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著急上車

2021-02-13 投中網


電動車是一個擺在鴻海面前最好的實現「升級」的機會,錯過就不會再有。

文丨古泉君

來源丨虎嗅APP(ID:huxiu_com)

當已經退居幕後郭臺銘都出面站臺富士康與吉利的合作時,你就知道,對於這家代工巨頭來說,造車業務已經被放到了一個多麼高的位置上。

眼下新能源車的火熱,像極了上一個十年初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正是這個市場,幫助鴻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上。

但,下一個增長點在哪?

 

已經快有 50 年歷史的鴻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勞力密集行業邁向腦力密集的「foxconn 3.0」長期計劃,同時強攻「3+3 領域」包括機器人、數位醫療、電動車,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與 5G 應用布局。

臺灣北極星研究院(Polaris Research Institute)院長梁國元認為,富士康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利潤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電動汽車是一個理性的候選。

電動車是一個擺在鴻海面前最好的實現「升級」的機會,錯過就不會再有。

廣撒網就能多斂魚嗎?

在消費電子代工上處於王者地位的富士康,在汽車工業內還不算是個熟手。為了更快地入局,富士康開始複製過去自己在任何一次擴張中都曾使用過的方式:廣泛地投資與合作。

 

2021 年 1 月 4 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拜騰汽車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鴻海不只會派駐員工進入拜騰工廠,還要在南京建立電動車產業集群。

 

1 月 13 日,富士康科技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整車、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

招攬人才也沒落下,1 月 15 日,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鄭顯聰將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並擔任該公司電動汽車平臺執行長。

 

更早地,與北汽集團共同投資開發和生產新一代動力電池與系統,與 FCA 組建合資公司生產電動汽車並從事車聯網業務,聯合北汽推出的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向滴滴注資1.9億美元……

 

在島內,富士康早在 2005 年就收購了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安泰電業的 100% 股權,臺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裕隆汽車也已和富士康有電動車方面的合作。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

 

在所有合作的廠商中,拜騰是與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幾近破產的拜騰,並不是理想標的,這家命途多舛的創業公司,被視作中國造車新勢力大浪淘沙下的失敗者。但是富士康也沒辦法,市面上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拜騰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宣布了業務的停擺,蓋世汽車報導,2020 年底,拜騰內部郵件顯示公司停工停產時間將延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此期間,中國區內地員工待崗,不予安排工作。

 

但富士康依然帶著 2 億美元,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36kr 報導,1 月 22 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出席拜騰汽車全員會,根據合作協議內容,富士康將會為拜騰汽車提供製造工藝、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加速推進拜騰汽車旗下首款車型 M-Byte 的量產工作。

拜騰的前身和諧富騰公司中,有來自騰訊和富士康的投資,但成立之後不久,雙方都選擇了撤資,隨後拜騰又經歷了畢福康出走等事件,逐漸被蔚來、小鵬們拉開差距。而撤資拜騰的富士康,開始和小鵬等其他品牌曖昧,但在市面上劃拉了一圈,富士康的造車夢也沒有找到更好的坑,最終,兜兜轉轉一圈,只得回到前任的懷抱,選擇繼續押注拜騰。

富士康不一定能救活拜騰,2 億在造車領域並不算多,此前拜騰前前後後融資了 84 億美元,最終也是落得個失敗者的命運。

但拜騰折騰的這幾年,依然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資產,已經立項的車型,現成的工廠,生產資質,這都是富士康這個造車門外漢所急需的資源,所以即便沒能救活拜騰,富士康也獲得了自己想要的。

 

出行,租車,造車新勢力,電池,代工,自研……覆蓋了汽車和出行行業的方方面面。但是沒有哪個是切進了行業頭部、領先位置的。

廣撒網也不一定能多斂魚,最終還是要回歸企業的能力範圍之內,摩根大通也認為,樂觀預期也要在明年才能看到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成果。

 

諸如車機系統,屏幕,面板,連接器等元器件,這本就是富士康的強項,後者也早已靠著投資夏普、群創的方式打入了車聯網的供應鏈;但這畢竟還是富士康的「舒適圈」,想要實現真正地轉型,就是要在電子元器件之外,真正去製造底盤、三電等車輛的核心部件。

如果只是代工,那和過去有何區別?

