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為何八爺黨隆科多幾個旗主王爺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2020-12-20 小崔讀書說事

引子:十三爺是康熙御賜親封的「拼命十三郎」,是古道熱腸的俠王,是常務副皇帝,是鐵帽子王,是四爺的最堅實的後盾,也是四爺所有兄弟們中唯一一個不用避諱改名的兄弟。

十三爺在高牆裡面整整待了十年,這十年時間使他性子變得沉穩,遇事能夠冷靜果斷的處置,不再是年輕時候的那個愣頭青了。

十年,十年,人生能有幾個十年?這十年的高牆內生活也熬壞了他的身體,十三爺是個閒不住的人,是個喜歡到處旅行的人,在被圈之前,他每年都要出京去外地或是辦差或是旅行,突然把他給圈了起來,沒了自由,可以想像他的心情是多麼的糟糕。

雖說物質上的生活沒有改變,但沒了行動自由,最初被圈的幾年,十三爺是在憂鬱中渡過的,他始終不明白他的父親康熙為什麼要把他關起來,他是個好動的人,從小練武,喜歡跟下頭人打成一片,他不同於太子廢胤礽,胤礽自打生下來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除了偶爾隨駕,從不輕出宮內,圈禁不圈禁行動上分別不大。

胤祥自幼就性野,跑馬拉弓,鬥雞走狗無所不為,就是沒差使,一年也要出京遊歷幾次。因此,圈禁的這些年,幾乎沒有憋瘋了他,好在除了沒有自由,別的境遇尚無大的變化。十三爺就不同了,他不適應這種生活,最初的幾年他不知道做什麼,接觸不到外人,整天很煩躁,生悶氣,連練武的好習慣都丟了。

後來他明白過來了,與其這樣還不如靜下心來讀書練字,康熙圈禁他就是為了磨一磨他的急躁性子,為了保護他。後來四爺偷偷去看十三爺的時候,那一幕看的人很心酸,十三爺才三十多歲的人,已是華發滿頭,白了一大半,整個人有點神經質的感覺,十三爺道:「我好苦,我是是大棺材裡的活死人,有什麼意趣?」

胤禛被他驚得臉色雪白,跳起身來雙手緊緊抓著椅背盯視著瘋子似的弟弟,許久才道:「痴兄弟……你、你要唬死你的四哥麼?」其實四爺這次來見十三爺,就是來找十三爺幫忙的,因為,奪嫡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十三爺原來一直練兵帶兵,跟軍中的軍官軍士關係非常不錯,其中,豐臺大營的很多軍士是十三爺曾經帶過的兵。

十三爺當年辦差時使過的小軍官,如今都是參將遊擊,帶兵掌實權的管帶。十三爺練兵的時候跟他們能打成一片,在同一個鍋裡吃飯,他們狠信服十三爺,願意遵從十三爺的號令。康熙駕崩當晚,四爺放出了十三爺,十三爺幫助四爺控制了局面,八爺他們搞八王議政的是時候也是十三爺力挽狂瀾,這是八爺黨的最後一搏,自此之後,八爺黨徹底敗了。

八爺黨和隆科多以及幾個旗主王爺為什麼敵不過十三爺呢?這是因為,他們是臨時湊起來的一個團隊,心懷各異,八爺是想把弘時推上皇位,他來個幕後操控,隆科多是被八爺拿了把柄,而且他自己也是個老狐狸,想保住佟氏一門的富貴,幾個旗主王爺,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行,被八爺忽悠的有想重新掌權。他們帶來的武將是外來戶,只是暫時替代了原來的武將,豐臺大營大多數人還是聽命於十三爺的,十三爺一到一聲令下,他們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詳細情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首先來了解一下十三爺

十三爺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的庇護,他的母親是蒙古土謝圖汗的公主,身份很貴重,不料家裡的封地被葛爾丹佔去了去,土謝圖汗被葛爾丹所害,他母親被迫流落中原,改名阿秀,在沒有入宮前被治河能人陳潢所救,後來他母親喜歡上了治河的書呆子陳潢,陳潢知道阿秀是蒙古汗的格格,雖然也喜歡她,但自知身份不匹配,沒有答應。

