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第一要點,先斷邪淫,修行要斷淫慾的心.--平洲養心苑千尊琉璃月光如來認捐活動開啟

2021-02-07 平洲養心苑

  楞嚴經裡的四種清淨明誨:斷淫、斷殺、斷偷、斷妄,是息息相關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殺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語戒。因此犯淫戒,是殺盜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種,合而言之是一體也。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四種清淨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其他經論,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殺生居首,唯獨本經,旨在令人速離生死,得證菩提;而淫慾正是眾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說淫戒。『清淨』,是遵守莫犯,終生嚴謹受持,令身心皆清淨;『明誨』,是十方古今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眾皆知的教誡與訓誨。


  人因內心充滿貪嗔痴,策動於身口,故有殺盜淫妄種種不道德的罪惡行為,若能攝心一境,不起妄念,對順境不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們斷淫殺盜妄,先要從內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斷,是名持戒清淨,所以說:『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諸世界』,是約穢土而言,穢土眾多,因名諸世界。世有過去,現在,末來三世;界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在十方三世無量時空之中,充滿無量的生命,而無量生命中,又有四聖六凡的分別。諸佛菩薩,與二乘聖人,已經斷煩惱,了生死,超越時空,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唯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因此流轉六道,生死不斷。如果其心不淫,則苦因既斷,苦果不生,必然可以出離生死。


  『三昧』譯名正定。『塵』指外界色等六塵,能染汙人的身心;眾生不知六塵境界,無常苦空,幻妄不真,心起貪嗔,追求不舍,遂終日為六塵而奔波勞碌,身心不得安息;煩惱是塵勞因,能擾亂人心;生死是塵勞果,令人此死彼生,勞累不止,因名塵勞。修耳門圓通金剛三昧的人,目的是超出塵勞,解脫生死,今因淫心不除,不但塵不可出,反而墮落魔道。縱然有博學多智,善說諸法,或於世間禪定,能入善出,如不斷淫,皆是魔業,必然淪為魔眷。視其所修世間禪定境界的深淺,及福業的厚薄,『上品』,禪定勝於淫心墮為魔王;『中品』,禪定與淫心相等墮為魔民;『下品』,禪定劣於淫心墮為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或魔女,都自己說已經成無上菩提。此是我慢習氣使然,非果計果,大妄語成,福報享盡,必墮地獄。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在末法時期,此類魔鬼眷屬,充斥人間,以廣行淫慾,為善知識,使人生前受其蠱惑,死後墮為魔眷。


  『落愛見坑』,愛指思惑,見是見惑,即被見思二惑纏縛,以廣行淫,為教化眾生的手段,不修學佛的正法,而失卻趣向佛果菩提的正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淫心,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修三摩地,即修習耳門圓通,亦即修首楞嚴王大定。佛囑阿難轉教世間,修學大定的人,必須先斷淫心,不止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這樣才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如來,指今佛,先佛,指古佛。無論古今,十方諸佛,教導眾生修習禪定,皆以先斷淫心,令身心清淨,為第一種明確的教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佛借譬喻以明淫心,非菩提根本。蒸喻修禪定,沙石喻淫心,熱沙如煩惱,飯喻無上菩提。淫心不除,而修禪定,欲成菩提,猶如蒸沙成飯,縱經塵劫,終不可得。因為沙非飯本,因果不類,徒自疲勞,益增煩惱而已。必須先斷淫心,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方可證入菩提涅槃,不生滅性。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此以法合喻。初二句合蒸沙石,次二句合經百千劫,只名熱沙;皆是淫根等四句,合此非飯本。因為淫心不除的人,八識田中,存有淫慾的種子,遇境逢緣,必引發淫行,因此名為『根本成淫』。由此惡業,必招三惡道的果報,不能出離惡道,然則人身尚不可得,何況修證佛的菩提涅槃?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機』即動機,身行淫的動機,是由心而發,而心淫的動機,則基於邪念的習慣性。若然邪念的習氣不除,則身心淫機的因緣未了;必須斷除邪念的習慣性,然後可以斷除淫行淫念的動機,令身心清淨無染,最後,連能斷除此邪念習氣之念亦不可得。故言:『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若身斷淫機,即得律儀戒;心斷淫機,得定共戒;斷性亦無,得道共戒。身心的淫機俱斷,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斷性亦無,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自此得入菩薩正位,繼續進修,於諸佛所證的菩提果位,始有希望。


