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研究團隊揭示南極中層魚類關鍵種南極電燈魚耳石種群標記特性

2020-12-27 澎湃新聞

朱國平研究團隊揭示南極中層魚類關鍵種南極電燈魚耳石種群標記特性

2020-10-15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朱國平研究團隊與美國歐道明大學量化漁業生態學中心(Centerfor Quantitative Fisheries Ecology, Old Dominion University)Julian R. Ashford副教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與極地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asmania)Sophie Bestley博士和Andrea Walters博士等合作,在國際海洋學頂級期刊——湖泊與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Otolith chemistry of Electrona antarctica suggests a potential population marker distinguishing the southern Kerguelen Plateau from the eastward-flowing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是朱國平研究團隊繼2018年在國際海洋環境科學領域主流期刊——海洋環境研究(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之後再次利用耳石微化學技術揭示南極中層魚類關鍵種——南極電燈魚(Electrona antarctica)的種群標記特性,進一步夯實了耳石微化學技術在南極魚類種群結構劃分以及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的應用基礎,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技術與操作標準。

朱國平教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研究

與其他大洋相比,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條件限制,棲息在南大洋的魚類種類和數量十分有限,且這些魚類主要以低多樣性和高特有性為特徵。考慮到這些魚種具有較高的生態作用和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南極魚類受到了廣大科研人員的諸多關注,這其中就包括全球海洋中層魚類中資源量較高的魚種——燈籠魚科魚類。

2019年5月9日,上海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南極電燈魚為棲息於南極的燈籠魚科中數量最多、資源量最為豐富且分布最廣的魚種,並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該魚種因其體表大量的發光器而得名。該魚種仔魚分布於斯科舍海、東南極拉扎列夫海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的高緯度海區,而成魚則主要分布於西南極斯科舍海南奧克尼群島及南設得蘭群島等周邊海域以及斯科舍海南側海域,東南極凱爾蓋朗海臺周邊水域也有大量分布;仔魚及成魚重疊分布於南喬治亞島及布韋島交匯處(圖1)。從管控南大洋生態系統結構的主要流系——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角度來看,南極電燈魚種群分布區域北至亞熱帶鋒(SubTropical Front, STF),南至南極繞極流南鋒(Southern ACC Front,SACCF)和南極繞極流南界(Southern Boundary,SB)以南水域,種群結構與南極繞極流鋒面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南極電燈魚在南大洋生態系統中有著極為重要的生態作用,尤其在南大洋生態系統關鍵物種——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資源量分布較少的海區或資源量處於較低水平的年份,南極電燈魚在生態功能上可替代南極磷蝦的關鍵作用,為南極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如海豹、企鵝、鯨魚以及飛鳥等提供能量來源。但相對於南極磷蝦而言,南極電燈魚因其商業價值較低等原因而受到較少的關注,這進一步導致關於該魚種的種群動力學、生活史過程以及資源量等方面的研究極為有限。

上圖為南極電燈魚出現位置圖;下圖為南極電燈魚資源分布概率圖

魚類耳石是一種角霰石結晶,主要由碳酸鈣與有機質組成,其中碳酸鈣佔耳石總質量的90% 以上,有機質則佔1%~9%等,另外耳石中還包含不到1%的微量元素。魚類耳石中微量元素的組成和含量與周圍環境水體中的元素密切相關,但水環境中的元素沉積在耳石中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水體中的元素由魚類的鰓或消化道先吸收並進入血液,之後通過血液細胞轉運,使水體中的元素被血液攜帶進入內耳淋巴液,最後通過結晶作用使其沉積在耳石中。耳石中的微量元素沉積後就會穩定存在,沉積於耳石中的元素可以完整地記錄魚類出生至被捕獲時所經歷的環境變化(如溫度、鹽度以及化學元素組成等)。基於此,將耳石微量元素分析與水環境特徵相結合,研究人員就可以賦予耳石元素的指紋圖譜以時間序列信息,用以還原魚類原有的棲息環境,以此研究魚類的早期生活史、洄遊環境史,判別魚類種群結構,指徵環境汙染及生理指標等。

南極電燈魚耳石截面(a)以及全耳石(b)

為了探究魚類耳石微化學技術在南極魚類,尤其是南極電燈魚種群結構上的適用性和應用前景,朱國平教授研究團隊首先利用耳石對南極電燈魚的年齡進行了判定。不同於其他海域的魚類,南極魚類耳石因水溫較低、夏季較短以及光照時間較短等因素影響而使得輪紋的沉澱規律不明顯。此外,魚類耳石樣本的獲取也是開展相關研究的重要障礙。為此,研究團隊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利用廣泛接受的耳石信息分析手段,挑戰了國際上普遍認為「南極電燈魚僅能存活3年」的結論,研究認為南極電燈魚甚至可以存活到8年以上,相關工作已在海洋學領域著名期刊——深海研究II:海洋學專題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上在線發表。為了進一步夯實相關結論,目前研究團隊繼續與來自波蘭、澳大利亞、美國以及南非等國的科研人員開展深入合作研究。

