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醫生/國內資深醫療評論員,提供思想性的醫療深度評論。
前些日子,有位網友就在網上吐槽自己帶兩個孩子去醫院看病的「不愉快」經歷,中心思想就是,一到醫院看病就一大堆檢查,一點小毛病就費了一大堆的錢,醫生的技術也太差勁了,離開了機器都不會看病了。
該條博文下面有兩千多條評論,大部分網友也對他的經歷感同身受,很贊同作者的說法。
面對這種指責,醫生們往往會習慣性地回擊,如果不開那麼多檢查,最後出了問題,病人會不會指責醫生沒有開檢查才導致了結果糟糕?
患者想節省就醫成本,醫生想控制醫療風險。這兩種思維的碰撞,恰好成了當今醫療界最深刻的矛盾之一。
患者越想降低就醫費用,越是敵視這些種類繁多的檢查。醫生越想控制醫療風險,越是離不開這些各器官系統的檢查。
如何要破解這個局?前提是要看得明白。
首先,從物質層面看。
1.人們崇尚西醫和唯物主義思維,相信眼見為實。這是客觀檢查結果在醫療界流行的思想根源。
2.醫療行業,醫生思想智力勞動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走進市場,以藥(檢查)養醫療是主要的經營模式,這是物質基礎。
3.醫療法治基礎薄弱,醫療投訴糾紛和醫鬧事件,讓正規醫療機構談虎色變,強化了醫療安全的重要性。越多檢查,醫療越安全,醫生們只不過是執行者而已。
從思想層面看。社會道德滑坡,各行各業道德水準下降,標誌之一,就是醫生到教師都失去了社會公信力。甚至說,連醫生隊伍自身也不相信自己。在一個什麼都不信的時代,物質和金錢成了唯一信仰,社會的信任度很低。醫療是救死扶傷的職業,不但救身體的死傷,還應該救心靈精神的死傷。但現在,後一條腿基本是瘸的。當大家都不信任彼此的時候,不信任醫生到教師,首先就會成為集體症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醫生站在診室裡面,執行的是醫院的意志和程序,醫院不是一個呈現醫生個性思想的場所。醫療安全抓得越緊張的醫院,檢查就越全面,這是一個中性詞彙。抓安全和經濟,有什麼不對?
不必去諷刺醫生都是看片師。能把片看好的醫生,至少起碼不會是太差的醫生。同一張片,不同的醫生去看,看到的廣度、深度、細節截然不同。所以譏諷醫生會看片,其實是常識性欠缺的誤讀。
如何在安全和療效,還有降低就醫成本之間找到一個標準答案?
對不起!當下的醫療體制無力回答好這個難題。
只有一個專業精湛和崇尚專業主義的醫生,遇到一個足夠願意信任和交託自由出來的病人,兩者一拍即合地合作,才有可能從點上,突破這個難關。
二者,真的缺一不可!
所以,我經常喜歡說得一個詞彙是「醫緣」。好人有好醫緣,壞人有壞醫緣,同氣相求。
不管你信不信,我是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