後來,阿秀見到了康熙,請求康熙攻打葛爾丹,收回自家封地。康熙答應了她,並把她留在了宮裡,誰知阿秀之前和陳潢的事情傳到了康熙的耳朵,書呆子陳潢被康熙下入大獄,不疾而終,他的母親也因此出了家。作為沒見到過母親的孩子,他從小受盡欺負,兄弟們欺負他,甚至稍微有點身份的太監都能欺負他,九阿哥、十阿哥經常說他是「淫賤材兒生的」,其他阿哥每月的月例銀子和其它一應物品都比他多一倍。

從小受盡欺負的胤祥,漸漸長大之後,他拼命的跟大內侍衛們練習武,並苦讀兵書學習兵法,為的就是不讓別人再欺負他,長大後他成了有名「拼命十三郎」,其他阿哥們都有母親的家族勢力幫助,在宮中後宮的鬥法很殘酷,每個妃子都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那個至尊之位,好母憑子貴,十三爺就沒有這些先決條件,沒有靠山,還好太子胤礽和四阿哥胤禛對他很好,但太子並不跟他交心,只有四爺最愛護他。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十三爺都受到了牽連,第一次他為太子抱不平,被關了一段時間,本來關胤祥是康熙不得已,他也喜歡這個兒子,再加上張五哥求情,十三爺被放了出了,第二次被圈禁了整整十年,這是康熙保護他的一種手段。他幾次幫助四爺化險為夷,力挽狂瀾,最終四爺賜給了他鐵帽子王的稱號。

二、十三爺憑什麼能控制豐臺大營,憑的就是他在軍中的關係,他能和軍士們打成一片

在清理戶部欠款時,四爺、十三爺二人進駐戶部,因為人手不夠,十三爺親自點名從口外駐軍調了四十名伍哨長,都是當年跟著自己練兵時使出來的親兵,這些人都有些文化是些未入流軍校,分口組織了四個分帳房,胤祥想抬舉他們轉文官,帶著這些人大幹一場。

本來戶部差事辦的很順利,欠款收回了大部分,剩下一些欠款大戶,都是些封疆大吏,最早跟著康熙的人或是戰功卓著的人,像魏東亭、穆子煦、武丹、曹寅這些人的欠款其實都是康熙南巡時花的,其他人都盯著這幾個人,這幾個人還他們就還。

太子見了康熙之後,把老爺子的話理解錯了,以為是老爺子想停止追繳欠款,十三爺正和那幫子封疆大吏理論著還款的事,結果太子跑到戶部對那些人說道:「債還是要還的。但要變通處置,時限可以放寬些兒。你們都是朝廷柱石,與國家休戚與共,要為皇上、社稷著想——在任賠補,五年以內還清,怎麼樣?」

他這一說,眾人無不心花怒放,別說五年,就是一年,誰料得定這個四爺十三爺還管事不管?只要不撤差,任上幾個大案騰挪下來,區區幾萬銀子何足掛齒?四爺心裡不禁叫苦,差事被這個二哥坑完了,十三爺早氣得一跺腳,出去了,太子壞了追款的大好局面,導致追款事宜不了了之。

差事沒了之後,胤祥很氣,氣歸氣但也沒辦法,但是他招來的那些軍士得安排。召集齊眾人後,對眾人說道:「你們這些兄弟都是當年跟著我的兵,我怎麼能叫你們吃虧呢?」十三爺邊說著,邊從書架上取下一個木匣子,打開了,裡頭是厚厚一沓札子,上頭蓋著兵部的關防,「撲」地吹去上頭的浮塵,自失地一笑,說道:「可謂有備而無患!這是去年從兵部弄來的六品武官任書。都是京畿駐防,說不上肥缺,也算上等差份……」

眾人不禁驚愕地張大了嘴,愣愣地聽十三爺一一唱名,痴痴地接過委任札子,卻一色都是千總,分補西山、玉泉、豐臺、通州等處,有的是漢軍綠營,有的是善捕營,有的是銳健營——這些差使在塞外駐軍眼裡,已經是巴不到的美差了!十三爺一一分派了。又道:「我已經跟直隸總督衙門、步軍統領衙門和善捕營老趙那裡打過招呼。缺,都給你們空著,一去就補。只一條,別逢人吹噓是我給的。咱們差使辦砸了,沒這份體面!」說罷仰著臉,如釋重負地籲了一口氣,抬腳便走。

