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臥虎藏龍:青冥寶劍》上映之後,貶聲如潮:劇情簡單,臺詞說教,人物扁平……更有甚者說導演袁和平把臥虎藏龍拍成了一個笑話。
《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區區5.1分。
僅好於6%的武俠片,7%的動作片,這已經可以稱之為「爛片」了。
相比前作《臥虎藏龍》的高度,小扒真心替袁八爺感到慚(羞)愧(恥)。
關於這兩部電影的對比已經有很多了,這裡不再多說,但是小扒想和大家聊聊兩個主人公:李慕白與孟思昭,或者說周潤發與甄子丹。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周潤發的李慕白才是真正的俠,而甄子丹的孟思昭只是一個匪。
先說說什麼是俠:俠不只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追求。
俠是植根於中華數千年歷史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在「武」這一外殼之下,蘊含著「儒」的內核。俠通常負有某種社會責任甚至歷史的使命感,同時有著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武力於他們而言只是手段,儒家理念所倡導的「平和」才是最終目的。
因此,在一部武俠電影中,主人公的「氣度」就很關鍵了。
李安鏡頭下的李慕白,一襲長衫覆身,手執長劍,俠氣幹雲,其間更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儒雅書生氣。
儒生與武夫,本是互相矛盾的兩極,成就了「儒俠」李慕白。
這樣矛盾而統一的李慕白,也只有周潤發才能完美地演繹出來。這種演繹的靈魂,則在於「眼神」。
曾經,《臥虎藏龍》的編劇王蕙玲這樣評價周潤發:「他的同一個眼神,可以看敵人,也可以看情人」。
李安是幸運的,有李慕白的《臥虎藏龍》是一個情感貫通的文人江湖,充滿著禪心與修行。
反觀甄子丹所塑造的孟思昭,一頭濃密、不羈的「秀髮」,渾身上下透著赳赳武夫的草莽氣息,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大明錦衣衛指揮使「青龍大人」。
孟思昭的孤狼稱號,毫無俠氣,卻有一絲好勇鬥狠之意。特別是那些看過《偽裝者》的觀眾,在聽到「孤狼」的時候想必會懷念一下桂姨。
作為一個打星,甄子丹演「武人」是合格的,但想要演「俠」,怕是力有未逮。
銀幕上的孟思昭,更像一個有武無文的江湖老炮兒,鋒芒盡出,咄咄逼人。
不同於李安,袁和平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則是一個暴力滿格的武夫江湖,充斥著復仇與殺戮。
若干年後,當人們再次談論起《臥虎藏龍》的時候,仍然只會記得李安,記得李慕白,記得那既像在看敵人又像在看情人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