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的時間有多長?

2021-02-19 騰訊新國風

圍繞香也有很多趣事和典故,比如人們常說「一柱香的功夫」,換做今天的時間概念是多久呢?

一炷香=半個時辰=1小時

一炷香的時光(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古人沒有鐘錶,也沒有手機,所以他們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雖然也有日晷、漏壺等工具,但是,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

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除了「一炷香」,還有一盤香、一爐香

一爐香(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人們還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荒」。

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荒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

人們還在香荒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道觀、寺院用作計時器。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

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智慧的結晶。

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此寄語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以表祈求長壽、賀喜慶祝的樸素心願,而這恰恰回歸了用香的本意——祈禱上蒼,降福人間。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一炷香最多燒多長時間
    而燕洵的助手仲羽,則是在第一時間制定計劃準備營救燕洵。她要求所有人在一炷香時間內完成任務。在很多古代題材電視劇或電影中經常會提到一炷香的時間,那麼這裡的一炷香相當於多久呢?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假如光從字面上來看古代一炷香就是燒完一炷香需要的時間,在當時的一炷香可能有些不一樣,都是人工製作而成的。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
  • 你知道古代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時間嗎,究竟是指多長時間
    但在民間,人們在生活中對時間的要求並不需要很精確,便產生了一些模糊的時間計量詞,比如彈指間、一炷香的功夫、一盞茶的時間……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長見識|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是多久?
    經常在古裝片裡看到有人說,一炷香的工夫,那麼,一炷香的工夫到底是多長時間呢?
  • 「一炷香」的時間大約有多長?
    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
  • 一剎那、一瞬間、一彈指、一須臾、一盞茶、一炷香是指多長時間?
    在漢語裡,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都是形容時間的短暫。那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首先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這些詞語實際上它來自古代印度,都是佛教用語,多為音譯。古代印度梵典《僧祇律》(也叫《摩訶僧祇律》)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如果與現代時間(一晝夜為24小時)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彈指為7.2秒、一羅預為144秒、一須臾為48分鐘。
  • 三炷香的含義
    許多信眾到寺廟都喜歡上三炷香,磕三個頭以表示虔誠,然而大多數的信眾並不了解為什麼要在佛前上三炷香
  • 「一炷香時間」是多久
  • 三炷香:陰差陽錯
    他皺著眉頭望著頭頂一攏烏黑,這連陰雨下了有小半個月了。或許是因為天氣,或許是因為季節,總之他生意清淡,香盒中的香還有整整一把。好在昨天他收到內部消息,今天會有溺亡人,所以老曹決定親自去堤邊碰碰運氣。老曹帶著她進了後堂,陣陣紫檀香飄出鏤空木門。她在黃心柏木床上躺好,老曹則坐在角落的藤條椅上。他雙手合握隨意的搭在大腿根兒,閉著眼低聲念到,「焚香燃,遊絲起。」香爐正中立著三炷香,其中一炷香頭冒著點火星兒。他的神思隨著那股紫檀香氣飄回了許微微的過去。
  • 【遊俠導讀】《少俠一炷香》的主題是「愛、勇氣、希望」,為了在...
    PC單機遊戲《少俠一炷香》的最終版就此發布了,真讓咱這作者感慨良多。國內遊戲圈曾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想加入遊戲圈嗎少年?準備好愛、勇氣、希望,跳入這個火坑吧!」——這句話,讓我們這些執著於製作單機遊戲的傢伙實在覺得汗顏啊。
  • 佛前三炷香、三叩首的含義,你知道嗎?
    許多信眾到寺廟都喜歡上三炷香,磕三個頭以表示虔誠,然而大多數的信眾並不了解為什麼要在佛前上三炷香、磕三個頭。
  • 佛教: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別再迷惑了!