耳石微化學指標對南極凱爾蓋朗海臺

不同海區南極電燈魚種群的指示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對東南極凱爾蓋朗海臺周邊水域南極電燈魚耳石微化學開展研究。在結合物理海洋學、生物海洋學以及魚類生物學與生態學等學科知識,研究團隊分析了南極繞極流主要鋒面——南極繞極流南鋒、南極繞極流南界、南極陸坡鋒以及凱爾蓋朗海臺本地的小鹿海槽流對南極電燈魚種群的隔離作用,並進一步探究繞極深層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對南極電燈魚生活史過程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結合南極電燈魚耳石微化學與採樣區域的海洋學環境數據,可以確定不同屬性水體的南極電燈魚耳石微化學特徵,耳石微化學特徵信息可作為南極電燈魚種群結構劃分的標記。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南極陸坡鋒有效地將南極繞極流流域與南極陸坡區域的南極電燈魚種群隔離開來,而南極繞極流流域與凱爾蓋朗海臺上的南極電燈魚種群結構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並由此推斷凱爾蓋朗海臺存在南極電燈魚自我維持的產卵場和產卵群體。耳石中鎂鈣元素比值(MgCa-1)為南極電燈魚種群劃分提供了良好的化學標記。研究團隊認為,在南極繞極流管控南大洋生態系統的背景下,魚類耳石微化學技術有助於解析南大洋魚類種群結構的異質性以及環極連通性,並進一步在闡析南極海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上發揮作用,有效拓寬了生物海洋學的研究範疇。評審專家對該研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該研究為影響凱爾蓋朗海臺南側水域南極電燈魚種群結構和連通性的生物-物理參數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探索,為當地海洋學提供了極好的背景知識,也為所設定的假設提供了先進的生物-物理驗證」。

朱國平教授參加南極科學考察

該研究團隊碩士研究生段咪為論文第一作者,朱國平教授為通訊作者,美國歐道明大學量化漁業生態學中心(Centerfor Quantitative Fisheries Ecology, Old Dominion University)Julian R. Ashford副教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與極地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asmania)Sophie Bestley博士和Andrea Walters博士、研究團隊成員碩士研究生尉曉英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1776185)、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C1406801)、中國科協中澳青年科學家交流項目(2020ZZGJB060926)、澳大利亞南極科學計劃項目(AAS4344)、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南極門戶夥伴關係特別研究動議(SR140300001)以及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發現早期職業生涯研究員獎計劃項目(DE180100828)等的資助。

本研究論文網址:

http://dx.doi.org/10.1002/lno.11612

更多精彩

海大「神仙班級」!

