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物質:計算理論視野下的藝術

2021-02-15 藝術與設計

> 池田亮司,《data.tron(WUXGA版本)》,2011,視聽裝置,DLP投影儀、計算機、音響,尺寸可變。概念和編曲:池田亮司,計算機圖形和編程:松川昌平、德山知永

炫酷的「新媒體」「沉浸式」或「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展覽項目近年來已成為眾多機構及商業體的寵兒。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最新呈現的展覽「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雖具網紅感之面貌,但於此表象之下策展團隊卻嚴謹而全面地介紹並釐清了「計算機藝術」的學術理論。參展的30餘位藝術家跨越數個代際,70多件作品涵蓋從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的早期實踐到時下的最新創作。

> 米格爾·舍瓦利耶,《超自然2018》,2018,生成式虛擬實境互動裝置,尺寸可變。軟體支持:希裡勒·亨利、安東尼·維勒雷

策展人使用「計算機藝術」(Computing art)這一概念,將計算理論(Theory of computation)置於突出位置。計算機藝術比常用的數字藝術(Digitalar t)更精準地適用於歸納所展出的對象。心智計算理論(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CTM)至遲於17世紀便在歐洲科學家的著作中被論及。到了20世紀,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發展現代計算機理論基礎時亦將「人類大腦如何工作、機器能否進行思維」當作考察的關鍵。隨著後來認知科學的發生及發展,更多研究者提出「如果心靈也是計算機」的假設。美國學者哈尼什(R.M.Har nish)在《心智、大腦與計算機》(Minds,Brains,Computers)一書中推演了現代計算機的抽象屬性,它至少具備三個描述層次:其一,物理層次即硬體的:系統運行必須以某種物理形式實現;其二,結構層次即算法的:編碼、符號及對它們的操作規則;其三,語義層次即知識的:通過計算機能知道的東西、能夠完成的事情。本展的開篇章節《計算機藝術先驅:新「調色盤」的發明》重點展示計算機繪畫的初期實驗,構成對上述理論興趣的集中回應。例如,哈羅德·科恩(HaroldCohen)設計的「亞倫」(A ARON)作為最早的電腦畫手之一,仿佛被賦予了類似畫家一般的心智。同時,此計算裝置明確且清晰地建立在前述的三個描述層次之上。

> 展覽現場

計算機藝術的歷史由此開篇。所謂「簡史」依賴於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歷史敘述,而「非物質/再物質」卻不是連續、線性的發展進程。二者動態交迭地延續於剩餘三個章節中。傳統的藝術創作是人通過表達行為將構思付諸現實,但計算機藝術中卻存在著看似不依靠人進行創造的美學:一方面,機器在編程控制下自主產生圖像——替代著人腦;另一方面,創作完全由機器實施——人的肢體不再必需。第二章節《生成藝術:無限的語言》所展示的就是計算機自我持續創作的成果。池田亮司(Ryoji Ikeda)將數字代碼可視化,約翰·傑勒德(John Gerrard)用數字模擬真實等此類操作都是在進行「再物質」。或微妙、或震撼的視覺效果令計算裝置顯形。而對「非物質」的探討由首章開啟並在第三章節《人工智慧藝術實驗室:當藝術家創造「創造」本身》達到高潮。本展提及的非物質是在向讓- 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 Fran.ois Lyotard)1985年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策劃的同名展覽「非物質」(LesImmateriaux)致敬。非物質內含的矛盾性體現在它既不否定物質,也不指代一種新的實物。由電子信息技術所產生的非物質具有不確定性,它不僅改變了人與物質的關係還影響著「人」作為存在的理念。精神和物質的關係由此發生變化,二者「不再是帶有自身意志的智慧主體與一個惰性客體之間的關係了。現在,精神和物質成了表兄弟。」唯有領會了此結論的深意,我們才能真正看懂米歇爾·佩桑(Michel Paysant)利用眼動追蹤技術實施的《眼球書法》,方能領會梅莫·阿克騰(Memo Akten)機器深度學習所生成的影像是何種存在。在體驗的過程裡,正如利奧塔所言:「人類主體在創造者- 作者-發送者的語境中並沒有絕對權利。」人類的任務則變成了「把他奇異的神經組織致力於對未知信息的收集、獲得和重組」。