不生產整車,也推出自己的品牌,這是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對於造車最早的承諾。

富士康過去也造過自有品牌的手機,以失敗告終,整車製造計劃也在 2015 年放棄。富士康仍會以第三方平臺的角色進入汽車行業,但正如鴻海尋求升級一樣,富士康的汽車代工模式也要升級和創新。

富士康想要的是重新定義規則,把自己過去的優勢、經驗複製到造車。2020 年 10 月,鴻海董事長劉楊偉第一次詳細地介紹了富士康進軍造車行業的思路:富士康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它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界的 Android,開源、開放。伴隨著這種思路推出的,就是電動車平臺 MIH。

MIH 開放電動車平臺軟體負責人魏國章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傳統汽車產業有三個痛點,第一是硬體定義,車子只要落地,就會貶值;再來是複雜的架構,導致供應鏈管理難度提高;最後是封閉系統,新廠商很難參與及開發。他表示,希望能夠讓外界在 MIH 上看到一個「軟一點的鴻海」。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車聯網等字眼,過去你是不會把它們和富士康聯繫在一起的。鴻海真正期盼的,是在新能源車,這一蓬勃的全新市場上,取得集團一直期盼的技術升級,而不再只是簡單的代工生產。

電動車顯然和智慧型手機行業天差地別,OEM 模式顯然行不通,富士康要在這個劇烈變化的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手機代工的另一不同是,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勢力太複雜,並未形成明確的競爭陣營,甚至富士康造車沒有可以直接對標的對手。

 

比如富士康的合作夥伴吉利,消息顯示其已與法拉第未來(FF)進行技術和產能代工合作談判,FF 或將效仿百度、富士康模式,利用吉利浩瀚 SEA 架構開發新車型。

BCG波士頓諮詢的研究報告《倒春寒後盛夏將至,車企如何決勝新能源時代》中提到,可以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汽車行業將分化為三類車企:服務型車企,主動轉型,擁有用戶觸點的服務型車企將主導終端市場;代工型車企,失去用戶觸點的企業,則面臨淘汰或淪為代工廠;新型代工廠,行業外的第三類玩家也將積極出擊,主動謀求代工廠的新角色。

 

為蘋果,也不只為蘋果

談及富士康,蘋果是繞逃不開的話題。鴻海有一半銷售額來自蘋果,一方面,這為鴻海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以及行業領先的代工水平,但與此同時,鴻海也受制於蘋果,毛利低,議價能力弱,蘋果也開始扶持「備胎」制衡富士康。

在造車這個領域,蘋果的計劃已經不再是秘密,無非是哪年問世,是一臺什麼樣的車子而已,臺灣產業鏈方面的消息中,明年九月份這款「新品」就會問世。

電動車的出現,為製造行業帶來了一次洗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對於富士康來說,就是擺脫蘋果依賴症、實現技術升級。

 

與此同時,富士康又不能完全脫離蘋果,多年的合作關係已經相當穩固,更重要的是如果拿下蘋果的訂單,外界對於富士康造車能力的認可度會有質的飛躍,同時自身的技術水平也會跟著蘋果共同進步。

但智慧型手機上與蘋果的故事可能會再次上演。也因此,富士康的造車計劃與蘋果變得更加曖昧。蘋果的「新寵」立訊精密,也把汽車電子劃為重要業務。

蘋果一直是代工模式的忠實信徒,Apple Car 也在積極地尋找代工方。韓媒  Korea IT News 最新的消息顯示,現代企業集團得到了蘋果的青睞,報導顯示現代汽車與蘋果公司計劃在今年 3 月份之前籤署自動駕駛汽車合作協議,並將於 2024 年左右在美國開始生產汽車。

