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鄧飛,1978年生,湖南沅江人。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畢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3屆EMBA學員,現任《鳳凰周刊》編委、記者部主任。從業十年寫下一百多篇調查報告,為中國知名調查記者。2011年轉投公益,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工具,先後發起微博打拐、免費午餐等多個公益項目,並創建"E農計劃"社會型企業,在鄉村兒童、鄉村環保和鄉村經濟三個板塊致力於幫助中國鄉村兒童獲取基本公平和保障。在其倡導和實踐下,"透明公益"、"人人公益"等理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轉型,自下而上助力社會成長。
南方都市報 2015-01-04 記者 韓福東
鄧飛
一開始,他是著名的揭黑記者。後來,他是為公益而不眠不休的工作狂。俠肝義膽,情牽弱小,無論堅硬的曝光還是柔軟的施愛,都是他對人性致敬的方式。
南都淵源
2004年和前南都記者譚人瑋等創建調查記者組織"小刀",聚集全國調查記者力量。2011年免費午餐項目獲南都報系多種支持。2012年,時任南都副總編輯陳朝華成為其發起的鄉村兒童項目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的核心發起人,並力推該項目。南都多次在"責任中國"公益盛典對其進行褒獎。
在中國新聞史上,南都的地位無可替代。——鄧飛寄語南都
2015年的第一天,鄧飛在湖南新化縣紫鵲界度過。紫鵲界是他的E農計劃的試驗點之一。
晴空、暖陽、牛羊、雞鴨、大白菜和紅菜薹,還有一位大嬸晾在簸箕裡的紅薯幹。鄧飛把這些圖片放置在微信朋友圈裡,吆喝著"讓一部分中國人先慢下來"、"盡享生活之美"。
轉型後的3年多來,鄧飛一直在公益領域開疆拓土。從微博打拐、免費午餐、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暖流計劃、女童保護、讓候鳥飛、中國水安全計劃等,一直到現在的E農計劃。他似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加上身邊一群"死黨"的通力合作,冷清的公益界熱鬧了許多。
2011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之前鄧飛是熱衷於"揭黑的調查記者";這之後,他變成信奉"愛的力量"而身段柔軟的社會建設者。古道熱腸依舊,大家也都習慣了叫他"飛哥"。飛哥說,愛是他的成人禮。
大V
躋身公益圈之前,鄧飛一直是媒體從業者。十餘年間,他寫了160餘篇調查報導,內容涉及槍枝販賣、法院爆炸案等敏感題材,在業內頗受好評。他的家鄉湖南,一些官員則將他和另外三名湘籍記者並稱為"四害"———因為四人皆熱衷於揭露湖南"醜聞"。
2009年,鄧飛受邀成為新浪微博內測版用戶,並開始頻繁在其上發聲。這個在當時並不起眼的舉動,奠定了鄧飛日後轉型的基礎。開通新浪微博的鄧飛,很快成為粉絲眾多的大V。
2010年9月的一次實踐,讓鄧飛更加看清微博平臺所積聚的巨大能量———其對社會的深度介入程度,遠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通過微博直播江西宜黃官員機場截訪案,在他看來是水到渠成,而這一事件亦成為載入中國微博史的著名公共事件。
這之後,鄧飛利用個人微博的影響力,幫助一個叫彭高峰的網友找到了其被拐的兒子。這也像是一次預演,讓鄧飛看到了通過自媒體行公益事的可能空間。後來,微博打拐所匯集的爆棚人氣,也讓他認定"孩子"是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
2011年2月,鄧飛獲得"天涯社區2010年度記者"稱謂,並以此為自己的記者生涯畫下一個句點。在頒獎現場,一次不經意的談話又促使他關注貧困山區學童的營養問題。
"免費午餐"項目給鄧飛帶來榮耀無數,也促使政府累計投入400億元資金用於改善鄉村學校午餐。這一官民相互激勵的行動,真實改善了落後山區學童的飲食處境。
飛將軍
轉型後的鄧飛,個人聲譽在2011年底達到巔峰。
他記得當年12月11日晚,在廣州,南方都市報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和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的"責任中國"2011公益盛典頒獎禮上,他榮獲公益人物獎和中國公益媒體聯合推薦獎兩個獎項。頒獎詞是:"做新聞金剛怒目,做公益菩薩低眉,俠肝義膽,鳳凰涅槃,民間樂見飛將軍;送天下『免費午餐』,聚賢德公民社會,情牽弱小,志在行動,功在聯合"。
"這段評語令我動容,儘管還有很多不足,但我確實是這樣想的———右手媒體,左手公益,左右互搏,但都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鄧飛說。
鄧飛一直在強調做調查記者帶給他的益處:對社會現實的洞察能力,對複雜事件因果脈絡的思考力,還有廣交朋友積累各界人脈的社交能力。
1997年,鄧飛考入湖南大學人文社科院新聞專業。在湖南農村長大的他,彼時長著一臉絡腮鬍子,顯得比同齡人更為早熟。他大二在湖南《今日女報》實習,很快便操刀採寫三四千字的大塊頭稿件。畢業後不久,進入傳媒行業的他僅2002年一年即在《南方周末》上連續刊發三篇調查報導,展現了非凡的潛質。
2003年,他告別湖南進京,成為《鳳凰周刊》的調查記者。很快,有義氣的他在業內成為"帶頭大哥",朋友圈中誰有困難他都願意伸手相助,麾下也因此有了眾多兄弟追隨。這些兄弟,後來在他微博直播機場截訪案時貢獻卓著,也助他成就了"免費午餐"功業。
"中國鄉村免費午餐計劃"的發起,也是鄧飛和他的500名記者朋友的聯袂之作。該計劃首個項目在貴州黔西縣,鄧飛的媒體朋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之後,無論是微博轉評,傳統媒體報導,還是現實中合力行動,此前他做記者時所積累的資源都在這一年迅速變現,終將"免費午餐"打造成互聯時代"微公益"典範。
合聚變
在2011年投身公益之後,鄧飛逐漸從傳媒圈淡出。其後,他開始更優遊地遊走於其他領域,他的目光也越過免費午餐,投向更廣闊的領域。
有好多次,鄧飛對朋友說,準備不再擴張新的公益項目,但很快就食言。他有很多的公益創意,每天都在喋喋不休向同道分享;更重要的是,他的確是一個可以不眠不休並以此為樂的工作狂。
轉型做公益的鄧飛,成為記者轉型的一個典型個案。他打造的"微公益"項目,也在引領一個時代。他說看重團體的力量,"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大家繼續分頭並進,守望互助,我要做的是堅守我的角度或者方式———先做增量,融合各界,形成建設性力量,嘗試解決我們自己的社會問題"。
他用"合聚變"來命名自己的公益實踐。他自認正身處一場偉大的"微公益"變革中,接下來他將繼續提供條件把普通人聚合在一起。
"發現、激活和科學發掘每一個人的內心力量,我們就獲得一個澎湃的能量場。"這句話似乎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鄧飛強調的是公益的可操作性。他深知,改變中國的永遠都是行動的力量。
從揭黑到致力於慈善,很多人看到了其間的不同,但鄧飛卻覺得"吾道一以貫之"。只不過,在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鄧飛選擇以看似迥異的方式去回應這個社會,它們都正能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