> 展覽現場

顯而易見,信息無法脫離其支撐物,計算也必然要憑藉實體計算機方能實現,再物質是有必要的。不過,這種對物理層次的片面關注卻很容易製造出某種誤讀以及技術與人的對立。再物質在當下的階段性產物即「數碼物」。學者許煜在其著作《論數碼物的存在》裡討論了這個概念。數碼物,亦稱作計算物(Computational object)包括數據、元數據、數據格式、「本體」以及其他處於語法化進程中的形式,它們與其他物體共同構成數碼環境。數碼物的本質是技術,但並非是海德格爾(Mar tinHeidegger)或西蒙東(Gilber t Simondon)所考量的技術物或與人對立的技術。「技術」於此要在斯蒂格勒(Ber nard Stie gler)的層面上加以理解:技術即人,它將我們帶到今天的進化程度。而人亦是技術進化到今天的後果本身。技術應用的腳步不斷加速,數碼物亦不斷重構既有的物質概念,但科學範式的革命還遠沒有發生。最終章《後數字時代的幻覺與幻滅》祛除了縈繞在前幾個章節裡藝術創作上的神秘的科學之光。可計算性(Computability)難掩其內的悖論及人的焦慮。展廳外佇立著約翰·傑勒德另一件巨大的數字模擬影像《西部旗幟(紡錘頂油田,得州)》。類似旗杆的管道頂端噴射出黑色的原油氣霧,飄揚如一面旗幟。其虛擬性恰提示出一種現實意義,對於可被計算甚至是被模擬的「目之所見」,我們應當始終保持質疑和警惕。

> 米歇爾·佩桑,《眼球書法_EC_09》,2020,紙本墨水,72x102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觀展過程中,人們如上帝一樣欣賞著所造之物再造出的藝術。對「未來已來」的驚嘆以及對科技所打造的烏託邦的動情卻使我們最終落入倫理困境。我們既是計算理論的發明者、數據的生產者,也被生產出的數據套牢。新的剝削關係轉移到了編程者對被計算者之上。「非物質」在莫利茲奧·拉扎拉託(Maur izio La z zarato)的理論中,被冠於「勞動」之前。「非物質勞動」就是我們今日異化情態的最佳描摹:「主體變成了編碼和解碼的單純的傳送者,他所傳達的信息必須是『清晰不含混的』,在溝通語境中完全被管理所規範化。」數位技術與資本合謀,算法治理術(Gouvernementalité Algorithmique)屢試不爽,自由意志屢遭解構。我們該如何對算法生產的指令進行抵抗呢?在抵抗中,被再物質化的藝術又應該有何作為呢?

