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創意不可以如此下作!
近日,京東金融的借貸廣告引發熱議。
廣告中,一位農民工因母親乘坐飛機時噁心嘔吐,向空姐提出能否打開窗戶,遭前排乘客鄙視。空姐向其推銷升艙服務,該農民工因餘額不足放棄升艙,這時,坐在後排的一位老闆說:「升!升艙的錢我來出。」老闆拿過男子的手機一頓操作,在京東金條上開通網貸,立刻讓他帳戶上多出了15萬元……
看完這個廣告網友評論道:
「不是說好升艙的錢你來出嗎?」
「升艙就可以開窗戶了?」
「都2020年了,還有這等廣告來辣眼睛!」
這不是借貸廣告第一次引發熱議,也不是借貸產品第一次暴雷,雷人借貸廣告層出不窮,接連觸碰底線,終會引起眾人反感……
雷人借貸廣告層出不窮
針對引發爭議的短視頻廣告,12月15日,京東金融先是回應稱,對此次短視頻存在的嚴重價值觀問題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已下線該視頻廣告;該短視頻傳播系因團隊管理不善、審查不嚴,導致違規上線。
12月17日,「京東發言人」在微博上再次發表道歉聲明,表示:「沒有任何理由,我們完全做錯了。這次事件不僅僅是管理審核的問題,更是操作團隊的導向、文化和價值觀出了問題。京東集團已經對該事件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小組,將從源頭查起,不放過每一個環節,圍繞組織、機制、流程進行全方位診斷,從團隊文化的根源深處找問題,並對相關管理者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實際上,這樣的雷人借貸廣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市場中。此前,360借條、螞蟻花唄、京東金條此類借貸廣告都曾引發過爭議。例如:
一位空姐向侏儒男大喊:「你連360借條都不知道,我們不合適。」
父親用螞蟻花唄給女兒過生日:「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得像模像樣。」
外賣小哥在路邊扶救跌倒老人,為報答小哥,老人幫助他開通京東金條,申請了大額借貸資格。
……
其實,此類廣告就是為那些下沉用戶「量身定做」的。那些浮誇劇情中,缺錢的無不是一些最基層的勞動者,困難無不是一些常見的生活窘境,這類廣告擺明了就是要打進他們的心坎裡。
但是,這些廣告的用心有很險惡的地方。它給人一種錯覺:你隨隨便便就可以申請一大筆「備用金」,利息非常低、數額足夠大。但是對於「不能及時還」會有什麼後果,卻隻字不提。有的甚至連「需要還」都不做提醒,搞得像是大公司在做慈善一樣。
雷人借貸廣告觸碰雙重底線
京東金融的這幾條廣告引起軒然大波,說明這類「毀三觀」的借貸廣告,已經嚴重觸碰到了底線,並且是雙重的。
首先,這些借貸廣告傳遞出通過借貸可以「迎娶白富美」、「擁有美好生活」的理念,並且強調「還款利率低」、但並未提及風險問題。
從法律角度,這類視頻廣告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
1.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對金融產品或服務未合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承擔風險責任的;
2.片面宣傳金融產品,未正確告知消費者借貸產品實際利率;
3.通過引人誤解的內容誤導消費者,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
其次,為了吸引用戶,這些借貸廣告多以情景劇的形式出現,以「走心」劇情為主,將普通勞動者心酸經歷作為素材,濫用情感營銷。
而且,這些廣告的宣傳渠道範圍很廣,既有線上,也有線下,巨頭通過高頻廣告轟炸建立品牌形象,會削弱普通用戶的風險防範意識。
從社會層面來看,這類視頻廣告有違社會良好風尚,與現在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不符,給社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更嚴重的後果是,借貸廣告誘導大量不具備借貸能力的低收入人群陷入債務泥潭。
避免雷人借貸廣告要從各方面繃緊弦
此類廣告誤導的,大都是一些身處社會底層,對網絡借貸缺乏認知、對借貸規則一知半解的人。向他們無情地揮舞鐮刀,不僅殘忍,而且罪惡。
因此,針對借貸廣告亂象頻發,還是要在多方面都繃緊弦。
第一,對於這些打擦邊球、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短視頻廣告,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有嚴厲的、及時的、精細的打擊和整治。
第二,對於企業來講,法律是必須堅守的底線,此外還要嚴格履行社會責任,牢記服務實體和社會的初心,切勿以「割韭菜」的心態套路用戶。
「廣告創意是戴著鐐銬跳舞。」優秀的廣告創意會立即衝擊消費者的感官,並引起強烈的情緒性反應,有效增強消費者購買力,但廣告創意更要在法律、社會道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下,不然只會像京東金融這樣的廣告,引發消費者的反感,導致消費者對商品的美感度下降,並最終導致消費者終止對該品牌的購買。借貸廣告創意不能只想著以賺「窮人」的錢為亮點。
除此之外,這些雷人的借貸廣告如何能在各大平臺播出,為人所知?當然也和平臺的審核機制有很大關係。平臺應該完善審核機制,對金融類的廣告更要尤其謹慎。
對於這些雷人借貸廣告,正如新華網的評論,這些低俗營銷,譁眾取寵的表象下是歪曲的價值導向,這不是「土」而是「惡」,不但「辣」眼睛,還「毒」心靈「害」社會,必須重拳懲治。
網際網路不是垃圾場,底線不能跨越,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需要心存敬畏。
最後奉勸借貸產品,要想金融之路走得長遠,還是要有轉型意識,保護消費者、引導正確的消費觀。
(參考:新華網、澎湃新聞、中國慈善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