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將至!這是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40天!錯過等一年!

2020-12-2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健康時報 ,作者關注→

健康時報

因專業而信賴!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權威!科學!

下周,就要入伏了!

今年的三伏共計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10天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20天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熱的日子,被稱為「最難熬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也是養生的好時節。

三伏天,身體排出寒氣的好機會!

中醫十分重視伏天養生。北京天壇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文明2015年刊文指出,傳統中醫認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機會就是三伏天。

很多人以為「伏天裡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應該是「寒」。

「悶熱潮溼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建萍主任說,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洩,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等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很多病都是由於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

所以說,入三伏後莫要貪涼。

三伏天養生做好「8個一」!

①一個溫度——26℃

西北醫院幹三病區副主任醫師權曉娟2019年刊文表示,夏季吹空調,較適宜的溫度為26℃以上,室內和室外的溫差最好不超過8℃。如果溫差過大,很容易造成頭暈、口乾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能引發中風等併發症。

②一次步行——出汗

人的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

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博士李慶雯表示,三伏天可以選擇「走暑」去,進行走路的慢運動,既運動健身,又能避暑養生。

可以利用平時時間早晚走走,一般40分鐘,2~3公裡最合適。

③一杯熱茶——補鉀

三伏天給身體補足水分還不夠,還得適當補點鉀。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黃連珍表示,持續高溫時,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缺鉀,倦怠無力,精力和體力下降,耐熱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適量補鉀很重要。茶葉中富含鉀,喝茶不僅能解渴,還能幫助消除疲勞。

④一碗豆湯——三豆湯

常有說法,「夏季吃豆勝過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溼,胃口不好,而大多數豆類都具有健脾祛溼的作用。

原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王玉梅推薦了三豆湯(赤小豆、綠豆和黑豆)。先將豆子泡幾個小時,然後用小火慢熬至三種豆煮爛,就做好了。

⑤一個午覺——補精氣

「午覺不睡,下午崩潰」。夏季氣溫高,晝長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體消耗大,精力不濟。中午打個盹,補個15-30分鐘的午覺,能很好地恢復消耗的「精氣神」,讓下午有個好精力。

⑥一杯溫水——小口喝

水別等渴了再喝,經常小口小口喝杯溫開水。建議每天喝水量最好多於1200ml。

⑦一份蔥蒜——殺菌

天氣炎熱,食物容易滋生細菌,是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北京潞河醫院營養科陸霜梅表示,吃些殺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這主要是指蔥蒜類,包括大蒜、洋蔥、韭菜、大蔥等。

這類蔬菜中含有豐富的植物廣譜殺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殺菌作用更強。

⑧一次泡腳——保健

俗話說: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

泡足是一種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熱水洗腳,能調補陰陽,溫通經絡,調和營衛,升清降濁,安神養心,健脾和胃,減輕苦夏的症狀。

三伏天養生千萬別做這些事!

1. 切忌:不開窗通風

三伏天不少人怕熱,全天閉窗室內吹空調。

「冬天受點冷、夏天出點汗,才能保證人體的這種體溫調節機制常用常新。」中日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白彥萍介紹,不能在空調房間呆得太久。經常呆在空調房中,就會導致不知冷熱、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2. 切忌:冷風對著吹

頸椎對著空調吹,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

3. 切忌:大口急喝水

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切忌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鎮飲料,忽然過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適,影響消化。

4. 切忌:冷飲不離手

冰淇淋、冷飲適當吃解暑,大量吃會傷身。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黏膜層變薄,出現黏膜水腫和糜爛。

且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血管處在擴張狀態,突然食用冰飲,造成血管迅速收縮,引起血壓波動,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5. 切忌:愛衝涼水澡

涼水澡固然可以降低體表的溫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夏季衝涼水澡。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臟內科主任醫師黃力2014年接受採訪時解釋,因為夏季出汗後,毛孔全張開著,這時候再用涼水一衝很容易感冒。

在涼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縮,還會引起血壓上升、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尤其是有高血壓的老人。衝涼水澡還容易誘發哮喘、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胃腸疾病。

6. 切忌:光腳踩地板

夏天炎熱,孩子喜歡在家裡光著腳跑來跑去,雖然圖了一時的清涼,但是長期光腳丫也會損害到寶寶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愛著涼。

湖南省兒童醫院護士劉倩表示,如果在開著空調的室內光腳丫,容易導致寶寶的足部受涼,而足部是與脾胃相通的,容易把「涼」帶到脾胃,讓寶寶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

尤其家裡面地板是瓷磚裝修的家庭,千萬別讓孩子光腳玩。

7. 切忌:愛穿露臍裝

「穿得越少,對健康的危害越大!」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副主任沈晨2018年介紹,愛穿露臍裝、吊帶裝的女性,在出入有空調的場所時,室內外溫差較大,易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和肩周炎、頸肩症候群等疾患。