> 弗裡德·納克,《穿越光柵12.1.1967 Nr.3》,1967,繪圖儀製圖,紙本水墨,41 × 41 cm

文 Article > 理耕 Jerome

圖 Pictures >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相關焦點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這個定義從質料(即媒材)和形式(即符號)兩個層面界定了媒介的內涵,卻忽視了物化的作品在藝術傳播中承擔的媒介載體功能。因此,藝術媒介至少應該包含三個具體的向度,即物質媒介、符號媒介和傳播媒介。它們分別對應於藝術的質料、形式和載體。質料是支持媒介信息內容與形式的物質條件;形式是媒介信息的表達手段;載體是媒介信息的傳播渠道。這種分類思路把媒介定義為信息傳遞的特定技術或文化體制。
  • 馬紅孺——上海交通大學——軟物質理論、凝聚態物質的數值模擬...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0-01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理學院(物理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理論物理
  • 宇宙浩瀚無垠卻只有28克,科學家計算無誤,理論荒唐卻無法反駁
    夜幕降臨,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會發現在天空上閃爍著非常多的星星,而這些星星也是屬於宇宙當中的物質。按道理來說,一顆行星上面的一塊石頭都不止28克,宇宙怎麼可能是28呢?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宇宙的重量肯定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人類是無法準確地表達出來的。
  • 大學在「數字人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思理論與方法
    這三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大學在「數字人文」中所要遵循或必須重新思考的理論依據,在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如何使用的方法。當然,在方法中有很多具體的技術性問題。恰恰是在「數字人文」這個問題上,是有了數位技術之後,即變化發生之後,才繼續來思考人文的問題,但與人文精神似乎已經相當地遙遠,或者已經非常地迫切,甚至 「數字人文」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文」的悖論。
  • 物理學史上最糟糕的理論預測——暗能量,通過計算說明
    宇宙常數問題(也稱為真空災變)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未解決的問題之一,正是在真空能量密度的實驗測量值和理論零點能量之間存在這樣的差異。當考慮到重力時,這樣的能量密度會導致嚴重的困難,因為在廣義相對論中,任何形式的物質或能量都必須加入到真空能量中(在其他場的情況下,真空能量可以被減去,這將在後面討論)。
  • 理論物理學家計算可能的時間量子化上限
    通過這個程序過程,時常可以將經典力學裡的理論量身打造成嶄新的量子力學理論,此過程是如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光學理論等的基礎。時間可以被量子化了嗎?換句話說,有沒有一個基本的時間單位不能被劃分成更簡短的單位?這是物理學家們一直在考慮的基本問題。如果時間要被「量子化」,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時間需要被「量化」。
  • 復調理論概念探源——巴赫金復調理論質疑及補充
    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當中首次提出這個概念:「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這確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基本特點。在他的作品裡,不是眾多性格和命運構成的一個統一的客觀世界,在作者統一的意志支配下層層展開。這裡恰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他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某個同一事件下,而相互間不發生融合。」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二徐論戰」——1929年全國美展視野下的藝術批評及新舊爭鳴!
    二、重審「二徐論戰」:「惑」與藝術現代性針對這場論戰,論者多從美術史的視野出發,梳理、分析二徐各自的主張及其對現代中國美術史書寫、美術流派及觀念的影響。一些論者認為徐志摩一手策劃了此次爭論。概言之,在現代性和西方現代觀念的衝擊下,藝術界對於本國藝術「未來」的期許,體現出了一種承接了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思想的,追求前行或說現代化的歷史觀。
  •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各級各類思政課教師都應當做到理念先進、善教樂教,注重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藝術與教學模式,逐步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手段先進、方式方法靈活多樣、組織管理高效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同時,思政課教學還要和各類課程有機配合,注重挖掘大中小學各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形成協同效應。
  • 疫情下我們應該如何省思?這場當代美學論壇專家聊了啥
    日前,「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召開,來自美、俄、英、德、澳大利亞、比利時等國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此次論壇會議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延安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協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承辦。
  • 鬱昂:從物質流能量流分析初探北方秋冬季節霧霾成因 | 大氣汙染...
    從物質流的角度分析鋼鐵企業、燃煤電廠,量化各環節汙染;從能量流的角度分析鋼鐵企業、燃煤電廠及煙氣「脫白」。提出鹽凝霾理論及溼度(水汽)對霧霾的影響,分析產業結構並估算硫酸鹽、銨鹽的排放。關鍵詞:物質流 能量流 鹽凝霾 產業結構 氨排放研究表明二氧化硫跟霧霾天數有部分的反相關性,最主要是重汙染天氣中硫酸鹽、硝酸鹽、氨氮的大量增加;歐盟的標準與美國標準及中國標準中關於氮氧化物的標準存在差別,歐盟2021年才執行150、175mg/Nm3的標準,除此之外CPM的標準在國內是欠缺的,我們認為這是在霧霾的形成原因中被漏掉一些因素
  • 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轉變理念重引領 推進思政課發展
    原標題: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轉變理念重引領 推進思政課發展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切實保證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落地生根,是教科研機構必須面對和回應的「時代之問」。只有從戰略上、方向上「把好舵」「立好帆」,才能切實做好區域中小學思政課整體推進,為貫徹落實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 如何正確認識「奶頭樂」理論
    這一理論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顫顫驚驚,這好象是給大家長期注射麻醉劑,使其某些中樞神經麻痺,思維局限,慢慢地誤入圈套陷阱,從而達到"太平"世界,事實究竟如何,如何正確認識?如何對待,讓我們先來看看改變開放以來的實際情況,然後再作判斷吧!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宇宙大膨脹和我們以往以往的理論,相互之間完全違背,似乎有一種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脹速度。另外星系之間的引力,完全無法拉住恆星、行星的離心力,但是星系依然存在,並且我們人類就在銀河系中存在。現在的科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之後萬事萬物開始在漫長的歲月裡演化,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
  •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中日學者探討地域社會論與鄉族理論
    森正夫系日本明清史學家,是日本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方向為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和中國近世地域史,代表性專著有《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地域社會」視野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為中心》《森正夫明清史論集》(全3卷)等,另有合著、編著《江南三角洲市鎮研究——從歷史學及地理學的角度出發》等多種。
  • 汴梁藝術|袁靜芳教授對當代佛教音樂研究理論層面的貢獻
    不過在剛開始的階段佛教音樂硏究於理論和方法上顯然都缺少準備,用怎樣的視角來審視這種獨特的音樂文化?如何展開對佛教音樂的實際考察分析?佛教音樂的學術性硏究急切呼喚理論與方法的指導。袁靜芳教授起始關注繼而專注於佛教音樂文化研究正是在新時期我國佛教音樂研究的這一重要節點。
  • 勇哥的視覺實驗:工業相機鏡頭焦距、工作距離、視野等選型的計算
    光學放大倍率       機器視覺行業裡提到的鏡頭光學放大倍率通常是指垂軸放大倍率,即像和物的大小之比,計算方法如下:      光學放大倍率=感光晶片長邊/視野長邊   可見,光學放大倍率和所選相機晶片及所需視場相關。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計算公式為:R=2GM/C式中,R為史瓦西半徑,G為引力常數(6.67x10^-11N·m/kg),M為質量,C為光速。但黑洞所有質量是集中在奇點上。這個奇點體積無限小,無限小的東西使我們無法認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