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5月8日因急性哮喘病發在泰國清邁猝逝,鄧麗君一別20年,卻又像片刻未曾遠離,不僅她的歌一直辣麼多人聽辣麼多人唱,她傳奇身世的各種謎團,大家也在不停扒——嚴肅點,我們在正經地「搞文藝」呢。所以,我們只扒最嚴肅的一個謎:
鄧麗君到底是不是女「尖蝶」???
先看一組鄧麗君的軍裝照——
你覺得她像「尖蝶」嗎?
這麼高端的機密問題,肯定是要動用人脈查的。小編直接奔赴臺北找到了鄧麗君的三哥鄧長富先生,也就是鄧家的對外發言人。對,要直接問,明白地問!
「這怎麼可能是嘛!如果鄧小姐是身負特殊使命的「尖蝶」,她去世後就應該進五指山(恩恩,相當於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啦,你懂的),而不是金寶山的私人墓園。」在臺北光復南路的一家咖啡館,鄧三哥明確否認「尖蝶」傳聞,並給出反證。
那,「尖蝶」的傳言從何而來?
小編姑媽是資深「君」迷,腦洞大開給出這麼一條線索:因為鄧麗君的歌聲最先是通過「敵臺」傳入大陸的。她的聲音就跟革命電影裡國民黨女特務的腔調一!模!一!樣!所以嘛,聯想嘛。
(90後,蛋蛋後請跟小編姐姐一起來補習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早中期,姑媽們這邊還在天天「階級鬥爭」,反美反蘇,海峽對岸也天天高喊「反攻大陸」,硬的不成來軟的,鄧麗君的歌聲就是他們通過電臺廣播發向對岸的「糖衣炮彈」惹!(啊?這麼驚悚,還能不能愉快地聽歌了?)
(那時鄧麗君的歌聲被稱作「靡靡之音」,瞧這身姿,你這個迷人的小妖精~)
恩,姑媽說她沒有誇大其辭哦,著名樂評人李皖先生也是這麼說的:「初『遇』鄧麗君,完全是一種恐怖的感覺。當時臺灣是『敵區』,臺灣的廣播電臺是『敵臺』,偷聽『敵臺』是犯罪行為。即便調臺時偶然碰上,也有一種強烈的犯罪感,那聲音在感覺中一下子變得巨大無比,如同炸雷……」
叫年輕識淺的小編我如何能想像把甜蜜蜜的鄧麗君聽出恐怖片的趕腳是怎樣一種趕腳?你們當時真是好悲摧,小編我不由自主緊緊抱了一下姑媽(母親節來了我要為你點首你最喜歡的《我只在乎你》:「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裡\日子過得怎麼樣\人生是否要珍惜……」)
(小編自行腦補,廣大的無產階級是這麼被鄧大美女「洗腦」的……)
那,鄧麗君又是如何變成你們那一代人的集體閨蜜和大眾情人的?小編我實在好奇。
姑媽說,後來就改革開放了,海外僑胞臺港澳同胞紛紛回來探親,帶回祖國扶貧的行李中除了各種時髦衣服進口糖餅,必不可少的還有鄧麗君的錄音帶。
「海關是不許帶鄧麗君的。有一次,你三叔公帶的鄧麗君被海關查獲了,要沒收。老爺子死死抱住,說,他天天晚上要聽鄧麗君才能入睡,他熱愛祖國回來投資,求海關同志體諒老華僑……然後就帶了進來,然後你堂大伯就轉錄了好多盒,然後我們就每家都有一盒,然後親朋好友喜歡的,又都來轉錄了去……」(啊啊啊,你們怎麼一點尊重版權的意識都沒有啊?)
據說,當年剛剛開始吃飽肚子有點閒錢的家庭添置的第一件電器必是錄音機,因為要聽鄧麗君(她影響了一個產業啊)。
姑媽說,對鄧麗君的歌聲由害怕到喜歡,因為愛美、享受柔情總歸是人的天性。鄧麗君在一個禁錮的時代,打開了一扇展現人間煙火真善美的窗。你知道中國有著名的「兩鄧",「老鄧」改變的是中國的經濟,「小鄧」改變的是民眾的審美。因為小鄧,人們的審美趣味、情感方式、人生觀統統都被改變啦。
改變最大的肯定是音樂界了。在一片雄糾糾氣昂昂咬牙切齒戰天鬥地的「革命歌曲」中,鄧麗君的歌聲輕輕飄入,簡直是石破天驚。
《學習雷鋒好榜樣》詞作者洪源聽到鄧麗君的第一個感覺是:歌還能這麼寫?歌還能這樣唱?歌還可以這樣聽?所有欣賞感受宣布打破了。
被稱為「小鄧麗君」的歌星程琳回憶:「我初次聽她歌時嚇了一大跳,因為一直以來我以為非要李谷一這種高音才能唱歌,原來這種好溫柔的聲音,只要把靈感靈性唱出來也能打動人。」
(「小鄧麗君」程琳的成名曲《小螺號》……>_<)
連先鋒音樂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葉小綱也拿鄧麗君當教學範本,他說,鄧麗君的藝術感染力來自其發自肺腑的演唱方式,這「對中國音樂教學、中國音樂創作有很大影響」,比如咬字,「群眾歌曲、戰鬥歌曲咬字比較快、噴口,要有戰鬥力,要比較飽滿。當時我認為她的歌曲為什麼那樣親切?可能與她的咬字方式很重要。她的咬字有的時候比較靠前,有的時候比較靠中間,完全是根據內容的需要。這個恰恰是我們那個年代所缺乏的。到現在為止,我在排練的時候,我就在想鄧麗君的咬字方式。」