瞧瞧十三爺多仗義,不愧是有名的俠王,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他,願意追隨他呢,十三爺在京師中下品文武官員他結識了一大批,都是在辦差交往中相與的,稍一招呼,臨時就能拉起一個誰也比不了的大黨。

後來,四爺和十三爺一舉搗毀了八爺的門人任伯安所抄的百官行述,這些東西藏在八爺府對門的萬永當鋪,這其中跟著十三爺抄了當鋪的人也是十三爺當年練兵時的兵士,大多是善撲營和九門的人,十三爺跟這些人都很熟。十三爺在京城喜歡跟下層官員混在一起,這些人喜歡他的豪爽。十三爺一招呼立馬就能結起一個很大的黨,這些人的力量不可忽視,這也是十三爺為什麼能控制豐臺大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八爺黨和隆科多以及幾個旗主王爺是臨時湊起來的烏合之眾

八爺的一生都在爭鬥中渡過,起先是跟廢太子胤礽爭,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他聯合了一大幫子人保舉他,結果被康熙狠狠貶斥,他還是不甘心,又不停的試探,還是沒有得到康熙的青睞。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他又跟四爺爭,最終落敗,八爺還是不甘心,他認為自己得人望,四爺即位以後,八爺還是不死心,還是要爭。

可以說,在整個《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當晚和八王議政這段,是整個劇中最緊張,最刺激,最兇險的畫面,過程跌宕起伏。

「八王議政」這一次可以說是八爺最後的掙扎了,因為這時候四爺基本已經穩定了大局,他想做最後一搏,成功了他能得到一直夢寐以求的大權,失敗了只能死的很慘,人生在於拼搏嘛,只不過他成功的機率太小了,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

八爺是乘著雍正去河南田文鏡那裡考察的時候,決定發動政變的。他首先找到了弘時,因為弘時想要當太子,但他競爭不過十全寶寶弘曆,弘時就比較蠢了,八爺一說要幫他當上太子,他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立馬同意,並且全力配合。

幾個旗主王爺就是弘時假傳旨意,以討論旗務的名義召進京來的,來了之後,八爺就給這幾個旗主王爺畫餅了,你們雖然是鐵帽子王,但沒啥權利,想要執掌朝政嗎?那麼跟著我幹吧,幾個人被說的蠢蠢欲動,但有一個聰明人沒同意,他就是睿親王他知道這幫烏合之眾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不想跟他們摻和。

接著八爺去找了隆科多,隆科多起先是不同意的因為他已經位極人臣了,沒有過多的追求了,但八爺黨豈能放過他,他們拿著隆科多的把柄。一是:隆科多和佟國維籤訂的秘密協議,落到了九爺的手上,隆科多和佟國維當時暗中定了協議,一個保四爺一個保八爺,後來四爺繼位,隆科多弄死了佟國維,但協議被九爺搞到手。二是:考題洩露事件,隆科多也參與了,得了不少好處,八爺也拿著他的把柄,所以隆科多被逼著趕鴨子上架。

隆科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想八爺在朝中人脈不錯,而且這回有聯合弘時和幾個旗主王爺,萬一成功了,自己也得保住地位。

雖然他們聯合了起來,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常務副皇帝十三爺,他們以為十三爺病的不行了,沒時間打理這些事。

後來,我們都知道,在舉行朝會的路上,雍正最聰明的兒子弘晝發覺苗頭不對,半路上告訴了十三爺,十三爺立馬掉頭回去處置這事了。

在朝堂上,八爺一夥率先發難,先是反對新政,說雍正搞得新政不適合,接著提出來八王議政,一幫人連聲附和,雍正急了叫來隆科多,隆科多也亮明了自己的反派身份,言語間還威脅了雍正。

不想半路殺出了個兩朝宰相張廷玉,張廷玉可是精於職場的老狐狸,之所以屹立不倒是有原因的,他很懂局勢,也很了解皇帝的心思,張廷玉適時的站了出來,替雍正承擔了一夥壓力,為四爺贏得了喘息的時間,也為十三爺爭取了時間,因為張廷玉知道,關鍵人物十三被八爺黨給忽略了,十三爺一到大局就定了,張廷玉給大家講了八王議政的典故,駁斥了八爺一夥,這也是為什麼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的原因。

