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怒目,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六道.

2021-02-19 高博新視野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一個學生問孔子,如果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

如果寬容傷害我們的人,甚至以恩德回報他們,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那些待我們友善的人呢?

寬容那些傷害者,是對我們友善的人,最大的不公!

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

可這個社會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著「善」的本質,有些人傷害了別人,不會內疚、不會不安,他們只會笑你傻,說一切都是你自找的。

這個時候你還選擇寬容?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孔子曰:以直報怨。

何謂「直」呢?《周易》坤卦說: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直」是說正直,「方」是說事物處置的適宜。

君子用恭敬以使內心正直,用處事之宜來方正外物,敬與義已確立而道德就不孤立了。「直方大,不熟習沒有不利的」。(這樣)則沒有人懷疑他的行為了。

《奇葩說》有一期柏邦妮說過一句話:善良是很珍貴的,但善良沒有長出牙齒來,那就是軟弱。

所以我們要以德報德,以直處事。

別人打你,你該「以直抱怨」,以直道而行,而不是一味盲目寬容,施以菩薩慈悲之心。

正如愛默生所言: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有一位半神英雄,叫阿喀琉斯,是希臘聯軍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母親是海神忒提斯,父親珀琉斯卻有凡人血統。

母親為了讓阿喀琉斯擁有神一樣的不老之軀,在他剛出生的時候,每天晚上用天火對其烤煉。

然而這一行為被阿喀琉斯的父親珀琉斯發現了,他不忍心幼小的兒子承受這種痛苦。母親也就只好作罷。

結果,阿喀琉斯凡是被天火烤過的地方,都成了刀槍不入的精鋼不壞之身,唯獨剩下了腳踵。

後來,特洛伊戰爭爆發。

阿喀琉斯作為希臘聯軍第一勇士,以一己之力,使希臘軍轉敗為勝。然而,在一次戰役中,阿喀琉斯被敵人射中了腳踵。

一代戰神,就因為父親的一念之「仁」,葬送了性命。

善良,有時候甚至是冷酷無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太平廣記中有個小故事,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經遊覽鐘山開善寺。

途中,他看見一位小和尚從大殿走了出來,薛道衛便問他:「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慈悲猶如玫瑰,玫瑰最大的特點並非美麗,而是帶刺。

沒有刺的,不是玫瑰。失去懲戒,不是慈悲。

慈悲善良不是無腦無底線,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

學誠法師說:菩薩見眾生一切苦,心生悲憫,外相上則不拘一格,「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相」,有慈眉善目,也有金剛怒目。

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慈悲無量的菩薩呢?

《法華經安樂行義》有云:

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亦復不得名聲聞也。

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護法。外雖似忍,純行魔業。

意思是說:

如果菩薩不懲罰惡人,令惡人敗壞正法,這時菩薩也成了惡魔。

為什麼呢?為了世俗忍辱而不能維護正法,看上去是忍辱,但實際是行魔業!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為一商人,名善御,為救五百珠寶商人的生命和財產,殺死一個強盜。

當時如果善御不管,立時就有五百人喪生失財,同時強盜也造下了謀財害命的重大惡業。

如果告訴商人們,仗著人數多,商人們定將強盜殺死。那強盜也終有一死,商人也造了殺業。

最後,善御選擇了自己殺死強盜,救下了500個商人。

他寧願自己犯殺業,承受墮地獄的果報,但這救眾生之心非但沒有使他墮地獄,反而在來世成佛。

不殺生,是慈悲;殺生,也是慈悲。這是殺生,但這更是慈悲。

一時惻隱,包庇惡人,看似小善,實則大惡;懲處罪犯,看似冷酷,實則大善。

對於恐怖分子,普京說:

「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而我們的責任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正義得以伸張,惡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慈悲。

