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摔跤吧!爸爸》之後,中國電影觀眾對印度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可謂「耳熟能詳」,《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廁所英雄》等都在笑淚之中,直擊印度社會中不公平的一面,用溫情去激勵和撫慰人們的內心。
如今,又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登上中國銀幕,影片目前票房5000萬,口碑不俗,講述了一位有缺陷的老師與一班貧窮的孩子相互救贖,照亮了彼此的人生。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師生情故事裡,卻反映出印度社會的階級隔閡與教育歧視的嚴酷現狀。
「嗝嗝」這個名字讓觀眾產生不解,其實是指本片的女主角奈娜患有妥瑞氏綜合症,會出現神經失控,形體不自覺地抽搐的現象,在這位老師身上就是會發出「嗝嗝」的怪聲。
影片在印度本土上映時被稱為是印度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勵志而感人,在中國觀眾看來,雖然該片依然難免套路,但是其中的真摯情誼,還是會讓人失去「防禦」,眼中含淚。
本片女主角的扮演者拉妮·穆赫吉在印度本土有「寶萊塢女王」之稱,曾多次斬獲「印度奧斯卡」Filmfare最佳女主女配獎項;與阿米爾·汗等合作過多部作品。
此次,她獨挑大梁,在影片中需要有控制地表演出那種不由自主、重複性的怪音和抽動,難度相當大,但是拉妮·穆赫吉的表演可謂是流暢自然,與劇情的發展和情緒的變幻融為一體。
印度電影這兩年來在中國製造了不少驚喜,中國觀眾也已經習慣了它的一些模式,大致可以看出其脈絡風格就是用好萊塢經典的類型電影模板,鑲嵌本土化的題材和故事,直擊現實問題,輔之以勵志和煽情,從而令觀眾入戲甚深。
然而,中國觀眾對於印度電影雖然有了相當的鑑賞力和親和度,也只能說是了解了印度電影的「寶萊塢風格」而已,就像中國的京味幽默和東北小品難以打動長江之南的觀眾一樣,印度電影也是有東西南北中地域和流派的區分。
要知道,在全印度,僅中央和地方規定的法定語言就有20多種(包括英語),這些「隔閡」也會顯現在電影作品上。
所以,印度是有好幾個「某萊塢」的,北部的寶萊塢當然是印度最為流行的電影,它主要包括以孟買為中心生產的印地語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我的個神啊》《嗝嗝老師》等電影是其代表作。
而印度南部也一直是電影製片人青睞的沃土,基於南印度的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雙強並立的特點,南印度的電影中心也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託萊塢」,以及泰米爾納德邦首府欽奈的「考萊塢」。
另外還有兩個市場份額較小的,用其它達羅毗荼語的「莫萊塢」和「桑達塢」。前者位於喀拉拉邦;後者則位於第四個南印度邦「卡納塔克邦」首府。
「託萊塢」的電影使用泰盧固語拍攝,比如,曾在中國上映的《巴霍巴利王》就出自於這裡,該片號稱印度迄今為止最貴的電影,總投入達到25億盧比,在全球票房超過160億盧比(約合2.8億美元),也是目前印度電影史上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但是,影片在中國上映時,僅取得了7600萬的票房。
「託萊塢」的影片偏向傳統印度片的風格,把浪漫推向極致,地域特色明顯,重情節輕邏輯,劇情極為誇張,愛情歌舞也更多。影片中那些天鵝飛船、神箭禦敵、戰場飛人之類的情節,大概讓印度觀眾感到很「燃」,在中國觀眾卻是很「雷」,中國觀眾對於濃重的南印度口味顯然非常不適應。
雖然中國觀眾對於寶萊塢還是更青睞一些,裡面的演員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主角膚白貌美,穿著時尚,但是,寶萊塢卻無法在印度一統江湖。
據悉,印度每年約產出1500部至2000部電影,寶萊塢的電影在印度全國電影票房中佔到了50%,託萊塢佔20%,泰米爾電影佔20%,剩下的電影產業一起佔10%。
印度的資深影迷會發現,在印度電影的片名中,往往會特別強調「寶萊塢」的品牌印記,比如 《寶萊塢機器人之戀》;《未知死亡》又稱《寶萊塢記憶拼圖》;《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又名《寶萊塢之鋼鐵奶爸》,這是為啥呢?
原來,在印度,電影劇本通常會互通有無,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作品,南部的考萊塢也有同版權的作品重新翻拍;而寶萊塢也會把考萊塢或者託萊塢的好口碑之作版權買走,再找寶萊塢演員來詮釋、演繹,所以出產地的logo是不能缺少的。
考萊塢和託萊塢這兩大電影產業也在憋著勁趕超「寶萊塢」,雖然南印度電影缺少流量明星,但這裡的電影氛圍卻更高漲,電影首映式會在一個切成片的南瓜裡燃燒樟腦,然後在大屏幕前把它砸碎,以帶來好運。
在影院中,觀眾們也不管故事是否合理,看嗨了就會歡呼雀躍,淹沒了電影對話。這裡的2.6億居民普遍要比全國平均水平更富裕,而在泰米爾納德邦的八位首席部長中,有五位曾有過當電影明星或劇本演員的經歷,可見對於電影發展的期望值有多高。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也提供態度
微博:@電影導演中心
頭條號:電影導演中心
愛奇藝視頻:影享電影藝術沙龍
喜馬拉雅FM:影享·電影大師課
▼點擊「閱讀原文」,聆聽影享大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