等到十三爺一到,滿頭大汗的四爺,立馬來了精神,八爺一夥立馬蔫了,他們知道敗局已定。

十三爺第一次控制豐臺大營是在雍正登基當晚,可以看出除了豐臺提督成文運不服之外,其他的軍官都是站在十三爺這邊的,軍官們看到十三爺來了,都激動的喊「十三爺」,這說明他們和十三爺是很熟悉的,並願意為十三爺效力,十三爺說道:「好啊,好你們這群小兔崽子,如今都升了官了,可比當年跟著我的時候威風多嘍」,而且還給當年跟著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張雨、畢力塔、殷富貴三人提升了職位,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十三爺拿著皇上的金牌令箭,見到金牌令箭猶如見到皇上本人,眾人不得不服從命令,但成文運畢竟是八爺的死黨,還得象徵性的掙扎一番,本來大多數軍官是相信十三爺的,等十三爺拿出金牌令箭之後,大家更是深信無疑,在成文運掙扎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大家都用仇視的眼光看著他,隨時準備保護十三爺,結果成文運一命嗚呼了,十三爺不費吹灰之力,控制了豐臺大營。

這次八爺黨聯合隆科多和幾個旗主王爺鬧「八王議政」,十三爺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控制住了豐臺大營,比第一更穩,更容易,因為,第一次他是被關了十年,才放出來的,而這次,他可是常務副皇帝,早就牢牢的替四爺控制住了所有兵權,豐臺大營的軍官都是十三爺一手安排的人,八爺他們只是換了幾個關鍵位置上的職務,十三爺一到眾人肯定只聽十三爺的,而不會相信幾個外來戶的。