這一消息使現代的股價上漲了將近 20%。一則傳言,上漲 20% 股價,蘋果效應依然魔力不減。傳言中,蘋果之所以沒有選擇富士康,是因為其對後者的造車水平感到失望。

Apple Car 還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也因此市面上的有完全相反的傳言也並不奇怪。

摩根大通與大和證券則是認為鴻海已打入 Apple Car 供應鏈,成為Apple Car底盤、組件和次系統的關鍵供應商,認為這三大業務將啟動其成長引擎。

臺灣相關分析師表示,無論是單一元器件製造還是平臺代工,鴻海與蘋果在 Apple Car 項目上的合作是一定的,蘋果依然不會拋棄富士康——這個最核心的合作夥伴。

汽車工業整體的規模是智慧型手機不能比的。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認為,蘋果只需要拿下汽車市場 2% 的市佔率,就能達到與 iPhone 相同的營收規模。

臺灣產業鏈已經為更多地非傳統汽車玩家進入做好了準備,比如與蘋果一同被臺灣(Apple)稱為「美國雙 A」的亞馬遜(Amazon)也被傳出將於明年 8 月份推出電動車,富士康瞄準的,不只有蘋果。

富士康想要的,是更大的增長空間,而不只是為蘋果一家服務。但眼下一個更顯示更緊迫的問題是,富士康在汽車工業上的實力,能否滿足蘋果近乎嚴苛的要求?

尾聲

1974 年成立最初,鴻海還是一家只有 10 名員工的「塑膠企業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製造黑白電視機的旋鈕。

 

四十多年的發展中,鴻海經歷了旋鈕,到電腦連接器,再到 Mac 的框架,到智慧型手機整機代工。數次成功地轉型,讓鴻海這家塑膠起家的小廠,成為了代工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富士康、臺積電、麥格納等企業的成功,證明了代工模式特有的優越性,也定義了現代製造業。

 

消費電子行業增長見緩,新能源車的大浪襲來。能否順利完成此次轉型,將是鴻海這家公司命運的又一關鍵節點。  

(文中春川、峰哥、何廣、曾可天、劉言均為化名)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群請聯繫小助理
(微信號:ChinaVentureWeixin)