  梵語『波旬』,譯名極惡。是欲界天頂的天王,因貪戀五欲塵勞,障礙他人修行,能壞人善根,害人慧命,被稱魔王。特別是末法時期,佛魔難分;故佛以四種根本大戒,以辨別邪正真偽;令末法修學佛法的人,知所鑑別。


  若果如釋尊所說:修三摩地,必須先斷淫心,便是佛說,便是正法,應當信受奉行;否則,若說行淫,不礙真修,或誘人作不道德的行為,而說是甚麼雙修法,即是波旬魔王所說,不應輕信。佛教一向主張依法不依人,故凡是說:修習禪定,必須先斷淫機,連斷性亦無的人,雖然是凡夫,其所說亦等如佛說;反之,知名度很高的人,若說行淫不礙真修,即使自稱聖人,亦是魔鬼所說。所以是魔是佛,當聽其言,觀其行,是否身心斷淫,持戒清淨,作為判別的準則。

相關焦點

  • 養心苑安奉千尊月光如來及共修通知(含養心苑千尊月光如來功德海名單,不斷更新中)
    為了大眾免受邪淫的苦難果報,強烈推薦於佛山南海區平洲養心苑永久供奉南無月光如來琉璃。數量有限,永久供奉金:3000元一尊(供奉5尊送一尊)。每尊獨立編號,最多可以刻10個姓名【可以單獨認捐,合家認捐,公司合捐】,安奉之後拍照反饋。
  • 供奉月光如來,擺脫了欲拒還應的前男友,甚至邪淫夢不斷--明一居士開示
    一個人不舒服,一個身體有問題,經常有事發生,都是福力不夠的預兆,我們應該要生起信心,儘自己所能,勇猛去做慈善,建功立業,塑造佛像,興建寺院,弘揚佛法,給世間充滿愛,充滿多一分正能量。特別是靈山寺,安奉了一千尊的月光如來,這個月光如來就是消除我們宿世的邪淫之業,也可以消除我們以往所做的一切惡業,令到我們生活中得到安順,順利的更順利,有業障的可以消除,他的好處是得到身心清淨,相貌莊嚴,魅力的提升。
  • 「慾海回狂」鍾茂森博士(定弘法師)講解永斷淫魔之障:勿淫人之妻女--強烈推薦平洲養心苑永久供奉南無月光如來琉璃
    下面安士先生又引用《禪秘要經》中說到,「佛告阿難,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這是不淨觀,佛勸我們四眾同修,在家、出家,著慚愧衣,服慚愧藥。這是什麼?生起慚愧心,知道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現在要修行了。出家人穿的是染色衣、糞掃衣,這叫慚愧衣。求解脫,出離三界六道。知道什麼?三界六道的根就是愛欲。要斷愛欲,佛教我們當學此法,如飲甘露。
  • 戒斷邪淫
    普通世人不曉得因果利害關係,尚值得憐憫,若是修行之人明知而不能自制,則猶成為諸佛菩薩最最心痛的「可憐憫者」。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就將由貪慾感苦之眾生列為引生大悲心的第一種所緣境……是故為本人懺盡邪淫夙罪今後警覺不犯,更為廣大學佛善士慧命無損增上,末學在此將本師釋迦牟尼佛及歷來祖師大德們對於邪淫眾害的教誨簡明扼要的摘錄彙編如下,以希有助於真發心之人一再提起正念。
  • 佛友供奉了月光如來,夢見有供奉名字的家人排隊光著身子國家領導人到家吃飯--永久供奉南無月光如來通啟
    因為你供養了,供奉了月光如來,所以大家,捉住這個時間,最好在清明節前,發起極大的心,供養一尊月光如來,因為靈山寺的月光如來越來越少了,下一次您們有錢也找不到位置了,因為供養了,就不可能拆掉別人的名字,重新再來。
  • 戒邪淫的最好方法(附照片對比)
