拉病毒
    你覺得,你與伊波拉病毒的距離有多遠?或許在你的印象中,伊波拉只存在於遙遠的非洲,你對它的了解可能也只存在於新聞報導中。然而,真實的伊波拉遠比你以為的更加驚悚。去年12月讀了《血疫:伊波拉的故事》這本書,打破了我對伊波拉病毒的固有認知。
  • 《血疫》: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
    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取材於1989年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當年11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近郊的雷斯頓生物研究實驗室,進口的一批猴子中,一個接一個連續死亡。起初,大部分人都以為只是猿猴出血熱,畢竟症狀類似。病理切片被送往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主人公南希,發現了地球上最令人膽寒的病毒——伊波拉。
  • 剛果金或現不明疾病 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X」病毒隨時會來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一個偏僻小鎮因根代的醫院裡,一名女性患者和兩個嬰兒在隔離病房裡等待著伊波拉病毒檢測結果。儘管伊波拉病毒的疫苗已經投入使用,並有了降低致死率的療法,但這些病人的身份依舊保密,以防他們受到恐懼伊波拉病毒的當地人的排斥。
  • 玻利維亞發現可人傳人罕見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屬一類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學者16日介紹,在玻利維亞發現的罕見病毒「查帕雷」與伊波拉病毒同屬一類,可人傳人,引起出血熱。網友評論延伸閱讀伊波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伊波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厲害,致死率是SARS病毒的9倍
    它也屬於病毒。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既不是新型冠狀病毒,也不是SARS病毒,而是一種更加可怕的,可以稱之為病毒之王,只要感染上基本就會被判定為死亡的病毒——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伊波拉病毒的可怕程度:伊波拉病毒也稱作伊波拉病毒,當年的SARS病毒已經非常可怕了,致死率達到11%。
  • 真實的伊波拉病毒,比《血疫》中更可怕
    仍然被病毒堵在家裡的我,最近被人安利了一部劇,同樣和疫情有關,就是去年FOX 和國家地理合作的新劇《血疫》(The Hot Zone),講述的是伊波拉肆虐的故事。在1976年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波拉河旁,薩伊伊波拉病毒的第一次爆發。醫院和村莊輕而易舉地被伊波拉用幾天時間蕩平,只留下一具具在死前幾乎被病毒吞噬至融化、噴射出斑斑血跡的屍體。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還要可怕,死亡率超高,令人膽寒!
    即使人類因為一些成績已經變得非常偉大,但面對微小的病毒還是無能為力。看情況,人類現在僅僅戰勝了天花這一種病毒,這沒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因為還有很多病毒都沒有消滅。就比如伊波拉病毒,這個曾經引起全人類巨大恐慌的病毒,到現在依然是大家頭痛的難題。這種病毒究竟可怕到了什麼程度呢?
  • 伊波拉病毒:生命的黑板擦
    1989年,伊波拉病毒突然出現在華盛頓郊區一個科學實驗室的黑猩猩身上,且當時並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據悉,該劇集改編自理察·普雷斯頓的非虛構作品《血疫:伊波拉的故事》。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被稱為「科學類非虛構寫作的典範」,曾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也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
  • 前線視野|曾戰勝伊波拉病毒的醫生怎麼看新冠病毒
    六年前,她在家鄉的一家醫院工作時,感染了一種致死率更高的病毒——伊波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HO)的統計,約有一半該病毒的感染者最終喪命。如今已經33歲的Okoli活了下來。然而2013年至2016年間,伊波拉在非洲西部地區導致了超過11000人死亡。
  • 史上最強病毒【伊波拉】被稱為人類的詛咒.它到底有多可怕?
    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六號,人類歷史上出現了首位伊波拉病毒攜帶者,患者是一位四十四歲的男教師,他在發病後,兩周內就極為痛苦的死去,死狀慘不忍睹,但這還只是開始。隨後,這種超級病毒在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兩岸,瘋狂虐殺了五十五個村莊的村民,短短幾周之內就造成了幾百人遇難,許多部落屍橫遍野,有的不亞於被直接屠村。
  • 蝙蝠除了攜帶新冠病毒,還能攜帶致命病毒伊波拉、SARS……
    伊波拉(Ebola virus) 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薩伊)的伊波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 伊波拉病毒又出現,為什麼美國說它是最危險的生物武器?
    伊波拉病毒也就是駭人聽聞的搡屍病毒,它不僅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病毒類型,還會讓感染者表現出讓人害怕的膚色改變,以及身體內外出血等症狀。早在1976年8月26日的時候,伊波拉病毒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的地方就包括剛果(金),屬於伊波拉病毒分型中死亡率最高可以達到90%的薩伊型。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年1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