寫在最後

十三爺早年間是俠王,他能和軍士們打成一片,在軍中很有威望,他幾次幫四爺力挽狂瀾,第一次控制豐臺大營就是利用了他在軍中的關係和康熙的金牌令箭,八王議政這次,雖然十三爺身體非常不好,但他是常務副皇帝,豐臺大營所有的軍士都是他安排的人,八爺黨暗中換幾個武將是不頂用的,十三爺一到,一聲令下,那幾個人立馬就是階下囚,八爺一夥是臨時組合起來的烏合之眾,禁不起考驗。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隆科多兵諫,十三爺為何還能接管兵權
    如此一來,八爺黨與旗主王爺的結合勢力,便對孤家寡人的雍正形成了團隊優勢。 情形也的確如允禩所料。議政現場除了雍正親自為其掌過燈的狀元王文昭,以及兩朝老臣張廷玉出面為雍正說過話外,其餘眾人皆是黑壓壓的一片鴉雀無聲。 雍正心底深處的孤獨感可想而知。
  • 《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最後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至於電視劇中的八王逼宮,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是不是就一定輸呢?我覺得,雍正其實已經贏了。十三爺的出現只不過是在雍正的贏面上,又增加了一個最大的砝碼而已。首先,豐臺大營的軍權並沒有喪失。實際上,老八和四個旗主王爺並沒有取得豐臺大營的兵權。他們只是讓關外的八旗兵進駐大營而已,只有四千人馬。跟大營原有的駐兵不是一個量級的。
  • 《雍正王朝》中八爺臨死前留給雍正的一封信,雍正看了為何會恐懼
    雍正和八爺的恩恩怨怨太久太長,所以當他看到八爺臨死留的這封信,回想起往事,往日的一切歷歷在目,老八這封臨死前的信寫的很真摯,很動情,他的皇上四哥確實很累了,累的心力交瘁,看到這封信,雍正更多的是心痛、無奈,想起康熙臨死對他說的話: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
  •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在軍中的威望為何如此之高?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在軍中的威望為何如此之高?《雍正王朝》中,十三爺最終的地位有多高?《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清宮影視劇,其中的許多細節及人物刻畫都十分生動真實,引人入勝,是我國影視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整部電視劇中,許多人物的刻畫都深入人心,惟妙惟肖,以至於許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看過後直接將其中人物的形象刻在了心中。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時隆科多坑了圖裡琛,圖裡琛是如何反擊的
    八爺黨一夥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的旗主王爺搞八王議政時,朝堂氣氛很緊張,雍正讓圖裡琛調兩棚御林軍來,圖裡琛面有難色的道:「奴才失職,奴才有罪,御林軍讓隆科多帶著步軍統領衙門的人換防了!」雍正問隆科多人呢?這是因為,這件事完全是雍正和十三爺以及圖裡琛合演的一齣戲,這齣戲的目的就是把八爺黨隱藏的力量完全引出來,好一網打盡。雍正曾經對十三爺說過:是膿包早晚要擠掉,說的就是八爺一夥。所以說,圖裡琛只是假裝被隆科多坑了,其實,真正被坑的人是隆科多,這主要是隆科多這個人的僥倖和賭徒心理反而害了自己。
  • 《雍正王朝》裡,張五哥為何寧願去給十三爺守墓,也不願做侍衛?原因...
    《雍正王朝》裡,張五哥為何寧願去給十三爺守墓,也不願做侍衛?原因很現實 作為皇帝的侍衛,他很清楚皇帝是非常人,皇帝的喜怒哀樂都不是可以輕易去揣摩的,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皇帝講究的是權謀心術、馭人之道。尤其是雍正這樣在爭奪皇位的道路上九死一生,更講究帝王之術。
  •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最終的地位有多高?
    《雍正王朝》中,十三爺在軍中的威望為何如此之高?《雍正王朝》中,十三爺最終的地位有多高?
  • 雍正王朝中,為啥病怏怏的十三爺一到,八王逼宮就失敗了?
    歷史劇《雍正王朝》記述了雍正一生的傳奇,雍正一生輝煌燦爛,但其中一個事件卻差點逼他退位,那就是「八王逼宮」。在雍正時期,八王爺胤禩要求雍正會議清朝舊制「八王議政」,但雍正推行新制,不同意恢復「八王議政」,所以就有了八王爺和一眾旗主王爺逼宮的場景。這是整部《雍正王朝》中雍正最艱難挫折的事件,差一點自己就被逼退位。好在最後十三王爺及時救場,才結束這場危機。
  • 雍正王朝:隆科多取遺詔,為何要等十三爺?典型的賭徒心理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機會主義分子,他繼承了佟家「不要一條路走到黑」的祖訓,卻沒有領會其奧妙。縱觀小多子一生的榮辱得失,成也祖訓,敗也祖訓。十三爺的出現,給隆科多傳遞了一個明顯的信號:軍方已經被十三爺控制,四爺的位置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十三爺從小走的就是軍事路線,在軍營裡面長大,還在西北帶過兵,打過仗,有很大的軍事影響力。現在京城內外的骨幹成員,都曾是十三爺的手下。只要有十三爺在,他的口令就等同於軍令。
  • 雍正王朝:語言是件武器!「八王逼宮」,張廷玉為何就能鎮住場面
    如果忽略雍正皇帝之前對「是膿包,早晚要擠了它」的事先安排,忽略怡親王胤祥以重病之身重掌兵權的可能,「八王逼宮」很可能就是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的「一錘子買賣」,而且雍正皇帝敗陣的概率極大!在「八王逼宮」的最初階段,除了狀元王文昭,幾乎是雍正皇帝一人在面對以廉親王胤禩為首的七位王爺——胤禩、胤禟、胤俄和四位旗主王爺。
