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出血熱(又名:伊波拉病毒病;通稱:伊波拉;英語: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伊波拉河附近發現,因此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周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等症狀。病情之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衰竭、腎衰竭[1],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體外出血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內因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汙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或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周至數月內,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的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於醫療界以及一定程度的社區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儘可能撇除諸如瘧疾、霍亂、腦膜炎、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等可造成近似症狀的疾病為診斷伊波拉出血熱的首要工作。血液樣本中之抗病毒體、病毒的核糖核酸或病毒本身均為鑑定的指標。目前尚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疫苗及藥物尚待研發。病人大多接受口服補液治療或靜脈注射等,但這只是提高存活率的舒緩性療法,以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及併發症的風險。深切治療則能進一步應對器官衰竭問題。根據過往疫情,該出血熱可造成高達25-90%(平均約五成)的綜合臨床致死率。
該病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及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直至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共公布了2,387宗確診個案,合計24次爆發,總死亡人數為1,590名。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為肆虐西非的2013-16年疫症;這次爆發最終感染了28,637人,奪取了11,315人的性命。
伊波拉出血熱的潛伏期(感染與發病的時間差)為2-21天不等,但多數為4-10天。一項近期發表的數學模型評估推算,約有5%的病人為多於3周。
罹患此病的早期症狀與普通感冒大同小異,且為突發性。初期症狀為: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發燒,以及肌肉、關節、咽喉和頭部疼痛。患者體溫往往超越38.3℃(101℉)。腹瀉、嘔吐、腹痛、呼吸困難、胸痛、水腫、意識下降、肝與腎衰竭亦會隨之而來。除此,約有五成的病患者會在發病後的5-7天內起斑丘疹。
到了後期,一些病人開始出現體內、外出血的現象(多始於第一個病症出現後的5-7天內);所有患者均有凝血障礙。出血位置通常為黏膜處(主要為消化道、鼻腔和牙齦)及針管的穿刺點。這還會導致紅眼、吐血、咳血及便血。流血處若伸延至皮膚的話,則會引起瘀點、瘀斑、紫斑和血腫(尤其是針刺處附近)。可是,大量出血的情況實屬罕見,亦只發生在消化道。
若病人能成功抵抗病毒,就會在病發後的7-14天內逐步康復;否則會在6-16天內逝世,死因多為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宏觀而言,出血表示了患者的病情較差,因失血過多而死的機會頗高。死者在臨終前均會陷入昏迷狀態。生還者則會產生至少10年有效的天然抗體,但暫不清楚此是否足以抵擋後繼感染。
病源
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編制的伊波拉病毒生存周期概覽圖。
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體為五種伊波拉病毒屬的成員——本迪布焦病毒(Bundibugyo virus)、雷斯頓病毒(Reston virus)、蘇丹病毒(Sudan virus)、塔伊森林病毒(Ta Forest virus)及舊稱「薩伊伊波拉病毒」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後者是此屬的模式種且最具危險性,因其造成了最大規模的爆發及最高的死亡率。雷斯頓病毒尚未被發現有感染人類的能力,但已在其他靈長動物身上誘發疾病。它們的特徵與馬爾堡病毒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