    許多善男信女都會有到寺院燒香的習慣,我們如果經常到寺院做供養,會發現寺院裡的請香處總是人滿為患,尤其是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寺院裡會到處瀰漫著香氣,更有許多人執著於燒高香,認為燒的香越高越長越粗就越好,佛菩薩就會看到而使自己的功德更大,寺院裡的香爐裡大大小小、粗細不一的香支塞得滿滿的
  • 男:起碼一炷香的時間~
    NO.1一對情侶,分居兩地,半年沒有愛愛了,趁著放假,男人坐火車來看女友,女友問:「你現在能堅持多長時間?」
  • 燒香為何只燒三炷?世上有三種說法,距今流傳千年
    閒暇時,緩緩點燃一爐香,拿出一本讀物,便能靜謐地享受"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舒適。 在中國傳統中,經常會有"一盞茶","一炷香"的說法。對武俠小說感興趣的讀者也許早已發現,在武林爭霸中免不了的就是比武。 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比武中,這些武林人士是如何規定時間的呢?對了,是一炷香。
  • 三炷香:秘密回憶(下)
    他掃了一眼桌上的香爐,那炷香竟然完好無損,他心裡頓時亂了分寸。那香明明是他親手點燃的,而且他也的確經歷了幻境中的最後一段記憶。那濃濃的霧氣,石砌的小橋,火車穿梭而過的聲音,還有躺在他家的那具女屍,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香怎麼會完好無損呢?「爸爸.」「一諾!」老曹噌的一下從床上坐起,這次他才真的從夢境中醒來。
  • 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三」有何講究?
    無論是各種寺廟的聖壇,還是每家的小佛龕,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早已約定成俗了。但為什麼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是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什麼不可以為人正直接納?家裡有小孩的閱讀者,能夠 觀察小孩在學習數字時的主要表現。針對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孩子,記牢了解一二是非常容易的,但學習培訓三時就有些艱難,進到一個短板環節。它是人的生理學標準決策的,人的記憶容積是伴隨著年齡提高才持續提升的,啟蒙教育階段一次性只有記牢2個控制模塊。綜上得知,古時候插三炷香是合乎大家平時心理狀態和習慣養成的。
  • 大筒木輝夜實力比宇智波強,為何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被封印了?
    ,輪到輝夜登場後,鳴人和佐助花費很短的時間就將其封印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而後大筒木輝夜就不一樣了,她隨隨便便一個招式就能夠將鳴人或者是佐助置於死地,而後鳴人和佐助要想一招秒殺大筒木輝夜就比較困難了,這樣看來的話,大筒木輝夜獲勝的機率非常大。即使鳴人和佐助擁有主角光環,要想擊敗這樣的強敵也會花費很長時間,然而劇情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鳴佐與大筒木輝夜的戰鬥很快就落下了帷幕,比起宇智波斑,鳴佐戰勝大筒木輝夜所花費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
  • 江蘇廣受香客喜歡的寺廟,稱南朝第一寺,還贈送三炷香,就在南京
    江蘇廣受香客喜歡的寺廟,稱南朝第一寺,還贈送三炷香,就在南京今天給大家介紹下南京香火最旺盛的寺廟。那就是雞鳴寺。雞鳴寺的歷史能夠追溯到東吳時期,西晉曾經有在這裡依山建造寺廟,這是最初的道場,東晉以後這裡有開闢為廷尉蜀,南梁時期這裡稱之為真正的寺廟,使得這裡成為有名氣的佛教聖地。南唐時期被賜名為淨居寺,之後再宋朝時期有改名為法寶寺,明朝朱元璋將該寺廟有所擴大,並且改名為雞鳴寺,然後雞鳴寺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 有趣:武俠小說裡的「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是多久?
    武俠小說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很有特點的時間單位:一頓飯、一袋煙、一盞茶、一炷香……等等。比如黃蓉有一次給穆念慈解腳底板的穴道——為什麼是腳底板?因為那是歐陽克點的穴——就用了一盞茶的時間。黃藥師在牛家村,和全真七子狠狠打過一架,大戰天罡北鬥陣,也是「一盞茶時間」。再比如,張無忌給情敵——周芷若的「老公」宋青書治傷,思考治療方案,用了「一頓飯」的時間;後來開始救治,花了「一炷香」時間。然而,這些時間單位到底是多長呢?
  • App今日免費:收集時間 倒計時工具沙漏
    古代計時一般都來一炷香,現在大家都用手機,其實有一種更實用的倒計時方式就是沙漏,看起來既文藝又直觀。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款沙漏工具「Best Sand Timer」,界面設計有著濃濃的科幻風,時間變成了一個個小方塊從杯子中漏走。
  • 《杯茶炷香奠芳魂》許惠珊
    它源於宋元南戲,用潮州方言演唱,潮劇唱腔有曲牌聯套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以輕柔抒情見長。傳統劇目分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文明戲和新編歷史劇兩大類,有劇目兩千多個。傳統劇目在潮劇中佔據重要地位,有《荔鏡記》、《蘇六娘》、《劉明珠》等精品劇目;傳統折子戲《掃窗會》、《楊令婆辯十本》、《楊令婆辯十本》、《鬧釵》匯聚了傳統潮劇的精華,被譽為「百花潮中的三塊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