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指出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這種對貸款產品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的行為容易誘導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
今天,銀保監會在網站發布《關於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簡稱《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風險提示》稱,一些網絡平臺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
一是信息披露不當,存在銷售誤導風險。一些機構或網絡平臺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營銷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或認識。
二是過度包裝營銷,陷入盲目無節制消費陷阱。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這種對貸款產品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的行為容易誘導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網絡平臺借錢後,給明星打榜、集資、包場、送「粉絲應援禮」,「借貸追星」現象蔓延。盲目借貸、盲目消費終會侵害金融消費者自身權益。
三是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存在個人信息使用不當和洩露風險。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罔顧消費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在營銷或借貸過程中,通過廣告頁面過度收集並濫用客戶信息,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客戶信息在平臺方、貸款機構、出資方等之間流轉,侵害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四是無序放貸,導致過度負債。一些網絡平臺宣稱貸款手續簡單,誘惑消費者點擊辦理,有的機構甚至給未成年人、在校學生、低收入人群等過度放貸,進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機關惡意催收,針對借款人親屬朋友進行催收,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前段時間,在京東金融推出的一則宣傳網貸的視頻中,一農民工因母親坐飛機不適被空姐建議升艙,但他的帳戶卻只有幾十塊錢。這時候,其身後一老闆高喊「我出錢」然後攛掇農民工借網貸。這段視頻一經流出,便引發網友的質疑和批評。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也發文,對這樣「辣眼睛」的廣告推廣提出質問。
京東金融的「土味」宣傳廣告並非個例,此前360集團旗下的「360借條廣告」、螞蟻集團旗下的「借唄」「花唄」都推出過類似的宣傳廣告。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遠離過度借貸消費營銷陷阱,合理使用借貸產品,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科技金融在線」專注科技金融領域獨家報導
致力於為廣大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科技金融信息
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