    因為邪淫傷身敗德,所謂「萬惡淫為首」,邪淫是一切苦果的根源,犯邪淫者,身體多病,運氣衰敗,沒有一樣好處。不要說死後墮地獄,一身病苦,內心煩惱重重,這不就是地獄嗎?若從佛法角度來講,淫根本就沒有邪正,《楞嚴經》上說得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除」。若要出輪迴、了生死,淫慾是非斷不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 在家修行是為了更好的普度大眾
    《安士全書》是這樣說的:「絕邪第一」。就是一切能讓我們生起邪念、雜念的一切人和事不要去接觸,《論語》說:「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都是聖人聖言啊!初絕能淫之輩,次斷導淫之緣。這些東西都是障礙我們修行的大事啊!自己修行一定要時時耳提面命啊!不然一不小心就會墮落,就會煩惱叢生,何談修行呢!
  • 日中一食是斷淫慾很重要的一條 ( 慧律法師 )
    貧僧每天為您分享甘露法語,福慧增上,共成菩提!    為何這樣做能斷生死輪迴?作為居士如何做到?  日中一食,是佛的戒律,是佛的根本戒律,是對僧團的根本戒律,而且十方如來都是日中一食。  為什麼佛制訂日中一食?我們應該清楚,我們的生死輪迴的根本是淫慾,淫慾為正因,有了淫慾就有了輪迴,就有了生死。淫慾不斷,生死不能了,三界不可出。所以說斷淫慾從哪兒去斷,首先我們就應該從食物著手。
  • 徹底斷淫的神咒:文殊菩薩除淫慾咒!效果感應不可思議!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很多佛友一直飽受邪淫或淫慾心困擾,而且容易被吸精氣,導致修行一直反覆進退。
  • 想斷淫慾,教你一個絕招!
    找不到修行覺悟的道路了。「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先斷淫慾的心,很難的。在這裡,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把《四種清淨明誨》背下來,你試試看,我去背了,就像原來你每天沏茶喝,喝了兩年三年了,這個杯上的茶垢已經積得很厚了,你每天擦,每天擦,而且,你拿開水倒進去,不再放茶葉,因為放茶葉,這也是貪戀,這也是有弊的。現在你開始斷了。
  • 如何對治淫慾心
    儘管咱們修行了,受三皈五戒了,充其量不墮三惡道,還不能了脫生死,還不能超出輪迴。但是對治淫慾心也有一個隨緣應機的問題。  這些年接觸的同修多一些,有些修行人家庭不和睦,按說越修行家庭應該越和睦,工作越有成就,孩子越成器、老人越好,可是好些修行人家庭並不和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咱們信佛了,覺得信佛是好事,總想先讓自己家裡人信佛,如果人家暫時接受不了就強加於人,說了些過頭的話。
  • 淨空老法師:邪淫的罪過很重,不邪淫的人有福報
    邪淫帶來的危害      在家信眾,佛沒有禁止不淫慾,只是講不邪淫,但是不邪淫裡面含的意義很深很廣。凡是一切事情過分,都稱之為淫。由此可知,「邪淫」這個含義很深很廣。      給諸位說,不邪淫的人有福,他得的是健康長壽、色身端莊的果報。夫婦不邪淫,得家庭和睦、眷屬和睦的果報。你要真正肯修因,你就能得殊勝果報。      現在的社會,我們仔細觀察,一般家確確實實不像家!為什麼夫婦不能好合?為什麼常常有人鬧離婚?我們曉得,這是邪淫的果報。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告訴我們,邪淫的果報是「抱柱地獄」。
  • 釋悟聖:論修行人如何出離溫柔鄉​