  • 雍正王朝:雍正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親兒子弘時背叛自己的?
    這是十三爺臨終前對雍正的叮囑,也正是十三爺的這段話引起了雍正足夠的重視。「九子奪嫡」的餘煙還沒有散盡,奪嫡之爭有多殘酷,雍正最清楚不過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這是一生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為雍正拼了老命的十三爺臨死前說的話,雍正不想讓同樣的事情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他早已屬意弘曆,他想讓弘曆順順噹噹的接班,十三爺臨終的這番話,讓雍正開始了對弘時的調查。
  • 雍正王朝:胤禩的「謎之自信」——不控制胤祥,為何就敢發動政變
    「八王逼宮」,乃係雍正皇帝和「八爺黨」的最後對決,也是自康雍皇權更迭當晚,胤祥又一次為雍正皇帝的擎天保駕。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胤祥,雍正皇權不會穩固,雍正皇帝甚至都坐不上皇位。可就這樣一位能夠直接決定「八王逼宮」成敗與否的關鍵性人物,竟然被廉親王胤禩忽略了!
  • 雍正王朝,發生了什麼?康熙帝評價十三爺有情有義
    《雍正王朝》中,有一個所有的人都佩服的皇子,就連康熙帝都曾稱讚他有情有義。這個人,就是康熙帝的第13個兒子,愛新覺羅.胤祥。
  • 雍正王朝:百無一用是書生?狀元王文昭就能證明,書生很厲害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那就是四位旗主王爺明確表達出對朝廷政務不滿時,王文昭並沒有站出來;等到雍正皇帝走下龍椅,在朝堂子上巡視一周後,王文昭才第一個站了出來。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能說明什麼問題?所以,王文昭此話一出,胤禩、胤禟等人都沒有動靜,只有永信自己站了出來,而且還被雍正皇帝一句話壓了回去。好了,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了,王文昭開始彈劾:「第一,朝廷明詔,我們都看了,說得清清楚楚,請幾個旗主王爺來是為了商量旗務。東親王為什麼一開口就幹預朝廷的政務呢?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時,老八一黨為什麼沒有提前將老十三控制住?
    對外是以關外的四位旗主王爺來奪京城外二營的兵馬,對內則是策反了掌握滿北京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還有雍正第三子弘時。可謂是算無遺策,陣容相當強大,既掌握了京城內外的兵權,還要以弘時代替雍正,無形中減少了很多阻力,進行最低風險的政變。而雍正這邊呢,就有些孤家寡人,掌握京城外二營,擁有兵權的老十三,成為八爺黨的頭號心腹大患,但為什麼沒有提前控制住老十三呢?
  • 《雍正王朝》裡十三爺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能力控制豐臺大營?
    無意間結交這麼多人,卻在關鍵時刻派上了大用場,比如在雍正登基當晚,十三爺去控制豐臺大營,可以看出除了豐臺提督成文運不服之外,其他的軍官都是站在十三爺這邊的,軍官們看到十三爺來了,都激動的喊「十三爺」,這說明他們和十三爺是很熟悉的,並願意為十三爺效力,十三爺說道:「好啊,好你們這群小兔崽子,如今都升了官了,可比當你跟著我的時候威風多了」,並給當年跟著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張雨
  • 看《雍正王朝》,還原歷史上的八王議政真相
    看《雍正王朝》,全劇有兩段緊張刺激的高潮戲,一是在康熙帝臨死前的奪嫡一段,再就是我們今天打算說的,由老八發動的「八王議政」,調兵逼宮這段了。
  • 《雍正王朝》裡十三爺吐血也要搶回的豐臺大營歷史上什麼樣?
    眾所周知,1999年播出的著名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是改編自他的小說。而在《雍正王朝》的電視劇與原著小說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軍事名詞,堪稱很多人的清代軍事歷史啟蒙作品。其中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這兩個詞可謂深入人心。在《雍正王朝》之後的很多文藝作品都曾提及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那麼,歷史上的豐臺大營與西山銳健營到底什麼樣呢?
  • 《雍正王朝》裡四爺那些又強又猛的盟友,八爺黨完全不夠看啊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若是說央視出品的電視劇中,那《大宅門》、《大染坊》、《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都屬於精品中的精品。1 擎天博玉柱,十三爺十三爺在雍正的盟友裡面排行第一,不只是他的地位和戰力,也不只是在軍方的影響力,而是對四爺掏心掏肺的擁護和忠誠,這一點在康熙暮年九子奪嫡的時候是最重要的一點
  • 雍正王朝:皇十三子胤祥——甘於命運多舛,卻不甘於青春的腐爛
    在和雍正皇帝「棋局對決」以後,胤祥知道這個「一心為國」,將「革弊推新」、「改善民生」作為自己執政基本方針的雍正皇帝乃係康熙皇帝的正確選擇,乃係天下蒼生的幸運,自己十年的圈禁也沒有白費,他決定「即使死在路上,即使揮別了青春,也要不甘於平凡的腐爛」,成為雍正皇帝的「十三太保」,成為為大清王朝「擎天保駕」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