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都是在度化眾生嗎?

2021-01-10 明月天心

我們到寺院禮佛,會發現大殿裡的菩薩聖像都是以慈悲溫和之相示眾,而四大金剛的聖像卻是面目兇暴,讓人敬而遠之。我們都知道佛教素以慈悲為懷度化眾生,那金剛怒目該如何解釋嗎?是慈悲嗎?金剛怒目而視是要震懾誰呢?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金剛怒目、菩薩低眉背後的深意。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佛經中所說的「金剛」,指的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指那些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經典中記載:金剛何為怒目?菩薩何為低眉?「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金剛怒目,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兇暴,以降伏誅滅惡人;菩薩低眉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我們大多數會認為怒目的金剛是惡人,低眉的菩薩才是慈悲的善人,其實這兩者只是展現出不同的外相。兩者雖形相、作法不同,但都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使用的一種善巧方便法。

金剛怒目是為了震懾邪魔,比如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佛法遠不如佛住世時興盛,魔子魔孫常出來詆毀佛教、破壞佛法,誤導眾生,致使眾生愚痴,不能常隨佛學。所以生大勇猛心,顯現怒目之相,震懾邪魔外道。而菩薩低眉,因見無始劫以來,眾生輪迴六道,遂生起大慈悲心,以慈眉善目之相感染眾生、度化眾生拔離苦海。

除了金剛杵,還有韋陀菩薩的寶杵鎮魔軍、伽藍菩薩的寶刀等都是為了護持正法、摧毀邪魔。佛教僧眾上早課,念誦集裡最後會唱誦《韋陀贊》:韋陀天降,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三稱)。

因為每個人根機有異、資質不一,所以有時候需要以不同的形相出現在我們身邊。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都是用來開發我們的覺性,都是來成就我們、來度我們的。就像我們常常覺得身邊有許多「小人」,其實他們也是菩薩,看似來障礙我們,實則是修行路上來成就我們的助緣。

就像許多人一直在爭論觀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一樣,沒有必要。佛門裡常說,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去著相,你執著什麼,就會受困於什麼,內心就會生起煩惱。觀音菩薩隨緣示現,本身沒有什麼男女性別之分。

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有疾苦,求觀音菩薩,眾生需要觀音菩薩以什麼身份示現,觀音菩薩就隨緣示現出相應的形相來救度眾生。《金剛經》裡講:要無我相、無眾生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大家不要有執著分別,才有益於修行。

每一個困難和障礙,除了苦難和考驗,事實上都隱藏著一種祝福,是阻力,也是助力,如同汙泥生蓮、繭破成蝶。 所以,小編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路上隨順因緣,把一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境緣都當成自己修行的助力,護持正法,廣結善緣,利樂有情,祈願大眾勤精進,早日明心見性,成就無上菩提。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金剛怒目下定決心不為所惑菩薩低眉埋頭做事狠下功夫任勞任怨的做實事。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要的就是這種金剛怒目之定力,菩薩低眉般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嚼的菜根爛,百事可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事業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千難萬險,種種困難,種種阻攔,而這種精神就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妖魔鬼怪的致勝法寶。
  • 金剛怒目,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六道.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一個學生問孔子,如果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
  • 佛法:金剛怒目,菩薩垂眉,都是為了度脫眾生
    在很早的時候,偶然從一部書上看到一句話: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當時對這句話不甚了了,但是覺得有點意思,所以便記憶了一下,沒想到在多年之後,腦海中突然間便蹦出了這句話,更是覺得有點意味,所以今天特意與大家分享這句話中的智慧,希望對佛法修行者有所益處。
  •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看人、看事,都不能從表面下判斷。
  • 寺院裡為何金剛怒目,而菩薩卻總低眉?
    小沙彌應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薛道衡聽聞,疑惑頓消,心下嘆服。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的方便作法。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
  • 菜根譚:李敖「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兢業心,瀟灑味
    「以玩世來救世,用罵世來醒世;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這是臺灣的李敖大師的處世原則,也是他的人生領悟。李敖出生於1935年,1949年隨父母遷居至臺灣生活,中學時思想便比較激進,與他的恩師、臺灣地下共產黨員嚴僑(嚴復長孫)素有交集,並結下深厚的情誼。高三時,恩師嚴僑被國民黨逮捕並秘密處決,李敖因師生之誼對師母和三個小孩多有關照,並休學在家自修。
  • 《寶石之國》眾生皆苦
    保持原狀不行嗎?王子說,想讓大家獲得自由。即使獲得永生,人類的欲望、情緒還保留著,每天重複著一樣的事情,永遠得不到解脫。動畫裡月人出現便是麻木不仁,莊嚴肅穆,射殺礦石毫不留情。然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佛家終究是慈悲為懷,月人回到月球卻喜怒哀樂俱全,一切人類的情緒皆體現在臉上。他們學來佛的莊重肅穆,但終究不是佛。
  • 背後隱藏深意與你我都有關
    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禪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薛道衡仔細觀察寺中的一景一物,好似身處人間淨土。這時正巧一位小沙彌從大殿向庭院走來,薛道衡突然動念頭想考考這位小沙彌,於是趨前問他:「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
  • 為什麼菩薩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菩薩心腸,金剛手段。為什麼我佛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呢?那不是與慈悲眾生背道而馳嗎?佛作怒目金剛相,實質上仍然是慈悲。因慈而悲,因愛而痛,因痛而怒。因為慈愛,所以心念眾生,為眾生疾苦而悲而痛,因此也就對產生疾苦的外魔而怒,因此做金剛怒目相。即使做金剛怒目相,對外魔也還是存有一份慈悲心。
  • 「教化」眾生是徒勞的,眾生真正需要的是「度化」
    曾經以為,教化眾生=度化眾生,難道不是嗎?當這一事實發生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會覺得是自己有問題,而是覺得被教化的那個人:劣根、根機太差、業障太多、時機不到、緣份不夠、福份太薄.卻少有人回過頭來問一句:教化眾生=度化眾生嗎?或者更簡單一點:我憑什麼教化他(她)?這便是《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裡唐僧不斷反問自己的話。
  • 鄧飛:做新聞金剛怒目,做公益菩薩低眉∣公益先鋒
    南方都市報 2015-01-04 記者 韓福東鄧飛一開始,他是著名的揭黑記者。後來,他是為公益而不眠不休的工作狂。俠肝義膽,情牽弱小,無論堅硬的曝光還是柔軟的施愛,都是他對人性致敬的方式。他似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加上身邊一群"死黨"的通力合作,冷清的公益界熱鬧了許多。  2011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之前鄧飛是熱衷於"揭黑的調查記者";這之後,他變成信奉"愛的力量"而身段柔軟的社會建設者。古道熱腸依舊,大家也都習慣了叫他"飛哥"。飛哥說,愛是他的成人禮。
  • 大衣哥朱之文:你有菩薩心腸,但也需金剛怒目!
    換個時空,假如只有醉漢一人、且是大白天,即便是他喝了酒他還會這麼做嗎?顯然不會。(二)金剛怒目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菩薩與金剛的分別,並不在於位階,而在於心性和手段。《宣律師感天侍傳》有云:答曰: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信業報,以殺害為事。於時住處有數萬家,無重佛法者。
  • 佛教:相由心生,命好的人會有這三種面相,你有嗎?
    有這三種面相的人,一定就會是有福的人,你有嗎?一、滿臉微笑的人。我們都說愛笑的人,命運都不會差;一個人無論發生了什麼,都能夠始終微笑面對,就是心中充滿正量,人生再多的苦難,都會化作煙雲,收穫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