    要知道地獄門前僧道多呀"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不是佛教內,而是出自外道世人之口,要知道這句話阻斷了多少要想出家修行人的善根呀!詳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 可在家修行佛道成就者相比出家者還是要少很多的。除非你是一直單身生活,可是除非你是有大善根之人,否則你也不容易一直保持單身的狀態。
  • 佛教:邪淫重的人,會有這幾種直接的報應,一定要戒除
    佛教的戒律,無論大小乘都要戒除「殺盜淫」,尤其是小乘佛法的戒律,第一個就是戒「淫」,《楞嚴經》曰: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真心修行的人,一定要戒斷淫慾才會有成就。佛教的根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必須遵守的戒律,在家人修行不像出家人那樣有嚴苛的戒律,因為有夫妻的關係,規定「不邪淫」,禁止夫妻之外的不正當的性關係就是「不邪淫」。
  • 佛教:為什麼說消除「邪淫」果報,這個咒言很殊勝?
    學佛的人都知道,斷不了「淫慾」的人,是進入不了禪定的。不僅進不了禪定,而且「邪淫」的果報也是非常嚴重,正因為如此,有很多人學佛,事實上,都是從消除「邪淫」的果報開始的。那麼,如何消除「邪淫」的果報呢?「日光遍照」在佛法中指的是智慧,通過智慧開啟無限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無明生命,讓眾生從昏昧的無明中醒覺。而「月光遍照」在佛法中表示的是靜定,使芸芸眾生免於受貪、嗔、痴、三毒的煩惱。
  • 應該如何修行?
    現在感覺到佛菩薩對我們眾師兄有所開示:魔與佛都會同時存在,魔界的顯現就是我們眾生心性的顯現,如果真的是要魔界的眾生都能夠降服,那就需要我們眾生心性都能夠達到清靜,因此也希望我們的修行師兄們端正心念,修行過程中的貪嗔痴慢疑首先要去除,這個需要我們每天誦持除三毒習氣陀羅尼神咒為我們做自我的淨化。
  • 壽康寶鑑94 | 誓戒邪淫,永不渝心
    這樣彼此相互規勸,始終不變,進而轉相廣勸,令世人永斷孽根,皆歸正路,則功德無量,福報無量。駱季和先生說:「古人云:『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我常常思惟這兩句話的意思,想把其中的道理弄透。其實,這兩句話,是相反相成的,其中道理蘊涵頗深。既然『淫』為萬惡之首,則可知『不淫』就是百行之先 ;既然『孝』為百行之先,則可知『不孝』就是萬惡之首。
  • 身、心的淫慾不斷,想了脫生死絕對不可能(宣化上人)
    你發心要修正定,目的在超出塵勞,脫離生死,但淫慾心不斷,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淫慾心就是塵勞,不要說有淫慾行為,就是連淫慾的念頭亦是塵勞,怎能開悟成佛?現在一般邪知邪見的人,又想開悟成佛,又放不下淫慾,這是最可憐。雖佛在世,亦不能救他們!縱然有智慧,修禪定得到輕安境界,假如不斷淫慾心,必定會落魔道。上品為魔王,中品為魔民,下品為魔女。
  • 佛法修行,達到最終是什麼狀態?
    在修行的時候,要將人的六塵徹底的斷滅。舉個例子,就像一面鏡子,如果上面有了很多灰塵,就會照不見東西。只有將鏡子上的灰塵抹乾淨,才能照得見東西。所以,神秀才做了一個偈子:心是明鏡臺。就是要將這個心當做明鏡臺,不讓他沾染灰塵。那麼,見性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明心之後,並不是一下子就看到自己的如來藏(本性)了。