相關焦點

  • 我是富士康老油條談談我對富士康的一些看法
    我是富士康老油條一根,今天來跟大家普及一下成都富士康的知識!現在網上所說的ID、鴻準、業成其實都是富士康!富士康年輕人還是佔大多數,這幾天結交了幾個朋友,言語之間對過往的自己都很自豪,當過餐飲老闆的,開過工作室的,加盟過奶茶店的。雖然如今坐在富士康的流水線上,但是對未來很自信。相信自己攢下錢重新來過可以更輝煌。很有幸認識了他們,給了我信心,堅定了方向。所以我在人潮湧動的上班路上不在孤獨。缺點就是聊天的時候太費煙。
  • 郭臺銘清楚得很,富士康離不開蘋果,富士康的苦日子在後頭?
    之前說是富士康養活不了不少大陸家庭,但殊不知,這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係,假如當年沒有深圳對富士康的扶持,富士康能做到今天這麼大嗎?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那是感恩!這些年,富士康相繼在印度和越南等地建立工廠,郭臺銘一方面說是國內的勞動力上升,需要搞點產業轉移,但事實上誰不清楚?
  • 最強打工人逆襲,富士康女工的4000億帝國
    「iPhone 5是富士康所遇到過的最難組裝的一款設備。」一位富士康匿名高管評價稱,當時的富士康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嚴苛的良率要求導致殘次品堆積如山,富士康的出貨部門和質檢人員常常因此陷入無休止的爭吵僵局。真正讓富士康和蘋果矛盾浮出水面也是iPhone 5。
  • 富士康搶食汽車蛋糕
    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調侃富士康,認為它無法像代工手機或智能手錶一樣,去代工生產電動汽車。而現在,富士康希望通過向開發者和其他汽車製造商開放MIH平臺,打造EV版安卓。此外,富士康計劃提供的模塊化平臺,仍具有明顯的代工元素。
  • 富士康將生產線轉至印度?富士康與蘋果均未否認
    炣燃科技7月13日訊(宏斌)富士康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轉移至印度的傳聞,或將變成事實。日前,媒體稱,中國臺灣代工製造商富士康計劃投資10億美元,擴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廠,並在那裡組裝蘋果手機。而再此之前,富士康的代加工廠主要在中國大陸。這一消息引發媒體的警覺。外界分析這與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有關。蘋果公司為了保障自己的產品線的基本穩定,而直接要求富士康轉移至更加安全的印度。作為代加工企業,富士康將無法拒絕蘋果的要求。
  • 富士康被「敲詐」,郭臺銘怒了!
    近日,微軟向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交訴狀,指控富士康未能就某些未指明的產品提供每年兩次的專利授權報告,而且沒有按時支付專利使用費。微軟要求富士康支付專利費以及相應利息,以及審查富士康帳簿和諮詢律師所產生的費用。
  • 在富士康直播的年輕人
    年少氣盛的徐德志,無法忍受「周圍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的沉沉暮氣,於是決定出走,到了富士康。同年,在浙江實習的女友也決定來富士康工作,他們結了婚,生下一個女兒。對剛剛走出老家的泥腿子農民工來說,那時候的富士康是理想的世界工廠,進廠得託關係,甚至交錢。十年後,招工變得困難了。開出獎金或是返費,才能吸引工人,比如,打卡滿55天後發放3700元,再打卡滿55天發放5000元。
  • 成都富士康工作經歷
    很多地方還沒有開工,富士康已經開始招聘,我是3月12日報名的,在58同城上找了一家中介鑫*人力公司,聯繫了招聘李老師,小時工工價28元1小時,老師讓我去他們店裡籤協議後再去富士康面試。這個富士康門口照片是上班時候拍的就在門店有專用麵包車送去,10元1個人。一車有9個人吧,不記得了,坐滿了。
  • 富士康系列深度一:富士康與鴻海的千絲萬縷
    富士康的IPO可以定位成通過募集資金改造自身和建立工業網際網路行業標準的過程。在工業網際網路的初級階段,數據採集是基礎,所以富士康能夠成為採集的應用平臺。富士康的BEACON有望實現3C設備、零組件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樣本。在工業網際網路各方的不同努力下,富士康作為電子製造行業的龍頭,能夠基於精準的大數據採集和行業理解展開應用,能通過將數位化轉型經驗轉化為服務能力,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 富士康和伯恩哪個廠更好?想工資高選伯恩,吃喝玩樂選富士康
