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善與惡邊界

2021-01-08 被褐懷玉

1. 最近媒體界發生了一些事,具體的就不說了。但是大邏輯是共通的,就是有人說了很不合適的話,目的是為了蹭流量,然後就招來了口誅筆伐,罵他蹭流量。

2. 但是冷眼旁觀的人說,你們罵得這麼難聽,難道不也是為了蹭流量?我不評價這些事本身的是非,但是引發了我的一個思考。在傳統社會,善和惡是對峙的,是二分的。做一個好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站在惡的對立面。

3. 但是,現在社會恐怕就不這麼簡單了。有一部分善惡的邊界開始模糊,實現善惡的方式反倒變得特別重要了。比如說在微博上,犯錯的人的那些錯,在我看來往往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追著罵的人的那副嘴臉倒是難看得很。

4. 借用法學家王人博老師的一句話來描述這種感受吧。他說:「善不是惡的對立形式,善是對惡的謹慎。」

如同看待善惡、是非,人們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往往禁不起推敲。破解的方法只有一個——不斷提升認知。

相關焦點

  • 《BORDER》善與惡的邊界
    第一季的故事簡潔明了發人深省,原來善惡的邊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小。小慄旬飾演的是一位熱血警察,在一次意外中他有了和靈魂溝通的能力,流淌在骨子裡的正義感和使命感使他將這種異能用於破案、逮捕兇手。可是逮捕兇手有時憑正常的流程是無法辦到的,於是他踏入了善與惡的交界,回不了頭。這是我第一次在影視劇裡看到如此矛盾而真實的警察形象。
  • 善與惡的精準定義
    「善」與「惡」是倫理學的一對範疇,關於善惡本質的爭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定論。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都必須以「善」與「惡」作為方向標和價值尺度,人們對於「善」與「惡」內涵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產生不同的價值選擇和行為結果。
  • 《二代妖精》:人與妖的神奇經歷,再現人類社會的善與惡
    電影《二代妖精》把故事的年代設置在了現實社會,在這個嶄新而又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裡,妖精就藏匿在普通人群中間。電影中建構起來的人與妖的遵循的管理秩序,瞬間將人的想像拉入了一個假想的世界。電影導演建構起來的、一個「妖在現代」的新奇的世界觀,變成升級版的人與妖的故事建構。
  • 靈魂,善與惡
    (出埃及記20:3-6)所有的靈魂都是由善與惡組成的,因為亞當的罪,正如我們已經解釋過的。當亞當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實後,善與惡混雜在他的靈魂中(在現實中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善與惡的區別是明確的,人的靈魂中沒有混雜的惡,這意味著他的知覺是完全清晰的,不受主觀自我的幹擾。
  • 《唐人街探案3》:善與惡之間永遠沒有絕對的邊界(內含劇透請慎入)
    善與惡又該如何去區分呢?比如影片中的小林杏奈,她不但是幕後的殺人兇手,而且還是一個非常貪心的殺人兇手,想一次性幹掉黑龍會老大渡邊和東南亞商會老大而且差點就成功了。但她真的是一個壞人嗎?好像也並不是。因為那個被輕賤、被侮辱、被當作玩物一般被所謂「上流社會」反覆糟蹋的小林杏奈,正是自己當初狠心拋棄的親生女兒啊!從倫理道德上來講,無視倫理責任的渡邊和被殺的東南亞商會老大才是真正的惡,然而最終鋃鐺入獄的卻是一輩子生活在痛苦和陰影中的孤女小林杏奈。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哲學詩畫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
  • 善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講的是人性,善和惡的距離,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太直白,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正如有人在影評中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我們和善的距離,也許就是一念之間,一個選擇,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毛主席教導我們,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我們習慣了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習慣了垃圾收拾好交給廢品收購者,習慣了雨天開車慢行避免濺溼路邊的行人...這些簡單的舉手之勞,都源於善,那麼人性的惡,究竟是什麼?小朋友都知道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當世的我們啊,是不是丟掉了什麼?
  • 《BORDER》Border是生與死的邊界,也是善與惡的邊界
    但是看完CRISIS以後真的很喜歡金城一紀這位編劇,能在緊湊刺激的情節裡融入對社會問題和哲學倫理的思考,是我喜歡的方向。這部劇乍看確實有些無聊,每一集連貫性有所欠缺,犯罪手法也不算新穎,這確實是美中不足之處。但是其背後的主線,其實就是石川在獲得與死者對話的能力以後,對善的追求愈發狂熱,反而走上了罪惡的道路。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如何做到既避免危害社會,又不損害病人自身權利?精神病院能不能開在鬧市區?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在和精神病人相處的時候,是提高警惕另眼相看,還是平等對待?媒體如何平衡收視和社會影響?公眾愛看什麼,媒體就要去報導什麼嗎?公眾知情權和被報導人隱私權之間的邊界如何劃定?媒體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監督管制?被誰管?怎麼管?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 《狼洞之夜》:善與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中國信奉人之初,性本善。那惡從哪裡來?在神學中有一種理論「惡是善的欠缺」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就是沒有惡的,惡,只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佛經中的善惡皆由心生,並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如何讓涉世不深兒童不用被傷害卻能去體會去理解善惡,從而對以後有可能面對的複雜人性做好力量儲備呢?毫無疑問從閱讀中來。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原文: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翻譯:中峰禪師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解析: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禪師僅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更多的時候,天使與魔鬼是勢均力敵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性本善、性本惡,已經爭論上千年不休。至今也沒有個準確而統一的定義。只是性本善,聽上去更美好、更有助於風化教育和社會和諧。表面看上去佔了上風,只是到了現代社會,這個爭論似乎顯得不重要了,因為現代人的人性不能用簡單善和惡去評判,只能用趨利還是道義來評判,說白了就是你這個人是重視利益多些,還是重視道義多些。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