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要樹立理性消費觀 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2021-01-18 中文業界資訊站

一些網絡平臺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對此,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六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一是信息披露不當,存在銷售誤導風險。一些機構或網絡平臺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營銷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或認識。

二是過度包裝營銷,陷入盲目無節制消費陷阱。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這種對貸款產品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的行為容易誘導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網絡平臺借錢後,給明星打榜、集資、包場、送「粉絲應援禮」,「借貸追星」現象蔓延。盲目借貸、盲目消費終會侵害金融消費者自身權益。

三是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存在個人信息使用不當和洩露風險。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罔顧消費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在營銷或借貸過程中,通過廣告頁面過度收集並濫用客戶信息,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客戶信息在平臺方、貸款機構、出資方等之間流轉,侵害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四是無序放貸,導致過度負債。一些網絡平臺宣稱貸款手續簡單,誘惑消費者點擊辦理,有的機構甚至給未成年人、在校學生、低收入人群等過度放貸,進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機關惡意催收,針對借款人親屬朋友進行催收,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針對這些過度借貸消費營銷行為,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遠離過度借貸消費營銷陷阱。

一、理性消費,量入為出

要認真看清借貸產品內容,某些營銷過度宣揚的「借貸消費」「超前享受」「借貸追星」行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評估,杜絕不計後果盲目借貸、盲目消費行為。過度借貸往往導致資金斷流,最終會使消費者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合理使用借貸產品,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者應了解網絡平臺貸款、類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貸產品,知悉借貸息費價格、期限、還款方式等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臺所謂「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傳。合理髮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三、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借貸

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防範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不明的電話、連結、郵件推銷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連結,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防範詐騙風險和個人信息洩露風險。

相關焦點

  • 銀保監會點名「土味廣告」 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銀保監會指出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這種對貸款產品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的行為容易誘導無節制消費,尤其易對金融知識薄弱人群、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等產生誤導。
  • 監管重磅發聲 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過度消費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孫璐璐 銀保監會發文提醒大眾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12月29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一些網絡平臺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
  • 警惕風險陷阱!銀保監會點名批評這類廣告
    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一鍵就能貸款」「手機號就值20萬」「貸款秒變高富帥」……近來,一些網絡平臺上頻現「土味」營銷廣告,網貸等行業更是成了重災區。
  • 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風險:「借貸追星」現象蔓延,「零利息」不等於零成本
    銀保監會12月29日發布關於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稱,一些網絡平臺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六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 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網絡上動動手指,驗證一下身份,就能輕鬆借到錢……相對傳統借貸,網絡借貸因審核周期短、放款流程簡單而受到借款者青睞。隨著網貸平臺整治不斷深入,該行業風險持續得到緩釋。但是,仍有網貸平臺玩起了巧立名目的「變形記」,對借款者「雁過拔毛」,亟須引起警惕。
  • 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土味」「奇葩」廣告——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
    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一鍵就能貸款」「手機號就值20萬」「貸款秒變高富帥」……近來,一些網絡平臺上頻現「土味」營銷廣告,網貸等行業更是成了重災區。
  • 銀保監會就金融直播亂象發布風險提示:建議理性對待營銷行為
    銀保監會就金融直播亂象發布風險提示:建議理性對待營銷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8 17:16:57
  • 警惕過度消費隱患,「有度」成消費行業新主張
    近期,低俗網貸廣告、借貸追星、名媛拼團等社會話題引發行業和監管高度重視,警惕「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隱患成為輿論共識。從網易嚴選宣布退出雙11,螞蟻花唄調整額度鼓勵理性消費,到分期樂商城推出「有度青年十大生活指南」,旗幟鮮明提出「不為非必需品負債」的主張……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承擔責任,為淨化行業環境付諸實際行動。豆瓣負債小組近期統計發現,該小組內人均欠款高達30萬,因過度超前消費而導致負債的比例竟高達41.6%,比第二名的創業失敗、破產的原因還高出18.3%。
  • 銀保監會: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
    摘要 【銀保監會: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
  • 借貸無處不在 當心一不小心變「大...
    但是分期和借貸必須明顯提醒,用戶願意分期則分期,不願意則一次性支付,不能直接讓用戶分期,讓用戶莫名其妙背上貸款。」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認為,用戶應有知情權、選擇權、取消權。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表示,網際網路公司布局金融服務,要避免過度營銷,要與自身的業務場景和用戶需求進行合理結合。
  • 銀保監會:嚴管信用卡套現、多頭借貸、共債、代還款等行為
    把重點列一下: 11月5日,銀保監會近日向各大銀行、股份制銀行通報信用卡業務檢查發現主要問題。銀保監會近期向各大銀行通報了去年對4家銀行開展信用卡現場檢查的結果,主要聚焦在內部管理、營銷授信、分期業務、交易管控、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
  • 又一「陷阱」出現?千萬人已「入坑」 深陷其中 家人也恐要受影響
    但問題是,每次一發了工資就全拿去消費了,萬一遇到了什麼突發的情況,又要如何維持生活呢?其實,居安思危這樣的意識是人人都應該有的,特別是經過了疫情,很多人也應該體會到了當意外來臨的時候,手裡沒有「餘糧」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存款的重要性,每個月工資到手了也不會再去胡吃海喝了,而是會拿出一部分存起來。
  • 樹立正確消費觀 樂享生活幸福感
    隨著社會和經濟多元化發展,消費觀念對隊伍管理和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因此引導指戰員樹立正確消費觀至關重要。近日,平涼市森林消防支隊西峰大隊的指戰員拿到了期待已久轉業費和退役費,個個激動不已。轉業費和退役費發放後,該大隊高度重視,迅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相關措施,同時重點分析了不當消費帶來的風險:一是參與賭博風險,個別人員虛榮心、攀比心較重,存在高消費等不良習慣,容易引起投機心理參與賭博;二是涉黃風險,存在消費心理不成熟;三是參與p2p平臺投資,一旦賠掉投資的錢,將會引發心理問題,給隊伍安全管理帶來很大的隱患。
  • 近期銀保監會多次提到「影子銀行」,這是什麼意思呢?
    近期銀保監會多次提到「影子銀行」這個詞語,而對於金融了解較少的網民可能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就算出現一頭霧水的現象也屬正常,畢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以及建設銀行等眾多商業銀行,但卻不經常聽到關於「影子銀行」的各種言論,因此,第一次聽到難免有點陌生。
  • 銀保監會披露一起64億餘元的非法集資案
    來源:經濟日報7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公布了一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共計64億餘元的典型案例,並藉此提醒社會公眾:應注意防範假借金融創新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活動侵害,充分知悉網絡借貸等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風險,正確評估自身風險認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 銀保監會:金融產品承諾保證收益率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財經網金融訊 銀保監會網站顯示,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年。為切實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網信辦於9月份聯合開展了「金融知識普及月 金融知識進萬家 爭做理性投資者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