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寺院禮佛,會發現大殿裡的菩薩聖像都是以慈悲溫和之相示眾,而四大金剛的聖像卻是面目兇暴,讓人敬而遠之。我們都知道佛教素以慈悲為懷度化眾生,那金剛怒目該如何解釋嗎?是慈悲嗎?金剛怒目而視是要震懾誰呢?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金剛怒目、菩薩低眉背後的深意。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佛經中所說的「金剛」,指的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指那些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經典中記載:金剛何為怒目?菩薩何為低眉?「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金剛怒目,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兇暴,以降伏誅滅惡人;菩薩低眉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我們大多數會認為怒目的金剛是惡人,低眉的菩薩才是慈悲的善人,其實這兩者只是展現出不同的外相。兩者雖形相、作法不同,但都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使用的一種善巧方便法。
金剛怒目是為了震懾邪魔,比如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佛法遠不如佛住世時興盛,魔子魔孫常出來詆毀佛教、破壞佛法,誤導眾生,致使眾生愚痴,不能常隨佛學。所以生大勇猛心,顯現怒目之相,震懾邪魔外道。而菩薩低眉,因見無始劫以來,眾生輪迴六道,遂生起大慈悲心,以慈眉善目之相感染眾生、度化眾生拔離苦海。
除了金剛杵,還有韋陀菩薩的寶杵鎮魔軍、伽藍菩薩的寶刀等都是為了護持正法、摧毀邪魔。佛教僧眾上早課,念誦集裡最後會唱誦《韋陀贊》:韋陀天降,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三稱)。
因為每個人根機有異、資質不一,所以有時候需要以不同的形相出現在我們身邊。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都是用來開發我們的覺性,都是來成就我們、來度我們的。就像我們常常覺得身邊有許多「小人」,其實他們也是菩薩,看似來障礙我們,實則是修行路上來成就我們的助緣。
就像許多人一直在爭論觀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一樣,沒有必要。佛門裡常說,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去著相,你執著什麼,就會受困於什麼,內心就會生起煩惱。觀音菩薩隨緣示現,本身沒有什麼男女性別之分。
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有疾苦,求觀音菩薩,眾生需要觀音菩薩以什麼身份示現,觀音菩薩就隨緣示現出相應的形相來救度眾生。《金剛經》裡講:要無我相、無眾生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大家不要有執著分別,才有益於修行。
每一個困難和障礙,除了苦難和考驗,事實上都隱藏著一種祝福,是阻力,也是助力,如同汙泥生蓮、繭破成蝶。 所以,小編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路上隨順因緣,把一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境緣都當成自己修行的助力,護持正法,廣結善緣,利樂有情,祈願大眾勤精進,早日明心見性,成就無上菩提。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