即便是離鄧麗君柔美風格最遠的搖滾,如唐朝、黑豹、鄭鈞等一批內地搖滾樂隊和藝人,都曾坦承鄧麗君對他們的影響。鄧麗君去世時,音樂人曾以一張專輯《告別的搖滾》向她致敬。
(A tribute to Teresa Teng, Teresa Teng就是鄧麗君)
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小編我說,樂壇無麗君,我不會唱歌。
歌迷們隨便唱小鄧的歌沒關係啦,但是商演啊營業啊要用到鄧麗君的元素請記得向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取得授權並付費哦。鄧家三哥長富先生說,屢被侵權是家屬心頭的一個痛!「你如果對鄧小姐是喜愛和敬意,應該尊重她,也尊重我們家屬,沒有經過授權是不可以用的。」他們會委託律師告你!索得的民事賠償一半付律師費,一半在當地做公益。
順便插一下公益廣告(小編也是做公益沒收錢的哦):鄧三哥說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從不募捐,就用鄧小姐的版稅和授權產品的收入做基金,延續鄧小姐生前的公益事業。所以,請大家都不要侵權啦,該交的費用一定交,最後都會用到公益上。
我們看到的鄧麗君都是她光彩照人的一面。其實,鄧三哥見了小編蠻多槽點的啦。他說,鄧麗君一生有三大遺憾,因為14歲就開始職業歌手生涯,沒能完成學業,只有小學畢業證是一大遺憾;第二個遺憾則是「從沒在大陸開過一場演唱會」;而第三個遺憾最讓人唏噓,她以情歌聞名天下,感情之路卻波折不斷,直至過世時也未能如願披上婚紗。(有人說,就是因為鄧麗君沒結婚,所以更加有尖蝶的嫌疑,這……)——啊!世界上果然沒有完美的人參。
1954年,滿周歲的鄧麗君
然後,小編又跑到了鄧麗君曾經就讀的新北市蘆洲小學,曾經教過鄧麗君的退休美術老師廖漢權老人還記得這個好脾氣菇涼被捉弄的往事:有一次坐後排的男生頑皮,將她的長辮子綁在椅子上,鄧麗君起身後頭髮扯起椅子,好痛的哦,同學們卻哄堂大笑。(看到這裡,曾經被男生這麼捉弄過的妹紙及妹紙的哥哥弟弟耙耙麻麻阿公阿婆們都請默默轉,女神的委屈和我們同款耶)
三哥說,外表溫婉如玉的鄧麗君自小性格倔強,「碰到困難了,她會據理力爭,她也有毅力去解決這個困難,其實在她整個歌唱過程並不是很順。」上初中時鄧麗君因為喜歡唱歌,經常去參加一些商演活動,學校知道後便要求她停止唱歌,「因為在那個比較保守的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唱歌是個不好的職業。」面對校方的強硬要求,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倔強的鄧麗君毅然選擇休學,「我自己要爭一個出人頭地,不要被人家看不起。」
(要做女神,先做好女漢子,是這樣嗎?)
三哥說,鄧麗君最艱難的還是1974年到日本發展初期。在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已經很紅的鄧麗君放下已有的舞臺,去日本做「新人」,初到貴地某一天,接通知一大早化好妝去電視臺等候,一整天沒人理,一直等到晚上,只等來十幾秒的鏡頭。
不過,只是到了年底,鄧麗君就憑第二張日語專輯《空港》拿下1974年「最佳新人賞」、「新宿音樂祭銅賞」、「銀座音樂祭熱演賞」,總銷量達七十五萬張。後來更在日本獲得「亞洲藝能女王」的盛譽。
(為了到日本發展事業,鄧麗君也搞過這種洗剪吹的造型……)
1976年4月中,已經紅遍東南亞的鄧麗君在印尼登臺
小編怎麼可以不跟三哥打探鄧麗君一年之內女漢子變女神的秘笈?
於是,三哥慷慨公布:「第一她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專注;第二她有毅力,第三個我覺得她的學習能力很強。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嘛,不服輸。對自我的要求很高,很嚴。你只要立下目標,不要走歪路,堅持下去,都可以成功。」
啊?就這麼簡單?小編我必須默默自省,沒有成為女神,是因為我女漢子得不夠嗎?(在此請忽略天賦才情容貌……的差異)
接受現實吧,這樣的女神五百年才出一個的好嗎?讓我們一起默默地傾聽、仰視、致敬!
鄧麗君,如果沒有你——
來源:搞文藝(微信公眾號:art-up)
編輯:林奕兆
長按指紋掃描求關注
深圳特區報
深圳最權威媒體資訊平臺
想看當天報紙關注後菜單裡找
想投稿有話說直接私信回復
早已不穿中山裝,歡迎勾搭
勾搭電話:0755-8351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