    深圳龍華的富士康和惠州的伯恩光學這兩家工廠都是員工過萬的大工廠,這兩家大工廠對比到底哪一家更好呢?網友:我富士康6月9號辭職,6月12號進伯恩光學,分到掃光部,星期一看作什麼事怎樣,不怕做事情累苦,只怕幹部牛逼,不行,搬運工,工地,隨便過一個月後進富士康,不行就做臨時工壓一個月工資,25天,夥食工作餐免費,想吃好,工作餐加自選6塊,就可以了,富士康我中午吃飯都是8塊到10塊,富士康晚飯最便宜,去福華食堂晚上8點1葷2素8塊最便宜,味道不錯。
  • 30年,40城,富士康的「岔路口」
    2018年,郭臺銘在深圳為100多名富士康員工舉辦了一場「生日派對」。這些員工都出生於1988年6月6日——這一天,富士康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家生產基地,命名為「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該廠所在的深圳寶安區西鄉,正是富士康在大陸的起點。以此為據點,富士康在深圳形成龍華和觀瀾兩大科技園,員工一度達到三四十萬人。
  • 富士康: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白衣騎士」?
    其實,早前有拜騰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去年10月前後,富士康曾派團隊前往拜騰南京工廠調研。調研的原因,正是和今天這筆2億美元「續命錢」有著直接聯繫。好巧不巧的是,南京調研回來後沒多久,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的董事長劉楊偉於2020年10月16日表示:富士康將進軍電動車領域,目標是在5年後搶佔10%的電動車市場。
  • 王菲與男友人穿"情侶裝"走機場,天后卻著急上車離開
    不過這次現身機場的王菲卻罕見的著急起來,不再是慢慢的調子,整個人火急火燎的上車,這與穩如泰山有著自己的處事風格的王菲還是有著不同,而神秘男友人則是非常低調,在後面不緊不快的幫忙收拾行李,這真的是太貼心啦!
  • 富士康的撤離......郭臺銘真瘋了
    ,而近期,郭臺銘的一系列言論更是將自己和富士康進一步推向輿論的漩渦。1 /富士康的撤離    近日,郭臺銘表示,今年將會把蘋果主要生產線轉移至印度,並聲稱這是受印度總經理邀請。據悉,富士康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首筆3億美元已經到帳,預計今年9月印度工廠將為蘋果新品提供裝配服務。
  • 「打工人」成「人上人」:立訊精密成富士康勁敵?CEO曾是富士康打工妹
    近日,有媒體報導,蘋果iPhone代工廠商富士康成立工作組應對立訊精密(002475.SZ)競爭。此前,AirPods耳機最大代工廠立訊精密聯合控股股東,收購緯創崑山工廠進入iPhone組裝業務。外界認為,這將和富士康形成競爭。對此,富士康明確表示了否認。
  • 富士康悲劇:新版的《摩登時代》?
    富士康「第十跳」,跳得社會「心驚肉跳」。對此,富士康員工說他們並不意外。19歲的員工潘凌風說,他們整天都在做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而辛苦工作又沒有公平回報。(見今日本報A07版)    富士康悲劇引發了無數討論,出自該廠員工之口的「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沒有公平回報」這些字眼,會讓我們聯想起卓別林那部著名的電影《摩登時代》。
  • 陳浩然夫婦的富士康故事
    經過一番思量,陳浩然最終選擇了富士康。一出廣州火車站後,陳浩然和通行的20幾個校友一行就坐上了公司的車。一路上一片片的香蕉林迎面撲來,讓人善心悅目,不料到了黃田,雙眼望去全是荒草土堆,就連衝涼水也是用海水充當,此時的鴻準核心技術事業部(核准公司前身)僅30餘人,面對這一切,19歲的陳浩然顯得有些迷茫和無助。
  • 郭臺銘的瘋狂與富士康的撤離!
    前段時間,在「辭任董事長」、「參選臺灣領導人」等一系列重磅消息下,郭臺銘和富士康再一次成為公眾議論的焦點,而近期,郭臺銘的一系列言論更是將自己和富士康進一步推向輿論的漩渦。在這背後,也牽扯到中國製造業的危機。
  • 【董事匯】富士康:新能源車的大浪襲來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在所有合作的廠商中,拜騰是與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幾近破產的拜騰,並不是理想標的,這家命途多舛的創業公司,被視作中國造車新勢力大浪淘沙下的失敗者。但是富士康也沒辦法,市面上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 富士康表彰一批數位化轉型優秀團隊及個人
    本報訊(龍華新聞記者 周德萌 文/圖)1月13日上午,「數字富士康」2020年度數位化轉型表彰及交流大會在富士康科技集團深圳龍華園區舉行。大會對獲得首屆「鴻雁獎」的10個數位化轉型優秀團隊及10名數位化轉型先鋒人物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