面對一個飢餓的人,有人給他一條魚,有人給他一根魚竿,教會他釣魚。

前者看似善良,卻只能解決他一餐之飢;後者看似無情,卻能保他從此一生免於飢餓之苦。

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看似嚴酷無情,其實有著仁者之心,它的存在,保護了善良的人,降低和約束了惡徒的惡行,並維護了人性天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這才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都是在度化眾生嗎?
    我們到寺院禮佛,會發現大殿裡的菩薩聖像都是以慈悲溫和之相示眾,而四大金剛的聖像卻是面目兇暴,讓人敬而遠之。我們都知道佛教素以慈悲為懷度化眾生,那金剛怒目該如何解釋嗎?是慈悲嗎?金剛怒目而視是要震懾誰呢?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金剛怒目、菩薩低眉背後的深意。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在很早的時候,偶然從一部書上看到一句話: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當時對這句話不甚了了,但是覺得有點意思,所以便記憶了一下,沒想到在多年之後,腦海中突然間便蹦出了這句話,更是覺得有點意味,所以今天特意與大家分享這句話中的智慧,希望對佛法修行者有所益處。
  •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小沙彌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意思是金剛圓睜雙目,才能夠降伏四魔;菩薩低眉善目,在六道中大發慈悲。薛道衡聽了這句話,感到很驚訝,一個小沙彌都有如此敏捷的才思,更何況大法師呢,於是不敢再隨意問難。
  • 寺院裡為何金剛怒目,而菩薩卻總低眉?
    於大殿虔心參拜之際,見金剛多現怒目圓睜之威嚴忿怒相,而菩薩則多現溫婉低眉之慈悲寂靜相,心有疑惑。路遇小沙彌,遂問道:「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小沙彌應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薛道衡聽聞,疑惑頓消,心下嘆服。
  •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金剛怒目下定決心不為所惑菩薩低眉埋頭做事狠下功夫任勞任怨的做實事。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要的就是這種金剛怒目之定力,菩薩低眉般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嚼的菜根爛,百事可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事業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千難萬險,種種困難,種種阻攔,而這種精神就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妖魔鬼怪的致勝法寶。
  • 不顯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
    作者:京博國學朗誦:韓丹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輯: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途中,他看見一位小和尚從大殿走了出來,薛道衛便問他:「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啊?」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霧滿攔江說過,慈悲猶如玫瑰,玫瑰最大的特點並非美麗,而是帶刺。
  • 慈悲是一柄降伏魔障的利劍!
    慈悲是一柄降伏魔障的利劍,慈悲是諸佛菩薩力量與智慧的源泉!慈悲可以化解萬世的仇怨,而仇怨是萬千苦痛產生的根源!感恩魔障化現的種種境界,佛魔無二一體同觀! 修行最重誠摯的懺悔,懺悔乃為慈悲的轉換。縱有千刀刺向我心,慈悲回向魔障亦散! 金剛不壞乃為慈悲,慈悲大智心無障難。
  • 菜根譚:李敖「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兢業心,瀟灑味
    「以玩世來救世,用罵世來醒世;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這是臺灣的李敖大師的處世原則,也是他的人生領悟。李敖出生於1935年,1949年隨父母遷居至臺灣生活,中學時思想便比較激進,與他的恩師、臺灣地下共產黨員嚴僑(嚴復長孫)素有交集,並結下深厚的情誼。高三時,恩師嚴僑被國民黨逮捕並秘密處決,李敖因師生之誼對師母和三個小孩多有關照,並休學在家自修。
  • 餘生,最好的活法,就這四個字
    正所謂:「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而這兩種佛像截然不同的形態,恰恰代表了兩種處世之道,暗含著人行於世的智慧。「金剛怒目」「金剛怒目」的原意是說:「形容怒目,睜大眼睛,眼珠突出,面目像金剛一樣威猛可畏。出自《太平廣記》。」在這裡,我們不深究其本意,而來探討「金剛怒目」的生活方式。
  • 大衣哥朱之文:你有菩薩心腸,但也需金剛怒目!
    (二)金剛怒目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菩薩與金剛的分別,並不在於位階,而在於心性和手段。《宣律師感天侍傳》有云:答曰: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信業報,以殺害為事。於時住處有數萬家,無重佛法者。
  • 一切天魔、地魔、人魔都易降伏,唯獨這個魔不容易
    「降伏一切諸魔力」:降伏諸魔就是令魔不來惱亂你修道,而且又能變成護法。這個降伏有種種的降伏,有以自己的神通來降伏一切諸魔,也有以自己的道力、德行、定力、慧力、戒力來降伏諸魔的,有這種種的不同。這個諸魔有天上的天魔、地上的地魔、人間的人魔、鬼怪裡頭的鬼魔、魑魅魍魎之中的魑魅魍魎魔。又有境魔,就是境界的魔,又有病魔、自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