尤其是露臍裝,中醫認為,肚臍又稱神闕穴,露臍容易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導致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系統疾病。穿著過於露透,露出小蠻腰、大長腿、雙腳,這些地方也是人體衝脈和帶脈的必經之地,長期暴露著涼容易引起月經異常、白帶增多等疾病。

8. 切忌:情緒太激動

炎炎夏日,人難免會心浮氣躁,但激動情緒傷身體。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越是天熱,我們越要心靜,與人交流放慢語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順心的事,學會情緒轉移,看看情景喜劇,聽聽相聲之類的。

來源:健康時報

相關新聞

原標題:《三伏將至!這是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40天!錯過等一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伏天辟穀,瘦身祛寒最佳時機
    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所以三伏天是練功的最佳時機,排溼祛寒、瘦身塑形千萬不要錯過喲。夏闢三伏,冬闢三九,一年中最好的辟穀時節即將到來,承天陽,接地陽,升人陽,三陽開泰,將骨髓裡深層的寒溼外排。01三伏天辟穀的好處:1、夏季是一年中最容易辟穀的時節,由於天氣炎熱大多數人都不愛吃飯,特別是不愛吃主食。
  • 今年「三伏」40天 入伏之道重在「避」
    這幾天,驕陽似火,熱浪逼人。很多人覺得奇怪,大暑還沒到呢,為什麼這麼熱?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從7月16日起就進入三伏天了。入伏前後天氣酷熱,是很正常的,往年也常常如此。  俗語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又稱伏天、伏日,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一段時間,多在小暑和處暑之間。  是什麼「潛伏」在伏天?  伏天是什麼意思?伏,意為潛伏、隱藏。
  • 明日三伏開啟!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40天!一定要注意!
    夏天不能吃冰淇淋,不能吃生冷的,但是冷粥來上一碗還是可以的。三伏這幾天應該要補一個午覺,30~60分鐘都可以。過了1個小時的午覺,就會影響晚上的睡眠了。三伏天可以選擇「走暑」去,進行走路的慢運動,既運動健身,又能避暑養生。可以利用平時時間早晚走走,一般40分鐘,2~3公裡最合適。三伏天給身體補足水分還不夠,還得適當補點鉀。
  • 一年中最易生病的40天!這樣做,排寒溼、祛病根!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養生角度來看,就是「冬養三九,夏養三伏」,關鍵時節懂養生才是王道!2020年三伏天的具體時間:7月16日~7月25日為初伏,共10天;7月26日~8月14日為中伏,共20天;8月15日~8月24日為末伏,共10天;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溼氣最重的時節,很多病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 錯過等一年!「三伏貼」拍了拍你,並告訴你一些注意事項→
    錯過等一年!小暑過後,就將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因此,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此時,傳統三伏天裡的頭伏已經臨近,開展「三伏灸」「三伏貼」等冬病夏治正當時。▼在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中醫內科門診,預約了三伏貼的市民接受伏前貼治療。
  • 最「兇險」的40天來了!不如來章丘吹吹風吧~
    天!  先劃下重點:  這將是章丘一年中  最可怕的40天  最「兇險」的40天  最容易生病的40天!  整整加長版40天!!   「三伏天,一年最容易生病的40天!一年中最可怕的時候就來了」  「三伏過不好!是要留病根的!」  「三伏開始!不論男女都要熱養生!」
  • 三伏天來了,三伏貼是一場騙局?三伏貼的真相必須了解一下
    哈哈,那口吻似乎錯過了三伏天的三伏貼,就好像錯過了一億紅包似的。 希望小叔這篇關於三伏貼的文章成為宋江一樣的及時雨,為小夥伴們解開關於三伏貼的疑惑。  有一個問題困擾小夥伴們很久了,三伏貼到底能不能治病?是不是一場炒作?
  • 三伏天怎麼排溼氣寒氣 五種方法推薦給你
    溼氣是最容易滲透到我們人體體內的,每當夏天來臨的時候,不少人就會被溼氣所困擾。其實溼氣的出現,也是因為我們身體抵抗力弱,身體處在亞健康的情況。現在處於三伏天,在中醫的角度裡面認為三伏天是全年陽氣最盛的季節,所以如果溼氣重的小夥伴們,人們可以抓住這一個三伏天的時間來驅除體內的寒氣,那麼今天我們也一起來看看這三伏天如何排溼去寒氣。
  • 如何排溼氣寒氣 祛除體內的溼氣寒氣方法
    如何排溼氣寒氣 祛除體內的溼氣寒氣方法時間:2020-12-18 00: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排溼氣寒氣 祛除體內的溼氣寒氣方法 1、運動。很多人現在或是因為忙碌而沒有辦法運動,或者是因為懶惰而沒有運動,這就不能排汗,體內的溼氣自然就沒有辦法排出來,溼氣就會在我們的身體裡聚集啦。我們要多運動眯著眼不僅可以排汗,還可以鍛鍊我們的身體。    原標題;如何排溼氣寒氣 祛除體內的溼氣寒氣方法    1、運動。