@萌新,快來籤收最全Q&A手冊

海大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海大通訊社

供稿丨海洋科學學院

編輯丨葉曉琳

責任編輯丨顧葉

策劃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 海納網絡文化研究室 海大官微

原標題:《朱國平研究團隊揭示南極中層魚類關鍵種南極電燈魚耳石種群標記特性》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這裡到處生機勃勃——南極太空人海動物世界探秘
    本次科考中,魚類研究專家葉振江、張潔對太空人海1000米以淺的中水層魚類進行了調查。  在12個站位開展的魚類拖網取樣中,11個獲得了有效樣品,共286尾魚。所獲樣品中,以考氏背鱗魚(90尾)、南極電燈魚(65尾)和南極南氏魚(29尾)較多。  「經初步鑑定,286尾魚類樣品中,215尾可以確定到種或屬級以上,分別隸屬6目6科8屬8種。」
  • 「光滑手魚」是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近日宣布,一種眼睛鼓鼓的、靠鰭行走的不尋常魚類已經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稱,「光滑手魚」(sympterichthys unipennis)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第一種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搞植物研究多去植被茂盛的熱帶科考,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又是為了什麼?不久前,「雪龍號」抵滬,一箱箱隨船返回的樣品,揭示了這個冰天雪地裡的故事。   「遲來」的科考   這是一次「遲來」的科考。
  • 探秘|南極磷蝦不是蝦?南極磷蝦麵面觀
    他們認為:名字裡有個「蝦」字,就認為南極磷蝦是蝦的說法,顯示是不科學的。鯨魚就不是魚,海馬也不是馬,同理,南極磷蝦也不一定是蝦。另外,雖然南極磷蝦從外形上看很像蝦,但其實,它們和真正的蝦還是有區別的,因此,南極磷蝦不是蝦。
  • 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10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2020年9月23日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揭示,如果全球變暖不加以遏制的話,南極洲很快會走上一條「不歸路」,該大陸上覆蓋了3000多萬年的冰雪將蕩然無存。 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擬了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平均氣溫以及對未來南極洲樣貌的決定性影響。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這篇文章首次揭示了臭氧洞存在的事實,是大氣科學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1、 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 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南極冰下都有啥?那裡的百合都會跳舞!
    但近幾十年來,隨著極地海域考察範圍的逐漸擴大,尤其在南極海洋深處的研究增多,許多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過往的傳統觀念正在被科學新知所修正。有關南極海洋保護的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完善。 我曾17次赴南、北極參加考察探險活動,其中8次隨「極星」號等國外考察船赴極地,在南極地區,我曾領略過「冰下草原」的奇幻景色,也曾見過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
  • 解密南極「末日冰川」融化之謎
    2002年位於南極半島的拉森冰架崩塌,2008年位於南極半島西南側的威爾金斯冰架中約570平方千米的冰體也發生了崩塌,由此可見,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南極地區環境惡劣,致使長期以來關於南極洲的地質學研究幾乎空白,隨著近十年期間透地雷達、衛星影像等遙觀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洲冰下的結構才逐漸被人們揭示出來。
  • 「雙雪龍」南極首秀的高光時刻
    新華社發「雙雪龍」探南極(藝術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網站完成科考任務後調整航線直接回國,靠岸14天前就每天兩次測量記錄體溫,聽隨船醫生深入詳解疫情防控知識,入境先進行排查和核酸檢測,停泊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沒有鮮花氣球和迎接的家人,科考總結和匯報以視頻形式遠程進行……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疫情抵達南極,企鵝有感染風險嗎?
    隨著南極發現新冠,人們對疫情的關注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南極可能永久備份新冠,這就像達摩克裡斯之劍一樣懸在了全人類的頭上。於是有專家認為應對附近企鵝做核酸檢測,但個人認為,做是可以做,只是操作難度和成本有點高啊。
  • 柳玉平:在濟南「挖掘」南極寶藏
    有著敏感商業嗅覺的柳玉平意識到,對於北半球來說當時還是相當陌生的南極磷蝦,尚沒有被開發,蘊藏著巨大的空間。查詢資料後她發現,就在山東,有一個早已經對南極磷蝦研究多年的團隊。早在2001年,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的姜國良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在從事南極磷蝦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及應用開發研究。南極磷蝦可以說渾身是寶,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達16.31%,且其蛋白水解產物中胺基酸種類豐富,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包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南極磷蝦體內含有的磷蝦油、蝦青素,甲殼中含有的甲殼素,都極具醫用價值。
  •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南極大陸呈現出怎樣的境況,是否存在極地冰?由於沉積記錄的缺乏,相關的古環境古氣候信息知之甚少。 2017年,德國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Johann Klages團隊利用遙控機器人鑽機,從西南極陸架上(古緯度~82°S)鑽取了一個長約30 m的沉積巖心柱(圖1)。
  • 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南極企鵝不跑到北極呢?
    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企鵝不跑到北極呢?科學界一般認為,一個長赤道讓兩極的喜寒動物永遠無法相見。但令人驚訝的是,最新的海洋生物普查顯示,至少235種海洋生物同時生活在北極和南極海域。
  • 吳有音《南極之戀》亮相《導演的誕生》 揭秘南極冒險
    如果去的不對,南極冰雪融化,景色就不好看了。有音導演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只有在南極取景才能還原那種真實。製片團隊非常尊重導演的選擇,於是在我們做了非常周密的研究、考察和絕對充分的準備之後,決定在南極進行實景拍攝。」製片人曹欣說。如何在南極拍攝,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對吳有音這樣的電影新銳導演。
  • 行業丨南極凱旋的測繪人
    圖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公眾號@雪龍探極)那麼,在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中,都有哪些測繪人的身影呢?我們這就來看一下吧。同濟測繪團隊助力規劃「冰上之路」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喬剛副教授、郝彤教授參加了此次南極考察。
  • 《南極料理人》南極炭燒
    用於炭烤的食材如下:魚:遠東多線魚、鯡魚、香魚、青花魚、穿成串的鹹沙丁魚、柳葉魚、扇貝、鰤魚鰓骨、鮭魚、烏賊、竹莢魚、五棘帆魚、牡丹蝦、日本囊對蝦、大龍蝦等等;肉:烤雞、雞翅、豬裡脊、帶骨小臘腸、雞腿、牛舌、牛肉塊;我們把這些食材整齊地擺放在餐盤裡,本山隊員還為我們準備了一些下酒菜,有冷豆腐、毛豆、醃鹹品、醃菜和飯糰等。烤爐由佐藤隊員親手製作,將一個一鬥罐切成兩半後再以鐵管焊接而成。
  • 認識南極海鳥:飛翔的南極精靈們
    摘要: 南極海鳥多達50餘種,但在茫茫海面上,由於許多海鳥數量少、體積小、飛行速度高,有幸得見其中幾類已十分難得。 有資料顯示,南極點上曾有賊鷗出現的記錄,可以說是地球上在最南緯度可發現的鳥類了。
  • 南極曾有熱帶雨林!科學家發現9000萬年前植物化石,種類達65種!
    當我們想到南極時,我們會想到一個冰封的大陸,是一個被冰雪覆蓋的世界。不過有研究表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南極曾經也是溫暖的熱帶雨林,充滿了生命。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大氣中極高的二氧化碳濃度令地球變得十分溫暖,融化極地冰原,並使海平面比今天高出170米(558英尺)。此外科學家在南極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相當好的花粉、孢子甚至植物根系,且種類高達65種,也發現了首例開花植物存在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