  • 特色三伏灸 受年輕人追捧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_網絡版...
    小陳今年10歲,從小患有支氣管炎,經常咳嗽,今年已是連續第三年做三伏灸治療。據他媽媽介紹,每次做完,兒子咳嗽的症狀都能緩解,覺得效果挺好的。張依伯也是因為老慢支前來做三伏灸,他也表示,在做了三伏灸之後,冬天感冒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脾胃灸、督脈排灸特色灸亞健康人群追捧 針對不同市民,採用的施灸方法也有所不同。
  • 三伏貼適合治療哪些疾病和人群呢?
    三伏是一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與自然相應,人體陽氣最為充沛,腠理疏鬆,毛孔擴張,經絡中氣血旺盛,並趨於體表,通過運用三伏貼,在配方中使用一些辛溫發散等功效的藥物,調動人體陽氣,達到平衡陰陽,祛除宿疾的目的,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防未病的理念。因此,三伏灸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療法。3.三伏貼適合治療哪些疾病和人群呢?
  • 中醫:巨詳細的三伏知識,來看看
    所以,一年一度的伏天請對身體且行且珍惜!三伏天是「以熱逼寒」的養生好時機,驅寒防病正當時!中醫:巨詳細的三伏知識,快來看看一、三伏天,吃什麼?3、不吃涼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機會就是三伏天,所以說這個時候肯定是不能吃涼,否則就容易讓更多寒氣進入,原有的寒氣又排不出來。建議這個時候,友們一定要忍住,少吃或不吃冰凍西瓜、冰鎮飲料等。
  • 三伏灸什麼時候開始做,隔多少天灸一次,2018年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也即三伏灸,是指在全年之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期間,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而艾灸人體相應穴位的理療手段,也是我國傳統中醫學中最有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
  • 最全三伏貼貼敷指南,果斷收藏!
    炎炎夏日雖酷暑難耐卻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每年六七月份到醫院預約三伏貼的人絡繹不絕那麼三伏貼真的有效嗎?三伏貼能治哪些疾病?所有人都可以貼三伏貼嗎?三伏天是一年當中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充足的時候,合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治療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祛風驅寒,祛除體內沉痼,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三伏貼真的有療效嗎?「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人體皮膚溫度、溼度最大,皮膚鬆弛,毛孔最為開放。此時運用敷貼療法刺激體表穴位,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
  • 新莊人最「難熬「的40天來了!還有4個壞消息…
    天!而且今年的三伏屬於加長版一共40天…最虐、最可怕、最難熬的40天已!經!來!臨!慶陽人你準備好了嗎7月17日-7月26日,初伏,10天7月27日-8月15日,中伏,20天8月16日-8月25日,末伏,10天
  • 陽氣最正的40天,用好這套曬背指南,為下半年蓄滿正氣
    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2020年受大運的金運太過影響,金主收引,若收斂過度,即會影響陽氣的生發。
  • 毒五月,最毒莫過於寒毒​!
    毒五月最容易中「寒溼之毒」!為什麼天氣那麼熱,反而容易感受寒溼呢?這就跟我們的身體內部的氣血變化和生活習慣有關了!毒五月夏至、小暑節氣,雖然天氣炎熱,但我們身體內部卻是虛寒的。為了節約大家的時間,我先把解決方法總結出來,沒時間的人可以直接按這個買來用,不過具體的使用方法,我還是建議大家詳細看一下:﹁溫補陽氣﹂三伏灸、穴位貼﹁暖脾腎﹂:艾草熱敷包﹁受寒補救﹂艾灸熱灸貼﹁深度排寒﹂紅艾四物足浴粉
  • 連續28天!2019澳門煙花匯演,錯過等一年!
    中秋佳節將至,已經想好要做點什麼了嗎?
  • 入伏首日「三伏貼」貼敷火爆
    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貼敷正當時。16日,鞍山市中醫院「三伏貼」開貼,現場人頭攢動,記者截稿時當日已經有1200多名市民來到現場進行貼敷,異常火爆。「近年來,人們對中醫養生的認識日益提高,很多人已經從冬病夏治貼敷『三伏貼』的過程中受益,免疫力進一步提高。」
  • 三伏艾灸|陳寒痼冷,最待三伏!
    三伏天陽氣旺盛,體內的陳寒容易藉助天時,比平常更容易祛除,因此才有了三伏貼。除了三伏貼,在這段時間內艾灸也是非常不錯的。三伏貼是以藥物幫助我們祛除身體的陳寒,而艾灸的作用則在溫通,從而激發我們自身的陽氣。由和三伏貼比,艾灸較為溫和,適應症也更廣泛。好艾灸最重要的是好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